“互联网+”时代高校创客文化的跨界培育方式探究

2016-12-27 22:23盛莉
市场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客跨界工匠

盛莉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客文化的跨界培育方式探究

盛莉

“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创客及其生态圈是互联网升级时代的典型社会现象,创客文化以软实力的形式为创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高校创客发展的根基在于创客文化的培育,而创客创新性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关键靠跨界培育的方式,它能够对创客的创新行为产生1+1大于2的效用,处理好跨界培育中的多方关系是高校创客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创客文化;文化软实力;跨界

创客自2015年以来迅速成为国内人们了解和认可的新鲜事物。“互联网+”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产业形态的更新发展,而创客们则是这种产业升级更新关键的创造者和最终动力。创客们普遍具有科学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能够在构思、试验、实施运作、反馈监督、调整的诸多环节保持持久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因而创客不仅具备显著的高认知智能结构,而且具备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创客们共同协作形成创客群体后,在共同的环境背景、相近的工作任务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他们会塑造出属于这个特殊群体自己的文化,即创客文化,这种文化因素进入到创客们的精神动力系统又强化了创客行为的抗压性、持久性和创造性。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创客文化的特征及意义

“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网络技术和产业生产的双赢发展,在此条件下诞生的创客文化必然依存于二者的融合并获得一定的时代规定性特征。

“互联网+”时代为创客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技术基础,创客文化离不开网络媒体的平台支撑。网络的特征在于开放性、共享性、个性便捷性、互动性等,因而在网络条件下,创客们基于个人兴趣参与到某项事物的创造过程中,开放的网络使得创客们能够便捷地获得不同地域、各个层次的知识共享,在与创客同伴的交流沟通中他们能够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即在创客活动的资料收集准备、实施操作、经验反馈各个环节中网络都能给予相关帮助,这使得创客文化拥有深刻的网络化效应,因此创客文化能够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融入更多创新主体的加入,并通过共享性促进科学技术共享的进步,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发挥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但与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不同的是,创客文化又与实体的产业制造相关联。创客活动是创客们对产业创意实现的过程,即创客们凭借开源硬件的支持,亲自动手制作目标事物的过程,具备很强的创意性、实践性。创客活动会产生两种可能性的结果:一类是创客们维护了某种共同的兴趣而衍生出群体共性,形成一定的创客群体,此时有共享而无创新,但达到了个体有兴趣的学习过程;另一类是创客们通过共享、协作,将创意变为现实,促成新事物的产生,即达成创新,完成创客使命。二者的区别在于思维的跨越是否产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表现为是否存在跨界知识和行为的介入,为新事物的产生发挥了催化剂的化学作用。“互联网+”时代各产业间的跨界技术融合为创客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路径支持,这使得创客文化具备显著的跨界性。

跨界的生产协作方式由于能够综合多种资源和技术,寻求多层次多角度的磨合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技法、内容的嫁接,验证排异可能并最终使得各要素间形成有效张力达到融合,创新也由此产生。产业跨界直接促成了产业结构的去中心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等诸多创新的产生,这种跨界性也成为当下创客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创客文化与产业关联的特征注定它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助力。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创客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并进而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发展蓝图中去。

二、向传统溯源的高校创客文化培育

创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益于当下“互联网+”的技术推动而获得井喷式的增长。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创客的文化基因。西方创客文化源于20世纪诞生的“车库精神”的实践创新、“硅谷精神”的创业风投、“DIY精神”的创意动手、“黑客精神”的开源共享,其共性在于人们基于发明创造的热情聚在一起形成团队,即便在极为简陋的外部条件下也能够自由独立地思考、乐观积极地相互协作并解决问题,最终创造出新事物。显然,中国创客文化和西方创客文化的物质基础并不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中国创客文化也与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工作的毅力以及奉献精神相关联,它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

首先,“尚巧”是对事物技术发展的创造性追求,即破旧立新的创新思维。《说文解字》认为,“‘工’,巧饰也。”即传统工匠能够凭借灵巧的构思、超凡脱俗的手艺对事物进行创造性改造。这种“尚巧”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工匠对事物本身发展形态的巧妙构思和设想及他创造性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应具备的技巧,构思之巧与行动之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成工匠们的创造性活动,如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尚巧”标识了工匠精神的高标准,追求的是“人有我优,人有我美”的高效能。

其次,“求精”是对事物发展程度的精细化追求,即要求“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前者体现的是过程动力,后者体现的支持动力。一是对事物需要有耐心磨炼的观察和琢磨然后才能发展到精。精是有极致的含义,可以有精细和精华两种理解,工匠精神不仅强调对事物细节的观察、推敲琢磨,而且讲究去伪求真从事物整体出发找准精华以突出表现。二是为了保证这种精益求精的过程,工匠精神宣扬刻苦坚持的苦行精神、敬业奉献,如墨子的“苦行主义”,《庄子·天下篇》评价墨子:“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一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第三,“道技合一”即将对技艺的追求与“道”的意义结合起来,追求技艺形而上的意义价值。“通过技艺理解生活世界,从‘游于艺’的状态到达‘心合于道’的境界。”“技”乃外物,通过人们的了解、掌握和应用从外部系统进入到人们的内部系统,上升到“心”的阶段以求达到“物”与“心”的二元融合形成对“道”的理解和表达。正如《天工开物》在“工艺和技术的实施中看到普遍性原则被揭示出来,它展示了一种宇宙秩序。人的责任是完成天的事功。”“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人的技法首先要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道”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遵循“道”又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

由此,我们能够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看到当代创客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客精神是工匠精神在信息时代的继承者”,工匠精神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已经融入到国人的精神系统中,它使得我国高校创客文化培育摆脱从西方文化移植的尴尬处境,进而为其提供深厚的内部土壤资源。因而高校培育创客文化要重视从传统中诉求资源,加强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传达,对工匠精神进行现代意义的解析,尝试形成传统精神到现代思维的跨时空联合,把“尚巧”“求精”“技法合一”“强力而行”等理念融入到当下创客文化的内涵中去,培养和引导高校创客者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多元跨界模式的高校创客文化培育

高校创客文化培育中,除了可以从时空跨越的角度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精神互济补养,还可以通过主体跨界、媒体空间跨界、组织跨界等方式形成一个高配合度的现代多元培育模式体系。

从主体角度看,“互联网+”带来了产业制造中的多学科共享和协作,使得创客文化具备多元主体性。不同学科背景的创客主体基于相近的兴趣爱好,为了实现各自学科知识场域的突破,分担项目不同环节的任务并力图达到无缝对接,这种跨界融合从知识角度保证了创新的高频率和有效性。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具备这样的优势,高校本身容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专业细化方面更为显著,但从传统高校培养模式上看,当下的学科孤立现象普遍,边缘学科研究浅薄,相近学科缺乏沟通,文理科之间更是如有鸿沟,更谈不上综合性人才的培育了。而创客文化是一种综合多元特征的文化,它要求主体的跨界融合,如西方较为普遍强调的“STEAM”教育(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思维的教育)。一方面,这种跨界表现在培养跨界主体的努力中,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要在课程安排设计的时候就将学科跨界融合的理念输入进去,通过寻求学科融合的可能性论证,合理安排跨学科的课程安排,增加该类课程的学分及实践环节的强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团队参与、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这种跨界表现在当下的创客空间运行中,即在创客实践中,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参与到项目运行过程中,在构思、实施、反馈监督、修改的全过程中需要设计决策主体、技术研发主体、制度监督主体、财会主体等,而每种主体又最好具备多元的知识体系,可以是多人协作,以形成某种百科全书式或图书馆式的知识储备、选取和沟通,以此来塑造创客的跨界文化模式。

从媒体角度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媒体范围,使得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逐渐开始融合,现在甚至大有从线上学习配合线下学校课堂学习到颠覆这种模式的趋向。线上的大数据海量资源为创客们寻找小众资料提供了可实现性,线上的资源共享者远不止教师和学校,而扩大到了社会全领域,学校也不是唯一提供学习资源的空间主体,微课、慕课的大量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在家中完成,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场所,教学自教师向学生传达的纵向交流变成了师生间的横向共享交流,这是创客文化前沿性的发展特征,是当前学习模式的一个风向标。

从组织方法角度看,创客文化崇尚混搭模式。创客群体在协作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跨界模式的无缝对接形成了一个自我治理的群体机制,培养了创客文化的自组织方法体系。而目前创客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项目学习模式、社团活动模式、统合课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即通过完成某个项目任务、参加基于某种兴趣爱好的社团任务及不同学科交叉的课程学习乃至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客文化中组织混搭的基点都源自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以期建立高校创客群体自运行的组织方式。因而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在于创设可交流的空间情境,鼓励学生团体的自由混搭,将企业文化植入孵化器的培养中,吸引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操作中。

高校创客文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是创客活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当今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不仅要从历史传统资源中汲取有益的养料,让创客文化有其根的意义;同时也要在现代技术发展趋向影响下,适时地调整文化形成的模式,落实创客文化发展的进步途径。

[1]丁大琴.创客及其历史文化基因探源[J].北京社会科学,2015,(08).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J].职教论坛,2013,(34).

[4]张岱年.论墨子的救世精神与“摹物论言”之学[J].文史哲,1991,(05).

[5]同2.

[6][德]薛凤著.吴秀杰,白岚玲译.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1.

[7]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

[8]伍文臣,冯智慧,胡小勇.创客教育进学校的组织模式与案例介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7).

盛莉,女,硕士,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

G640

A

1008-4428(2016)12-120-03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客工坊的生态视角”(项目编号:2016SJD71004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创客跨界工匠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工匠神形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小创客”有法宝
工匠赞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