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条件下小亚璃眼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6-12-27 02:52闻秀秀谢小婉呼尔查朱玉涛瓦热斯吐尔松巴音查汗
草食家畜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活史宿主生物学

闻秀秀,谢小婉,呼尔查,朱玉涛,瓦热斯·吐尔松,巴音查汗*

(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库尔勒841000)

实验条件下小亚璃眼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闻秀秀1,谢小婉1,呼尔查2,朱玉涛1,瓦热斯·吐尔松2,巴音查汗1*

(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库尔勒841000)

为了探究实验条件下小亚璃眼蜱的生物学特性,以便能更好地为二、三宿主的变更、环境变化等因素对小亚璃眼蜱繁殖影响提供实验依据。试验于2015年3-6月在吐鲁番地区某疫区采集家畜体表(牛)蜱虫约1 000只,采用了蜱种鉴定以及饲蜱试验,对小亚璃眼蜱饲养观察、掌握其生活史与滞育现象。结果表明:小亚璃眼蜱在兔体上可表现为二宿主型与三宿主型生活史周期,需要115±14.832 d完成一个生活史,并具有生殖滞育现象。说明此次试验对小亚璃眼蜱的传代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小亚璃眼蜱;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

10.16863 /j.cnki.1003-6377.2016.06.011

硬蜱通过叮咬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及家畜的危害程度仅次于蚊类[1]。Jacobs PA等研究发现,相对于其它节肢动物,蜱体内分离的病原体多达200余种,相对于其它类节肢动物,其种类繁多、分布方式多样[2]。目前世界上现记录的蜱类有3科18属899种,我国蜱类记录有2科10属119种[4],而新疆蜱类据统计包括2科9属45种[3]。其中,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属于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总科(Ixodoidea)、硬蜱科(Ixodidae)、璃眼蜱属(Hyalomma)[5]。根据资料报道,该硬蜱在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北非、中亚、东欧等国家,我国仅在新疆的半荒漠及草原地区有所分布,其各虫期均可寄生于牛、马、羊、骆驼、驴等动物的体表,是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环形泰勒虫的传播媒介,能够自然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和Q热的病原[6]。由此可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新疆小亚璃眼蜱进行科学系统的观察研究,对新疆蜱传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2015年3-6月在吐鲁番地区某疫区采集家畜体表硬蜱及其环境中游离蜱(N=1 434)。成年健康体重约22 g的小白鼠和体重约2 kg的新西兰大白兔(均购自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蜱种鉴定

使用灭菌蒸馏水对采到的硬蜱体表进行清洗,去除污垢暴露其特征结构,并通过主要外部特征进行初步分类。将一部分硬蜱用75%乙醇固定后待用,另一部分经二甲苯透明后,制成玻片标本。根据参考相关资料的检索表[7-9],借助解剖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虫体形态特征并进行定种。

1.3 饲蜱试验

饲蜱过程以鼠供小亚璃眼蜱成蜱繁殖,兔供幼虫、若虫阶段吸血发育,均在实验室内进行。选取其中少量的饱血璃眼蜱,收集其虫卵(N=200);将虫卵置于生化恒温培养箱内(设置温度为28℃和相对湿度为85%~95%)孵化为幼蜱;具有较强活力的幼蜱放入兔背部粘好的瓶盖内进行吸血,饱血落地后的幼蜱放入用布扎口的塑料试管瓶内,置于生化恒温培养箱中蜕化为若蜱;再将具有较强活力的若蜱放入兔背部粘好的瓶盖内进行吸血,饱血落地后的的若蜱放入用布扎口的塑料试管瓶内,置于生化恒温培养箱中蜕化为成蜱;从中选取已鉴定的小亚璃眼蜱(饥饿状态)放入鼠背部粘好的瓶盖内进行吸血,收集饱血雌蜱在生化恒温箱内产卵孵化,使其完成一个生活周期。详细观察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参数,并做好记录。

2 结果

2.1 小亚璃眼蜱的鉴定

根据有关资料,借助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蜱进行形态学鉴定,整理记录其形态鉴定特征,小亚璃眼蜱鉴别要点表如表1。

2.2 小亚璃眼蜱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观察

小亚璃眼蜱完整的生活周期需经卵、幼蜱、若蜱、成蜱4个阶段。对小亚璃眼蜱的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参数进行记录(见表2、表3、表4、图1)。

表2 小亚璃眼蜱生活史中各期发育观察

表3 小亚璃眼蜱生活史中各期体重变化

表4 小亚璃眼蜱生活史各期蜕化率

图1 小亚璃眼蜱成蜱各阶段的体长参数

2.2.1 小亚璃眼蜱虫卵发育观察

平均重约0.067±0.005 mg(每300颗称量计算),呈椭圆形,棕黄色,半透明。雌蜱的平均产卵量为3 698粒,雌蜱产卵时所分泌的黏性物质将卵粘连在一起,呈石榴籽状。卵产出后的第20.5±1.708 d后虫卵逐渐变成乳白色。

2.2.2 小亚璃眼蜱幼蜱发育观察

刚孵出的幼蜱平均重为0.03±0.004 mg(100颗称量计算),幼蜱体卵圆形,浅黄。以后体色加深,活动增强。在暗环境中聚集在管壁上方,呈堆状,在光或热的刺激下,幼蜱异常活跃。接种在兔耳部一次200只,在1.5±0.5 h便叮咬到耳部进行吸血,直至2±0.816 d虫体体积增大,由浅黄变为暗紫或红黑色,并排出白色粉样粪便。4±0.816 d有18%幼蜱脱落,平均重为0.54±0.077mg,增重为未吸血前的18.3±3.868倍。实验过程中82%幼蜱并未饱血后立刻脱落,而是直接在大白兔背部吸血部位蜕变为若蜱,后经再次饱血后才发生脱落。

2.2.3 小亚璃眼蜱若蜱发育观察

吸血的若蜱体重为00.25±0.048mg,体色浅黄,经2.5±0.5 d后整个躯体颜色加深,变成红褐色。100只饱血幼蜱中蜕化出若虫的有75只,其蜕化率为75%。若蜱蜕皮后经1.5±0.5 h才进行活动,吸血4.5±0.957 d,平均4.5±1.118 mg,虫体体积逐渐增大,由褐色变为黑色,并排出黑色和白色颗粒样粪便,平均体重为19±2.380mg,是吸血前的80.6±24.868倍。若蜱饱血后自行脱落,在试管中活动一段时间后聚集在试管壁,静止不动。

2.2.4 小亚璃眼蜱成发育观察

未吸血雌虫体重为13±1.291 mg,蜕化的成蜱呈淡黄色,1.5±0.5 d后颜色加深,变为黄褐色,活力强。接种兔背2±0.816 d可全部咬上。经2.5±0.5 d后,虫体体积明显增大,由红褐色变为青灰色,并排出大量白色颗粒样粪便。5.5±1.893 d后虫体全部自动脱落,体型似蚕豆样,平均体重为448.5±14.021mg。雄性成蜱的吸血方式为间断性吸血,可移动其吸血部位,这与雌性成蜱的持续性吸血方式不同。吸血过程中雄性成蜱的躯体与雌性成蜱的体躯无明显变化。

2.2.5 小亚璃眼蜱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

饱血雌蜱脱落置于温度28℃和相对湿度85%~95%的条件培养。雌蜱经3.5±0.5 d躯体稍膨胀、变硬,在试管两端静止不动,经5±1.291 d的产卵前期雌蜱产卵,第5±0.816 d是产卵的高峰期。产卵时蜱活动极弱,仅肢体活动,用爪将卵推至假头前。雌蜱产卵前体表附有乳白色粘稠液体,产卵后逐渐变为黄色并且表皮起皱,逐渐缩小,经10±3.651 d死亡。

2.3 蜱的滞育现象

通过成年大白兔为宿主供血,发现小亚璃眼蜱雌性成蜱有生殖滞育现象[10],经130 d后发现其未进行产卵。

3 讨论

3.1 小亚璃眼蜱的鉴定

根据相关资料,对采集到的蜱虫进行鉴别,确定其为小亚璃眼蜱。并对采集到小亚璃眼蜱的地理位置与现已记录的新疆地区小亚璃眼蜱地理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与现记录地理分布相符,这表明该地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气候条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适合小亚璃眼蜱的生存。

3.2 小亚璃眼蜱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观察

本实验通过以家兔为其供血动物对小亚璃眼蜱进行饲养发现其不仅表现为二宿主蜱,也表现为三宿主蜱,这与国内学者孙明的的研究结果该蜱仅表现为二宿主不同[11],是否由于培养的季节、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引发的结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小亚璃眼蜱进行培养1代平均需要115± 14.832 d[12]。因此,人工饲养小亚璃眼蜱可显著缩短其繁育周期,一年内繁殖代数可达2.5±0.5代,为实验室蜱传疾病中,蜱垂直传播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3.3 蜱的滞育现象

在人工饲养小亚璃眼蜱中发现小亚璃眼蜱饱血雌蜱有生殖滞育现象,这种生殖滞育现象可能是小亚璃眼蜱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所导致,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该现象是硬蜱适应外界环境所获得的一种发育规律,属于正常表现行为。

本实验对新疆地区小亚璃眼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对该蜱各生活阶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分析,丰富了新疆地区小亚璃眼蜱生物学特性资料,对新疆地区蜱传疾病综合防控具有应用意义。

[1]吴辉,等.新疆四种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观察[J].昆虫学报,2016,59(1):-92.

[2]Jacobs P A,et al.A 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the life cycles of the dog ticks.Haemaphysalis leachi and Rhipicephalus sanguineus[J].Onderstepoort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2004,71(1):15-28.

[3]Barker S C,et al.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ticks with a list of valid genus and species names[J].Parasitology,2004,129 Suppl(7):S15-S36.

[4]于心,等.新疆蜱类志[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卫生出版社,1997:79.

[5]Krantz GW,etal.A Manual of Acarology[M].Texas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ess,Lubbock,2009:807.

[6]吕继洲,等.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1):7-14.

[7]陆宝麟.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05-819.

[8]徐秉锟.人体寄生虫电镜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0-163.

[9]吕文祥,等.牛羊蜱传性血液原虫超微结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7:27(5):10-12.

[10]姜在阶.蜱类的滞育现象[J].昆虫知识,1987,(03):179-183.

[11]孙明,等.实验室条件下小亚璃眼蜱生活史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4):344-347.

[12]王振宝.小亚璃眼蜱的生活史和抗菌多肽活性的研究及牛环形泰勒虫病二温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新疆农业大学,2009.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WEN Xiu-xiu1,XIE Xiao-wan1,HUERCHA2,ZHU Yu-tao1,WAGESTulson2,BAYINCHAHAN1*
(1.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830052,China;2.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Diagnostic Center of Bayinguoleng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Korla 841000,China)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H.a.anatolicum)in laboratory conditions,the paper provides laboratory reference to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of the two or threehost and the environment against the reproduction of H.a.anatolicum,suchas.This research sampled about 1 000 ticks on the animals(bovine)bodies in some affected areas in Turpan area between March,2015 and June,2015,fed and observed H.a.anatolicum bymeans of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feeding test,and learned well about its live circle and diapauses.It is found that H.a.anatolicum on rabbit body showed two or three host type,and it took 115±14.832 d to finish a whole live circle with diapauses.The experiment provided guidance on the subcultivation of H.a.anatolicum.

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rtificial feeding

S855.9+9

A

1003-6377(2016)06-0053-05

自治区成果转化项目(201454129)资助

闻秀秀(1992-),女,新疆喀什人,在读硕士。Email:1505500475@qq.com

巴音查汗,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2514062881@qq.com

2016-07-30,

2016-08-25

猜你喜欢
生活史宿主生物学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社会生活史高考命题特征分析及启示
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