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01-04 01:49惠陈隆冯连世胡利军郭建军温悦萌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体育学校

惠陈隆,冯连世,胡利军,郭建军,温悦萌,郭 妍,吴 卅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惠陈隆,冯连世,胡利军,郭建军,温悦萌,郭 妍,吴 卅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014年前命名的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地域分布、学段类型、开展项目、场馆情况、课余训练情况和参加国家级培训与比赛等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不断加强,传统项目普及较为扎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是,还存在学段结构和项目布局的缺陷,长效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培训和比赛机会偏少,课余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带训补助偏低的问题。发展对策建议:合理设置国家级传统校的规模,完善国家级传统校的结构,调整国家级传统校的管理与资助模式以及提供更多的优质比赛和培训。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前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传统校”)源于20世纪60年代,一些地方的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条件,以1~2个体育项目为重点,逐步形成传统,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组织系统训练。1983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标志着传统校在我国的正式确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13年11月份联合下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修订版文件,传统校是指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特色,并至少在两个体育运动项目上形成传统,经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命名的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截止2014年,全国各级传统校共有15 010所。

为完善传统校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挥传统校在增加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发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本着树立典型、鼓励先进的评定原则,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03年开始组织国家级传统校的评定工作。国家级传统校是各级传统校的最高层级,属于传统校中的示范校,不但申报与命名工作受到各地体育与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地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而且国家体育总局每年都会为其提供国家级培训、比赛的机会与经费支持。

虽然国家级传统校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但是,自国家级传统校创建以来,对其发展状况的研究和对其发展规划的系统探讨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国家级传统校的当前基本现状,梳理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大胆的规划设想,以期为国家体育总局出台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有关体育传统校的文件和档案资料,并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传统项目学校”和“传统校”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上搜索有关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文章,累计查看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和文章约80篇。

1.2.2 专家访谈

针对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访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负责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的主管领导、5个省(直辖市)的青少处领导、7所国家级传统校的分管副校长和体育组组长,以及一些在学校体育领域有较深研究的教授、副教授。

1.2.3 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情况:研究主要目的是对国家级传统校的发展状况进行一次整体调查,确定以2014年前批复的400所国家级传统校作为问卷调查的主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负责下发问卷到各地的国家级传统校,并组织回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其中有效问卷361份(部分数据有缺失)。

问卷效度: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及访问传统校的相关学者、管理人员和学校老师,确定问卷的初稿,然后召开由10位专家(部分省青少处主管领导、教授、体育教研员)组成的研讨会,就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问卷初稿中存在的不足,最终确定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

问卷信度:通过使用再测法,对10所国家级传统校进行问卷试调查,在结束的两周后就同样的问题对上述学校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次回答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大于0.85,高度相关(P<0.01),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可信的。

1.2.4 实地研究

为获得关于研究对象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本研究还选取5个省(直辖市)的国家级传统校进行实地调研,对于掌握全国总体情况和收集典型个案奠定扎实的基础。所选取的5个省(直辖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具有代表性。

表 1 本研究实地调研省(直辖市)和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览表

Table 1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Provinces and the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国家级传统校名称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中山东省山东省实验中学甘肃省兰州三十三中湖南省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中山市纪念中学

2 国家级传统校的基本现状与分析

2.1 国家级传统校的地域分布

表2的数据表明,我国从2003年开始创立国家级传统校,经过2003年、2005年、2009年、2011年的4次评定工作,共命名400所国家级传统校。在以往审批过的400所国家级传统校中,批复最多的为北京市有21所,最少的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1所。西部13个省份1共有104所,占全国总数的26%,其中,四川16所,广西10所,云南9所,内蒙古等8个省份均为8所,西藏4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所;中东部19个省份共有296所,占全国总数的74%,其中,北京有21所,辽宁和上海各有20所,天津等4个省市均为19所,山东和河南均有18所,河北等3个省均有16所,湖南有15所,浙江有13所,安徽等3个省份均有12所,山西有8所,海南有3所。

整体上看,国家级传统校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中东部多,西部少的情况。并且经过多年的积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且竞技体育成绩突出的省份国家级传统校数量要远远多于西部经济落后、竞技体育薄弱的省份。这种分布情况较为符合我国区域之间和省份之间的经济实力与竞技体育实力对比现实。但是,未来在促进国家级传统校建设的均衡发展上,要考虑通过政策倾斜来适当缩小中东部省份与西部省份的数量差距。

2.2 国家级传统校的学段类型

从表3可以看出,国家级传统校的学段类型包括7种,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高级中学,接下来依次是初中高中一体校、小学、初级中学、小学初中高中一体校、小学初中一体校和中专职高技校。从其所承担的不同阶段教育来分析,承担小学阶段教育的比例是27.99%(小学、小学初中一体校和小学初中高中一体校三者相加),承担初中阶段教育的比例是38.28%(初级中学、小学初中一体校、小学初中高中一体校和初中高中一体校相加),承担高中阶段教育(高级中学和初中高中一体校)的比例是62.28%。

表 2 2003—2011年命名的4批国家级传统校地域分布汇总一览表

Table 2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2003—2011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2003年2005年2009年2011年累计北京市555621天津市555419河北省544316山西省22228内蒙古自治区22228辽宁省555520吉林省444416黑龙江省444416上海市555520江苏省445619浙江省234413安徽省333312福建省333312江西省333312山东省554418河南省445518湖北省455519湖南省444315广东省554519广西壮族自治区332210海南省11103重庆市22228四川省444416贵州省22228云南省32229西藏自治区11114陕西省22228甘肃省22228青海省22228宁夏省222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2228新疆建设兵团00011合计100100100100400

从调研收集的收据来看,国家级传统校的学段类型比例不合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促进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都是在小学阶段就被发现具有某种运动天赋,然后进行项目的长期专项训练的。目前呈现的高中阶段国家级传统校比重大的原因可能是与以往的国家级评定标准重视学校的基础硬件条件和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人数有关。但是,小学阶段比重低的情况不利于鼓励更多的小学传统校组织课余训练,帮助体育部门更好地发现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表 3 国家级传统校的学段类型情况调查一览表

Table 3 The School Type of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数量%小学7421.14初级中学318.86高级中学13939.71小学初中一体校113.14初中高中一体校7922.57小学初中高中一体校133.71中专职高技校等30.86

注:361所学校,未填写的学校11所,故共统计350所学校。

2.3 国家级传统校的开展项目情况

从本调研结果中发现,国家级传统校开展的项目共有34项,包括有田径、足球、游泳、篮球、网球、排球、击剑、乒乓球、手球、武术、羽毛球、健美操、速度滑冰、垒球、射击、体操、曲棍球、摔跤、举重、藤球、国际象棋、毽球、射箭、跆拳道、拳击、棒球、定向越野、艺术体操、象棋、围棋、国际跳棋、滑雪、自行车和散打项目。其中,田径项目开展最为广泛,共有217所学校开展,其次是篮球有117所学校开展,足球有59所学校开展,乒乓球有48所学校开展,排球有46所学校开展,游泳有17所学校开展,羽毛球有11所学校开展,健美操有10所学校开展,手球、速度滑冰有8所学校开展,武术有7所学校开展,其他项目都在4所或4所以下的学校开展。

田径项目所占比重最大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田径项目是基础性运动项目,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不但可以为田径项目培养后备人才,而且也为其他项目打下扎实的基本运动素质基础。此外,田径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体育课,项目本身在中、小学也容易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和排球等项目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小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这些项目在国家级传统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其他运动项目所占比重过低,其中还包括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既有项目推广进校园力度不够,也有项目本身的训练条件难以在校园实施的现实困难。

2.4 国家级传统校的场(馆)情况

从对国家级传统校的场(馆)调研来看,其条件总体较好。在校均场(馆)的具体情况上:国家级传统校拥有的篮球场数量最多,每校平均拥有6.7个,接下来是排球场,每校平均拥有2.9个。此外,每校平均拥有1.2个田径场,1.1个足球场,0.9个综合馆和0.3个游泳馆,反映出国家级传统校基本具备了开展三大球和田径项目训练的体育硬件条件。而且综合馆的拥有情况也接近校均拥有1个,这也为系统性开展课余训练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了解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能否满足传统项目课余训练开展时,有15%的国家级传统校认为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提高完善,这可能是因为学校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设施需求与普通体育教学存在差别,反映出学校还需要在提供更好、更充足的课余训练体育硬件方面做出努力。

表 4 国家级传统校的场(馆)情况一览表

Table 4 The Stadiums and Venues of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总数(n)每校平均(n)田径场4041.2足球场3571.1篮球场21836.7排球场9602.9综合馆2940.9游泳馆820.3

注:361所学校,35所学校未填,故共统计326所学校。

2.5 国家级传统校的课余训练情况

从表5和表6的数据来看,国家级传统校在校生平均有3 173.5人,在编体育教师平均为11.6人。担任校代表队教练的情况为,每所国家级传统校平均有9.4名教练,其中3.3名是在编体育教师专职训练,4.1名是在编体育教师兼职训练,此外学校还外聘2名教练负责训练工作。从教练的构成来看,78.72%是学校在编体育教师(其中43.62%是在编体育教师兼职),21.27%是外聘人员。这反映出当前国家级传统校的校代表队训练是以学校在编体育教师为主,并且兼职训练的情况比重最大。

表 5 国家级传统校学生和体育教师情况一览表

Table 5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PE Teachers

总数(n)每校平均(n)备注在校学生人数 10789823173.5340所学校学生在编体育教师人数420311.6346所学校老师

注:361所学校,21所学校未填在校学生人数;15所学校未填在编体育教师人数。

表 6 国家级传统校校代表队教练员情况一览表

Table 6 The School Team Coaches

总数(n)每校平均(n)在编体育教师专职负责训练9533.3在编体育教师兼职负责训练11904.1外聘教练,负责训练 5742.0

注:361所学校,73所学校未填该项,故共统计288所学校。

从学生运动员方面来看,每所国家级传统校平均有83名学生运动员进行课余训练,其中,男生48人,女生35人,反映出受训的学生运动员男、女比例较为平衡。结合每所国家级传统校平均有3 173.5名学生,可以推出学生运动员的生均比例大约是2.62%,整体上看学生运动员的生均比例也较为合理。

表 7 国家级传统校学生运动员情况一览表

Table 7 The Student Athletes

总数(n)每校平均(n)接受训练的学生人数2994583接受训练的男生人数1736648接受训练的女生人数1257935

注:共统计361所学校。

从表8来看,国家级传统校的校代表队为每校平均1.7支,每周平均训练6次,每次训练时间平均为109.4 min,反映出在课余训练的周次数和每次训练的时间上较为适宜,符合学生课余训练要兼顾文化课学习要求和系统有效训练要求的双重任务。

表 8 国家级传统校代表队情况一览表

Table 8 The School Teams’ Number and Training Frequency

总数平均 备 注传统项目训练运动队数量 615支1.7支361所学校传统项目运动队每周训练次数3649次6次615支训练队每周训练次数传统项目运动队每次训练时间67267min109.4min615支训练队每次训练时间

2.6 国家级传统校参加国家级培训与比赛情况

调查国家级传统校参加全国培训与比赛情况,发现在培训方面有59.6%的学校派人参加过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有42.7%的学校有分管校长参加过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长培训班。在比赛方面,有59%的国家级传统校参加过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31.3%参加过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活动。 从表9的调查反馈来看,国家级传统校作为传统校的最高层级,参与国家级培训与比赛的比例并不理想。其中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方体育部门在转发有关通知时没有告知学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本身不重视或是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参加。

表 9 国家级传统校培训与比赛工作调查一览表

Table 9 The Training and the Competition Questionnaires

选项数量%贵校是否参加过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是否未填213127215935.15.8贵校是否参加过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活动是否未填1132242431.3626.6贵校是否有分管校长参加过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长培训班是否未填1541891842.752.45.0贵校是否派人参加过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是否未填2151321459.636.63.9

2.7 国家级传统校的合作拓展情况

为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近年来各地体育局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网点开始在传统校进行部署,促进传统校与本区域体校合作办运动队。有的是体育部门选派教练员进传统校辅助训练,有的是组织传统校运动队寒暑假在体校进行集训。总之是通过积极调动体育系统内部资源,提供人员、技术和场地等扶持,设立人才输送奖励等多种手段鼓励传统校的课余训练工作、提高传统校课余训练工作质量。分析国家级传统校的课余训练组织,发现56.2%的国家级传统校与业余体校合作办校代表队,反映了多数国家级传统校已经在课余训练方面有了优质的拓展方式。

同时,为了支持传统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地方体育局也把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机会优先提供给了传统校,鼓励其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发现体育人才。从调查情况来看,有53.7%的国家级传统校已经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反映出多数国家级传统校在课余体育活动方面具有优质的拓展方式。

2.8 制约国家级传统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表10的调查反馈可以看出,在制约国家级传统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排在第1位的是上级主管领导重视程度,第2位的是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渠道不畅,第3位的是体育训练经费投入少,并列排在第4位的是学生升学压力大和特长生招生政策。

当前学校主管领导,特别是校长可直接决定学校的特长生招生政策、代表队课余训练和外出比赛的支持力度以及带训教师和参训学生的奖励条件,因此排在制约因素的第1位是合乎现实情况的。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渠道关系着学生运动员的入口与出口,没有顺畅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渠道,再好的硬件条件和教练员也难以培养出优秀运动员。体育训练经费少会影响带训教练的工作积极性,激励高质量完成工作的条件当中,应该有一定合理的物质回报。学生升学压力大是和我国长期存在的“高考定终身”和“重文轻体”的社会思想有直接关系,而特长生招生政策则对于学校招收学生运动员的质量和数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表 10 制约国家级传统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一览表

Table 10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重要程度 项 目数量%1上级主管领导重视程度17348.02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渠道不畅9927.43体育训练经费投入少8824.44学生升学压力大7520.74特长生招生政策7520.7

3 国家级传统校发展中的主要成绩与问题分析

3.1 国家级传统校发展中的主要成绩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办法、标准及评分》的通知,并组织实施了首次国家级传统校的评定工作,在传统校发展历程中确定了国家级传统校的位置,完善了传统校的层次结构。经过2003年、2005年、2009年和2011年4次国家级传统校的评定工作,全国共命名400所国家级传统校。国家级传统校所占全国各级传统校的比例为2.68%。

3.1.1 国家级传统校的管理不断加强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小学教育发展和传统校发展的实际情况,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对2000年出台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研制了符合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分标准》,为开展国家级传统校的申报、评定和常规管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确立了每3年命名1次国家级传统校的工作制度。

国家体育总局成立青少年体育司后,逐步丰富了国家级传统校的培训和比赛内容。目前,培训包括有全国传统校校长培训(每年约有260人次的传统校校长、体育组组长接受培训)和全国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每年约有4 500人次的传统校体育教师接受培训);全国传统校比赛自2013年开始,将以往单一的比赛项目扩充为田径、武术、游泳、排球、篮球5个项目的全国比赛。

此外,从对以往批复的国家级传统校调查来看:95%的国家级传统校都有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且82%的国家级传统校还把体育传统项目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反映出国家级传统校对于自身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十分重视,基本都为学校老师和学生开展传统项目训练和活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

3.1.2 国家级传统校的传统项目普及较为扎实

传统校都有自身发展多年的传统项目,应该通过体育传统项目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宣传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理念,帮助全体学生掌握体育传统项目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习惯。国家级传统校作为各地最优质的传统校,更应该在学校内部做好推广普及传统项目,开展传统项目的体育活动与竞赛。

分析本次调查的国家级传统校传统项目普及工作,发现有90%的学校每年都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并将传统项目列入运动会中;有85.6%的学校有班级之间和年级之间的传统项目比赛并形成制度;有88.3%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以传统项目为重点;有82.3%的学校向全体学生传授传统项目知识与技能;有71.7%的学校开发了体育传统项目的校本课程和教材。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国家级传统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项目活动,形成传统项目的班级、年级和校级比赛制度,有计划地将传统项目活动纳入体育教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3.1.3 国家级传统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传统校为完成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主要着力点是校代表队的课余训练工作。国家级传统校作为传统校的最高层级,对课余训练的管理和保障方面较为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来看:92.5%的国家级传统校有齐全的校代表队阶段、年度、季度、周、课时训练计划;78.3%的校代表队管理规范,建立有运动员档案库;84.2%有传统项目体育特长生特招政策;80%有校代表队教练员的培养、培训计划与配套经费保障。

经过多年的课余训练组织,国家级传统校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自1983年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其中获得奥运会冠军17个、前3名24个、前8名26个;世界锦标赛冠军44个、前3名32个、前8名38个;亚运会冠军57个、前3名50个、前8名18个;世界单项锦标赛冠军55个、前3名26个、前8名31个;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49个、前3名48个、前8名32个;世界中学生比赛冠军256个、前3名326个、前8名247个;全国运动会冠军247个、前3名348个、前8名403个;全国单项锦标赛冠军355个、前3名500个、前8名725个;全国中学生比赛冠军1 495个、前3名2 261个、前8名3 814个。

3.2 国家级传统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2.1 国家级传统校的学段结构和项目布局存在缺陷

我国目前的国家级传统校学段结构比重呈现倒挂,高中阶段学校所占比重最大,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校所占比重偏小,特别是完全高级中学的单独比重约有40%,远远高于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单独比重。考虑到我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的实际数量和比重,这种比重倒挂现象并不符合整体布局的合理均衡要求。另外,竞技体育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发现和培养人才,经过小学阶段的系统训练,可能为有天赋的青少年打下未来成功的扎实基础,所以,应该支持更多的小学阶段传统校被命名为国家级。

从国家级传统校的项目布局来看,田径项目在国家级传统校开展的比重过高,而其他体育项目所开展的比重偏低或是过低,像奥运会比赛大项的游泳项目和我国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都少有在国家级传统校开展。项目布局的这种不均衡性,不但不能满足在中、小学校园推广普及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重点项目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我国中、小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

3.2.2 国家级传统校的长效管理机制没有建立

国家级传统校的管理方面以往是“重建设、轻监管”,工作重点在命名工作上,对审批后的长期管理没有跟上。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组织国家级传统校的评定工作非常重视,会联合教育部下发专门的正式文件,要求各省(区、市)体育局、教育厅(教委)认真组织申报工作,并结合当年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对新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校进行集中表彰。但是,在评定工作结束后,缺少后续的常态管理,对于批复的国家级传统校日常开展工作情况并不了解,其有关人员、场地和活动组织是否符合国家级传统校的有关标准也不得而知。总之,目前实行的国家级传统校管理没有动态评估机制,给命名通过的学校一种“一劳永逸”的感受,不利于激励学校长期开展传统项目工作。本研究在对前4批命名的400所国家级传统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有10所之前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校在调查过程中提出主动放弃国家级传统校的称号。

3.2.3 国家级传统校的培训和比赛机会偏少

国家级传统校普遍反映目前的传统校培训和比赛机会少。虽然目前每年都有面向国家级传统校的全国培训和全国比赛,但是还不能满足国家级传统校的现实需求。从收集的有效国家级传统校调查问卷来看,60%左右的国家级传统校派人参加过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42.7%的国家级传统校有分管校长参加过传统校校长培训班。并且,从实地调研的7所国家级传统校反馈来看,学校里负责传统项目具体组织工作的体育组组长或学校中层领导普遍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希望国家层面能增加面对这类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

在比赛方面,现有全国传统校比赛的5个项目(田径、武术、游泳、排球、篮球)无法满足国家级传统校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开展较普遍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项目目前还缺少全国传统校比赛;另一方面,已经设立的5个比赛项目,仅选择让部分竞技体育重点省份组队参加,还没有覆盖到全国所有的省份。

3.2.4 课余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带训补助偏低

目前,大部分国家级传统校校代表队的训练工作主要是由学校体育教师负责。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受个人运动经历及体育院校专业教育的限制,其运动专业技能水平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都不太高,难以高质量完成校代表队的日常训练任务。另外,很多体育教师是在完成正常体育课教学任务后,再兼职担任教练员组织校代表队训练,造成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容易分散训练投入的精力和产生倦怠情绪。再有,国家级传统校兼职担任教练员的体育教师的训练补贴较低(大多数为20元/次),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补贴,使得兼职体育教师的工作付出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更无法调动其从事业余训练工作的积极性。

4 国家级传统校未来发展规划建议

4.1 合理设置国家级传统校的规模

国家级传统校作为传统校层次结构的最高级,从合理的低、中、高结构来说,国家级传统校与省级、地市级传统校的比例要适宜,国家级传统校应该按照少而精的思路发展,从而形成以国家级传统校为龙头,省级传统校为骨干,地市级传统校为基础的全国传统校体系。考虑到我国的现有传统校总数在15 000所左右,建议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传统校配置的比例为1∶6∶18,即国家级传统校800所,省级传统校4 200所左右,地市级与区县级传统校10 000所左右。

4.2 完善国家级传统校的结构

国家级传统校作为传统校层次结构的最高级,对于省级、地市级与区县级传统校起着标杆作用。应对国家级传统校的项目结构和学段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布局,重点是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使得国家级传统校的项目比例、学段比例适宜。特别是要根据以往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校项目布局情况,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项目中心的进校园推广项目需要,对拟新评定的国家级传统校进行项目比例划分,引导我国体育的重点项目、优势项目、民族特色项目等在国家级传统校合理布局。

4.3 调整国家级传统校的管理与资助模式

组织开展以周期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校申报与评审工作,建立国家级传统校的动态评估制度,今后评定的国家级传统校以3年为一个周期。将已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校全部进行复评,做好对已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校监管工作,切实督促国家级传统校发挥带头示范的作用,采用学校自评、省内复评和国家抽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不符合评估标准的传统校,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要取消其国家级称号。

建议对国家级传统校长期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资助方式从一次性拨付,调整为分年度拨付,并且对以往批复的且评估合格的国家级传统校进行连续性资助,用于开展训练、比赛、交流等方面。针对很多传统校带训教练的补助经费很少的情况,最好能有直接给与资金支持的解决办法。除经费扶持外还应对传统校进行体育器材资助,可以按照各传统校所开展运动项目进行配置。最后,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传统校资助经费的专款专用。

4.4 提供更多的优质比赛和培训

扩大传统校现有5个项目全国比赛的规模,增加分区赛和省市传统校比赛的选拔,创造更多的参赛机会;组织安排青少年项目训练专家授课,给参赛运动队讲解训练方法,技、战术要点;规范完善竞赛组织工作,严格控制联赛的参赛资格,不断提升联赛质量,将全国传统校5个项目联赛与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有机结合。在条件具备时,增加传统校全国比赛的项目。

传统校工作开展需要有学校领导、体育组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齐心协力,但是,以往的传统校人员培训只是涉及到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缺少对传统校中层体育领导的培训,为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推进传统校各项工作开展,需要增加对中层领导人群的培训。并且,考虑到目前的传统校校队训练多是学校体育教师兼带,缺乏扎实的项目训练理论和实践培训,建议开展针对体育教师带队能力提高的培训内容。

[1]邓国良.对宜宾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学训结合”培养模式的调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范清惠,李相如.关于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调研报告[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7,27(3):113-117.

[3]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Z].2011.

[4]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Z].2000.

[5]侯令忠,季钢.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及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6):52-58.

[6]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Z].2007.

[7]金赛英,叶途.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人文教育之研究——以温州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101-106.

[8]李相如.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6):16-27.

[9]倪莉,刘琪.江苏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115-118.

[10]陶国华,曹波.“教体结合”背景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策略研究[J].运动,2012,(12):37-39.

[11]王大岩.南京第二十九中学排球传统项目发展历程与现状反思[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2]于红民.广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茂名学院学报,2008,18(4):79-82.

[13]于军,邱春,张昌言,等.山东省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体技,2008,44(1):78-85.

[14]袁凤生,王建永.河南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与教育特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9):72-74.

[15]张双玲.安徽省青少年手球运动员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3,2(6):104-108.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Strategy of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HUI Chen-long,FENG Lian-shi,HU Li-jun,GUO Jian-jun,WEN Yue-meng,GUO Yan,WU Sa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which are denominated before the year of 2014,aiming at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types of school type,have-already-launched sport events,stadiums’ condition,the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s and joining in the national trainings and matches,etc.The result mainly shows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 gradually improved,their traditional sport events popularized solidl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ing back-up talents got remarkable achievement,while there also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section of learning stage structure and sport events distribution.For instance,sustainable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hasn’t been established,lacking opportunities of trainings and matches,less professional level of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s and poor training-leader subsidy,etc.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given:reasonably setting up the scale of state-level traditional sport schools,optimizing their structures,adjusting the administration and subsidizing mode,as well as supplying more high-quality matches and trainings.

national;state-leveltraditionalsportschools;presentsituationresearch;developmentstrategy

1002-9826(2016)01-0053-07

10.16470/j.csst.201601008

2015-05-11;

2015-07-08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基金资助项目

惠陈隆(1979-),男,陕西西安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育管理,Tel:(010)87182616,E-mail:huichenlong@ciss.cn;冯连世(1964-),男,山东聊城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训练监控;胡利军(1963-),男,湖南长沙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学;郭建军(1967-),男,山西太原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营养。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China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Beijing 100061,China.

G807

A

猜你喜欢
传统体育学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清明节的传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