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能视角下运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7-01-04 01:49胡耿丹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本能重度心理

胡耿丹,张 军

人类本能视角下运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胡耿丹1,张 军2

为探寻具有长效作用机制的网瘾干预方法,采用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对49名网瘾中学生进行1年干预。分别使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测评其网瘾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以评定干预的疗效。结果显示:该法对网瘾中学生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其须以培养运动兴趣为前提;网瘾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网络行为激活了本能,只有采用其他能同样激活本能的使人成“瘾”的行为才能取代网瘾;运动有同网络行为一样的本能激活功效,运动成“瘾”可置换网瘾;现有网瘾综合治疗范式长期疗效差的原因,是未从本能视角深入探索网瘾的形成机制和干预途径。结论:心理治疗是防治网瘾要素,而运动是实现该要素疗效的有效途径,是网瘾综合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网瘾防治模式可能是未来防治网瘾的主流方法。

网络成瘾障碍;运动干预;本能;成瘾置换;机制

国外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干预多采用心理治疗。国内对网瘾认识多元,干预方法也不一,主要有心理治疗、健康教育、政府干预、医学治疗和体育运动锻炼,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干预网瘾已成共识[31,34]。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瘾者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且戒断复发率居高不下[24]。这说明,网瘾的原因机制研究仍待深入;现有的网瘾干预方法远期疗效差;青少年网瘾问题日趋严重,呼唤新的干预理念和方法。可见,对网瘾的原因机制展开多视角、多学科、深层次研究,探寻具有长效作用机制的网瘾干预途径和方法是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当前,网瘾研究有两大动态值得关注。

1.学者开始以心理本能为审视视角,从精神分析的本能、个性、感觉寻求、生物本能等方面对网瘾进行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观点,如网络成瘾行为是本能的呼唤,是人“及时行乐”的表现[9]。互联网能满足人类追求快乐、回避痛苦的原始本能,使本我实现,能量宣泄,焦虑得以缓解,感觉寻求的需要得以满足,生物中枢获得奖赏与满足,从而易使意志品质较低、自我控制力较差的人网络成瘾;而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是对本能欲望的合理控制和转介[25]。然而,有关这一途径如何实施、怎样实现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可见,基于本能视角方面的研究虽然为网瘾的机理探索和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论依据,但其目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付诸实施[9,25]。

2.体育运动作为网瘾矫治的一种手段获得了认可。许多从心理、教育和医学角度干预网瘾的专家都认为,网瘾者应多参加体育运动。2007年,朱莉、余少兵提出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瘾的新模式”,倡导发挥体育功能,以疏导方式戒除网瘾[26]。之后,有关网瘾的运动干预研究逐年增多[11,14]。然而,总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仍处于初始阶段。有关“体育运动对网瘾的干预作用程度有多大,影响运动干预效果的因素是什么,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运动干预矫治网瘾的深层内在机制、核心要素是什么”等问题的研究要么尚未涉及,要么有待深入。但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积极预防作用以及对网瘾矫治有一定疗效已获得公认[5,10,14,27]。疗效的原因分析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运动可使人体验到愉悦感,越是投入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越能享受到运动的愉悦,还能经常带来“高峰体验”,这些感受有助于网络成瘾者脱瘾[2];运动时锻炼者脑垂体可分泌内啡肽,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可与成瘾物质竞争受体,使人产生愉快感,从而抑制网瘾发作[29]。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推论运动与网络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功能上的制衡关系或替换关系。这种关系尚未揭示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运动干预网瘾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仅停留在锻炼心理层面[11,22],应该从更深层次来探讨网瘾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本文拟从人类本能视角[7,8,19,25],考察运动与网络行为的内在关联,探讨运动干预矫治网瘾的作用效果和深层机制,以期为网络成瘾防治模式的演进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广州市3所中学的初中3个年级和高中3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3个班,共选取18个班(初中9个,高中9个)1 042人。用“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问卷调查表”对其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967份,筛选出不同程度网瘾学生98人为被试。其中,轻度成瘾学生72人(男55,女17);重度网瘾学生26人(男18,女8);成瘾男生73人,女生25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轻度网瘾学生36名、重度13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问卷调查表。主体为陈淑慧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共26个题目,含5个因子:耐受性、戒断反应、强迫性上网症状、时间管理问题及人际健康问题。采用里克特4点量表计分,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瘾倾向越高。具体标准为:42分以下为一般上网者,42~59分为轻度网瘾者,59分以上为重度网瘾者[1]。CIAS是目前中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量表。本问卷在CIAS中加入了5个与运动兴趣有关的题目,构成“运动兴趣因子”。本研究中,全问卷的Cronbach α为0.84;6个因子的α在0.69~0.77之间。

2.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MMHI-60)[17]。由60个题目组成,分10个分量表:强迫、偏执、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性,每个分量表由6个题目组成。总量表反映个体总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按5点记分,总量表与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心理健康问题越大。本研究中,全量表的Cronbach α为0.65;10个分量表的α 在0.61~0.86之间。

1.2.2 运动干预实验

1.运动干预项目的选择。由表1可推知,网瘾学生源于网络激活的本能主要是好奇心、复仇、荣誉感、社会交往、秩序和力量。而本研究要求选择在本能激活上与网络行为相匹配的运动项目作为干预项目,据此,提供了多个针对性运动项目,供实验组选择(表2)。

2.干预目标和任务。目标是培养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初步养成自主锻炼习惯。任务是对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运动干预,使被试掌握1项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和爱好。在运动干预过程中,为实验组做6次健康管理讲座,内容涉及体育的功能、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以增进被试对体育的认知,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感,提升其对健康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而对照组不做处理。

表 1 网瘾学生上网的具体活动调查一览表

Table 1 Specific Online Activity Investigation for 98 Students with IAD

网瘾男生(n=73)网瘾女生(n=25)游戏(竞技、格斗类)562游戏(益智、娱乐类)2117网络聊天、交际3914阅读、影视1511其他71

表 2 实验组网瘾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一览表

Table 2 Selection of Sports Items for Students with IAD in Experimental Group

网瘾男生(n=36)网瘾女生(n=13)大球(篮球、足球)181乒乓球11羽毛球20游泳73有氧操、街舞87田径(跑、跳、投)00体育游戏01其他00

3.实验方式和步骤。由网瘾学生根据运动兴趣,自行参加校外的不同运动项目培训班,在培训班教练指导下进行规范、系统的运动技术学习和训练。干预时间在周末,3次/周,暑期每周增加1次,90 min/次;不计测生理指标,对运动强度不做硬性规定,而是侧重运动技巧教学、运动技能掌握;在注重个体差异,不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前提下,尽量保证有氧运动强度。每2周为被试做1次健康管理讲座,60 min/次。在运动干预前、后,同时分别采用CIAS和MMHI-60对两组被试的网瘾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

4.运动干预的条件控制。实验期间两组被试均参加学校正常的体育活动。为确保本实验预期目标实现,在干预条件控制上还采取如下措施:实验组参加的各个运动项目培训班均是经严格考察其资质后推荐给学生的,且课题组与培训班之间有协作关系,有定期的、常态化的沟通;要求培训班将本实验的干预目标和任务、运动干预的频率和负荷规定融入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评价环节;要求培训班每2周1次反馈被试的训练状况,对每位被试实施运动干预的动态监测与评价,建立个性化运动训练档案。

1.2.3 跟踪调研

在干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9个月的跟踪调研。采用CIAS和MMHI-60监测网瘾学生数目的动态变化,结合对班主任、家长及学生的访谈,以了解干预实验后网瘾学生的网瘾状况、体育锻炼情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养成运动习惯、践行长期运动干预,从而实现对运动干预矫治网瘾长期疗效的评估。

1.2.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卡方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网瘾状况

2.1.1 不同程度网瘾学生分布情况及性别差异

967份有效样本中,98名学生对网络有不同程度依赖,占10.13%。其中,轻度成瘾学生72人(男55,女17)占7.45%;重度网瘾学生26人(男18,女8)占2.69%;成瘾男生共73人,占7.55%,女生共25人,占2.59%。轻度、重度的网瘾男生均显著多于女生(χ2=62.34,P<0.01),但男、女生在轻度网瘾中的构成比与其在重度网瘾中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χ2=1.87,P>0.05)。

2.1.2 网络成瘾与心理指标及运动兴趣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中学生网瘾分数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网瘾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说明MMHI-60可很好地反映、区分网瘾学生心理的状况以及间接地表征他们的网瘾程度。网瘾分数与运动兴趣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显著负相关性(r=-0.824,P<0.01)。

表 3 网瘾分数与心理指标的相关性一览表

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Scores and Psychological Indices

心理健康总均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失衡心理失衡网瘾分0.912 0.923 0.925 0.917 0.932 0.921 0.940 0.916 0.926 0.935 0.929 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2.1.3 不同程度网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4显示,重度与轻度网瘾学生之间除在偏执、学习压力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外,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以及其余各因子上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网瘾等级越高,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2.2 运动干预实验结果

2.2.1 干预后实验组网瘾学生的数目变化

干预后,29名轻度网瘾学生摆脱了网瘾,戒断率达80.5%;6名重度网瘾学生症状缓解,成为轻度网瘾者,有效率达46.2%(表5)。

2.2.2 干预前、后两组被试的心理状况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明显好于干预前,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心理健康总均分以及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实验后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与实验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表6)。

表 4 不同程度网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一览表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Different Degree Students with IAD

轻度网瘾学生(n=72)重度网瘾学生(n=26)心理健康总均分3.75±0.144.75±0.19**强迫症状3.79±0.134.83±0.20**偏执3.83±0.164.27±0.23*敌对3.91±0.154.76±0.10**人际敏感3.85±0.084.91±0.19**抑郁3.90±0.154.87±0.12**焦虑3.79±0.184.83±0.18**学习压力3.81±0.214.42±0.32*适应不良3.77±0.184.80±0.28**情绪不平衡3.83±0.114.71±0.23**心理不平衡3.74±0.204.73±0.21**

表 5 实验组运动干预前、后各等级网瘾学生数目变化一览表(n=49)

Table 5 Change in Numbers for Different Degree Students with IAD in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n=49)

干预前干预后正常学生 男021女08轻度网瘾学生男2710女93重度网瘾学生男106女31

2.2.3 干预前、后不同等级网瘾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

干预后轻度网瘾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好于干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重度网瘾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比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偏执、人际敏感和适应不良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健康总均分以及强迫、敌对、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呈显著性差异(P<0.05),抑郁和焦虑比干预前略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表7)。

表 6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被试的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Table 6 Mental Condition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n=49)干预后(n=49)实验前(n=49)实验后(n=49)心理健康总均分4.29±0.132.88±0.13**4.36±0.154.36±0.13强迫症状4.11±0.143.62±0.16*4.18±0.144.17±0.18偏执3.98±0.123.52±0.11*4.08±0.164.10±0.12敌对4.17±0.122.95±0.14**4.14±0.124.17±0.12人际敏感4.21±0.093.15±0.11**4.31±0.194.30±0.17抑郁4.36±0.173.55±0.14**4.26±0.174.28±0.14焦虑4.29±0.133.16±0.07**4.33±0.134.32±0.13学习压力4.46±0.153.17±0.11**4.26±0.154.22±0.11适应不良4.23±0.163.81±0.12*4.35±0.144.34±0.20情绪不平衡4.03±0.193.15±0.24**3.93±0.214.01±0.17心理不平衡4.27±0.203.71±0.20*4.17±0.184.16±0.15

表 7 不同程度网瘾学生运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Table 7 Mental Condition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gree Students with IAD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轻度网瘾学生(n=36)重度网瘾学生(n=13)干预前干预后实验前实验后心理健康总均分3.75±0.142.01±0.16**4.75±0.094.13±0.11*强迫症状3.79±0.132.54±0.25**4.83±0.204.25±0.21*偏执3.83±0.162.48±0.29**4.87±0.233.92±0.12**敌对3.91±0.152.51±3.28**4.93±0.104.10±0.18*人际敏感3.85±0.082.44±0.17**4.95±0.094.03±0.17**抑郁3.90±0.152.52±0.15**4.87±0.194.65±0.15焦虑3.79±0.182.48±0.15**4.83±0.184.50±0.08学习压力3.81±0.212.50±0.14**4.62±0.284.43±0.25*适应不良3.77±0.182.47±0.12**4.80±0.313.96±0.29**情绪不平衡3.83±0.112.50±0.10**4.71±0.234.49±0.25*心理不平衡3.74±0.202.47±0.15**4.73±0.214.58±0.23*

干预后轻度网瘾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重度网瘾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重度网瘾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仅略好于干预前,差异无显著性(表8)。

表 8 不同性别网瘾学生运动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总均分比较一览表

Table 8 Comparison of Average Total Scores of Mental Health for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with IAD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轻度网瘾学生(n=36)重度网瘾学生(n=13)男生女生男生女生干预前3.84±0.163.62±0.124.78±0.124.60±0.14干预后2.25±0.17**1.98±0.04**4.09±0.05*4.38±0.06

2.3 跟踪调研结果

在干预后第1个月,有5名学生网瘾复发,轻、重度网瘾学生各增加了4名和1名,其自述复发原因为:未掌握运动技能;想练习但场地太远;觉得已练了3个月,不需再练了。对此,课题组采用与学生谈心及学校和家长协助的方式,促使其坚持体育锻炼。在干预后第2个月,轻度网瘾学生比第1个月减少1名(有4名轻度学生戒断了网瘾,同时另有3名学生复发);在干预后第3个月,轻、重度网瘾学生比第2个月分别减少4名(变化显著,P<0.05)和1名(表9)。

在干预后第6个月,轻度网瘾学生减少了8名,重度网瘾学生减少了4名,变化均非常显著(P<0.01)。在干预后第9个月,轻度网瘾学生较在干预后第6个月减少了1名,变化不显著;重度网瘾学生减少2名,变化非常显著(P<0.01;表10)。

表 9 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网瘾学生数目统计一览表

Table 9 Statistics of Students with IAD in Experimental

Group within 3 Months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干预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轻度重度轻度重度轻度重度轻度重度数量137178168127变化+4+1-10-4-1χ221.98**1.472.3206.72*1.89

注:+、- 分别表示数量增、减,下同。

表 10 干预后9个月实验组网瘾学生数目统计一览表

Table 10 Statistics of Students with IAD in Experimental Group within 9 Months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轻度重度轻度重度轻度重度数量1274331变化-8-4-1-2χ215.54**9.37**2.837.18**

由表11可知,在干预实验期及追踪调研期内,网瘾学生出现明显数目变化的时间集中在干预期及干预后的第3~9个月。其中,轻度网瘾学生数目在干预前、后有非常显著变化(P<0.01),重度网瘾学生数目在干预后的第3个月以后才出现明显减少(P<0.01)。在1年里,49名被试中45名戒断了网瘾,戒断率达91.8%,自述已形成运动兴趣,不再老想着上网了,同学关系也明显改善了;4名学生未戒断网瘾,自述原因为:我学不会篮球,不想学了;我想跳舞,可没人陪我;游泳场离家太远,不便去。

表 11 运动干预期及追踪调研期内网瘾学生数目的总体变化一览表

Table 11 Overall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IAD dur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and Tracking Investigation

干预前干预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正常学生 0292425304245轻度网瘾学生361317161243重度网瘾学生13788731

3 讨论

3.1 人类本能及其视角下的网络成瘾原因

网瘾原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然而,从本源看更多是人的问题,是人的本能问题。从本能视角探析网瘾原因可为从根本上认识并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能的定义: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无意识的应答,表现为一种可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本能行为具有遗传性、适应功能以及外部条件变化下的稳定性等主要特征[7]。心理学认为,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了动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它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可以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詹姆士扩大了本能的范围,把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归结为人的本能,并进而认为社会生活的样式也是由本能所决定的。根据佛洛依德的观点,人的心理驱动力是从本能中获取的,本能是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因素。麦独孤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由各种本能所组成,本能与后天的学习、经验结合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兴趣和感情等行为。人和动物在其生物发展史上具有延续性,既然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受本能所支配,那人也一样,在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上本能也占有主要地位。而人的本能倾向则是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相结合来推动其行为的。因此,人的行为从总体上说是遗传本能及其在经验中改变的结果[19]。霍妮认为,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是由出生后因受环境压力的影响而形成的焦虑所支配的,为减轻这些焦虑所带来的痛苦,个体会形成适应的但未必是正确合理的行为方式,通常所采取的手段是麻醉自己或沉迷于某件事情或某种事物以摆脱或回避焦虑[3]。因此,成瘾行为可理解为个人对某些社会情境的本能反应,这些社会情境会引发个人以成瘾行为去逃避或作为解决方法。提示,网络成瘾的成因可能源于人的本能激活和驱动。

近期有研究指出,网瘾的心理机制要点包括:网瘾行为是本能的呼唤,是人“及时行乐”的表现;是不成熟的精神防御机制的积累[9]。这种心理机制的生理基础涉及中枢神经奖赏机制。大脑奖赏通路在受自然奖赏刺激时被激活,机体会同时出现愉悦的感受和体验,这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β-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关。例如,当电刺激多巴胺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自然奖赏刺激时的反应。趋利避害是人保护自我的一种心理本能,网瘾者面对令其兴奋的网络时,大脑中枢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愉悦和欣快感,并传递到整个神经回路中,全身都感到舒适,产生反复的高情绪、高频率体验,当这样的行为长期地进行,替代原有的奖赏或成为新的奖赏时,这些行为和经历可引起神经适应,让神经回路发生变化,从而让某种行为长期化,使人成瘾[25,29]。

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行为均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这15种本能欲望可分为生物本能(好奇心、食物、性、运动)和社会本能(厌恶、荣誉感、被社会排斥的恐惧、秩序、独立、复仇、社会交往、家庭、社会声望、公民权、力量)[32]。除食物、运动本能之外,其余13项本能均可被网络所创造的条件轻易激活,从而上瘾,如好奇心、被社会排斥的恐惧、独立、复仇、社会交往和社会声望本能可分别通过网络提供的“庞大而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网络聊天和虚拟交际”、“游戏”、“游戏(战斗)”、“聊天、贴吧、论坛”和“自我宣传、展现、张扬”条件所激活。因此,网络成瘾与上述13项本能均密切相关。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匿性、丰富性、便捷性、刺激性等系列特点激活了人的基本欲望,满足了人的原始本能,为本我实现、能量宣泄、焦虑缓解、感觉寻求、大脑中枢获得奖赏与满足提供了直接条件。当人把网络作为一个逃避挫折、宣泄能量、实现本能的场所时,会强烈地难以自控地沉迷于网络。可见,追根溯源,本能的激活才是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不易戒断及易复发的根源。

3.2 基于本能激活矫治网瘾理念的运动项目选择

由上可知,网瘾是网络行为激活了个体的内在本能所致,因而,只有采用其他可以同样深入并激活人之本能的、使人成“瘾”的行为才能取代网瘾,进而戒断网瘾。而体育运动是最具这种功效的健康行为。鉴于不同网络行为所激活的本能相异,在干预项目选择上,应考虑个体本能激活的差异,选取在激活本能功效上与其网络行为匹配的体育项目。

本研究中,网瘾学生的上网行为主要是游戏和网聊。在网游选择上,男生倾向于竞技、格斗类游戏,女生偏爱棋牌、益智类游戏。在网络交际方面,男、女生情况类似,均有超过50%的网瘾学生涉及网络交际。

网瘾学生的项目选择印证了运动与网络在本能激活上的行为相通性。50%网瘾男生所选的两大球,侧重团队配合、激烈对抗,与男生热衷于网络战斗游戏的特性相符;53.85%网瘾女生选择街舞,与街舞充满了新奇、时尚,容易刺激其好奇心本能有关;19.44%网瘾男生、23.08%网瘾女生选择游泳,与游泳作为求生技能,易激活其荣誉感、独立等本能有关。

可见,本研究干预项目的选择由被试主导,是被试内在本能和兴趣的体现,这有助于强化被试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置换网络激活的本能,以减少或消除被试对网络行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迷恋,获取理想的网瘾戒断效果。现有的运动干预网瘾研究往往忽略这一点,多采取统一、规定的运动项目“强制”干预网瘾者,网瘾者被动接受干预,本能被压制而非置换,结果导致疗效不一[11,22],影响了该疗法的信、效度评价。

3.3 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矫治网瘾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矫治网瘾的总体效果较好。从对不同程度网瘾的矫治效果看,短期运动干预对轻度网瘾学生的干预效果很显著,能明显改善其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及网瘾症状,但对重度网瘾学生的干预效果不明显。短期运动干预仅能使重度网瘾学生的偏执、人际敏感和适应不良呈非常显著性好转,未能使抑郁和焦虑显著性改善。重度网瘾男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有显著性好转,但重度网瘾女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无显著性改善。可见,短期运动干预仅能改善重度网瘾学生的部分心理品质,且男生干预效果好于女生。分析认为:1)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重度网瘾学生往往对网络以外事物(含运动干预)有较大抵触情绪,而网瘾矫治须要患者配合,如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2)重度网瘾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变化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运动干预减少了上网时间,无法满足其上网欲望有关;3)重度网瘾学生的强迫症状和敌对情绪极为严重,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和心理障碍,致使短期运动干预的疗效显现滞后,干预效果的性别差异与女生性格更内倾有关。

综合运动干预实验和追踪调研结果可知,只要找准学生兴趣快速介入,短期运动干预即可使轻度网瘾学生有较好干预效果;重度网瘾学生数目在运动干预后第4~9个月内才出现显著性减少,说明其需要更长时间的运动干预,但只要使重度网瘾学生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运动干预对其网瘾的戒断作用毋庸置疑。

49名被试中的45名在1年里已形成运动兴趣,走出网瘾。可见,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矫治网瘾的疗效呈有效性、持续性,戒断复发率低的特点。4名被试未能戒断网瘾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本研究还显示,网瘾分数与运动兴趣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这佐证了运动兴趣对防治网瘾的积极作用,说明运动干预网瘾须要以培养运动兴趣为前提,而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其自信心、完善体育设施等措施,帮助学生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对保障运动干预网瘾的防治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网瘾的运动干预研究成为热点,运动干预对网瘾的矫治有一定疗效已成为共识[5,10,14,27]。盖华聪[5]采用单盲实验法对被试进行了体育教育干预实验,证实加强体育与健身教育对预防和戒除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有效性和持续性。朱莉和周学荣[10]运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对1名中度网瘾的青少年进行了体育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成瘾症状减轻、成瘾行为以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明显改善。刘映海等人[10]从锻炼心理学视角对网瘾进行了心理归因及干预研究,指出体育锻炼不论是作为兴趣爱好,还是作为一种必需的健康生活方式,或是作为一种宣泄无意识需要的合理途径,都有助于网络成瘾的防治。然而,有关运动干预对网瘾矫治的疗效报道不一[10,16,21]。万国华等人[16]将体育活动引入大学生网瘾的矫正治疗中,发现各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群体活动好于单独活动,中等运动量好于小运动量及大运动量。于春艳、谢浩[21]研究指出,运动处方对于调节大学生网瘾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网瘾行为发生,但体育手段能否遏制网瘾的形成还需进一步研究。

对上述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导致疗效不一的原因在于运动处方是否合理,运动项目的选择是否自主,是否符合被试的运动兴趣。尽管现有的网瘾运动干预研究未从本能激活,即从本能视角考虑运动项目选择、干预过程和干预机制,但不少研究在干预项目选择上都不同程度考虑了运动兴趣因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5,14,27]。这就与本研究的“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矫治网瘾”在运动项目选择和干预结果上有了交互和关联,也间接地为本研究的“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矫治网瘾的总体效果较好”这一结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3.4 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防治网瘾的作用机制

3.4.1 网络成瘾现象是人类生物本性使然

近年来,有学者运用元分析技术对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20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人口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效应量非常小,并提出“一定条件下人人均可能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现象是人类生物本性使然”[6]的观点。本研究显示,男、女生在轻度网瘾中的构成比与其在重度网瘾中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男、女生均可患不同等级程度网瘾,只是网瘾形式不同。这一结果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可见,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人都会成“瘾”,要么形成健康的“瘾”,要么形成不健康的瘾。提示,防治网瘾的关键环节是以“瘾”替瘾,用健康的“瘾”置换不健康的瘾。

朱哲等人[25]指出,从心理本能视角看,网瘾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是对本能欲望的合理控制和转介。而体育运动由于其竞争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产生刺激、快乐和满足感,给人带来自尊、愉悦的心理体验[2,11],使人运动成“瘾”。因此,运动是能使本能欲望得以合理控制和转介的有效途径,可用运动成“瘾”置换网瘾。这种通过“成瘾置换”以“替”代“治”的网瘾防治理念的依据可从本能视角来论述。

3.4.2 体育运动与网络行为对人本能欲望的激活具有同一性

人类15项本能中[32],网络行为可轻易激活除食物和运动本能之外的其余13项本能;而运动能够激活除食物、性和家庭本能之外的其余12项本能。可见,体育运动同样是人的本能体现,与网络一样可有效激活本能,它与网络行为对本能欲望的激活具有同一性。因此,用体育运动置换网瘾符合本能论、精神分析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原理。下面从本能特性出发就运动与网络行为的同一性进行阐述。

人的本能特性之一是追求快感。快感是指,因得到了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想要的事物而产生的欢愉感,这种感觉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成瘾性,人一旦发现获得这种感觉的方法,便会不计后果、不受控制地疯狂索取,发展成“瘾”。人不可能改变追求快乐本能的人性,若伴随的生理反应更为强烈持久,心理的主观体验也更为深刻,则其动机作用也会更为强大[25]。比如,若某项运动使人产生了欢愉的主观感受,则其参与运动的动机会更加强烈。刘映海等人[10]从锻炼心理层面上指出:个体无意识需要,尤其是情感、交际和自我实现需要,可通过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许多健康心理品质在锻炼过程中可得到培养和提高。运动可使参与者将敌对或压抑的情绪发泄到体育攻击对象上,转移不满情绪,淡化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积怨,消除对立、化解分歧、缓和矛盾,从而达到运动替代的目的。Sachs[33]发现,锻炼者完成某项锻炼任务时会出现如忘却自我、愉悦轻松的感觉,并能激发再尝试的欲望,抵消部分压抑、焦虑的情绪。还有学者指出,体育锻炼带来的极大幸福感和愉快感,是一种心理完全的释放、彻底的满足[2,11]。因此,从追求快感、满足个体需求层面上看,体育运动与网络有异曲同工之效。

人的另一本能特性是感觉寻求,是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倾向,指个体对变化的、新异的、复杂感觉及体验的追求,以及为了获得这种体验而进行的生理社会冒险的愿望。网络是一个庞大世界,有丰富的刺激情景。人需要刺激,需要不断打破内稳态而不断回复的动态生命感,往往热衷于通过沉迷于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虚拟网络环境的方式来满足其感觉寻求的需要。

体育运动是一种现实行为,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更真实,这种感觉同样可刺激人的内在本能。在各式各样体育项目中,人可以享受更为丰富刺激的情境。激烈的竞争过程及未知的结果,能够唤醒人寻求刺激、发泄压力、释放能量的动态生命感,促使人打破内稳态从而满足感觉的需求。运动时脑垂体会分泌内啡肽,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可与成瘾物质竞争受体,使人产生愉快感,情绪高涨,精力充沛[29],从而实现人为获得感觉寻求体验而进行的生理社会冒险的愿望。

综上可见,在内心深处,网瘾与运动给机体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本能刺激是相通的,均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疏导、转移和替换。因此,运动作为一种能成“瘾”的健康生活方式,是戒除网瘾直接、健康、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其他网瘾干预法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对本能能量的合理疏导、有效转介而非压制,以运动取代网络行为对本能欲望的激活。因此,运动成“瘾”可替换网瘾。

3.5 应构建和倡导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网瘾防治模式

3.5.1 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的内涵和实施步骤

循证分析显示,运动干预法对网瘾有积极预防作用,可减轻成瘾症状、改善成瘾行为及心理健康水平[12]。从干预处方上看,不同运动项目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群体项目好于单独项目,中等运动量好于大、小运动量;干预方式有单一运动干预和运动结合心理疗法两种,后者干预效果好于前者[16]。存在问题有:对运动干预的项目选择、时间频率要求、方法选择、个体兴趣及相关指标测定的个别化、实证性研究尚待深入;对运动干预网瘾的适用范围、作用效果认识不一;运动干预网瘾的作用机制认识停留在锻炼心理层面[1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运动干预法的正确认知。

本研究从本能视角对上述问题做了初探,形成了“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其干预机制是成瘾置换:网瘾形成的内在机制在于网络行为激活了人的本能,而基于兴趣的运动有同网络一样的本能激活功效,可与网瘾竞争受体,减轻或戒除网络依赖。步骤包括:将运动纳入生活方式,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形成运动成“瘾”;将运动成“瘾”作为网瘾替代品,由运动代替网络实现对本能的激活,以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愉悦感受和体验置换网瘾所致的愉悦感受和体验,实现网瘾戒除。

该法与现有运动干预法[2,10,26]的区别是对干预项目的选择、干预机制的认识不同。前者的项目选择依据是被试内在本能和兴趣的体现,干预机制是对被网络激活能量的置换;而后者未从本能视角考虑项目选择,干预机制止于锻炼心理层面。

3.5.2 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是防治网瘾不可或缺的一环

现有网瘾干预法的共性是短期疗效较好,但长期疗效差,戒断复发率高,对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原因是网瘾现象很复杂[29],单一干预模式已无法有效控制网瘾行为,须整合多种干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4,13,15,20,23,30]。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强调,对网络使用不当者进行干预时,提倡采用综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18]。现有网瘾综合治疗范式均含有心理干预法,如高文斌等人[4]的“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范式,杨放如等人[20]基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为主”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陶然、李邦合[15]的“网络成瘾治疗单元”多学科合作和整合的医疗模式。可见,“心理干预方法是防治网瘾的要素”已成共识。然而,网瘾综合治疗范式的实际干预效果并未达预期,网瘾现象仍呈现蔓延之势。症结何在?

网络成瘾归因主要表现在心理问题,涉及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认知方面,须从心理层面进行研究[13,15],立足于心理干预防治网瘾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我们认为,实际干预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未找到能使心理治疗疗效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即上述症结在于未从本能视角深入探索网瘾的形成机制和干预途径。

本研究证实,网瘾形成的内在动力在于心理本能的激活和驱使。网瘾戒断后网络仍时刻诱惑着戒断者,只有找到其他成瘾物充当本能满足的替代品,重建正常心理本能,才能有效地防治网瘾,降低戒断复发率。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是网络的理想替代品,能使戒断者的本能欲望获得合理控制和有效转介,避免再度沉迷网络。

可见,从本能视角看网络成瘾是由心理本能驱动所致,须依靠心理治疗进行干预,而使心理治疗疗效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是基于兴趣的运动,表明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是网瘾综合治疗范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推论:心理治疗是防治网瘾的要素,而实现这种要素疗效的有效途径是体育运动,若在现有网瘾综合治疗范式中融入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则会明显提高其疗效。

3.5.3 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网瘾防治模式

网瘾作为一种行为成瘾,并非由某一因素单独作用所致,而是受个体人格、刺激物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体育运动在净化因网络环境因素所致网瘾的作用甚微。面对网络诱惑,个体人格(正确的认知、自制力、积极应对方式、自信心和角色责任意识)起重要制衡作用。经常参与锻炼者有较强自制力和自立能力,不仅可提高身体素质、调节心理、缓解精神压力与身体疲劳,也有助于塑造行为方式、消除心理障碍、建立良好自我概念、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可见,运动干预对网络形成积极应对方式,以及提升自制力、自信心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客观地说,它对培养正确认知、角色责任意识的作用有限,且参与体育运动这一行为本身也须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激励。说明尽管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是防治网瘾的关键环节,但其仍须联合心理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协同干预,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网瘾问题。

从网瘾防治范式演化趋向看,未来的综合干预模式应是内外兼治、防治并重,将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取向整合为一体的多维范式,即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视角下的多学科整合范式。《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被认为是“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体现在“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实人际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干预目标是矫正被干预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健康使用网络,改善其社会功能,而非中断或终止其上网行为[18]。这一指导思想对网瘾防治范式的演化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的综合干预模式会更偏重于恢复成瘾者的社会功能,尤其会注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突显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体育锻炼对防治网瘾的重要性。据此,结合本研究结果,提出一个网瘾防治新范式: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网瘾防治模式。它以“成瘾置换”为主体,联合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社会环境等干预,是一种集体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手段于一体的网瘾综合防治范式,其特点是安全高效、经济简便、科学合理、适用宽泛、可执行力强。可以相信,随着人们对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网瘾防治模式的认识深入,它很可能会成为防治网瘾的主流方法。

4 结论

1.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对不同程度网瘾学生均有显著疗效和低戒断复发率,但重度网瘾者需更长时间的运动干预;提高该法疗效的关键是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

2.网络行为激活了内在本能是网瘾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采用其他可同样激活本能的,使人成“瘾”的行为才能取代网瘾。运动有同网络一样的本能激活功效,运动成“瘾”可置换网瘾。

3.网瘾形成是人类生物本能使然,一定条件下人人皆会网络成瘾。防治网瘾的核心理念是以“瘾”替瘾,用健康的“瘾”置换网瘾。

4.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与其他网瘾干预法的区别在于,它是对本能能量的疏导、转移和置换,而非压制。该法的运动项目选择应以内在本能和兴趣的激活为前提。

5.心理治疗是防治网瘾要素,而运动是实现该要素疗效的有效途径,是网瘾综合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网瘾防治模式可能是未来防治网瘾的主流方法。

[1]陈淑惠,翁丽祯,苏逸人,等.中文网路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2]邓文才.大学生网络成瘾性与体育成瘾性行为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3,10(6):72-74.

[3]丁建略,田浩.霍妮神经症理论述评[J].医学与哲学,2007,28(6):43-45.

[4]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6-603.

[5]盖华聪.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实验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4):371-374.

[6]胡耿丹,项明强.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1,(6):66-71.

[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386.

[8]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李望舒.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4):81-82.

[10]刘映海,丹豫晋.锻炼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成瘾心理归因及干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9,32(8):57-61.

[11]刘映海,丹豫晋,苏连勇.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之行动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4):9-23.

[12]刘映海,石岩.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3):68-73,87.

[13]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10(2):48-54.

[14]钱龙超,林小兵,胡耿丹.乒乓球运动干预对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2.

[15]陶然,李邦合.网络成瘾治疗单元的概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558.

[16]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等.体育活动矫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1):59-62.

[17]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34-37.

[18]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Z].2009.

[19]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俞国良,雷雳,张澄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4-25.

[20]杨放如,郝伟.52 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43-345.

[21]于春艳,谢浩.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健康调查与体育手段干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100-103.

[22]张兰君.团体心理治疗和体育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J].心理科学,2009,32(3):738-741.

[23]张锦涛,陈超,王玲娇,等.大学新生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学报,2014,46(10):1521-1533.

[2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5]朱哲,梅松丽.从心理本能的视角审视网络成瘾[J].医学与哲学,2010,31(4):42-43.

[26]朱莉,余少兵.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瘾的新模式[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117-120.

[27]朱莉,周学荣.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体育干预个案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108-110.

[28]DERYAKULU D,URSAVAS O F.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A twin study[J].Comput Human Behavi,2014,17(4):331-338.

[29]JOVIC J,DINIC N.Influence of dopaminergic system on internet addiction[J].Acta Medica Medianae,2011,50(1):60-66.

[30]LI D P,LI X,WANG Y H,etal.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self-control[J].J Abnorm Child Psychol,2013,41(8):1231-1242.

[31]PRZEPIORKA A M,BLACHNIO A,MIZIAK B,etal.Clinical 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J].Pharmacol Rep.,2014,66(2):187-191.

[32]REISS S,HAVERCAMP S.The sensitivity theory of motivation:Implications for psychopathology[J].Behac Res Ther,1996,34(8):621-632.

[33]SACHS M L.On the trail of the runner’s high:A descriptive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and elusive phenomenon[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Florida State University,1980:201-203.

[34]TAM P,WALTER G.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childhood and youth:Evolution of a 21st century affliction[J].Australas Psychiatry,2013,21(6):533-536.

Research on Effect of Sports Correcting Adolescents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Its Mechan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Instinct

HU Geng-dan1,ZHANG Jun2

To explor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intervention method with long-term effect,Instinct-Activated Sports Intervention (IASI) was employed on 49 middle students with IAD for one year.Their IAD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were respectively measured and assessed with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 and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MMHI-60),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rven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ASI had good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students with IAD,and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ng of sports interest.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AD formation is network behavior activates instinct.Only with other behaviors which can also activate instinct in the same way to make people fall into "addiction" could replace IAD.Sports has the function of activating instinct as well as network behavior,so IAD can be replacd by sports "addiction".The cause of poor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in the existing integrated IA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aradigms is that the IAD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way have not been explored thorough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nc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sychotherapy is an essential factor to IA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and spor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factor,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integrated IA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he 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A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ode based on "addiction displacement",is likely to be the mainstream of future IA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sportsintervention;instinct;addictionreplacement;mechanism

1002-9826(2016)01-0068-10

10.16470/j.csst.201601010

2015-05-12;

2015-09-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ZH018);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430219031)。

胡耿丹(1962-),男,浙江衢州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网瘾防治与健康管理,Tel:(021)65983779,E-mail:hugengdan@sohu.com;张军(1986-),男,山东济南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Tel:(020)87553382,E-mail:zzhmp3@sina.com。

1.同济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0092;2.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500 1.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G804.8

A

猜你喜欢
本能重度心理
重度牙周炎牙齿的牙髓治疗时机及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重度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阅读理解专练(三)
逆本能
逆本能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吉米问答秀
宫斗剧重度中毒
CT增强扫描重度碘过敏反应1例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