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心理扭力情况调查研究

2017-01-04 07:54裴敏俊吴多智
关键词:扭力独生子女生源

裴敏俊,吴多智

(巢湖学院 化材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教育学】

高校新生心理扭力情况调查研究

裴敏俊,吴多智

(巢湖学院 化材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心理扭力是指个体在认知中由于存在对立的观念冲突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它是预测个体自杀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460名刚入学的高校新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新生心理扭力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生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对其心理扭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生源地的新生,独生子女群体在期望扭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来自城镇生源地的新生,非独生子女群体在期望扭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群体。

心理扭力;高校新生;独生子女;生源地

“心理扭力”是张杰在解释个体自杀行为理论探索中提出的概念,又称“不协调压力”,它是预测自杀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杀行为本质上是个体主动选择以某种计划好的方式伤害自己的过程。从不同的研究视野出发,对于自杀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不一样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自杀行为往往同遗传及神经生物因素相关;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结果,这其中社会支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死本能”概念,行为主义强调自杀是后天习得的行为,认知主义强调长期累积的消极情绪造成了认知偏差。[1]151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这些研究结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人群取样上,西方人群人口统计学的情况与中国的现状存在差异。如在西方国家,九成以上的自杀死亡者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而在中国仅为五成左右。[2]17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往往只局限于从某一领域进行研究,且多集中于对自杀影响因素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张杰等人根据国内的实际研究,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提出了心理扭力理论。

心理扭力理论认为,个体认知中无法排遣的“扭力”造成了其严重心理失衡的状态,若这种“扭力”长期存在且无法缓解就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这里的“扭力”不同于“压力”概念。压力的范围较广,可以是社会生活事件中单维度或多维度压力源的某一个单极或多极。扭力则必须是某一维度的对立的两极,这两极对立冲突的观念在内心无法调解,从而产生了不协调压力。张杰等人认为,扭力共有四种不同的压力源:价值观冲突、期望与现实冲突、与他人比较冲突以及应对问题的冲突。[3]785价值观扭力,即个体内化于心的两种对立的价值观无法通过同化、顺应的方式达到再平衡时所体验到的不协调压力。如“丁克族”群体,他们认为自己有主动选择某种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是往往又受到传统文化“延续香火”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期望扭力,即预定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且个体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差距很难改变,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越大,体验到的扭力就越大。相对剥夺扭力,是指当把自己与处于同一层面(包括经济情况、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等)的他人相比较时,发现他人的境遇比自己好,从而所体验到的不协调压力。应对扭力,即个体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困境,想要摆脱却又缺乏足够的应对技巧,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

目前围绕心理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扭力理论的验证及量表编制。张杰等人采用了自编的问卷对价值观扭力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488,董炳刚选择大学生群体对心理扭力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探索,同样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二是心理扭力与自杀两者关系的研究。[5]426董炳刚等人以山东省三所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他们的自杀意念与心理扭力情况,结果发现心理扭力在自杀意念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487高琦采用结构方差模型技术探索并验证农村青年自杀扭力模型,最终推断扭力是中国农村青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同时扭力对精神因素也有影响。[6]61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还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从“只读圣贤书”到“半社会人”的转变阶段,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冲突。因此本文研究考察了高校新生心理扭力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生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对心理扭力的影响。研究假设:独生子女新生在心理扭力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新生。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某高校新生共460名(涉及无机非金属工程、学前教育、财务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专业),其中有效被试419名,包括男生230名(M=18.32岁,SD=1.79),女生189名(M=19.08岁,SD=2.13)。

2.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2×2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间变量有生源地情况(城镇、农村)、独生子女(是、否)、性别(男、女);因变量为被试的心理扭力水平,包括其四个子因子:价值观扭力水平、期望扭力水平、应对扭力水平及相对剥夺扭力水平。

3.研究工具

心理扭力量表(PSS):该量表由张杰等人从四个维度进行编制,每个维度15道题,共包含60道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了某种状态,如“我经常被一些矛盾的思想所折磨”,被试根据自身目前的体验和感受,对这道题目符合自身的程度作出判断,并给出具体的评定。评定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可能”、“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对应着1~5分。计算各维度下15个题目的得分总和,即可求出该维度的扭力值大小。扭力值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心理不协调压力越大。心理扭力量表最先由张杰等人在中国农村群体中进行检验,后由董炳刚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施测,均证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结果

1.新生心理扭力的总体情况

表1 不同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新生的心理扭力得分情况

综合不同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的新生在心理扭力上的得分来看(见表1),可知新生在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以及应对扭力上的得分均在30~35分的区间内,这意味着新生对扭力量表中自己所体验到的价值观、期望以及应对的压力,主观评定位于“基本不符合”与“有可能,但不确定”两者之间。而新生在相对剥夺扭力上的得分在22~26分区间内,这表明扭力量表中对于因相对剥夺而引起个体心理失衡状态的描述,新生几乎不会体验到。

2.新生心理扭力与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的关系

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探索新生心理扭力与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的关系,由调查可以看出,在期望扭力得分上,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存在着交互效应。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三者与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相对剥夺扭力、应对扭力的交互作用值分别为2.549,3.831,1.318,2.016,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而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水平,且不存在交互效应。

进一步对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在期望扭力得分上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来自农村生源地的新生,独生子女群体在期望扭力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而来自城镇生源地的新生,非独生子女群体在期望扭力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群体。

三、分析与讨论

1.新生心理扭力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每名新生在心理扭力上总体均分为121,平均每题得分为2.02。这表明,高校新生整体上心理健康情况良好,心理失衡状态较少发生。更进一步地细化来看,新生在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以及应对扭力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相对剥夺扭力水平上得分,这与新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相对剥夺扭力,即与他人比较时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把自己与同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自我评价。[7]11刚入学的新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其最主要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学习成绩”,他们体验到最多的相对剥夺扭力是来自于“学习成绩”层面的。而本量表中的相对剥夺扭力题目更多强调“经济条件”的比较,这导致了新生在相对剥夺扭力水平上得分较低的结果。

将本研究与董炳刚等人对山东三所高校学生心理扭力调查对比发现,在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与相对剥夺扭力三个维度上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在应对扭力得分上,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本研究在应对扭力上得分较高。这与实验被试的选择有关,本研究选择的是刚入学的新生,初入象牙塔,学生面临着生活习惯、角色转变等多方面的问题,[8]14这无疑会导致新生在应对扭力上得分偏高。

2.生源地与独生子女情况对期望扭力的影响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来自农村生源地的新生,独生子女群体在期望扭力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来自城镇生源地的新生,非独生子女群体在期望扭力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群体。

本研究中,刚入学的新生基本都来源于安徽本省。就安徽省情来看,农村家庭往往有多个孩子,独生子女情况较少。相对非独生子女,农村家庭对独生子女看得更重,视为家庭的“独苗”,[9]40由于缺乏教育方面的知识,容易过分溺爱小孩,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且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因此农村生源地的独生子女新生在期望扭力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来自城镇生源地的新生,基本以独生子女为主。而来自城镇生源地的非独生子女新生,其父辈往往是以从商或以自由职业为主(非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人员),对孩子的要求及期望较高,盼其“鲤鱼跳龙门”,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相对会有安全感缺失的体验,所以,在期望扭力上得分往往高于独生子女群体。

四、结论

心理扭力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压力不协调状态,它与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当时所处的应激情境息息相关。如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期望以及成长过程中家庭的不稳定性均会改变个体对心理不协调压力的感受性。

在新生入学阶段,由于面临着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改变以及人际交往增多等问题,新生往往要经历“适应障碍”阶段。针对新生的这一特点要提前采取一些措施,以防新生因应对扭力增强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问题,威胁新生的心理健康。

[1] 李善峰,闫文秀.自杀行为的研究历程、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J].东岳论丛,2015(12).

[2] 何兆雄,吴琦.世界各国自杀流行学新趋向[J].医学与社会,2008(9).

[3] 张杰,唐勇.压力不协调与自杀:从155个案例看扭力体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1).

[4] 张杰,宋振韶.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的初步验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6).

[5] 董炳刚,冯春明,孙士华,等.2013年山东省内3所大学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心理扭力的关系[J].预防医学论坛,2015(6).

[6]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7] 杨倩茜.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自我评价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8] 王云峰.高校新生适应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9] 周萍.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成长特点及教育对策[J].安徽教育,2015(5).

【责任编辑 冯自变】

2016-05-10

裴敏俊(1989-),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化材学院助教,硕士。 吴多智(1971-),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化材学院讲师,硕士。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大学生自杀预防——网络哨兵在行动》(Szzgjh1-2-2016-19)

1672-2035(2016)06-0116-03

G444

A

猜你喜欢
扭力独生子女生源
一种橡胶扭力半轴组件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300T转炉倾动系统扭力杆装置
高速履带车辆不同位置扭力轴刚度变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