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东征期间的叶剑英

2017-01-05 21:36谢玲
党史纵横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东征梅县叶剑英

谢玲

1925年2月和10月,广东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发动了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叶剑英同志热烈响应号召,于1月16号奉命从香港回到了广州,当任了粤军二师的参谋长,投入到东征之战。叶剑英所在的第二师下辖的第三旅和第四旅约8600人,在战争中充任了东征右翼军的开路先锋。作为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与师长张民达并肩作战、共同指挥,在此次东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勇攻占淡水

张民达、叶剑英率领的第二师东征右翼军先头部队,1月26号从广州出发。面对兵力众多但人心不齐的敌兵,张民达和叶剑英提出了猛进、猛攻、猛追、猛扑的“四猛”方针,这这一正确方针的指挥下,第二师只用几天时间就消灭了石滩、石龙一线的敌人。2月4日拂晓,与敌熊略部发生激战,并顺利将其击溃,俘获敌军数百人,并缴获其枪支弹药。敌人急调2000余兵力来增援,二师又将其击退,并趁胜攻克广九铁路线上的常平。这时黄埔军校教导团亦并进到常平。两师会师力量倍增。2月10日二师以及黄埔教导团进抵淡水城郊。

为了攻打淡水,叶剑英亲自带领参谋人员对敌情进行了详细的侦查。盘踞在淡水的敌军有熊略残部及翁腾辉、林烈等部约三四千人,淡水城还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墙四周地势低洼,可谓是易守难攻。

对此,叶剑英与师长张民达详细部署作战方案,经过上级组织的进一步商讨,最终确定了从南面、西北和东北面三面合攻的计划。2月15日,二师与黄埔学生军一起向淡水发动了攻击。叶剑英与张民达师长率领战士们,冲锋在战火的最前方。经半日激战,英勇的东征军便大败敌军、占领城池。

但狡猾的敌人并未死心,当天下午即卷土重来。洪兆麟部调集部队几千多人马,气势汹汹向淡水猛扑过来。黄埔军校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逃跑,破坏军心。教导一团三营营长王俊虽坚持阵地,但因为作战无方,处境危急。张民达、叶剑英仍率领自己的部队在阵地坚守。由于此时主力部队已出城追击熊略等叛军残部,城内兵力空缺,寡不敌众。叶剑英不得不亲自率领师部警卫连以机枪、驳壳枪反击敌人。叶剑英一边指挥部队反击敌人,一边又冒着生命危险,与友军秘密联络。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抵抗,敌人终于被成功击退。此时的叶剑英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又亲自前往北门向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报告敌情,认为左翼敌军来势凶猛,并未放弃攻城计划。虽暂被击溃,但只退却20里。一旦再次反攻,此时城中的力量很难独立抗敌人,请求予以紧急支持。但何应钦最后却以未知右翼内部情况和没有上级的命令为由,予以拒绝。

随后,敌军残部果真又开始进行反扑。叶剑英急速返回阵地,再一次将敌军击退。再无可奈何之下,叶剑英不得不第二次找到何应钦,请求予以支持,认为正可以趁我军士气高昂,敌人军心不稳之际,乘胜追击,一举彻底击溃敌军。何应钦虽然刚开始时有些犹豫不决,但随着敌情不断恶化与严重,何应钦最后也是同意出击敌军。在两军的团结合作之下,最后将反扑的敌军击溃。16日早上,一股敌人仍然不撞南墙不死心,又纠集兵力从淡水的东门进行攻击。此时,张民达和叶剑英率部在友军的配合下发起反击,使敌人向平山一带退却。革命军趁胜追击,大获全胜,淡水转危为安。

召开白芒花军事会议

2月22日,东征粤军司令部在平山附近的白芒花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军事方案。

当时的敌情显现得清楚无疑。首先,外部敌军势力依然非常强大。敌军洪兆麟、叶举部虽然溃退,但其老巢海丰、汕头的力量还很强大。河源、惠州仍被敌人盘踞,杨坤如率领三四千人驻守惠州,随时准备反扑。另外,林虎在兴梅的势力也并没有危及和触动。其次,我军内部却又出现罅隙和矛盾,人心不齐。东征军内部左、中翼两路为保存势力,按兵不动,只是徘徊于增城、博罗之间,并未有主动出击或迎敌。因此,只有右翼的黄埔学生军和粤军二师等独自英勇奋战。但因持续作战,部队疲惫不堪,后方联络、供给均感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二师的参谋长,叶剑英详细分析敌情,以及惠州地势情况。惠州城墙即厚且高,外围还有防御工事,守敌敌军兵力众多,典型的易守难攻。另外周围还有敌军洪兆麟与叶举部约2万余人,随时可以前去增援。我东征军兵力不足,首先在兵力上就吃了亏。如果我部先攻打惠州,敌人很可能会里应外合,将我军包抄,最后只得是陷入极端被动。因此要争取主动权,就应该先追歼洪、叶之敌,直捣潮汕敌巢,然后杀个回马枪,惠州可不攻自破。对于叶剑英的作战计划,其他几名粤军将领也相继发言,表示赞同。毋庸置疑,叶剑英提出的计划是十分可行。并且我们从最后的进攻结果也能看出,以张民达、叶剑英为代表的粤军军官提出的进攻方案是非常明智的。

而蒋介石等人始终主张必须首先攻打惠州,他表面上给出了非常深明大义的理由,强调惠州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地位异常重要,必须首先攻打。实际上是想要指使二师队伍去攻打难啃的惠州、老隆,自己利用海上兵船运输的方便,去打海陆丰,先占汕头。叶剑英等人其实早已看穿了蒋介石的别有用心,因此据理力争,都力主不打惠州,毫不退让。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总司令许崇智听了双方的争论和苏联顾问加伦的意见,考虑到左、中翼滇桂军虽挂“免战牌”,惠州仍处于滇桂军的围困监视状态。最后决定右翼军集中兵力,进攻当面之敌,举兵东下,直指海丰、潮汕。

在这场争论中,由于张民达、叶剑英等坚决主张不先打惠州,总司令最后作了决定,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先不打惠州。

进军潮梅

在白芒花争论后,按照作战部署计划,张民达、叶剑英率二师、四师主攻洪兆麟部,向潮汕进军。二师占领海陆丰之后,继续一鼓作气,第二天又收复惠来、揭阳等地。3月7日占领汕头,击溃守敌洪兆麟的部队。随后部队分兵前进,一部人向饶平继续前进,另一部分人退守梅埔境内。二师的三旅开赴饶平,张民达、叶剑英亲率四旅,沿韩江继续往北,由于前头部队早已于15日到达三河坝,并在沿途驻守了重兵,因此韩江上游相对安定,并未受到敌军残部的侵扰。但溃退到饶平一带的洪兆麟残军尚有千余人,仗着枪弹充足,潜伏在饶平附近的凤凰山中,当三旅来到饶平时,由于敌人隐藏很深,并未察觉。

东征军在攻下潮安后,只留少部留守,主力部队已经调往揭阳。洪军残部在探知这一消息后,企图乘虚反攻潮安,随后沿潮安铁路,从后面偷袭揭阳的东征军。16日夜晚,洪部先头部队百余人,伪装东征军混入城内,很快便被东征军发觉展开巷战,只消数分钟时间,此小股敌军就被缴械俘获了。对此情形守城粤军许济部,紧急电告前方友军回师支援。以开赴饶平、三河坝的二师三旅、四旅闻讯后急忙调转军队,前来协助。四旅由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于18日早到达潮安城郊。与潮安城内的许军取得联络之后,四旅向笔架山前后展开围攻,洪军残部手下败将,只抵抗约一小时,即纷纷溃退,俘获敌军数百人,另有百余人向黄岗方向窜逃。

在留有少部驻守潮安之后,二师的大部队仍在张民达、叶剑英的带领下继续沿河北上。为争取时间,协缴溃退兴梅的逆敌,叶剑英提出穿山西进战术,并得到了张民达同意。20日,四旅抵达梅县的官塘、长沙,二师三旅奉张、叶之命,从揭阳日夜兼程,进入梅县境内,与流窜到此地的李云复部展开最后的激战,并大获全胜。林虎属下的张鸿翔、黄伟两部,共约千余人,发觉五华兴宁亦被东征军攻下,见大势已去,急忙仓皇出逃。21日二师三旅、四旅胜利占领梅县。

担任梅县县长

粤军二师占领梅县后,叶剑英奉命担任梅县县长,率二师直属部队留驻梅县。在稳定梅县局势之后,叶剑英开始着力处理全县政务。

叶剑英同志在梅县执政期间,十分关怀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曾亲自到东山中学、学艺中学等地,向青年学生宣传革命形势,传播革命思想。还任命李世安担任梅县教育局局长,温卓锋为督学,积极支持办好当地富有名气的革命学校——学艺中学。由于经费紧张,叶剑英另辟蹊径,从梅县的生猪税中,抽取欠款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同时,他也格外注重梅县的工人运动的发展。他积极支持政治部的工作人员深入学校、工厂和农村做调查访问,关注基层人民的思想动态。叶剑英指出学生有学生会,工人也应该有工会,利用这些组织来展开运动。在梅县各行各业的工人、店员很多,要把他们都组织起来加入工会,壮大工人运动的力量。在他积极倡导和支持下,1925年4月梅城理发工会首先建立起来。后来梅县工会、农会迅速发展,与第一次东征期间叶剑英同志担任梅县县长所作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一次,叶剑英在街头听到有人在小声争论,一位年轻人气愤地说:“当兵的不讲理,把我卖的那担粮压了价,要找长官评理。”另一位年长者劝告道:“你还是不要去了,他们给了你一串钱就不错了,从前是抢粮,如今他们总算给了钱,当兵的吃粮是常理。”叶剑英听见后,喊住这两位献粮的老乡问明了情况,亲自带他们到买粮的连队,按照公平粮价,算还了老乡的粮钱。

还有一次,叶剑英巡查营房时,发现有个营长占用了房东准备娶儿媳妇的新房。他找到那个营长,压住心中火气又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地方,可以搬到我住的地方去嘛。”说得这位营长面红耳赤,羞愧而又心悦诚服的搬出了原来的住处。

叶剑英在任梅县县长期间,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爱护有加,他的清明廉洁受到梅县民众的热烈称赞。

在东征期间,智勇双全、有勇有谋的“儒将”叶剑英充分发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在军事上大展宏图,对东征的顺利进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东征期间,他与苏联顾问加伦、罗加乔夫等亲密合作,互相学习鼓励;还因为工作的需要,时常接触到周恩来,在思想上深受感悟和启迪。同时他还结识了徐彬如、熊锐以及包惠僧等共产党员,向他们借阅马列主义的书籍,请教时局和理论问题,对共产主义有了跟多的理解。叶剑英在思想上越来越靠近共产党,政治上也更加成熟。

猜你喜欢
东征梅县叶剑英
叶剑英半夜调换皮箱
颂李仁华烈士
叶剑英74岁学英文
梅花知音
论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杜文秀起义扩张
叶剑英(上)
浅析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