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植棉规模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2017-01-06 02:21包艳丽王晓伟戴俊生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植棉棉农效益

包艳丽,王晓伟,戴俊生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新疆植棉规模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包艳丽,王晓伟,戴俊生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2000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进入波动期,特别是实施目标价格改革以来,新疆棉花生产规模波动受到多方关注。综合政策、效益、技术、种植习惯等多种影响因素,对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变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效益对新疆植棉规模变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上期种植规模和单产水平,而收购价格和棉花生产效益对植棉规模变动影响较小。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植棉规模;变动因素;生产效益;棉花目标价格政策

新疆棉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国家棉花安全战略基地。近年来,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60%左右,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新疆棉花生产及其产业为新疆社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疆15%的财政收入来自棉花及其相关产业[1],棉花加工产值占全疆工业产值的60%~80%,全疆农民35%的收入来自棉花,在南疆棉花主产区更高达60%左右。198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呈上升趋势,但2000年以后,由于物质成本不断上升、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使新疆植棉规模出现大幅度波动,不仅对我国棉花安全构成威胁,还影响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益。稳定新疆植棉规模既可以充分发挥新疆植棉优势、巩固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成果、确保我国棉花安全,又能稳定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2014年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国内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目标价格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影响,黄季焜等[2]、杜珉等[3]、毛树春[4]、郑风田[5]、刘慧等[6-7]分别从生产者、加工者、管理者、科研者的角度,宏观分析了目标价格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肖双喜等[8]、张军等[9]则分别从生产环境、政策条件、生产投入等视角,分析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而将政策、技术、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棉花生产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

笔者借鉴已有文献分析结果,综合政策、技术、效益等因素对新疆植棉规模变动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新疆棉花基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1 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变化情况

200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规模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种植规模来看,种植规模的波动较大,年均增长率为5.5%,其中,2002,2008,2009,2013年的种植规模分别较上年减少,2002年减少幅度最大,为16.44%;其他年份均较上年呈不同程度的增加,2006年较2005年增加了43.73%。从波动指数来看,新疆植棉规模波动指数波动性也较大,除2000,2011,2012年3 a的植棉规模波动指数处于±5以内,其他年份均在±5以外。由于波动指数越大,植棉规模的波动性越大,稳定性越低,由此可见,新疆植棉规模稳定性较差(图1)。

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2.1 变量的选取

影响棉花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效益、生产技术水平、政策等。李雪源等[10-13]研究认为,新疆棉花产量高、生产成本低、植棉效益好是影响新疆棉农种植棉花的关键因素。王利荣等[14]研究认为,种植习惯是延续棉农植棉的重要原因。闫志明等[15]研究认为,政策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植棉规模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雷亚平[16]研究认为,国家政策、自然条件、自然灾害通过对棉花种植效益的影响来影响植棉规模。朱启荣等[17-19]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粮棉比较效益的高低对植棉规模具有显著影响。

根据上述学者研究结果,以及对影响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各因素的定性判断,分别选取政策性因素:政策补贴(元/hm2)、全国棉花消费量(万t);技术性因素:棉花单产水平(kg/hm2)、棉花总产量(万t);生产效益方面因素:棉花总生产成本(元/hm2)、植棉效益(元/hm2)、粮食生产效益(元/hm2)、粮棉比较效益;市场环境:新疆棉花收购价格(元/kg)、国际棉花收购价格(元/kg);种植习惯方面因素:上期种植规模(万hm2),共11个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

2.2 数据来源

新疆历年棉花种植规模、总产量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收购价格来自自治区发改委;政策补贴来自自治区人民政府及相关厅局各类政策性文件;总生产成本、棉花生产效益、小麦生产收益、玉米生产收益来自历年《新疆农牧产品成本收益》;我国棉花消费量来自中国棉花网;国际棉花价格来自USDA。

3 研究方法

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植棉规模的关系,建立棉花种植规模(Y)与棉花总产量(X1)、单产水平(X2)、新疆棉花收购价格(X3)、总生产成本(X4)、植棉生产效益(X5)、粮食生产效益(X6)、上期种植规模(X7)、国际棉花收购价格(X8)、消费量(X9)、粮棉比较效益(X10)、政策补贴(X11)的理论模型如下。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影响协整关系,能使趋势线性化,并可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故对上述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得到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β0表示常数项,β1,……,β11表示各个影响因素系数,ε表示参差项。

4 结果与分析

4.1 建立模型

利用SPSS 20.0首先对基础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分析结果可知,11个变量全部引入到模型后得出模型1,发现该模型不能通过检验且存在共线性。因此,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法,剔除部分因素,通过分析表明(表1,2),剔除国际棉花收购价格(X8)、全国棉花消费量(X9)、粮棉比较效益(X10)、政策补贴(X11)4个因素后,得出模型2,且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剔除4个影响因素后,得出模型如公式(3)所示。

表1 计量模型情况汇总

表2 模型2中剔除的变量情况

公式(3)中DW=2.493,F=28.88,Sig=0.000。R2接近1,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反映变量间呈线性,回归方程显著;DW=2.493,查DW分布临界值表可知,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

4.2 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方程可知,上期种植规模、棉花单产水平、棉花总产量、棉花收购价格及植棉效益对新疆植棉规模变化是正向驱动作用,而粮食生产效益和植棉生产总成本对新疆植棉规模具有负向驱动作用,主要原因如下。

4.2.1 上期种植规模及棉花总产量上期棉花种植规模对当期棉花种植规模影响程度较大,即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很大程度上受到棉农种植习惯的影响。新疆棉农植棉历史长达25 a以上,他们习惯了种植棉花,弃棉种其他农作物的可能性小。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农民受传统农业和长期封闭经济的影响较深,种植棉花已成为习惯。上期棉花总产量对本期棉花种植规模具有正向驱动作用,总产量每增加1%,植棉规模提高0.56%。棉花总产量越高,即收成越好,越能激发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4.2.2 粮食生产效益通过模型分析可知,粮食生产效益的高低对植棉规模具有明显的反向驱动作用,即当粮食生产效益增加1%时,棉花种植面积将减少2.34%。根据新疆粮食和棉花公顷收益比较分析可知,棉花公顷收益均高于粮食公顷收益,但是小麦、玉米公顷收益波动幅度小,且与棉花收益差距逐渐减少。此外,粮棉公顷收益比较指数在0.2~0.8之间波动,由此可知,新疆粮食种植对棉花种植的替代性逐渐加强,当粮食生产效益与棉花生产效益的差距逐渐缩小时,棉农就会放弃种植棉花而去种植技术要求低、劳动投入量小的粮食作物。

4.2.3 棉花单产水平棉花单产水平对新疆植棉规模影响程度仅次于棉农的植棉习惯,它对植棉规模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产量每增加1%,植棉规模将增加1.77%。2000年以来,新疆棉花单产水平年均增长2.2%,且每公顷比全国高出300 kg左右,成为新疆植棉主要优势之一。但近年来,新疆自然灾害频发、棉花品种抗性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问题制约棉花单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2.4 棉花生产总成本当植棉成本每增加1%,植棉规模将减少0.59%。近年来,棉花生产所需的物质费用(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机械作业费等)和人工成本(用工作价、雇工费用)增长幅度较大,使种植棉花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棉花生产的比较效益优势逐渐丧失,如2014年棉花公顷生产总成本、人工成本、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机械作业费分别是2000年的3.86倍、4.59倍、2.15倍、4.33倍、2.55倍、3.19倍,尤其是人工费用的增加幅度较大,降低人工成本可大幅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4.2.5 棉花收购价格收购价格提高1%,植棉规模增加0.3%。棉花收购价格对新疆植棉规模变化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有:(1)受气候、水情特点、土壤盐碱性等多种因素限制,新疆棉农大多只能选择种植棉花;(2)新疆地处边远落后地区,农民对价格波动不敏感。通过新疆棉花收购价格对植棉规模的敏感系数分析表明,仅2002,2006,2012年3 a的敏感系数大于1,其他年份均小于1,充分说明了新疆植棉规模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较低。

4.2.6 棉花生产效益植棉效益增加1%,植棉规模增加0.23%,植棉效益对棉农是否继续种植棉花的影响较小。新疆棉花生产效益对植棉规模影响较低的主要原因:(1)新疆棉花主产区棉农已养成了植棉习惯,并具备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植棉效益降低幅度不大时,棉农不愿轻易放弃种植棉花;(2)新疆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基本农户(每户植棉规模小于1 hm2),2014年新疆地方种植棉花188.839万hm2,其中,基本农户种植面积为116.046万hm2,占新疆总种植面积的61.45%,而种植大户种植面积仅占38.55%,对于基本农户来说,效益降低幅度不大时,其种植效益影响不大,不至于更换种植作物;(3)种植棉花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板结严重,要改种其他农作物需要长时间的土壤培肥。

5 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疆良好的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是新疆种植棉花的先决条件,棉农在20多年的植棉过程中,已掌握了植棉技术并已形成种植习惯;由于新疆棉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对棉花价格波动不敏感,但如果植棉成本不断提高、植棉效益下降,棉农将放弃种植棉花而去种植劳动投入及技术要求低的粮食作物或者是更具优势的林果作物,至此,新疆植棉规模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新疆在全国乃至世界植棉格局中的地位会发生变化,同时我国棉花安全也将受到威胁。而《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中新疆棉花要稳定在166.67万hm2左右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及新疆棉花生产的实际需要,提出新疆棉花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制定合理的目标价格,确保棉农利益

制定合理的棉花目标价格,对调整植棉规模和产量在合理水平、优化棉花产业布局、促进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粮农收益最低,目标价格制定首先要考虑粮食收益变化,当棉花公顷收益比粮食作物公顷收益大于1 500元时,新疆植棉规模将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同时棉农利益也能得到保障。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以及农资价格,因为其他农产品价格上升,会影响到植棉比较效益,同样也会降低农户植棉积极性。

5.2 提高植棉补贴,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5.2.1 加大对农民种植棉花的补贴政府应对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滴灌等农资直补,将棉农的生产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目前,植棉政策补贴主要有良种补贴、保险补贴、农机具补贴、运输补贴以及新疆优质棉基地专项投资等,但是补贴金额多年来没有发生变化,如良种补贴从2007年以来保持在225元/hm2,而2014年新疆棉花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分别是2007年的1.7倍、2.5倍、1.5倍,因此,建议国家根据实际,调整植棉各项补贴,同时在“十三五”时期继续增加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增加高标准棉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奠定基础。

5.2.2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提高农业参保率近年来,新疆棉花主产区遭遇大风沙尘、冰雹、渍涝灾害和病虫害等频发,例如,2014年库尔勒地区受有效积温偏低、播种季节几次大风沙尘低温和降雨天气等影响,棉花受灾严重,成灾面积达30万hm2,巴州籽棉平均产量从2013年的5 100 kg/hm2降低到2014年的3 825 kg/hm2,棉农共计损失约24亿元。而巴州只有17万hm2棉花参加了保险,没有参加保险的棉农损失惨重。

5.3 通过技术提高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一是增加植棉科研费用,攻克棉花生产难题,在选育耐盐碱、抗性强、宜机收的高产棉花品种上要有所突破,解决棉花“三丝”等异性纤维,以及机收杂质、纤维长度和强度降低等品质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大对棉农的技术培训。二是加快推进新疆地方棉花机械化采收。新疆机采棉面积仅占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25%,而新疆兵团机采率达到70%,新疆兵团在机采棉的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应用技术已基本成熟,与机采棉配套的生产加工设备基本完善,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三是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棉花品质。通过机械采收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2014年人工采棉2.5元/kg,而机械采收仅0.7元/kg,按单产4 500 kg/hm2计,每公顷可降低人工成本8 100元。此外,还应该在主产区大力推广半精量播种或精量播种,以巴州为例,2014年巴州常规播种需要种子52.5 kg/hm2,而半精量播种和精量播种分别仅需要27.0,22.5 kg/hm2,种子按16元/kg计算,分别可降低成本408,480元/hm2,同时精量播种不用间苗,在相同水肥条件下精量播种的苗更加健壮,既省人工成本,还能提高棉花品质。通过对棉花生产难题的解决及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棉花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新疆棉花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

5.4 改变生产方式,提升棉花生产技术水平

受光热等资源禀赋影响,新疆棉区根据棉花生长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和低产棉区,适宜棉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巴州三地州,这三地州的植棉规模和棉花总产量均占全疆的60%以上,而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及低产棉区在全疆内不具备生产优势且生产效率较低,植棉风险较大,因此,要加大做好棉花种植面积调减的宣传引导工作,积极引导农户逐步退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低产棉区。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棉花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等新型生产组织。推广兵团统一集约化棉花生产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改变地方上棉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实现从小规模经营到集约化经营,促进棉花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加强棉花主产区高效先进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系统开展棉田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智能信息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提升新疆棉花生产技术水平。

5.5 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地位

充分利用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内引外联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加强内外合作,为内地棉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他们把资金、技术甚至研发能力放在新疆棉区,鼓励和引导援建省份的棉纺企业在新疆建棉纺厂,加快国内纺织行业产能向新疆转移的步伐,进行棉布、棉纱、服装和棉花副产品精深纵向加工,延长新疆棉花产业链条,将新疆转变为重要的加工纺织基地。对外要充分发挥新疆地缘优势,加强技术服务输出和生产合作,利用新疆周边国家的水土资源条件承担部分新疆棉花生产任务,缓解新疆棉花生产的水土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新疆棉花基地战略定位的转换升级和确保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卢凌霄,刘慧.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23.

[2]黄季焜,王丹,胡继亮.对实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思考:基于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5):10-18.

[3]杜珉,刘锐.关于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的探讨[J].中国棉花,2015,42(1):1-5.

[4]毛树春.关于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的问题、意见和建议[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4(3):32-34.

[5]郑风田.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困局与方向[J].中国畜牧业,2015,42(1):1-5.

[6]刘慧,周向阳.目标价格政策对中国棉花市场影响分析[J].农业展望,2015(7):4-7.

[7]刘慧,秦福,薛凤蕊.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进展情况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5(10):91-95.

[8]肖双喜,刘小和.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河南、江苏和山东四省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8(4):79-84.

[9]张军,贾栋.中国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发展,2012(12):47-55.

[10]李雪源,刘卫东.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对棉花产业的影响分析[C]//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郑州:中国棉花学会,2015:6-11.

[11]李雪源.提升新疆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研究[C]//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郑州:中国棉花学会,2011:6-9.

[12]毛德敏,刘维忠.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4):532-535,540.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价监局.新疆农牧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发改委,2000—2015.

[14]王利荣,赵永南.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对经营主体种植决策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4):79-84.

[15]闫志明,蒲春玲,胡赛.基于新疆南部地区实证的棉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1):139-145.

[16]雷亚平.我国棉花生产面积波动研究[C]//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郑州:中国棉花学会,2008:103-105.

[17]朱启荣,李宁.中国主产棉区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的经济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1):21-27.

[18]刘金海,郭香墨.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现状及展望[J].中国棉花,2013,40(1):1-2.

[19]艾先涛,李雪源.新疆棉花植棉比较效益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2):2183-2190.

Analysis of Cotton Planting Scale Change Influence Factors in Xinjiang

BAOYanli,WANGXiaowei,DAI Junsheng
(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Urumqi 830091,China)

Since 2000,the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began into the wave period in Xinjiang.Especial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tton target price policy,the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in Xinjiang received much attention.This paper integrated variety of the factors about policy,benefit,technology,planting habit,and so on,analysed the impact factors of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changes in Xinjiang.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Xinjiang cotton scale changes,followed by the scale of planting and yield level,while the purchasing price and production benefit of cotton had little effect on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cha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policy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cotton plantingscale;change factor;production efficiency;cotton target price policy

F326.12

A

1002-2481(2016)12-1877-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6.12.35

2016-07-2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项目

包艳丽(1981-),女,重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植棉棉农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棉农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