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习题课构建中的支撑与改进

2017-01-10 19:56周海涛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支撑习题课改进

周海涛

[摘 要] 数学习题课教学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近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日常教学的一些环节,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初中数学答题技巧的训练,应该被放在首要的位置,现实的情况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一味地讲例题、讲模板,却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一些日常实例入手,剖析如何有效地构建习题课教学,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习题课;构建;支撑;改进

数学习题教学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习题课中对于习题的研究,能够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与改进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建构起对数学学习新的认识. 通过习题课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 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更容易联想起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 下面,笔者就从日常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和感悟谈起,分析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构建、支撑和改进措施.

习题课教学现状剖析

1. 重“分数”,轻“领悟”

当下,很多学校对于初中数学往往强调的都是分数,强调的是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将题目做对. 虽然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是一味地要求解题步骤化和“规范化”将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的甚至一味地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数学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 不仅如此,数学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A,B两地相距150 km,甲和乙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且相向而行,在运动过程中,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也就是说,他们各自离A地的距离是花费时间的一次函数,已知1 h后乙距离A地120 km,2 h后甲距离A地80 km,问他们何时可以相遇. 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 因此,如果只重视分数,就失去了分析这道题的另一个角度,也就使得数学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可见,数学成绩需要打好基础,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2. 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对比

目前,初中数学评价学生的表现还是依靠分数来进行的,分数高的学生就能够在班里受到老师的重点照顾,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会被忽视. 其实在初中就过分强调分数没有好处,而且如果过度的竞争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从数学这门学科特点来看,完全依靠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还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考试过程中影响发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 一味地套用数学公式其实并不叫真正地掌握,而对于解题技巧的评价,因为内容太过笼统就更难以落实了,所以要对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教学进行改进,还需要完善这方面的内容. 可见,习题课教学需要力求解决以上两个主要问题而进行重新构建.

数学习题课教学构建的支撑点

1. 通过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如果完全依靠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是达不到预定的学习效果的. 因为数学不仅要掌握所需的公式法则,还要有完整的运算步骤和推理过程,虽然如此,但是数学也同样需要学习热情,正是因为很多教师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会害怕学习数学,所以也就没什么学习热情,更不用说提高数学成绩、掌握熟练的解题能力了. 因此,要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习题课尝试,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入手.

案例1 已知:如图1,AB∥CD,AB≠CD,E,F分别是BC与AD的中点,求证:EF∥CD.

证明 延长CD,过点B作AD的平行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N,取BN的中点M,连接FM,连接EM. 因为AB∥CD,M,F分别是BN与AD的中点,所以FM∥AB∥CD. 又因为直线EM是△CBN的中位线,所以EM∥CD. 所以E,F,M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以EF∥CD.

剖析与构建 在这道证明题当中,EF与CD的平行关系其实在视觉上是可以得出的,但是证明题需要步骤,而且要用课本上规定的定理,所以必须让学生从条件出发,进行一步步的推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是从旁进行引导,特别是涉及延长线与中位线的作图,一定要让学生去实际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锻炼的机会. 而且这类题其实难度并不大,只要学生足够细心,就能得出结论,所以用此类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再好不过了.

2. 不断提高学生的再发现能力

比如进行反比例函数内容的讲解时,应该学会让学生从图像和定义入手,发现反比例函数的特点. 下面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

案例2 如图2,直线y=-x+5与双曲线y=(x>0)相交于A,B两点,与x轴相交于C点,△BOC的面积是. 若将直线y=-x+5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则所得直线与双曲线y=(x>0)的交点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0或1或2

剖析与构建 令直线y=-x+5与y轴的交点为D,过点B作BF⊥x轴于点F,通过令直线y=-x+5中x,y的值分别等于0,可得出线段OD与OC的长度,根据正切值即可得出∠DCO=45°. 再结合所作的垂直,可以得出△B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已知条件结合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线段BF的长,再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CF的长,于是可得OF的长,以及点B的坐标. 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得出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值. 根据平移的性质找出平移后的直线的解析式,并将其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整理后根据根的判别式的正负即可得出结论.

在几何问题中,为了解决问题的便利,常将图形拆分成几个三角形,拆分的原则是尽量以坐标轴上的线段作为小三角形的一条边,也就是以坐标轴为界拆分复杂图形,这样容易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 把复杂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时,化难为易的转化思想在解三角形面积中是最基本的思想.

3. 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上也会经常标明一些解题的方法和公式,按照那个运算起来更加快捷容易,但是由于做题较少,缺乏训练,没有熟练掌握运算技巧和方法,所以比较容易出错. 例如,对于初三所学的“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较为通用的解题方法:一是配方法,即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形式,然后两边开方;另一个是因式分解法,即把左边化成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化为零.

案例3 解方程:2x2+6x+6=2.

分析 (配方法)原方程可整理为x2+3x+2=0,通过配方可得(x+1.5)2=0.25,通过开方即可求解. (因式分解法)上式可因式分解为(x+1)(x+2)=0,答案很明显,即x=-1或x=-2.

所以,对于解方程一类的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 因此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很有必要,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做题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习题课教学的改进

回到案例2,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除了对思路进行剖析以外,是否需要在习题课上做一些必要的改进呢?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对知识的理解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所以,教师也需要在系统性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提升,将解题过程完整和系统化,下面进行四步处理.

第一步:设直线解析式,通过作图进行问题的初步展开. 令直线y=-x+5与y轴的交点为D,过点B作BF⊥x轴于点F,如图3. 令直线y=-x+5中的x=0,则y=5,即OD=5;令直线y=-x+5中的y=0,则x=5,即OC=5.

第二步:通过几何性质解决这一问题. 在Rt△COD中,因为∠COD=90°,OD=OC=5,所以tan∠DCO==1. 所以∠DCO=45°. 因为BF⊥x轴,∠DCO=45°,所以△B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为S=OC·BF=×5×BF=,所以BF=1. 所以FC=1. 所以OF=OC-FC=5-1=4. 所以点B的坐标为(4,1). 所以k=4×1=4,即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第三步:通过综合知识的运用,将问题解决系统化. 直线y=-x+5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x+4,将y=-x+4代入y=中,得-x+4=,化简并整理后得x2-4x+4=0,即(x-2)2=0,解得x=2. 所以平移后的直线与双曲线y=只有一个交点.

第四步:回头看问题解决中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如何进行构建和问题解决的.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特殊角的正切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点B的坐标. 解决此类题型的试题时,根据特殊角找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点的坐标是关键.

结语

初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不高,可以说是长久以来困扰着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的推进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一些细节方面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 以上是笔者对此的总结. 对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完善我们教学工作的基础之上做到有所突破,这才真正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

猜你喜欢
支撑习题课改进
实现课堂高效的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之高中数学习题课初探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
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握好四个支撑
习题课应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