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型“三农”关系

2017-01-13 22:39刘年艳
中国果业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三农供给

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型“三农”关系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创新,要以创新的成果推进与引领农业整体的深化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源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源于需求结构、需求方式、需求内容的整体变化,源于广大农民自身发展与增加收益的需要。通过创新新机制、新体制、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新市场,促进“三农”新型关系的构建,推动我国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

构建现代农业供求关系:第一,明确农业产业供求关系的本质是市场。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第二,把握需求主导。建立需求主导供求,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为需求服务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第三,把握发展态势。通过创造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来构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需求的升级与变化推动供给的发展与升级的发展态势。第四,把握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经由确定服务对象、分析对象需求、把握需求发展态势来组织产品的供给,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实现满足、引领与创造需求的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第五,把握未来发展。未来,随着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产业的供求主体,其角色不断位移,功能相互融合,互为价值对象的新型的供求关系正在形成。在智能化时代,主体功能相互融合正在成为重塑产业供求关系的推动力量,需求主体参与制造,供给主体参与消费正在推动供求主体角色及其功能的不断创新与变化,推动农业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提升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农业产业功能及其创新。一方面,农业向社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农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传统农业功能化创新,与其他资源相融合,实现农业新型产业资源化创新,创制新型农业产业,为社会提供新型多元化农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第二,保有生物多样性与发挥生态优化功能。农业是活体性的产业,是宏观生态系统的基础。推动农业微生态系统与宏观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构筑稳定的全社会的立体生态体系。第三,发挥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功能。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农业是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农业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文化表现、文化产业价值、传承农村文化。第四,创造宏观需求市场。农业的基础性功能还表现在农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形成的需求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升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科技应用市场,农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现代化形成的农业机械装备市场,以及农民的生活资料市场,农村发展的综合性的市场变化,推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构建区域发展新关系:第一,推动城乡一体,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关键是要做到三位一体。一是区域化。强化城镇与乡村发展对一个区域发展共同的支撑作用。二是产业布局,功能协调。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的区域依据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共同支撑共有的区域发展。三是在一个区域里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按功能需要,实现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在体制机制、产业经营要素的支撑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务。第二,推动村镇一体,实现村镇互动。特色小镇带动与引领村庄发展,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是新型村镇关系的重要表现。新型村镇一体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小镇的龙头作用,强化小镇在乡村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小镇区域性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小镇配置乡村民众生活与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小镇产业发展与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第三,推动村村一体,实现村村互动。一是要推动特色村庄形成区域中心。以特色村庄为基础,带动周边人群聚集,形成产业、文化、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的区域综合体。二是推进区域共同治理。以特色村庄为中心,在村民管理、社区治理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三是创建综合服务体。通过原有村庄服务产业功能的再造,创建对外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的产业,形成新型的乡村综合服务体。

(摘自《农民日报》2017年05月20日03版,作者农业部农研中心,刘年艳)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三农供给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