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茶叶产业供给侧改革初探

2017-01-13 20:05贺艳艳
作物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石门县石门茶园

贺艳艳,陈 湘,贺 勇

(1石门县农业局,湖南石门415300;2白云镇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湖南石门415300)

石门有着优越的产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手工制茶已有1200多年历史。自唐宋以来,“牛抵茶”是历代朝廷贡品,“宜红茶”远销西欧,“泰和合”茶庄名噪“两湖”。20世纪90年代以来,茶叶产业被定为石门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更被农业部确定为优势产业区,茶叶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总的看来,茶叶产业规模扩张迅速,质量有所提升,品牌初步形成,已经成为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石门茶叶产业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其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

1 石门茶叶产业现状

1.1 规模扩张迅速

20世纪末,石门县茶园面积仅0.34万公顷,产量2155 t。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万公顷,产量19 782 t。全县已有10个乡镇、3个农林场主产茶叶,茶农达20万人,规模专业村52个,大小加工企业300家,专业合作社40个。茶叶种植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解决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帮助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

1.2 质量有所提升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推行了三大措施:

(1)制定标准。出台了全省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石门银峰茶》,并先后两次修订。

(2)实施标准化茶园示范建设。先后有壶瓶山、罗坪、雁池、东山峰等生产基地通过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示范”验收,白云山、东山峰联合承担实施了厅市合作项目——“标准茶园建设”。

(3)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全县有38家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现有9家企业的产品和467 hm2茶园在有机认证的有效期内,东山峰茶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经抽样和试验分析,石门茶叶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0%以上,茶氨基酸近6%,EGCG儿茶素含量高达8.221%,远远高于全国6.87%的平均水平,居全国之首。

1.3 品牌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石门银峰”、“东山秀峰”、“白云银毫”等名优茶品牌相继问世,在各类大赛和博览会上频摘奖项,石门茶叶声名鹊起,在全省、全国茶叶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石门银峰”2005年跻身“湖南十大名茶”,2010年被确立为湖南省4个地方公共品牌之一,2011年品牌评估价值5.32亿元,被评为中国茶叶“最具发展力”的公共品牌,2012获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石门银峰”成为“湖南十强县域公共品牌”。石门县2005年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2008年、2014年两度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生态茶叶示范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21位),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属于38个长江中上游特色与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县之一,2014年《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将石门县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的4个“U型优质绿茶带”25个县之一,2016年石门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荣誉称号。

2 石门茶叶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石门茶叶面积虽然呈逐步扩大趋势,但总的来看,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总体效益不佳,农户增收仍较缓慢。据了解,当前每公顷茶叶综合产值31 500元,每千克茶叶25元。虽然比上世纪末每公顷茶叶的综合产值9510元、每千克茶叶15元有所提高,但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后,实际价值并没有多少增长。同时,单位茶园产出极不均衡。个别生产名优茶的基地每公顷鲜叶产值达10万元以上,而部分低产茶园每公顷仅1万元左右。

2.1 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失衡

石门县茶叶的政策扶持和工作重心都倾向于面积扩张,提质增效工作不足。

(1)茶园品种不优,产量偏低。良种率仅占33.3%,每公顷产茶仅1250 kg。

(2)农残控制不力,潜存风险较大。某些茶叶大户用农药喷杀茶树蜂窝,售给茶企的2万多千克夏茶被检出农残,有机产品降为低农残产品,每千克价格下降2.6元,一次损失5万多元。

(3)有机茶转换和认证积极性不高。茶园完成有机茶转换至少需要3年时间,每年每公顷茶园转换投入需9000~15 000元;有机茶认证难度较大,认证费每年3万~4万元。企业与基地实施茶园有机转换和申请有机认证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2.2 企业发展缓慢

(1)企业规模不大。全县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壶瓶山茶业),市级龙头企业6家(白云山、渫峰、天顺、天下康、东山峰、安溪)。茶叶企业的设备和工艺落后,产能不足,茶叶旺季无法消化采摘的全部鲜叶,形成大量浪费和外流,壶瓶山、罗坪等茶区的鲜叶大量销往了湖北。

(2)生产成本高企。茶叶采摘工资平均每人每天150元以上,制茶技工月薪1万元左右,电费每度1.04元,比居民用电每度高出0.46元,比烟叶烤制电费每度高出0.21元,比邻省的湖北五峰县茶叶加工用电高0.48元,每加工1 kg干茶电费高达6元,加上用工、原料等,导致直接生产成本达70%。

(3)企业融资困难。由于茶叶企业的厂房建设用地都是农用地,无法取得产权证,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资产,因而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县扶贫办和农村商业银行联合,出台了扶持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农户申请可在基准利率上优惠6个点,企业申请可优惠3个点,但不少申请者反映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繁琐。

2.3 品牌打造乏力

(1)品牌杂乱。茶叶注册商标有近50个,涉及企业近60家,在品牌使用上各自为政,无法统一以“石门银峰”品牌加以管理。

(2)含金量低。“石门银峰”虽是石门县公共品牌和主导品牌,但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产业的带动效果,都与“西湖龙井”、“铁观音”等品牌相差太远,甚至与湖南省近期崛起的“安化黑茶”、“古丈毛尖”都难匹敌。

(3)使用混乱。多数企业只想宣传自己的品牌,有的企业自己印制的商标甚至比“石门银峰”更显著醒目,喧宾夺主,严重压制了主导品牌,使全县的品牌效应逐步减弱。

(4)宣传不力。百度“十大名茶排行榜”和按“传统名茶”、“恢复历史名茶”、“新创名茶”列出的上百种名茶,“石门银峰”均榜上无名。户外广告也鲜有,进出县城的主要路口、茶叶主产区、电视媒体、平面媒体鲜见“石门银峰”的广告宣传。

(5)管理乏术。“石门银峰”品牌本由县茶叶协会管理,但协会是民间组织,管理职能弱,实际管理的是县茶叶办,授权使用“石门银峰”,除每年收取使用费、质监部门的质量抽检评比外,其他皆无,未能发挥统领和协调品牌使用的作用。

2.4 市场开拓滞后

全国有18个省100多个县生产茶叶,按工艺可以分为6类几百个产品,不同的产品都有其市场局限性,谁创新了营销策略和手段,谁就能在跨地域跨群体开拓市场中胜出。石门县茶叶品牌的树立靠的是名优茶,以公款消费为主。由于近年来公款消费受到限制,名优茶市场面临窘境。大众茶除几家龙头企业通过省内少数几家茶叶公司销售一部分外,还未与外省茶叶销售公司合作,销售渠道有限。同时,销售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上门推销方式,茶叶销售店还只开到长沙,尚缺茶叶交易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也刚刚起步。

3 石门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

(1)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即坚持打造“全国有机茶大县、湖南茶叶第一县”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建设“中国有机茶生产中心”、“国际茶禅文化交流中心”、“武陵山片区茶叶商贸流通中心”不可动摇。

(2)强化组织领导。要实现石门茶叶“湖南第一县”和“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茶叶的战略地位,强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大茶叶办人员力量,强化茶叶办职能和责任。制定年度发展指标,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相关单位实施责任考核。全面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按实际需要和足额比例安排茶叶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3)出台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现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是整合扶贫、农业开发、巩固退耕还林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扶持方式主要是免费提供茶苗。根据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应该将扶持的重点由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和市场开拓,重点围绕茶叶的基地建设、企业建设、品牌建设出台具体政策。基地建设要在品种改良、茶园更新、田园改造、耕地流转等方面,出台以奖代投、先投后收等扶持政策,并建立茶叶基地建设资金循环使用基金库;企业建设要在招商引资、对外项目合作、技术改造、龙头企业打造、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方面出台政策;品牌建设要在茶叶品牌使用、销售网络建设、茶文化活动等方面出台政策。通过农业部标准化茶园验收和有机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补贴;茶叶企业建设清洁化生产线和提高产能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被认定为国家、省、市龙头企业的,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在大中城市布设茶叶销售网点的,按城市级别和规模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补贴。

3.2 优化产业基地

(1)调整规划布局。将现有10个茶叶乡镇、3个茶叶农林场,规划为四大茶叶产业开发园区,即:壶瓶山、东山峰、南北镇北部产业园区,罗坪、所街、雁池、磨市西部产业园区,太平、子良、三圣东部产业园区,白云山、白云、维新、大同山南部产业园区。按照“规模适度、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十三五”期间,四大产业园区茶叶总面积达到1.1万公顷,每个园区有1~2个龙头企业,年产茶2万吨,总产值达10亿元。

(2)调整利益分配。在农户、企业、销售网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降低农民建设茶园、鲜叶薄利的发展风险,控制企业图利压价、损伤茶农的唯己行为,搞活企业与销售商的产销关系,实现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相对独立,相互合作紧密,利益互惠共赢。

(3)调整发展模式。建立专业合作社统领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出资金出技术,牵头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企业的加工和销售,组织茶农以地入股,进行基地的开发建设及茶园的培管采摘。总结推广“罗坪模式”,严把茶园建设的每个环节,按照“无公害”和“有机”要求建设高标准精品茶园,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致富一片。“十三五”期间,石门需要完成改造转换老茶园2000 hm2,新增有机茶认证面积5000 hm2,茶园无农残率达100%,茶叶品质明显提升,平均每公顷茶园鲜叶产值达到6万元以上。顺应市场变化,在生产绿茶的基础上开发红茶和黑茶,坚持“一红一绿”即“石门银峰”、“石门红茶”为主,兼顾黑茶、出口茶等,逐步实现名优茶大众化、市场化。

3.3 做大做强企业

(1)整合企业资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成立集团公司,市场化运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大型加工厂、核心加工厂,提升其加工能力和经营水平。加大力度招引国内大型知名茶叶企业入驻石门,进行茶叶生产营销或开展战略合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县打造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

(2)优化发展环境。对涉及茶叶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要在优质服务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杜绝部门乱收费、乱罚款和不作为、缓作为的行为。对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协调有关部门克难解困。电力部门要尽可能地降低茶叶企业在线路架设、变压器安装等方面的费用,加工用电与烟叶烤制用电同价;国土部门要研究法律政策,为茶叶企业的用地审批提供绿色通道;金融部门要突破障碍,为企业发展开发出适用的金融产品,并简化贷款手续。

3.4 拓展市场空间

(1)对“石门银峰”要制定品牌运营管理细则。做到质量标准、包装设计、价格体系“三统一”。取消公共品牌在使用上的授权收费,所有企业按照“石门银峰系列+个体品牌”的格式进行包装设计。加强公共品牌的使用监管,规范使用行为,维护“石门银峰”的品牌信誉。

(2)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实行品牌营销策划,不断提高“石门银峰”的知名度。力争“石门银峰”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提升品牌价值。

(3)丰富营销手段和方式。鼓励企业到大中城市开办实体店,与知名大型茶叶销售公司开展订单生产销售,开展电子商务、实行网络直销。政府在物流中心要开辟和建设茶叶交易专业市场,着力打造湘西北规模最大的茶产品聚散地。

参考文献:

[1] 贺忠善.石门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茶叶通讯,2016,43(1):54-56.

[2] 杨娜曼.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湖南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2(6):131-138.

[3] 邓懿珊.湖南武陵山片区茶产业发展创新模式探研[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 周申武.探求“名茶之乡”发展真经[N].湘声报,2015-08-08.

猜你喜欢
石门县石门茶园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茶园飘香
汉中石门十三品
周宁生态茶园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湖南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研究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石门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