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探究

2017-01-16 08:01胡永中吴青峰王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胡永中,吴青峰,王李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2.吉首大学武陵山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吉首416000)

高校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探究

胡永中1,吴青峰2,王李1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2.吉首大学武陵山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吉首416000)

高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必要手段,具有重大意义。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高校必须构建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机制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有很多真知灼见。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就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以就正于方家。

一、高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重要思想,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即使经济上“富”了,军事上“强”了,也不能说真正达成“民族复兴”了。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

高校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传承机构,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负有特殊的责任。一方面,高校像其它社会组织一样,应该努力开展相关活动,直接为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人,只有一代代的年轻人拥有越来越高的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文化的弘扬才能落到实处。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果高校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复兴的事业就会后继乏人。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教育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除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最重要的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大学阶段正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它们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中华传统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价值,是应该发扬光大也一定会发扬光大的。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教育部门负有“传道”的责任。如果在教育内容中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存在重大的缺陷,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必要手段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大学生希望自己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希望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就需要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群体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

2015年11月,我们设计了一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以在校本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共计收到426份有效答卷,调查对象涉及上海、北京、湖南、云南、河北、河南等18个省区市。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生占20%,“有一定兴趣”的占70%,两项合计占90%,表示“无兴趣”的只占4%,还有6%选择了“说不清”。在回答是否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时,表示“非常愿意”的占22%,“愿意”的占58%,两项合计占80%,选择“无所谓”的占18%,“不愿意”的只有2%。同时,认为当代大学生“非常需要”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占35%,选择“需要”的占57%,两项合计为92%,觉得“无所谓”的占7%,选择“不需要”的仅占1%。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他们需要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有相当强烈的学习意愿,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高校应该努力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求学要求。

二、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在上述问卷中设计了多个问题,分别从教育氛围、课程、讲座、社团活动等方面调查中国内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结果发现情况不如人意。

对于“在您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何”的问题,选择“非常浓厚”的占3%,选择“浓厚”的占15%,而选择“一般”和“缺乏”的分别为63%、19%。前两项合计为18%,还不如选择“缺乏”的人多,可见,大学生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总体感觉并不理想。我们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了比较,发现“985或211院校”的情况较好(“非常浓厚”占6%,“浓厚”占30%,“一般”占57%,“缺乏”占7%),其它院校则相差甚远。

关于“您所在的学校为本(专)科生开设了多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公共课和选修课,不算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的问题,选择“2门以下”的占11%,选择“3-9门”的占55%,两项合计为66%,选择“10-19门”的占27%,选择“20门以上”的占7%。相关课程是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从调查的数据看,约2/3的大学生只能从区区几门传统文化课程中进行选择、学习。无论相对于大学生一百多个学分的课程学习量,还是高校动辄几百门甚至几千门的课程总量,传统文化课程的数量都少得可怜。

针对“您所在的学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讲座多吗”的问题,6%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多”,10%选择“大约每周1次”,32%选择“每月1-3次”,52%选择“极少”。这说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听到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

在回答“您所在的学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多吗”的问题时,选择“非常多”的大学生占5%,选择“十多个”的占10%,选择“3-10个”和“0-2个”的分别为53%、32%。认为这些学生社团“经常开展活动”的占23%,觉得“较少开展活动”的占57%,选择“极少开展活动”的占20%。可以想见,多数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是相当有限的。

我们还调查了学校利用主题活动、校园环境、广播电视和网站等途径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大学生的总体认可度也是相当低的。此外,我们还发现,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相对较好,而理工院校、以外语外交外贸为特色的院校则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理工院校、以外语外交外贸为特色的院校,觉得学校频繁举办传统文化讲座(“非常多”与“大约每周1次”两项相加)的大学生分别占10%、8%,只有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的一半左右(具体数据见表1)。究其原因,应该是受了专业设置的影响,毕竟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有较多师资、较好条件去研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总的说来,所有高校都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表1 高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的情况

(二)高校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内地部分高校虽然已意识到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采取了一些行动,但是其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以选修课为例,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结果是,大学生对选修课往往不够重视。如果任课教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对所讲课程充满热情,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其教学效果尚可,否则,选修课就会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水课”。

经调查发现,在回答“您觉得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如何”这一问题时,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中自我感觉良好的(“非常好”与“比较好”两项相加)分别占60%、53%、60%,比大一的新生(62%)还略差一些(具体数据见表2)。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相当有限。

表2 大学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的评价

无效的教育会浪费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损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声誉,让人感觉得不偿失。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的状况。

(三)高校需要持之以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需要逐步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如汪洋大海,拥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大学生只有通过长期认真学习,才能逐渐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如果只是凭一时兴趣进行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其次,中国内地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相当薄弱。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整个社会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得不如人意,既比不上台湾地区,也比不上日本和韩国。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功利化,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比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把外语看得比母语更重要)。结果是中国内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于《论语》和《老子》这两部经典的了解程度:读完了《论语》全书的只占5%,完整地读过其中部分篇目的占21%,零零散散读过一些段落的占72%,没接触过的占2%;关于《老子》的情况还要更差一些,读完了全书的、零零散散读过一些段落的、没接触过的分别占4%、82%、14%。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大学生中有11%的同学属于“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科专业,即使是这些专业的大学生,读完《论语》和《老子》全书的也分别只占20%、24%。《论语》和《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其篇幅不算长(《论语》是11000多字,《老子》只有5000余字),这两部书的阅读情况尚且如此,其它古籍的状况可想而知。

第三,高校必须对每一届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还是这所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却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一届学生毕业走了,新一届学生又进来。新入校的大学生同样需要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总之,高校应该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它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让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常态化工作。为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措施

(一)构建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

在当前中国的环境中,要办好学校的事情,关键在领导。只要领导真正重视,一般都能办好。高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所谓“重视”,不能只挂在嘴边,要真正付诸行动。这里的“行动”,主要指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高校主要领导挂帅,把相关部门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设立一个办公室,专门开展相关工作。

如前所述,高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学生需求的必要手段,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该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一任务,举全校之力(而不是依靠一两个部门)做好这项工作。

除了教务处和各教研部门,高校中能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贡献力量的部门还有很多,比如宣传部、工会、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等。这些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都有机会参与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如果没有来自学校层面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各部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其动力不太强。即使各部门的老师都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也只是各自为战,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如果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一个领导协调机构(甚至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室),定期开会,统筹安排各部门的任务,开展检查督促、总结评比工作,给予适当经费支持,就容易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机制

高校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途径,如课程、讲座、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校园环境、校内传媒等。这些途径对应于高校的不同部门,各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适合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高校应该把这些途径都充分利用起来,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

1.课程

通过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另一种是在其它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专门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有很强的稳定性,时间比较充裕,能够比较全面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课程应该既有专业课、公共课,也有选修课。专业课是为传统文化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讲授的内容比较系统、深入,但不能要求其它专业的大学生都来学习。公共课则面向各专业的大学生,讲授各专业都应了解的基本内容。这里所谓“基本内容”,不是指一些简单、肤浅的东西,而是较有代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思想。从广度方面讲,应该涉及传统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历史等主要领域;从深度方面讲,应该侧重于本质性的、规律性的内容,能让大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民族特点、精神意蕴。高校对待传统文化公共课,应该像对待“公共外语”那样重视。可惜,中国内地高校目前开设的传统文化公共课很少,多数高校只开设了一门与传统文化关系较密切的公共课——“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足以完成上述任务,建议至少再开设一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课程。公共课的教学,应该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种“面”上的了解。选修课则与此不同,更倾向于“点”上的深入,着重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希望对传统文化中自己所喜欢的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高校应该努力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受学分总数的限制,公共课不可能开设很多,选修课应尽可能多开设一些(达到20门课以上才算比较好),要保证传统文化的主要领域均有分布,以便大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果本校师资力量有限,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来授课。

在专门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之外,其它课程也可以而且应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课程之间不是相互隔绝,而是相互关联的。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与大多数课程都能建立联系,能很方便地渗透进去。例如,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适当插入中外文化比较。在做翻译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片段译成外文。这样,在没有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做到了一箭双雕,既完成了外语教学任务,又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向老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要准确理解古代文献并把它们译成外文,存在一定难度。如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天”字,有时指“天空”,相当于英文中的sky;有时指“自然的”,相当于natural;有时指“老天爷”,相当于God,种种复杂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帮助,有时不容易辨析清楚。此外,传统文化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如儒家Confucianism,道家Taoism,孔子Confucius,《周易》the Book of Change),也需要教师重点介绍。前些年曾闹出这样的笑话:Mencius(孟子)被译为“门修斯”[3];“富贵不能淫”被译为Be rich,but not 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人之初,性本善”被译为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sex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性爱本善)[4]。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译者的传统文化修养较差。可见,即使是在外语教学中,也可以而且应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其它课程也大抵如此。

2.讲座

在课程之外,举办讲座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用途径。讲座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选修课,但更开放,更灵活。教师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只讲一次,也可以做系列讲座,还可以与别人的讲座组合为系列讲座。学生有兴趣、有时间就可以参加,没有兴趣或时间就作罢。与听课相比,听讲座更轻松,更富有主动性、选择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可以选择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佛教道教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国画书法篆刻等等。任选一个题目都可以找出足够多的资料,做一个系列讲座(更不用说一次讲座了)。这些问题本身很有吸引力,如果再配备擅长演说的主讲人,传统文化讲座将大受欢迎。

为了提高讲座的质量,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加,高校应该多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厚造诣的校内外名家来讲。其知名度通常能带来不错的效果。名家的工作和活动很繁忙,请他们开设课程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做讲座则容易得多。在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尤其适合采用这种方式。

3.社团活动

大学生年轻、活泼,精力充沛,乐于交往和自我表现,对社团活动通常有很大热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利用社团活动作为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专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社团,如京剧社、围棋社、书法社、国画社等,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种或多种传统知识、技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其它社团的活动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比如,书友会可以推荐和组织阅读一些中国古代文献,文学社、动漫社等社团可以创作一些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的作品。社团应该经常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实质性内容,能让参与者有所收获。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共同练习、交流讨论、举办讲座或展览、组织校内或校际比赛,等等。高校对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要为它们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以资鼓励。

4.主题活动

高校的许多部门,如宣传部、工会、团委、学生处、各教研部门、学生会等,都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活动。活动方式包括沙龙、演讲、经典诵读、琴棋书画比赛、汉服唐装表演等等。为了扩大影响,吸引广大师生参加,也可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赛、对抗赛,还可以“走出去”、“请进来”,与其他高校或别的单位共同组织、主办、承办传统文化类的比赛、演出和交流活动。

5.校园环境

人塑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是文化教育机关,校园环境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建设这一环节扩大自己的影响。

校园建筑应有民族特色,校园雕塑及其它景观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校园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场所的命名也不妨带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色彩。在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场所,可以装饰书法和国画作品。书画作品可以是历代名作的复制品、印刷品,更有特色的是发动本校师生、校友进行创作。书法作品的内容可以选用古代名言警句,同时要注意针对性,避免与中小学校园常见的字句重复。比较一下两组名言: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显然,第一组可以放在中小学,而第二组更适合放在高校。在这些名言警句旁边,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外文翻译。

6.校内传媒

高校内部的传媒,如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等,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些校内传媒上,可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报道。特别是在校园网上,还可以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在于能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发帖,也可以约好时间在线交流。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可以作为资料库。教师可以搜集大量的传统文化相关资料(包括经典文献、研究论著、图片、音频、视频等)挂在网上,供大学生学习和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些外部链接,引导他们涉猎国学网、Confucius2000等相关网站。第二,可以作为讨论平台。大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话题发表见解,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这样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可以答疑解惑。大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来,由教师给予解答。第四,可以展示学习成果。比如,大学生的书画作品可以拍成数码照片,其京剧表演可以制成音频、视频文件,然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大家观摩、鉴赏。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帮助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作为校园网中相对独立的部分,也可以作为相关课程或社团活动的辅助手段。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有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老师参与指导、管理。要确保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丰富的精彩的内容,而且不断更新,这样才能积聚人气,取得良好效果。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

高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依靠广大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但更重要的是,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

首先,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成效,离不开经费支持。经费的来源大致有两条渠道:其一,由高校设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资金。这是主要的经费来源,应纳入学校财政预算,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掌管使用,主要用于相关的资源购置、活动经费、项目奖励、师资培训等方面。其二,由企业、校友或其它社会力量提供赞助。赞助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针对某些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设立奖学金,或者对高校举办的传统文化类比赛给予冠名赞助。社会上有不少成功人士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而且赞助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扩大他们(及其企业)的影响,他们愿意为此花钱。对于高校来说,利用校外赞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校的声誉,锻炼师生的能力。总之,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值得大力推广。

其次,要设立专项奖励机制。高校可以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对各种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进行奖励,以提高广大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奖励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别,比如,传统文化课程为一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因素的其它课程为一类,讲座、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校园环境项目和校内传媒项目等都各自设为一类。不同类别分别评奖,每一类别的奖励等级和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凡参与评奖活动的项目,至少授予参与奖,目的在于加强全体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第三,要健全综合评价机制。要对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评奖,就需要比较客观、恰当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综合性的,能从多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考察。以课程为例,现在多数高校的评价指标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评教的分数。学生评教固然可以作为课程评价的参考,但只有这一个指标,是很不妥的。首先,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未必能对课程和教师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学生对评教未必有正确的态度。有的学生给要求严格的教师打低分,给要求不严的教师打高分。有些教师因此不愿严格管教学生。没有严师,怎能出高徒?可以想见,片面依赖“学生评教”,必然产生不良后果。改进的办法,一是修订“学生评教”的具体计算方法。比如,把学生评教的分数去掉10%的最高分和10%的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就会好得多。二是增加评价指标,如同行评价、领导(或专家、督导)评价等。增加指标,需要同行、领导(或专家、督导)经常听课,需要投入一些人力、财力①,管理上会增加一些麻烦。但为了对教学作出较准确的评价,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完全值得的。总之,只有从多方面对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得到比较恰当的评价结果,进而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要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高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是很多高校颇感纠结的问题。虽然多数高校声称教学科研并重,但在实际制定政策时往往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如,在高校教师十分看重的职称评聘和岗位晋级的过程中,所列条件往往主要是科研方面的:发表的论著和科研项目的数量、等级和获奖情况。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则往往流于形式(除非有教学项目获奖)。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部分教师被迫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在教学上敷衍了事。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属于“教学”的范畴,如果这种激励机制不改变,“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实际上,高校之所以是高校,而不是科研院所,就在于它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是与教学有关联的另一件事,高校可以重视科研,但不应该把它摆在教学之上。高校教师有擅长教学的,有擅长科研的(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擅长的只是极少数,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都应该有晋升机会(可以考虑设置教学、科研两个系列,教学系列的待遇不低于科研系列)。如果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级时,能把教学与科研同样看待,教学工作量对应于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对应于论著级别,教学获奖对应于科研获奖,高校教师就会自愿用心于教学。这样,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总起来说,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该从多方面下手,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以便在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同行听课,有助于主讲教师和听课教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听课教师也可以协助主讲教师,参与讲课,使课堂更有吸引力。如果学校师资紧张,可以选择部分课程实行大班教学,以提高师资的利用效率。大班教学有利有弊,对于某些课程来说,大班教学的氛围更好。不过,这样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高校应该给教师发放足够的津贴。领导(或专家、督导)听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如果领导因为工作繁忙,不能经常听课,可以返聘一些退休老教师担任督导,专门听课。

[1]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2-3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3]倪乐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N].中华读书报,1999-02-10.

[4]杨如风.中国人的汉语之殇[J].四川文学,2008(2): 72-73.

On the Constru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Yong-zhong1,WU Qing-feng2,WANG Li1
(1.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1620; 2.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Wuling Mountainous Area,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principle of“Running Education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and the necessary metho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students.Based on our survey,there is still huge space to improv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s mainland.Therefore,the long-term mechanism to reinfor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must be established,which should cover the powerful leadership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the all-rou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chanism and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cultural education;long-term mechanism

G6441

A

1674-831X(2016)05-0039-06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6-06-11

胡永中(1969-),男,湖南双峰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吴青峰(1966-),女,湖南涟源人,吉首大学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王李(1990-),男,安徽芜湖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