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照研究

2017-01-19 00:46李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通率阿替普尿激酶

李军

(徐州市矿山医院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照研究

李军

(徐州市矿山医院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目的:分析并比较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每个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周内两组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临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之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时,阿替普酶具有更高的治疗价值,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阿替普酶;尿激酶;溶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持久的心肌缺血而导致患者的心肌出现急性坏死的一种严重的冠心病,通常表现出严重的胸痛和循环障碍等情况,在临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紧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办法[1]。通常对于这种疾病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或溶栓治疗(Thrombolytic therapy,TT),但大多基层医院PCI技术没有开展,更不具备施行CABG条件,且急性心梗病情危重,许多患者来不及转上级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而早期快速的静脉溶栓治疗也能有效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使心肌梗死病死率明显下降[2],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分析比较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收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符合以下要求:(1)采用心电图联合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发病时间均在30 min~6 h之间;(3)无溶栓禁忌症;(4)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为52到78岁,平均年龄为62.13±10.40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分布为50到75岁,平均年龄为60.03±11.1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测及心电图、心脏大血管彩超检查。溶栓前,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1.2.1 观察组

首先静脉推注阿替普酶15 mg,两分钟推完,随后30 min静脉泵入50 mg,剩余35 mg在60 min内静脉泵完。

1.2.2 对照组

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

所有患者在用药期间均进行心电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溶栓12 h后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进行皮下注射,12 h给药一次,连续5日。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口服,一日一次。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镇静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溶栓2 h内,胸闷和胸痛症状消失;(2)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2 h内回落超过50%;(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峰时间提前在14 h以内,CK高峰时间提前在16 h以内;⑷溶栓后的24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具备以上两种情况,则表示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具有(1)、(4)两项组合除外。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进行χ2检验,组间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再通率

观察组溶栓后每个时间段的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每个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本研究除1例溶栓失败病死外,两组发生的其他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及溶栓失败的患者经调整治疗方案,相应处理,积极救治,病情均好转。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病死、重度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再梗死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临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n=4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不良事件2周内发生情况比较(例,n=4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严重持久性缺血,如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会出现心肌坏死,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3]。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差,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重的急性事件[4]。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在黄金时间进行再灌注治疗,一般三级医院采取PCI或CABG治疗,但对于大多基层医院PCI或CABG技术当前在临床上很难广泛开展,而采取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手段之一[5],当前这种方法也是被公认的一种安全性较高,价格便宜,而且操作简单的治疗措施。尿激酶由于价格较为低廉,导致基层很多医院都在普遍地使用,其可激活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凝块,从而发挥溶栓作用。但溶栓同时会使全身纤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危险。并且这种药物的血管再通率相对较低。而阿替普酶是一种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对于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能选择性激活,有效地使其转化成为纤维蛋白酶,进而能够更好地对血栓进行溶解。对于全身纤溶系统来说,其影响相对较小。人体中本身也存在阿替普酶,所以无抗原性,阿替普酶半衰期只有4-5 min,并且起效迅速,作用快,具有快速、使用简便、安全性高[6]特点。本研究主要分析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溶栓后每个时间段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两组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临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阿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时,阿替普酶具有更高的治疗价值,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郝志敏,卢冬喜,郝玉静,等. 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 2009, 30(8): 1222-1224.

2 Eagle KA, Nallamothu BK, Mehta RH, et al. Trends in acute reperfusion therapy for STEMI from 1999 to 2006[J]. Eur Heart J, 2008, 29(5): 609-617.

3 Freixa X, Belle L, Joseph L, et al. Immediate vs. delayed stenting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oIntervention, 2013, 8(10): 1207-1216.

4 Madinin JE. Performance of the 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assay in diagno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MAJ Open, 2014, 7(3): E199-E207.

5 薛瑞璐. 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1): 65-66.

6 Boudreau DM, Guzauskas GF, Chen E,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within 3 hour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current evidence[J]. Stroke, 2014, 45(10): 3032-303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lteplase and urokinase

Li Jun

(Mine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Jiangsu Xuzhou 221006)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lteplase an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on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5) and control group (n=45).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rokinas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ltepla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coronary art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erebral hemorrhag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us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alteplase has a higher therapeutic valu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igher safety, worthy of clinical use.

Alteplase; Urokinase; Thrombolysis;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李军,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诊治工作,Email:q1980917@163.com。

2016-10-13)

猜你喜欢
通率阿替普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