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留置针外套管分叉的原因及对策

2017-01-20 16:08赵彩娥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6期
关键词:管端外套进针

赵彩娥

741400甘肃省清水县人民医院

小儿留置针外套管分叉的原因及对策

赵彩娥

741400甘肃省清水县人民医院

目的:本文探讨小儿留置针穿刺时外套管端分叉的原因及对策。患儿的年龄、穿刺部位、血管选择、护士穿刺时进针角度是导致留置针外套管端分叉率高的原因。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对留置针的护理干预,提高护士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留置针外套管;分叉;原因;对策

小儿静脉留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减少了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减少了医患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护士工作量[1],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有利于抢救危重患儿、病情有变化的患儿,确保用药方便。但由于小儿年龄小、血管细、不配合、护士操作当等原因,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低于成人,而留置针外套管端分叉率却明显高于成人。针对我科留置针分叉原因进行了析,并采取了防范对策。

原 因

年龄因素:年龄越小,其皮下脂肪薄,体位易于固定;而年长由于活动剧烈,体位不易固定,导致穿刺时进针角度难把握,导致针尖与皮肤间阻力增大或见回血后,由于体位固定不稳,未确定穿刺成功即刻拔出针芯而强行快速送入套管者导致外套管分叉。

血管因素:血管较细时,导致外套管与血管壁间阻力增大,如送外套管过快或遇阻力而强行送入也可导致外套管端穿透血管壁而发生分叉。

穿刺部位:小儿由于四肢皮肤角质层相对薄,而头皮尤其是耳后,枕后,头发浓密,肥胖患儿的静脉,只有在活动、哭闹时才可见的静脉,由于此处皮肤角质层较前额部、颞部和四肢厚,留置针尖与皮肤间的阻力增大,导致套管前端分叉。

护士操作:年轻护士因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因素,导致留置针穿刺时角度把握不准,有时无法判断套管是否确在血管内,或针尖在皮肤上来回滑动,加大了套管端分叉的风险。

对 策

由于年龄特点,行留置针穿刺前做好宣教,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尽量选择2人或3人(家属)配合,尤其是1~2岁患儿。2人配合时,1人用双肘来住患儿的双腿及膝关节,同时双手固定肩部,另1人双手固定患儿头部。3人配合时,1人双手固定双腿膝关节,1人双手固定肩部,1人双手固定头部,减少活动,有利于穿刺成功,但切忌用力过猛。

行皮头穿刺时,如果静脉暴露,清晰,尽量选择额正中静脉,如遇前额,聂浅静脉太细不宜穿刺或不可见,且患儿头发浓密,肥胖,只有哭闹或活动时才可见的血管,应先摸如无搏动方可行穿刺,且穿刺时进针角度宜大,(45°~55°)见回血后立即压低,大隐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也宜大。这样可减少针尖与头皮间的阻力,防止套管端分叉,但要把握好力度,以免穿刺血管下层壁。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如选择的血管较细,见回血后又不能确定外套管是否完全在血管内时,可先回抽注射器或挤压输液器针头细管,如无回血或回血不连续,说明外套管未完全在血管内,应调整角度重新穿刺或拔针,不可拔出针芯强行送外套管,这样易造成套管前端分叉,若回抽后回血连续证明套管在血管内,方可拔针芯,用左手绷紧血管前方皮肤固定血管,右手缓慢将套管全部道入血管,如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而遇阻力时可固定,不可强行送入,防止外套管端穿透血管壁而分叉。

加强年轻护士自身及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穿刺技术,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部位而选择合适的血管,合适的进针角度,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防止外套管分叉。

讨 论

虽然留置针在儿科已广泛使用,给护士工作和患儿带来了诸多方便,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出了许多新问题,导致穿刺失败,以及失败后由于外套管分叉,影响了重新穿刺时的成功率,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加强对留置针的护理干预,从根本上规避不良事件[2],提高护士留置到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1] 欧阳玲.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护理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149-150.

[2] 曹秋花.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5):147-148.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ifurcation of the external sleeve in children

Zhao Caie
The People Hospital of Qingshui County,Gansu Province 741400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explored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ifurcation of the outer tube ends in the puncture of the indwelling needle in children.The age of children,the location of puncture,the choice of blood vessels and the angle of needle insertion of the nurses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 high bifurcation of the outer end of the indwelling needle.We will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later work,to increase the puncture success rate.

Indwelling needle cannula;Bifurcation;Reason;Countermeasure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6.98

猜你喜欢
管端外套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WNS型锅炉烟管管端热应力裂纹原因分析
钢管管端尺寸综合测量装置设计与应用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钻杆管端加厚工艺及设备的发展
冬天的外套你选对了吗
深冬外套乘以二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