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師承問題略考

2017-01-26 11:40曹鵬程
国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寰宇通志胡安

司馬相如的《大人賦》,“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注]葛洪:《西京雜記》卷二“相如答作賦”條,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頁。,在體式上,章太炎先生認爲是屈原《遠遊》之流變,[注]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卷中之六《辨詩》,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31頁。進一步的論述見李大明:《漢楚辭學史》(增訂本)第二章第二節之《〈大人賦〉與〈遠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33頁。而在蒙文通先生看來,《遠遊》所反映的正是道家思想。[注]蒙文通:《巴蜀史的問題》,載《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頁。《大人賦》之作,據説是司馬相如見武帝沉迷僊道,“以爲列僊之傳,居山澤間,形容甚臒,此非帝王之僊意也”,於是進呈是賦。不料武帝讀後,卻“飄飄然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閒意”。[注]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點校版,第3679、3687頁。這樣的藝術感染力,不僅關乎相如高超的文學技巧,也反映出其思想中藴含的僊道成分。[注]司馬相如思想中的僊道成分,早已爲研究者所注意。如趙雷:《司馬相如的道家與神僊思想》,《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5期;金生楊:《試論司馬相如的學術思想》,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等。

所謂“大人”者,舊説以爲“喻天子”,萬光治先生則認爲“應指得道之人”,“關乎老莊哲學,而非專指帝王”。[注]萬光治:《司馬相如〈大人賦〉獻疑》,《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大人”之稱,屢見於先秦典籍。《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大人”在這裏就是窺見天地運行之道的人。《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魏人何晏《集解》曰:“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德者。”[注]參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一二《序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9頁注⑦。强調“大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超凡能力。而賈誼在《鵩鳥賦》中説:“大人不曲兮,意變齊同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其中將“大人”“至人”“真人”等量齊觀,亦可見“大人”與道偕行的特質。萬光治先生還注意到《大人賦》中的“真人”一詞:“邪絶少陽而登太陰兮,與真人乎相求。”這裏所説的“真人”,“當屬後天修煉服藥而成僊者”。[注]萬光治:《司馬相如〈大人賦〉獻疑》,第64頁。可見司馬相如對於秦漢時期盛行的求僊活動也是耳熟能詳。

司馬相如出自蜀地,其地濃郁的神僊、道家風氣向來引人矚目。常璩曾在《華陽國志·序志》中説:“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則彭祖本生蜀,爲殷太史。夫人爲國史,作爲聖則,僊自上世,見稱在昔。”又引揚雄《蜀紀》稱:“大人之鄉,方大之國也。”[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一二《序志》,第727頁。而揚雄本人也曾記載過老子在成都的行跡:“老子爲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别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今爲青羊觀是也。”[注]張震澤:《揚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頁。戰國時期則有萇弘化碧於蜀地的傳説,據《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爲碧”。《淮南子·泛論訓》則進一步描述了萇弘的能耐:“昔者萇弘,周室之執數者也,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律曆之數,無所不通,然而不能自知,車裂而死。”至於屈原在《遠遊》中欣羡不已的僊人王喬,一説即犍爲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人,其地有北平山,上有白蝦蟆,謂之肉芝,王喬好道,望山朝拜十餘年,因得食之,然後得道。[注]趙道一:《歷世真僊體道通鑑》卷五。這些説法固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不可據爲典要,但其中透露出的巴蜀文化與僊道思想之密切聯繫,則不容輕忽。根據蒙文通、吕子方兩先生的看法,《山海經》中至少有《海內經》《大荒經》兩部分作於巴蜀地區。[注]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産生地域》,載《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9~184頁。而就在這兩部分中,所謂“不死之山”“不死之國”“不死之藥”的記載所在多有。這些記載,正是崇尚玄思妙想、卓犖不羈的巴蜀文化之具體表現。司馬相如生長於這樣的人文環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會對這些傳説耳熟能詳。在他的作品中,《山海經》《莊子》等書中的詞彙和意象反復出現,顯然就是在上述環境中熏習日久的結果。

雖然如此,僅以上述背景來解釋司馬相如思想中的僊道成分,尚顯膚廓。研究者已經注意到,明人曹學佺《蜀中廣記》中轉引陳壽《益部耆舊傳》語,稱司馬相如的經學師承胡安,“胡安,臨邛人,聚徒於白鶴山,司馬相如從之受經”[注]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卷一三《邛州》,重慶出版社1984年版,第200頁。。同書卷七四“白鶴山”又引宋人祝穆《方輿勝覽》云:“白鶴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常璩曰:臨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今之白鶴也。漢胡安嘗於山中乘白鶴僊去,弟子即其處爲白鶴臺。司馬相如從胡安先生授《易》於此。”[注]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七四《神僊記第四·川南道》,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24頁。果如其説,則胡安儼然就是一位白日飛昇的僊人,且精研易學;司馬相如既師從胡安這樣一位僊道色彩濃厚的人物,則其《大人賦》中對遠遊求僊歷程的精彩鋪陳當然是輕車熟路。

但是,《益部耆舊傳》一書久已亡佚[注]據王仲鏞先生考證,《益部耆舊傳》一書約亡於唐代,見王仲鏞:《陳壽〈益部耆舊傳〉探微》,《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即使是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七四“白鶴山”條所引《方輿勝覽》轉引的常璩之語,在今本《華陽國志》中也不見蹤影,接下來所謂“司馬相如從胡安先生授易於此”一句,今本《方輿勝覽》亦無之。[注]祝穆:《方輿勝覽》卷五六《邛州》,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995頁。自從陳壽在《益部耆舊傳》中提及“司馬相如師從胡安”之後,時隔一千三百多年,纔有明末曹學佺舊話重提。至於清人姜宸英[注]姜宸英《湛園劄記》卷一云:“胡安,臨邛人,相如從受經。”《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77頁。按,姜宸英曾參與編修《明史》及《大清一統志》,極有可能藉此因緣看到曹學佺的《蜀中廣記》。、允禮[注]允禮《西藏往返日記》:“《益都耆舊傳》:胡安臨邛人,聚徒於白鶴山,司馬相如從之受經。”載吴豐培輯:《川藏遊蹤彙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以及康熙《直隸邛州志》[注]康熙《直隸邛州志》卷一〇《儒行》:“胡安,臨邛人。聚徒教授白鶴山,有點易洞。先生明天文曆象,陰陽之數。司馬相如從學焉。後乘鶴僊去。”邛崍市地方志辦公室重刊康熙《直隸邛州志》2006年版,第145頁。關於這一問題的記載,只能看作是對曹學佺之説的重復,並不具備比勘價值。也就是説,曹學佺之説只能算作孤證。職此之故,研究者對於曹學佺轉述的這條記載頗爲懷疑。[注]房鋭:《司馬相如受學説辨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如果對司馬相如從胡安受經之説追根溯源,則可發現此説對於明人而言並不陌生。明《寰宇通志》載:“胡安,漢臨邛人,聚徒教授於白鶴山,司馬相如師之。”[注]陳循等:《寰宇通志》卷六八,《嘉定州》“人物”條,《玄覽堂叢書續集》本,1947年。稍後的《大明一統志》亦云:“胡安司馬相如嘗從之受經。”[注]李賢:《大明一統志》卷七二《嘉定州》,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7頁。嘉靖《四川總志》、萬曆《四川總志》同之。[注]嘉靖《四川總志》,卷一三“邛州”條,《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2册,書目文獻出版社,第265頁;虞懷忠、郭棐等纂修:萬曆《四川總志》卷一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99册,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574頁。廖用賢在其《尚友録》中也説:“胡安,漢臨邛人,聚徒教於白鶴山,司馬相如嘗從之受經。”[注]廖用賢:《尚友録》卷二“胡”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18册,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317頁。萬曆六年(1578),邛州在胡安當年研易之處建講易書院,邑人王廷節撰文稱:“先生(胡安)以英遇絶塵之資,究天文曆象之秘,卓然以易學名於時,從遊問難者雲蒸霧集,司馬長卿師事焉,其爲一代模範可知矣!”[注]王廷節:《新建漢儒胡先生講易書院記》,見嘉慶《邛州直隸州志》,嘉慶二十年刊本,卷四三,第49頁。都明確指出了胡安與司馬相如之間的師承關係。其中,上引《寰宇通志》的文字是目前所見傳世文獻中關於這一問題的最早記載。遺憾的是,包括《寰宇通志》在內的這些記載都不曾注明其文獻來源。可以推論的是,如果《寰宇通志》的記載源自《益部耆舊傳》的佚文,則至少可以證明曹學佺之説並非孤證;如果《寰宇通志》的記載源自獨立於《益部耆舊傳》之外的其他文獻或者故老相傳的當地掌故,則曹學佺之説大致可以得到確認。要之,司馬相如師從胡安的説法,可信度頗高。

如果恪守“有一分材料説一分話”的戒律,那麽本文對胡安、司馬相如師徒關係的追問只能到此爲止。但是,對於這條證據鏈上的缺環作出適當的假設以彌補史料的缺憾,或許是可行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均爲政府主持編纂的全國總志,其説當有所本。在此之前,有可能記載此事的《大元一統志》已佚,而今人趙萬里先生輯校的《大元一統志》關於邛州的記載闕失,故無從確認。繼續向上追溯,則南宋淳熙《臨邛志》或者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最有可能留下此事的雪泥鴻爪。淳熙《臨邛志》今佚,但明時尚存,《文淵閣書目》有著録,[注]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一九:“《臨邛記》七册。”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248頁。其中《臨邛記》即《臨邛志》。參見顧宏義:《宋朝方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09頁。《蜀中廣記》卷七四“白鶴山”條,卷一〇八“白鶴觀”條兩次引用。而今本《輿地紀勝》卷一四三《邛州》亦全闕,但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中卻引用了《輿地紀勝》“蒲江縣”條的記載,南宋時蒲江與臨邛屬邛州,故這一記載與“臨邛”條同卷。既然明末的曹學佺猶及寓目《輿地紀勝》卷一四三《邛州》的內容,清初錢曾也曾見到《輿地紀勝》全本[注]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二“地理輿圖·《輿地紀勝》”條,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頁。,那麽參與纂修《寰宇通志》的明初諸人自然也能讀到。因此,不妨做出以下假設:南宋淳熙《臨邛志》(或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引用了《益部耆舊傳》中“司馬相如從胡安受經”的記載(或直接采自當地的口傳掌故),《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等書轉述這一記載時,略去《臨邛志》(或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的出處;曹學佺修《蜀中廣記》時,爲示人以高古,則徑稱《益部耆舊傳》云云,不免弄巧成拙,以致啟人疑竇。當然,上述假設的確立,仍有賴於新材料的發現與支持。

猜你喜欢
寰宇通志胡安
[西班牙]胡安·格里斯作品五幅(局部)
寰宇鸣钟 千秋律动——曾侯乙编钟研究与文化建设10年(2008—2018)回眸
变成什么好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
《何日君再来》怀念的岁月—寰宇直播
飞天超人——胡安!
《天津通志·军事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