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

2017-01-27 12:22朝,郭
管子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论语

张 朝,郭 艳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儒家思想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

张 朝,郭 艳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和形成中国人个性的主要力量,它重视德性的培养,以美德和善端作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们的心理现象,进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蕴含着许多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本文从儒家的人格观、学习观、人际观、管理观四个方面发掘其蕴含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从而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做到古为今用。

儒家思想;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思想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如今,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流中,儒家文化仍然保持着强健的生命力,其蕴含着许多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有很多借鉴之处。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们实际的或潜在的美德和善端作为出发点,提倡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过上幸福的生活[1]3,这和我们儒家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从儒家的人格观、学习观、人际观、管理观四个方面探讨其蕴含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以期对我们养成完善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帮助。

一、儒家人格观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儒家的人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认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的使命感,这样才会有所成就。儒家的人格观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人格观是相一致的[2]。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而且还能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积极心理学提倡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需求和驱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积极人格,从而激发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4]。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豁达乐观,积极向上”及“革故鼎新,任重道远”等人格观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就是说一个人要强健有为,积极进取,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品质不仅包含了人格的自强,还包括了意志的坚强。儒家思想当中有许多体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品质的地方,蕴含着许多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关注使个体发挥潜能的积极特质,自强不息和坚韧不拔是积极人格特质的体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离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就要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前进,这才能体现出一个人自强不息的品质,这也正是一个人积极人格特质的写照,如舜、傅说、胶离、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但是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凭着坚强的意志获得了成功[5]。人们在生活中面对挫折也要无所畏惧,始终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练就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练就一个积极完善的人格。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军队的主帅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男子汉的气节却是不能轻易的被改变,这充分说明了气节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不可以无骨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君子真正的强大在于能与人和睦相处,还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又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明,遇到艰难险阻也能坚守自我,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国家政治黑暗,也要坚守气节,宁死不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也不能改变我的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气节是如此之重要,因此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住自己的气节,不向恶势力低头。气节是一个人积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正是拥有这个品质,才会前途无量。

(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豁达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与先秦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相一致,许多儒家学者都拥有这种豁达乐观的品质,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追求一种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

儒家哲学提倡人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热爱生命,乐观生活。孔子的生活态度就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论语·述而》)这正是孔子所向往的,他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这既体现了先秦儒家们的淡泊与宁静,又散发着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6]。“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不是如也。”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里的生活很舒适,不是一天到晚皱着眉头,也没有时时忧愁,非常爽朗舒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物质的享受不是很在意,物质对我是浮云,也展现出了他的豁达洒脱之情。

孔子还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智慧的人更喜欢像水一样,仁义的人更喜欢像山一样。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智慧的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仁义的人之所以快乐是由其自身修养所带来的。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即使在贫困的时候也可以坚守住自我,不会胡作非为,小人就不一定啦,教育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要失掉自我,要时刻保持一个无所畏惧的豁达胸怀,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勇于前进。

(三)革故鼎新,任重道远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新事物、新生命,只有变化才会有所发展。先秦儒家特别注重审时度势,抓住时机,革故鼎新。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要有革故鼎新的意向,也就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任重而道远。积极心理学注重发展人的潜能,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把握住机会,发挥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进而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遇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要义无反顾地舍弃这些东西,不能让其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同时要增加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这样的话,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封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孟子认为要彻底推翻那些残害人民和造成民生凋敝的统治者,要建立一种清明的政治,这样的话人民才能休养生息,社会也才可以充满生机,保持继续前进。以上观点都表达了先秦儒家希望通过改革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来营造一个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和谐社会,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作为一个君子,不仅要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仁者,还要把仁爱推己及人,惠及社会,这样的责任和使命是非常重大的,要毕生为之努力奋斗。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仁人志士,不可以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伤害仁义,相反,要为了成全仁义而义无反顾,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一个仁人志士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践行自己的责任而努力奋斗,必要时可以放弃一切。

儒家的人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浩然正气。积极心理学也提倡对积极人格的培养,两者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都有利于对积极人格的培育。

二、儒家学习观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儒家非常注重学习,主张要树立一种时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人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儒家学习观体现了要有持之以恒,乐于学习的学习态度。积极心理学也提倡学生积极努力求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儒家强调要树立学以成人、学以至圣的学习目标,积极心理学同样也提倡学习要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要时时谨记终身教育目标。

(一)学习态度——持之以恒,乐于学习

学习,不仅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借鉴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要快乐的学习,把学习和快乐融为一体,让人们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的感受,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习往往会事半功倍。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主张人们要努力学习,不可半途而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在学习中,我们要有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态度,不可轻言放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对知识要求甚解,不然最后害的还是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在一日自新的基础上,日日自新;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基础上,也要养成其他的好习惯,使自己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前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温习,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学习本身是一件让人很快乐的事情,快乐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学习感兴趣,就会推动人们主动地去学习,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向他学习其善的品德,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要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说明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

(二)学习目标——学以成人、学以至圣

儒家强调学习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先学会做人,注重培养德行,然后再来掌握一定的知识,不断追求精神的完满和人格的完美。学以成人,学以至圣,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终身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孔子及以后的儒家都把学以成人、学做君子,作为他们首要的学习目标,实现了这个初级目标,然后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儒家的学习观倡导终身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所成就,最终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心理学也是如此。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里把孝悌忠信“谓之学”,这个“学”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学问的意思,而是道德和人格的自我教育。孔子向来很看重道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儒家学习的首要目标[7]。“学至圣人”,这才是儒家学习的最终目标。成为圣贤,这是儒家传统学习观中追求的对自我的一种完善,也是一个人最终的价值。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人生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理想的完善。德性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以至圣的过程。事实上,学习不仅仅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还要学会为人处事,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德行的培养。儒家特别强调培养德行,人们要把学习贯穿其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

儒家学习观和积极心理学都注重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快乐等得以充分发挥,要用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潜能和能力,让学生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进而热爱学习,这样,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

三、儒家人际关观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儒家学者一直都很重视人际关系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形成了丰富而又具有特色的儒家人际关系思想。儒家的人际观中包含许多积极心理学的观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与父母交往、上级交往、朋友交往。

(一)与父母交往

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很重要的一种道德规范。孝是与父母交往最根本的准则,也是儒家最重视的德行。因此,儒家文化中有很多体现孝的内容,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同样也很注重孝。积极心理学强调美德,孝正是人们所必不可少的美德,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把坚守孝道视为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仁善的基础,充分说明了孝的重要性。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仅仅对父母进行物质的满足还远远不够,这只是最低限度的孝,我们还要尽量满足父母精神的需求。“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论语·为政》)他认为孝不仅仅要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要求,敬爱之情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任》)父母的年纪是不可控制的,我们不仅要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开心,而且又要为他们的衰老感到担忧。因此应当及时尽孝,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除了生病,其他都不应该让父母担忧,我们要尽量减少父母的忧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我们不但在父母跟前要做到孝顺,也要在心里时时不忘孝顺父母。

(二)上下级交往

同事关系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儒家所说的君臣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上下级关系[8]136。正确处好理上下级的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一个积极的品质,这样有利于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上级要按照道德礼仪规范使用下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尊重下级,不要伤害下级,同时,下级也要尽心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下级对上级要绝对忠诚,不说假话,办实事,但同时也不能说话太坦率,太讲原则,不要冒犯上级,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上仁下忠[9]。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孔子认为下级的标准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我们不能对上级的话不可一味的听从,也要有选择的听从,他们的命令也要符合道义。对上级的忠诚也要有限度,我们要学会判断,不可愚忠,不能牺牲自己的生命、道德操守和人格独立,如果严重违背道德,就不要跟从了。在孔子看来,与上级交往时,人格独立是最基本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这个原则。积极心理学提倡人要有积极的品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这与儒家思想相一致。

(三)与朋友交往

朋友是一种选择余地最广的人际关系类型,儒家特别强调对朋友要有一定的选择。朋友对自己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朋友我们可以看见自己,从朋友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要看到朋友身上的优点,取其长,补己短,不断地完善自我。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博闻强识的人,才是对我们有益的朋友,只有和适合自己的朋友交往,自己才会不断的提高[10]。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信是人际交往最普遍的原则,和朋友相处,诚信是最主要的原则,这样双方的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和朋友交往,要从朋友的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有错误不要怕,要及时地改正,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朋友有过错,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劝导他,并引导其进行改正,对朋友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体现自己的善意和责任,同时也要尊重朋友的人格独立。

儒家认为,在和父母、上级、朋友交往中,我们要有一颗赤诚之心,真诚地对待别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和别人相处地更好。积极心理学也认为,和普通人相比,具有积极观念的人社会道德观念更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在面对压力时也能更轻松,即使社会环境不好,他们也能应付自如。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要时常保持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四、儒家管理观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儒家管理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它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包含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仁政、为政以德和立信的思想充分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一)仁政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不仅把“仁”作为个人修养的内容和标准,还作为一种政治和管理理念,即“仁政”。孔孟都以“爱”来解释“仁”,爱是“仁”最核心的含义。“仁政”的核心也是爱,所谓“仁政”就是以爱护被管理者为管理的最基本的信条和原则。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本观念,这也就要求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从“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省刑罚”“薄税敛”等具体措施我们都可以看出,儒家仁政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关心被统治者的福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被统治者的身心规律和基本需求,时时为人民谋福利[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行“仁”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事实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即积极心理学所说的“同理心”和“共情”,说的是管理者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至被管理者的身上,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一个人占有,也要同被管理者分享。

(二)为政以德

“德治”,即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治是儒家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管理一个国家,我们不要一味地使用武力,要以德服人,儒家学者关于德治的论述,概括起来也就是要为政以德。德行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一直在倡导的事情,德是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用政治来引导、用刑法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人民也许会免于罪过,但是他们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制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人民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还会自觉自愿地进行自我约束。儒家认为,道德和礼制的手段更加优越,应该把道德教化放在管理的首位,这样比较关注人民的意愿,更容易获得民心。德治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从而提高其服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显然,在孔子看来,德治的根本在于统治者自身要以道德为准则来处理政务,他是社会管理和道德教化力量的源头,最终人民心悦诚服地服从其统治,就像众星辰环绕着北斗星一样,这样的情况是统治者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12]82。因此,他强调在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坚持道德原则,重视对人民进行道德上的教化,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三)立信

“立信”,即建立信任和信心。具体来说,是指人民对统治者要有信心,相信他可以带领我们把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儒家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树立人民的信心是进行社会和政治治理的重要基础。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积极心理学所要求的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充足的粮食、强大的军队固然重要,但是取得人民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国家的统治才能长久的进行下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得民心”是“得天下”的关键所在,只有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同样是让老百姓劳动,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信任,他们就会认为统治者的命令是正确的;如果不信任,他们就会认为是在压迫自己。显而易见,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与否,直接影响他们彼此之间的人际认知。子夏的论述事实上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孔子“民无信不立”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儒家的管理观注重仁、德行和诚信,也提倡注重人的积极品质,只有统治者拥有这些品质,他们统治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积极心理学同样也提倡发展人的美德,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使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

从儒家思想在人格观、学习观、人际观、管理观中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可以看出,儒家特别注重发掘每个人身上的美德和善良,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圣贤,这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思想相一致。积极心理学提倡要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注重研究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这样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创造力的激发,最终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思想注重发掘人性中的积极力量,主张善和仁爱,提倡人们通过积极的途径最终来实现自我。积极心理学和儒家思想二者在许多地方不谋而合,共同促进人们自身价值的实现。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

[3]陈幼堂.积极心理学刍议[D].武汉大学,2012.

[4]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5]侯广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先秦儒家的自强人格探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6).

[6]朱翠英,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研究[J].船山学刊,2013,(1).

[7]王元臣.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10,(7).

[8]郝宏伟.儒家心理学思想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王翀.孔子“忠恕”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李男.朋友之道——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J].科技信息,2008,(3).

[11]汪岩桥.儒家管理思想探究[J].当代社会视野,2012,(1).

[12]朱永新.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B21;B84-09

A

1002-3828(2017)04-0080-06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4.13

2017-06-06

张朝(1971—),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郭艳(1992—),女,山西长治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珏)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论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