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溪洞传威德
——简述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

2017-01-28 13:19王善铸
云南档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蜀汉诸葛亮少数民族

■ 王善铸

至今溪洞传威德
——简述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

■ 王善铸

《三国志》裴注记载:“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这里的“南中”是指云南省及相邻的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主要指对云南的治理和开发。

刘备病死 雍孟反蜀

东汉末年以来,云南出现了不少世代掌握地方权力的豪强大姓和一些称为“叟帅”的少数民族奴隶主贵族,他们相互勾结,控制了云南的实际权力。随着东汉的衰落,中原地区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发展,这些豪强大姓和奴隶主贵族们也在伺机而动,企图在南中地区裂土称雄。其中益州郡的雍闿(汉朝什方候雍齿之后)、孟获势力最大,割据野心日益膨胀。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也称蜀汉),南中地区从此属蜀汉统治范围,是它的重要后方。这时远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也想乘机控制南中地区,就支持雍闿等进行反蜀活动,使南中地区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公元222年,蜀吴之间发生了彝陵大战,最后吴用火攻烧蜀连营,蜀败吴胜,蜀汉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在回师途中死于四川永安(今奉节县)。此时,雍闿、孟获等认为时机已到,就在刘备死后不久杀死益州太守正昂,公开造反蜀国。

叛乱发生后,雍闿、孟获控制了益州郡(后改为建宁郡),牂牁太守朱褒把持了牂牁郡,叟帅高定元占据着越雋郡。他们图谋摆脱蜀国的控制,割据南中。

七擒七纵 平定叛乱

作为蜀国的大后方,南中地区的安定对于蜀汉政权的巩固很重要。雍闿、孟获发动叛乱时,刘禅新立,蜀汉内部潜在着危机。在外部,北边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挥师南下,东边与孙吴的联盟已经破裂。诸葛亮审时度势,对南中地区的叛乱,决定首先争取政治解决。一方面派人到吴国,约定互通婚姻,恢复联盟关系。同时致信雍闿等人,劝他们归顺,但被拒绝。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诸葛亮认为军力和物力储备已经足够,同时随着吴蜀结盟,孙权不再声援叛军,南中地区叛乱的政治外援已经被截断,于是就在225年春由成都发兵约3万人南征。

大军到了僰道后,分兵三路,东路由马忠率领,进攻牂牁的朱褒;中路由李恢指挥,抄袭雍闿、孟获的后方建宁(今曲靖);西路由诸葛亮亲率主力,经安上进攻越雋郡,先打高定元。正当蜀汉大军南下时,叛乱势力发生内讧,雍闿被高定元所杀。诸葛亮利用反蜀力量的混乱,采取反间计,杀了高定元。

同年5月诸葛亮率军东渡泸水(金沙江),在今曲靖一带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战役期间,在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第七次抓获孟获之后,诸葛亮派人去对孟获说:“诸葛亮羞于与你见面了,叫再放你回去,再召人马来决一胜负。”孟获留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听说过。我虽然是边野之人,也懂得礼仪,难道真的不知道羞耻吗?”于是率兄弟妻子及各部族首领,一起跪拜在孔明前面,甘心情愿,永远归附,决不再反。此时马忠、李恢二路大军已取得胜利。三路大军在滇池(今晋宁)胜利会师。11月,诸葛亮班师返回成都,孟获率大小洞主、酋长及各部落人等,出境相送。南方就此平定。

这次征南中,诸葛亮根据马谡的意见,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七擒七纵,收降孟获,亘古未有。根据史书记载,七擒七纵把“攻心”思想用到了极致,彻底打服、折服了少数民族首领和当地百姓。诸葛亮撤军后,南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叛乱。清朝人赵藩有对联赞云:

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是:“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多措并举 治理南中

平定叛乱后,诸葛亮先后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对南中进行治理:

一、改建郡县,因俗设法,改造陋习。

将两汉建立的五个郡,改为七个郡,改做“南中七郡”。即将益州郡改称建宁郡(今曲靖为中心),新设云南郡(今祥云为中心)、兴古郡(今砚山为中心),加上原来的越雋郡、朱提郡(东汉末年设,以昭通为中心)、牂牁郡、永昌郡,共七个郡。经过调整,把大郡划小,增加了新的郡、县,使郡县的设置更适应云南各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因俗设法就是根据当地的习俗建立当地的法律,而不把蜀国法律强加给少数民族,如《华阳国志》记载,南中老百姓相信鬼神,喜欢用对天发誓的方式来缔结契约,祈祷用鬼神的力量来保障誓言的效力,诸葛亮也用发誓的方式和他们缔结某些盟约;再如,南中老百姓普遍不识字,所以之前才被雍闿等假传圣旨,欺骗利用,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南中用画“图谱”的方式,告诉老百姓一些基本的政治理念,宣传夷汉和谐的思想。因俗设法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多民族法文化多元一体共存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改造陋习是指诸葛亮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其陋俗进行了积极改造,如取缔了用“人头祭祀”的残忍陋习。

二、任用渠率,民族自治,除乱隐患。

任用拥护蜀汉的南中大姓与平叛有功的将领,大量启用少数民族骨干人物为官。《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渠率就是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诸葛亮把当地民族首领纳入蜀汉官僚体系,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部落,如把孟获调至中央封为御史中丞,参加蜀汉中央政权的治理;把李恢、王凯、王伉这些云南功臣以及马忠这样的智勇双全之士任命为各郡太守,管理地方;直接选择南中地区的汉人和夷人头目们担任中下级官吏等等。建少数民族“特种军”,消除叛乱隐患。在平定叛乱过程中,诸葛亮对南中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骁勇剽悍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选择了南中少数民族中的精锐士兵组编成两支“特种军团”而用之,一支是号称“天当飞军”,擅长山地作战;另一只是擅长平原作战的“虎步军”。这两支特种军团在蜀汉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消除了南中叛乱的潜在隐患。

大量选用当地少数民族骨干治理地方,并定期选拔当地优秀干部到蜀汉中央政权任职,既管好了南中少数民族自己的事务,又加强了蜀汉与南中的联系。蜀汉政权源源不断地向南中输入资金、技术、制度和文化,开发了当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民族自治,互惠互利是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优良政策,也是诸葛亮民族政策的精髓。

三、劝课农桑,编户移民,发展生产。

在今曲靖一带大兴屯田,使曲靖地区成了当时云南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把居住在永昌郡的人民编户移民迁到今楚雄地区,建城镇、务农桑,推动滇中地区的生产发展。诸葛亮还下令设盐官、铁官,凿井煎盐,开矿炼铁,发展当地。

上面这些措施得到了南中地区人民的拥护,缓和了民族矛盾,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下一步蜀汉政权的北伐。民间许多美丽的传说赞扬诸葛亮,如把一些地方取名为“诸葛营”、“诸葛寨”、“诸葛井”来纪念他;在衣着服饰方面,基诺人在自己的衣背中绣上诸葛亮的八卦印,称为“孔明印”,以示崇敬和怀念;在农作物生产和饮食习性方面,景颇族有诸葛亮教他们种谷子的传说,鹤庆黄坪一带则传说诸葛亮教会当地人民使用耕牛,并带来瓜果蔬菜等的种子;德昂族认为孔明教会他们的祖先种菜,奉诸葛亮为神明等等。

从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到263年蜀汉被魏所灭,历时近三十八年,南中地区社会整体上比较安宁,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有诗赞曰:

羽扇纶巾拥碧幢,发展妙策服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南中各族俱开放。

影响深远 借古鉴今

早在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时的对话中,诸葛亮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这一在封建社会有积极影响意义的思想。南征平叛后,诸葛亮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特殊习俗,践行了《隆中对》中这一民族战略思想,稳定了蜀汉政权和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今天,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和长治久安的问题,诸葛亮这种早在1700多年前提出的“和、抚”及民族自治、互惠共存、攻心为上的思想对于处理今天的民族问题依然有其借鉴意义,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蜀汉政权较南中先进制度及文化的自信,具有较强的自身吸引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坚持各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相关民族政策,在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有力的保障了边疆的安定和促进了边疆各民族的繁荣。

〔1〕杨益,赵焉,诸葛亮全传 2版(修订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7.

〔2〕秦涛著,诸葛亮之道.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7.

〔3〕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云南历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3版.

〔4〕商金龙编著,诸葛亮智谋全集,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8.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

猜你喜欢
蜀汉诸葛亮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诸葛亮隆中决策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