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羅丞相與陽城鄭氏

2017-01-28 14:12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7年0期
关键词:丞相

劉 曉

孛羅丞相(約1246—1313)爲元初政壇上的著名人物,他的前半生在元朝度過,曾在世祖忽必烈朝擔任過御史大夫、大司農、樞密副使等重要職務,後於1283年奉旨遠赴伊利汗國,先後效力於五代伊利汗,並於1313年終老於此。有關孛羅丞相的生平,業師余大鈞先生20世紀80年代曾撰文進行過詳細研究,近年王一丹教授又據波斯文史料補充了孛羅丞相在伊利汗國的一些事蹟*余大钧《蒙古朵兒邊氏孛羅事輯》,《元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1982年;王一丹《孛羅丞相伊利汗國事蹟探賾——基於波斯語文獻的再考察》,《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本文試就孛羅丞相與陽城鄭氏的關係展開討論,並就相關記載中出現的問題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陽城鄭氏本貫澤州陽城縣澤陽鄉屯城里,爲元初有名的軍功世家。1228年,金“九公封建”之一——上黨公張開部將、時任忠昌軍節度同知的鄭皋投降蒙古大軍統帥木華黎,升忠昌軍節度使,不久去世。鄭皋子鄭鼎(1215—1277)以千户起家,入元後參加滅宋戰役,累官平陽太原萬户、湖北道宣慰使等職,後於至元十三年(1277)戰死樊口*參見拙文《元鎮守武昌“平陽太原萬户府”考——以萬户鄭氏爲中心》,《吴天墀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鄭鼎子鄭制宜(1260—1306),小字訥懷,先襲父萬户職,鎮守武昌,官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内臺侍御史、湖廣行樞密院副使等,後被成宗徵召入朝,累官大都留守、領少府監事、兼武衛親軍都指揮使、知大都屯田事。據王磐《鄭鼎神道碑》:“子男曰制宜,賢俊明敏,早有時譽,孛羅丞相愛其才,擢爲子壻。”*李侃修、胡謐纂《(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五下《元中書右丞謚忠毅鄭公神道碑》,中華書局,1998年,1055頁。袁桷《鄭制宜行狀》也提道:“配可烈真氏,丞相孛羅公之女。”*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二《資德大夫大都留守領少府監事兼武衛親軍都指揮使知大都屯田事贈推忠賛治功臣銀青榮禄大夫平章政事澤國公謚忠宣鄭公行狀》,《四部叢刊初編》本。據此,鄭制宜娶孛羅丞相女“可烈真氏”,孛羅丞相實爲鄭制宜的岳父。

孛羅丞相的族屬漢文史料並無明確記載,余大鈞先生與王一丹教授根據波斯文史料均認爲他出身蒙古朵兒邊氏,但《鄭制宜行狀》卻提及孛羅丞相的女兒爲可烈真氏。按通常理解,可烈真氏應即克烈氏。在元代漢文文獻中,蒙古婦女姓氏後綴-jin(由氏族或部落名的複數詞尾-d後接生格詞尾-in而成)多採用“真”字音譯*此承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烏蘭研究員提示,在此表示感謝。。像太宗窩闊台六皇后乃馬真氏(即乃蠻氏),成宗鐵穆耳皇后伯要真氏(即伯岳吾氏)*乃馬真氏見《元史》卷二《太宗紀》、卷一一四《后妃傳一》等;伯要真氏見《元史》卷二二《武宗紀一》、卷二四《仁宗紀一》。,等等。再如吴澄《伯都神道碑》提道:“故母怯烈真氏、札剌真氏,祖母唐兀真氏、曾祖母甕吉剌氏,俱追封王夫人。”*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三二《故光禄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大夫贈銀青榮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魯國元獻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3册,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545頁。其中,怯烈真氏與可烈真氏一樣,均可視爲克烈氏,札剌真氏即札剌亦兒氏,唐兀真氏即(西夏)唐兀氏,甕吉剌氏雖無“真”字,但很有可能是文字脱落所致。其實,這樣的例子也不難找,像《耶律鑄墓誌銘》:“夫人七,□粘合氏,中書公之女,也里可温真氏,赤帖吉真氏,雪尼真氏,奇渥温真氏二人,甕吉剌真氏。”*參見拙文《耶律鑄夫婦墓誌劄記》,《暨南史學》第3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所謂甕吉剌真氏即前面提到的甕吉剌氏,也即弘吉剌氏。當然,“可烈真”如作名字理解,上述矛盾也可勉強解決,但“可烈真”後加“氏”字,似無法輕易否定筆者前面的判斷。那麽,既然孛羅丞相出身朵兒邊氏,其女爲何會出身克烈氏呢?這是一個仍讓筆者比較困惑的問題。一個大膽的推斷是,朵兒邊氏源出尼倫蒙古,是比克烈更高貴的種姓。目前所見波斯文獻有關孛羅丞相出身朵兒邊氏的記載,都源自孛羅丞相的口述,無法排除他假冒高貴出身的可能性。另一種可能的解釋則是,孛羅丞相在中國留下的女兒爲出身克烈部的養女,而非其親生女。當然,這些推斷都需要更多的資料加以印證,在相關文獻記載發現前,我們這裏只能暫且存疑。

元代中期孛羅丞相見於中國文獻的記載,王一丹教授在文章中共舉出兩條: 一爲皇慶元年(實應爲至大四年,1311)六月,“封樞密臣孛羅爲澤國公”*《元史》卷二四《仁宗紀一》,中華書局點校本,543頁。。一爲皇慶二年(1313),即孛羅去世那年,仁宗遣拜住到波斯,“以金印賜丞相孛羅”*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四《拜住元帥出使事實》。。按,如前一條“樞密臣孛羅”果爲孛羅丞相的話,則其封號“澤國公”,很有可能與鄭氏家族有關,因爲鄭氏的祖貫爲澤州陽城,而孛羅丞相的女婿鄭制宜去世後於至大元年(1308)獲贈的爵位恰爲“澤國公”。

那麽,孛羅丞相爲何在消失多年後又突然出現於中國文獻記載呢?筆者認爲這很有可能與此前鄭氏家族剛剛發生的一場巨變有關。

鄭制宜死後,子鄭阿兒思蘭(鄭鈞,極有可能爲可烈真氏所生)襲武衛親軍都指揮使等職。據《元史·武宗紀》:

至大三年(1310)十一月,尚書省臣以武衛親軍都指揮使鄭阿兒思蘭與兄鄭榮祖、段叔仁等圖爲不軌,置獄鞫之,皆誣服。詔叔仁等十七人並正典刑,籍没其家。*《元史》卷二三《武宗紀二》,530頁。

鄭阿兒思蘭被尚書省臣誣陷殺害的背景不詳,但很有可能與武宗晚年兄弟間日趨激烈的權力鬥爭有關。或許正因此緣故,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去世後,鄭阿兒思蘭迅速被平反昭雪*鄭鈞之被平反,與其家奴趙一德爲故主伸冤、刑部尚書謝讓秉公處理也有很大關係,詳見《元史》卷一七六《謝讓傳》、卷一九七《孝友傳·趙一德》,4110—4111、4450頁。。當年三月十八日,仁宗在《登寶位詔書》中還專門提到此事:

天下之民,皆吾赤子,苟懷異志,自有常刑。比者尚書省脱忽脱、三寶奴等織羅煆煉,濫殺立威,其韓脱因不花、唐華及鄭阿兒思蘭等已經昭雪,元没貲産悉還其家。今後内外重囚,從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審復無冤,結案待報,省部再三詳讞,方許奏決。*《元典章》卷三《聖政二·理冤滯》,中華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鄭阿兒思蘭後賜謚“敬敏”,見柳貫《柳貫詩文集》卷八《謚議·鄭阿兒思蘭謚敬敏》。因柳貫在泰定元年至三年間(1324—1326)任太常博士,追謚鄭阿兒思蘭或應發生於此時。

揣測詔書原意,仁宗在武宗去世至正式即位前,也即至大四年正月至三月間,就已經爲鄭阿兒思蘭平反。數月後,也即至大四年六月,孛羅丞相即被加封爲澤國公,這很容易讓人將孛羅丞相的加封與其外孫鄭阿兒思蘭的平反聯繫起來。或許正是在平反阿兒思蘭後,仁宗爲安撫鄭氏遺屬,纔將恩典推及當時尚健在的澤國太夫人(即可烈真氏)之父、遠在異域的孛羅丞相,並以“澤國公”爲其爵號*《元史》卷一九七《孝友傳·趙一德》(4450頁)多次提到“澤國太夫人”。在趙一德成功爲主伸冤後,澤國太夫人又對趙一德説:“當吏籍吾家時,親戚不復顧,汝獨冒險以白吾枉,疾風勁草,於汝見之。今吾家業既喪而復存者,皆汝力也,吾何以報汝?”此人當即鄭阿兒思蘭之母可烈真氏,“澤國太夫人”封號則源自其夫澤國公鄭制宜。或許正是在可烈真氏的請求下,仁宗皇帝纔將澤國公封號又賜予其父孛羅丞相。。皇慶二年(1313)仁宗派拜住到伊利汗國頒賜孛羅丞相金印,也可視爲此事的後續舉措。只不過,孛羅丞相已於當年去世,無法在生前享此殊榮了。

猜你喜欢
丞相
1.新编《空城计》……丞相,蜀军都搬到新城区了!
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丞相何故发笑
丞相的虚实之分与太平天国的失败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