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儒王博文生平與交遊

2017-01-28 14:12蔡春娟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7年0期
关键词:印文西溪博文

蔡春娟

王博文(1223—1288),字子勉(或子冕),號西溪。家世任城(今山東濟寧市),後移居彰德(今河南安陽)*王博文《登琴臺詩並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8册《元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01頁。。王博文在元初文壇及政壇上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年輕時即以文學出衆,與衛州王惲、渤海王旭齊名*宋濂等《元史》卷一六七《王惲傳》,中華書局,1976年,3933頁。另外提及一點,《秋澗集》附録載王公孺爲其父王惲所作《神道碑銘並序》(《四部叢刊初編》本)中提及“淇上三王”,並非指王惲、王博文、王旭,而是指王惲、王博文、王復。《神道碑銘并序》曰:“少與西溪、春山友善,時目曰淇上三王。”西溪,王博文之號;春山,乃王昌齡子王復之號,詳見宋福利《王惲年譜》,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48—50頁。;曾跟隨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學習,聞望四達;與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散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有“三十年之舊”的交情,晚年官江南時,白樸請他爲自己的詞作序並命名,《天籟集》之名由此而來。他爲官從政亦極有作爲,一生任職顯要。1256年開平府興建時,作爲王府士被忽必烈派往濟瀆祭祀,忽必烈即位後以潛邸舊臣身份出任禮部侍郎,爾後任都轉運使、按察使,掌管一地財權、監察權,終職於二品的南臺御史中丞。作爲一名漢人文臣,做到如此高的職位相當不易。其實在元代,王博文的宦業及在文學書法方面的名氣不亞於其好友王惲,但因其《元史》無傳,亦無文集傳世,後人對他瞭解不多,導致他身後不如王惲名顯。明人劉昌在河南爲官時,收集當地知名文人作品編成《中州名賢文表》,收入王惲而無王博文。

王博文《元史》無傳,相關資料散見於元人文集、石刻、方志等。目前探討元初政治或元初人物的論著多會提及王博文*如李修生《白仁甫交遊考辨》,《文學遺産》1995年第6期;宋福利《王惲年譜》,見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櫻井智美《〈創建開平府祭告濟瀆記〉考釋》,《元史論叢》第十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363頁。,還未見專門探討王博文的文章。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王博文生平作一梳理,明晰他的爲政、著述及交遊狀況,進而瞭解元初士人官僚的存在狀態及元初政治狀況。

一、 生平仕宦

(明)李賢等撰《明一統志》及崔銑編《嘉靖彰德府志》對王博文生平有一簡單介紹: 名博文,魯人,徙居相之清和坊,號西溪。從元憲宗南征*應爲“憲宗時從忽必烈南征”,時王博文進入忽必烈潛邸,詳見下文敍述。,歷官禮部尚書、御史中丞,卒封魯國公,謚文定*崔銑編《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一》“王文定墓”,《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64,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30b頁;《明一統志》卷二八《彰德府·流寓》“王博文”條内容與此大致相同,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册,696頁。。“相”即彰德舊稱。下面勾稽有關史料,詳述他的生平仕宦。

(一) 元朝之前的經歷

王博文家世背景不詳,只知其早年是孤兒,處境艱難*王惲《秋澗集》卷一九《王尚書子勉挽辭三章》之二有“少孤綿歷太迍邅”句,《四部叢刊初編》本。。年輕時曾跟隨元好問學習,又娶申氏爲妻,在元好問及岳父的指教提攜下,“年甫弱冠,四擅華聲”*王惲《秋澗集》卷六四《御史中丞王公誄文》有“顯允王公,天姿粹精,文辭翰墨,外彪中弸,年甫弱冠,四擅華聲,從元問學,館申作甥,二公提撕,大漬於成”句。,以文學才華有聲於士大夫間。魏初回憶早年與王博文相識經過曰:“初弱冠時,識西溪王公於楊子陽之賓館。公時年未三十,聞望四達,士大夫咸以遠大期之。”*魏初《青崖集》卷五《西溪王公真贊並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册,782頁。忽必烈在潛邸時,李冶向忽必烈推薦的可用儒生中就有王博文*宋濂等《元史》卷一六〇《李冶傳》:“天下未嘗乏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今儒生有如魏璠、王鶚、李獻卿、蘭光庭、趙復、郝經、王博文輩,皆有用之材,又皆賢王所嘗聘問者,舉而用之,何所不可,但恐用之不盡耳。”3759頁。。

大約1250年前後,王博文在蘇門。王博文五十八歲壽辰時,王惲作詞祝賀,回憶了他與王博文初相識的情景:“三十年前西溪授館蘇門趙侯南衙,予始相識,時初夏,桐陰滿庭,故有南衙清晝之句。”*王惲《秋澗集》卷七五《感皇恩》“爲通議西溪兄壽”,清晝,有“白天”之意。這首詞作於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八日,上推30年即在1250年前後。王博文去世後,王惲爲作《御史中丞王公誄文》中亦提到此事,曰:“繼以賓師,主善共城。始拜公面,歡如平生。忘年定交,實爲畏兄。青燈孔序,絳帷趙廳,尊酒文會,桐陰滿庭。”*王惲《秋澗集》卷六四《御史中丞王公誄文》。共城,即元代輝州,金元時人亦常稱輝州爲“蘇門”。絳帷,是對師門、講席的敬稱,絳帷趙廳,點明王博文在趙侯家主教席。

大約在憲宗五年(1255),王博文與郝經一起進入忽必烈幕府。憲宗六年,蒙哥詔建開平府作爲忽必烈王府,王博文作爲“王府士”,被忽必烈派往濟瀆祭祀,並作《創建開平府祭告濟瀆記》,立碑篆額。《記》中稱忽必烈爲“賢王”,謂當時“内治備謹,補偏救弊,寖以治安,雖帝德廣運,亦皇太弟忽必烈有以啓導之也”*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8册《元一》,19頁。,讚頌忽必烈之詞溢於言表。1257年,蒙哥下詔征宋,自統右翼軍取四川,1259年7月死於合州前綫。王惲、胡祗遹都提到王博文曾隨帝南征*王惲《秋澗集》卷六四《御史中丞王公誄文》有“詔扈南征”句;胡祗遹《紫山集》卷一九《祭王中丞子勉文》有“明年渡江,智勇獲伸”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326頁。,但並非像《明一統志》及《嘉靖彰德府志》所説的從憲宗南征,而是扈從忽必烈南征。憲宗起初忌憚忽必烈勢力,解除其兵柄,未讓他參與對宋戰爭。但到1258年10月,塔察兒所率東路軍毫無戰績,蒙哥不得不請出忽必烈來統帥蒙古、漢軍攻宋。王博文就是在此時扈從忽必烈南征的,與他同時被徵召的郝經也隨軍南下。

(二) 在元朝的仕宦經歷

忽必烈即位後王博文的仕宦經歷,魏初有簡單的概括:“未幾與陵川郝君伯常同奉召。逮主上龍飛,即被擢用,由禮部侍郎遷都轉運者二,遷提刑按察使者四,如尚書,如總管,如今中執法,前後幾三十年矣。”*魏初《青崖集》卷五《西溪王公真贊并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册,782頁。周南瑞編《天下同文集》收有《西溪贊》,謂王博文“常(嘗)五居監司,七至侍從,揚歷三十年。頃由禮部尚書、大名總管爲御史中丞行臺江南云”*周南瑞編《天下同文集》卷二九《西溪贊》,《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册,661頁。。這兩篇文章都作於王博文晚年升任御史中丞之時。大約在此前十年,張之翰有一首送别王博文轉任河北河南按察使的詩序,對他的早年仕宦羅列得比較詳細:“蓋不知公之所以蔚豹變之文,際龍飛之運,一命而春官,再命而虎符,三命而烏臺,英聲華聞,垂二十年。”*張之翰《西巖集》卷一四《送王侍御河北按察使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册,478頁。《周禮》之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後世沿爲吏、户、禮、兵、刑、工六部,故春官指禮部官。虎符即虎頭金牌,是元代最高級别的職官牌,一般賜給三品以上官員佩帶,用以顯示其身份、地位與職權。結合上述魏初記載,知王博文此任是都轉運使一職。烏臺指御史臺,這裏泛指監察之職,並非專指在御史臺任職。下面以這三人的概括爲綱,以詩文和碑石中的零散記載爲佐證,具體考述王博文在元朝的仕宦經歷。

1. 兩任轉運使

忽必烈即位後,王博文首任官職爲禮部侍郎*胡祗遹有詩《寄王子勉侍郎》(《紫山集》卷三)、《寄子勉侍郎》(《紫山集》卷六)都可證其曾爲禮部侍郎,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40、89頁。,而後轉任轉運使。據至元三年十月立於濟陽縣的《張公先德碑》,“撰文者,濟南提舉學校官高詡;篆額者,山東東路轉運使王博文”*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一《總管張公先德碑》,《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1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673頁。,知王博文此時爲山東東路轉運使。據《元史·食貨志二》,至元二年設立山東轉運司*宋濂等《元史》卷九四《食貨二》,2388頁。,山東東路轉運司,置司濟南*據張養浩《歸田類稿》卷九《朝散大夫同知山東東路都轉運鹽使司事恭古行司惠政碑有序》,“皇元有天下,世祖皇帝肇建官制,惟民是恤,以山東瀕海素饒,爲置都轉運司濟南司,設使二,同知、副使、判官各一。使則監守,余則行司其境而督成焉”。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册,550頁。。胡祗遹《至歷下憶子勉運使》有詩曰:“故人策鞭來東方,五年千里遥相望。今年以事走歷下,又與故人成參商。吁嗟不睹故人面,惟有碑榜留文章。”*胡祗遹《紫山集》卷四《至歷下憶子勉運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60頁。“歷下”即濟南舊稱,可知王博文確曾在濟南任過轉運使一職。

諸路轉運使掌管錢谷的徵收、轉運和倉庫出納等,督辦一地財賦。王博文出任山東東路轉運使時,正是忽必烈任用阿合馬理財之時。中統三年,忽必烈以阿合馬爲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專以財賦之任委之。實際上由他統領地方諸路轉運司。當時户部職能尚不完善,至元二年有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任地方課鹽使司的記載*宋濂等《元史》卷八五《百官一》“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條,2134頁。,所以王博文以禮部侍郎出任山東轉運使並不爲奇。至元三年(1266),阿合馬又奏立制國用使司,總天下錢穀,自身以平章政事兼領使職,使自己諸路都轉運使的財權得以進一步獨立和穩固。地方諸路轉運司相應轉由制國用使司管轄*關於制國用使司及諸路轉運司的文章,參見張國旺《元代制國用使司述論》,《史學集刊》2006年第6期;温海清《元代初期諸路轉運司考述》,《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王博文另一次出任轉運使職務是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轉運使。據《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上《崇靈廟記》末尾題記,“至元己巳(1269)之春……是年重九日,嘉議大夫、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轉運使王博文記”*王昶《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上《崇靈廟記》,《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2册,648頁。,知至元六年(1269)時王博文正在此任上。元初出於對宋戰爭的需要,設有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一般簡稱爲“陝西四川行省”,文獻中又作秦蜀行省或陝蜀行省。當時川陜地區還設有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轉運司,馬亨(字大用,邢州南和人)在中統四年就曾出任過“陝西五路西蜀四川廉訪都轉運使”*宋濂等《元史》卷一六三《馬亨傳》,3828頁。。王博文此任乃督辦一省財賦,徵理財賦的最終目的也是爲對宋戰爭服務*從胡祗遹《送王子勉之關中》(《紫山集》卷六)詩句“殷勤調度邊兵廢,開闊西南萬里天”可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100頁。。

王博文在這兩任轉運使上表現出了卓越的理財才能。魏初贊他“商功利課,殿最新進,所喜爲也”*魏初《青崖集》卷五《西溪王公真贊並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册,782頁。。胡祗遹有一組送别王博文到關中上任的詩*見《紫山集》卷六《送王子勉之關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100頁。:

齊課湧爲天下最,西南超拜虎符金。盈餘固自紆長策,舉斂由來非本心。鹽價貴高秦俗苦,糧車艱澀劍關深。更揮鞭算廉能手,洋溢清光照士林。

立法徵商自賤夫*賤夫: 這裏指壟斷市場的商人。,止奸抑末計非疏,一從榷酤求豐利,誰與財源論復初。專拜度支領鹽鐵,細分緡算及舟車,羨君獨有匡時策,公帑曾增民力舒。

八政無如貨食先,幾人心計更知權,不因掊克民稱疾,却倚公清*公清: 清廉無私。事不前。向日是非聽物議,邇來廉幹獨君賢,殷勤調度邊兵廢,開闊西南萬里天。

從“齊課湧爲天下最”、“羨君獨有匡時策,公帑曾增民力舒”句,知王博文任山東東路轉運使期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採取的一些措施增加了國家賦税收入而又減輕了民衆的負擔,當時山東税收爲天下之最。正是他的出色表現,纔有了“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轉運使”的任命。這次上任,除胡祗遹外,王惲亦有詩相送*王惲詩見《秋澗集》卷七七《浣溪紗》之三“送王子勉都運關中”。。從詩文内容知,王博文至關中總管鹽鐵財賦事務。然而,他雖在山東理財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也因此遭人非議。作爲王博文好友加上親家的關係*據《紫山集》卷一八《奉訓大夫知泗州事王伯潛墓誌銘》,胡祗遹女嫁王博文長子爲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315頁。,胡祗遹爲其解釋開脱字句不少,認爲聚斂財賦非出自王博文本意,他採取的一些措施並没有加深民衆的疾苦,那些是非物議掩蓋不了他的廉潔、賢能及功績。王博文遭人非議一方面與轉運司“營利增課”的職能性質有關,另一方面當與主管理財的阿合馬有關。阿合馬自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直至擔任制國用使期間,一直掌管朝廷財權。他所任命的諸路轉運使,一定與他關係不錯,至少没有站到對立面。非議王博文,可能把他視爲阿合馬黨羽。其實,王博文應該是一個正直廉潔的人。元初的一些在朝大老對他是有正面評價的,如至元五年張德輝請老,舉可任風憲者中就有王博文*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〇《宣慰張公德輝》,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年,205頁。,且此任後王博文主要在監察系統任職,秉公執法,再未跨進錢穀理財系統,更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清廉。

應該説,胡祗遹詩是比較客觀的,他未像許衡、竇默等儒學守道士那樣對阿合馬的理財全盤否定,“立法徵商自賤夫,止奸抑末計非疏”,表明他對當時某些理財政策是肯定的,對國家以經濟建設爲八政之首的策略也是支持的,雖然他後來與阿合馬關係比較緊張且遭阿合馬陷害*詳見宋濂等《元史》卷一七〇《胡祗遹傳》,3992頁。。

2. 監察系統任職

王博文進入監察系統任職應在至元八年前後,王惲有一首詩曰:“郝卿持節使江皋,子勉翱翔主御曹。我幸閉門無一事,醉餐秋菊讀離騷。”*王惲《秋澗集》卷二四《偶書》。郝卿指郝經,他於中統元年(1260)出使南宋,至元十一年(1274)纔回京。子勉即王博文,王惲此詩指明王博文當時在御史臺或按察司任職。元代御史臺始建於至元五年,至元六年地方設按察司,在至元五年至十一年期間,王惲閉門無事、居閑在家的時間是至元八年五月到九年春這段時間,此時他御史臺任職期滿而新的任命平陽路總管府判官還未下達*王惲《秋澗集》卷八七《舉李户部稱職合特加寵數事狀》:“烏臺日事,自至元五年冬十一月,終至元辛未(八年)夏四月”;卷四一《投壺引》: 至元八年六月,“予自憲臺秩滿,居閑不出者動涉旬朔”;卷四五《政問》:“至元九年春,予以御史滿秩除平陽路判官。”。據王惲爲王博文所作《誄文》,王博文在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轉運使任之後,“擢之提憲,以顯以榮。搴帷杖節,激濁揚清。移鎮三晉,八州敉寧”。即轉運使之後任某道按察使之職,而後轉任“三晉”地區。從下文考證知,他在“三晉”即河東山西道任提刑按察使是在至元十年,由此知他在這之前的至元八年前後已經進入監察系統。

王博文在山西的任職有以下資料爲佐證,據他爲全真道士李志明撰寫的《棲真子李尊師墓碑》,“至元癸酉(十年,1273),予方官太原”*王博文《棲真子李尊師墓碑》,《全元文》第5册,鳳凰出版社,2004年,100頁。,知他此時在太原爲官,未詳何職。至元十一年春,他爲故河東南路提舉常平倉事徐玉作墓碣銘,亦言“至元甲戌(十一年,1274)春,予方官太原”,而此碑末有詳細屬銜,知他當時的官職是“嘉議大夫、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二七《徐玉墓碑》,《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1册,341頁。。姚燧《故提舉太原監使司徐君神道碑》亦記王博文爲河東山西提刑時,徐毅曾請王博文爲其先祖撰寫墓碣銘*姚燧《故提舉太原監使司徐君神道碑》,見《國朝文類》卷六四,《四部叢刊初編》本。,可爲佐證。另外,立於至元十一年的《二賢祠碑》,也可證明王博文當時任此職*該碑書並篆額人亦是“嘉議大夫、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東魯王博文”。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二五《二賢祠碑》,《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1册,287頁。。

之後王博文回京擔任侍御史一職。張之翰《送王侍御河北按察使序》曰: 至元十四年春,通議王公以[侍]御史,出爲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使,長者也,相,舊居也*張之翰《西巖集》卷一四《送王侍御河北按察使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册,478頁。。相,即相州,唐代稱謂,元代爲彰德路。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治所在彰德,王博文又爲彰德人,故有“相,舊居”之説。張之翰另有詞《沁園春》亦可證明王博文曾任侍御史一職,該詞序文中,張之翰追憶他在御史臺任職時往事曰:“不肖掾内臺時,西溪王公爲侍御史,遵誨韓兄(韓彦文)爲監察御史,恕齋霍兄(霍肅)爲前臺掾。”*張之翰《西巖集》卷一二《沁園春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册,458頁。立於至元十四年三月十日的《重修媧皇廟碑》,由高鳴奉敕撰,胡祗遹書,“嘉議大夫、侍御史臣王博文題額”*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六《重修女媧廟碑》,《歷代石刻史料彙編》11册,296頁。,大概是王博文侍御史任職將滿之時所題,該年春他就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了。如果按照元代地方官三年一考來推算,則王博文由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轉任侍御史當在至元十二年前後。

據王博文爲史天澤作《史丞相祠記》,至元十七年時王博文爲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記》曰:“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秋,鎮陽父老踵門告曰,小人有請於使君,幸垂聽焉。”*王博文《史丞相祠記》,《全元文》第5册,第94頁。鎮陽即真定,當時爲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治所。另外,王惲亦有詞可證至元十七年時他同王博文在真定*此時王惲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秋澗集》卷七五《木蘭花慢》之十四,有“至元十七年上巳日,同西溪公飲鎮陽城南高氏勝遊園,歸賦此詞”。。《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上有《王博文題名》,曰:“通議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西溪王博文子冕巡按至曲陽,翌日率書史相臺韓從益雲卿……謁嶽祠……至元十八年正月晦日也。”*王昶《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上《王博文題名》,《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2册,第650頁。知至元十八年時王博文仍在此任上。

就在至元十八年這一年,王博文轉任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使。據姚燧爲趙椿齡所作墓誌銘: 至元十七年,“授公(趙椿齡)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使之命下,燧時已爲副,雖公未至,實與聯銜。遇凡狀聞臺,吾曹代書使名者一年,及中丞王博文來使,乃有不得一際顔色之恨”*姚燧《牧庵集》卷二八《中奉大夫荆湖北道宣慰使趙公墓誌銘》,《四部叢刊初編》本。。知王博文至元十八年到陝西漢中道任按察使。《甘水仙源録》卷一〇《題甘河遇仙宫》下有王博文題詩,屬銜“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使”*李道謙《甘水仙源録》卷一〇《題甘河遇仙宫》,見《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813頁。,可爲佐證。

3. 晚年經歷

六十歲那年,王博文回京師任禮部尚書。而後經歷了短暫的大名路總管、南臺御史中丞之職,賦閑在家,客死揚州。

王惲《鶴媒賦并序》中提及至元壬午(十九年,1282)冬,他與禮部王兄子冕閑話談及往事,並感歎今人以智計相傾,内險外易*王惲《秋澗集》卷一《鶴媒賦并序》。。王惲另有《蝶戀花》詞數首,其中一首回憶往事曰:“昔鹿庵、顒軒樂育淇上,一時秀造,號稱多士。逮中元已來例宦游四方,僕二十年間才三至鄉里,慨然有離索之歎。今歲投紱自濟南來歸,而諸公頗集,所欠者唯王尚書子勉、傅漕使士開耳。因賦樂府以見歡會之不恒,聚散之有數也。”*王惲《秋澗集》卷七六《蝶戀花》之二。該詞未載寫作時間,我們從文中王惲行蹤“今歲投紱自濟南來歸”,可推斷出來。據《秋澗集》記載,王惲在濟南爲官只有至元二十年出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這一次(按察司置司濟南)。至元二十一年下半年,王惲以疾爲由,辭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之職,由治所濟南回到衛州*王惲《秋澗集》卷四二《編年紀事序》:“廿一年,余解印西歸,休焉而無所事,日纘相務爲業,編年者尤不可斯須去手。”,該詞即創作於此時期。由王惲這兩首詩詞可知王博文時爲禮部尚書。至元二十二年冬,王惲與衆人遊筠溪宴飲,又提到王博文,“中間飲客,蓋廿八年前同遊者,侍臣陳季淵,奉使覃焕然,河平牧今右丞史晉明,禮部尚書王子勉,侍御史雷彦正與不肖……時乙酉(至元二十二,1285年)十月廿一日”*王惲《秋澗集》卷一八《筠溪軒詩卷補亡》。。此時王博文仍爲禮部尚書。

之後,他由禮部尚書出任大名路總管,在任時間很短。至元二十三年二月刻於單父縣的《登琴臺詩》後附有單父縣教諭劉泰的跋文。據該跋,至元二十三年二月,時王博文“由大名路總管未半考而□爲行臺御史中丞”,將之任,路經單父,追感巫、宓二公之舊治,下車登琴臺作此詩*王博文《登琴臺詩并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8册,101頁。。即出任大名路總管當在至元二十二年底。

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王博文由大名路總管轉任南臺御史中丞。《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亦有王博文至元二十三年上任南臺御史中丞的記載*《至正金陵新志》卷六下《官守志二·題名》,見《宋元方志叢刊》第6册,中華書局,1990年,5594頁。。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他爲白樸《天籟集》作序,落款爲“至元丁亥(二十四年,1287)春二月上休日,正議大夫行御史臺中丞西溪老人王博文子勉序”*白樸《天籟集》卷首王博文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8册,632頁。,表明此時他尚在任上。然不久他就因病賦閑在家,一年之後,王惲爲之上《牒司爲中丞王通議病癒狀》,請求御史臺重新加以録用。王惲牒狀如下:“竊見前行臺中丞王通議,去歲春自揚州赴闕奏事,回,偶患病疾,百日作闕。今過期年,已是平復,即目居家讀書,以教子爲事。其於己私似爲安便,若以方今選用人材之切,如王通議者,才術德望,理當起復,未宜投置散地。若不舉明,伏慮憲臺未知,久遺録問。”*王惲《秋澗集》卷九二《牒司爲中丞王通議病愈狀》。按時間推算,王博文赴闕奏事在至元二十四年春,而後回揚州即稱病在家。該年八月,王惲有一首詩提到王博文時罷中丞,居於揚州*王惲《秋澗集》卷一九《夢王尚書子勉時罷中丞在揚州》“丁亥(至元二十四年,1287)八月二日”。。一年之後即至元二十五年,王惲爲王博文上書請求爲其復職,還未等到結果,王博文已於該年八月客死揚州*王惲《秋澗集》卷六四《御史中丞王公誄文》“大元至元廿五年歲在戊子秋八月十有一日,前禮部尚書、御史中丞東魯王公薨於維揚之客舍”,維揚即揚州。。王博文任御史中丞時間並不長,只一年有餘。罷職的根本原因可能與桑哥掌權有關。至元二十四年忽必烈任命的第三個理財大臣桑哥上任,新的權力集團往往對朝廷重臣進行新一輪洗牌,王博文可能被排出局外。

以上考察了王博文的仕宦經歷。可知他出職職位較高,較其好友胡祗遹、王惲爲官顯要,但其仕途同樣曲折,最後被賦閑於家、客死他鄉。

胡祗遹的記載中涉及王博文兩子: 長子伯潛(諱希賢),以薦爲翰林編修,轉大司農司令史,改翰林應奉,歷太常博士、陝西行省員外郎,仕至奉訓大夫知泗州事,娶胡祗遹之女爲妻。伯潛早卒,胡祗遹爲作《墓誌銘》*胡祗遹《紫山集》卷一八《奉訓大夫知泗州事王伯潛墓誌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315頁。。另一子季明,釋褐磁州判官*胡祗遹《紫山集》卷一二《答王季明求戒辭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231頁。。而《明一統志》載王博文有三子: 長師道,同知東安州事;次景哲,同知睢州事;次爲豊州同知*李賢等《明一統志》卷二八《彰德府·流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册,696頁。,此處有關長子師道的記載與胡祗遹記載完全不符。胡祗遹爲他女婿親筆書寫的墓誌銘當不會出現姓名和仕宦經歷的錯誤,故《明一統志》的記載應有誤。

二、 著述與交遊

元時人對王博文的文采和爲人評價極高,“其言論風旨學殖文采,士論歸焉”*周南瑞編《天下同文集》卷二九《西溪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册,661頁。。爲人尤以寬厚著稱,人謂其“宏裕有藴,中朝號稱厚德”*周南瑞編《天下同文集》卷二九《西溪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册,661頁。;魏初亦贊其“愷悌樂易,人莫不以寛厚長者許之”*魏初《青崖集》卷五《西溪王公真贊并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册,782頁。;單父縣教諭劉泰謂其“爲人忠厚以自持,寬恕以接物,而處事精詳,莫不始終如一可知矣。是以譽播四方,雖農里之人亦皆口其實而稱之”*王博文《登琴臺詩并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8册《元一》,101頁。。

王博文在文學和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神者筆,有奇者文,用力之專也”*魏初《青崖集》卷五《西溪王公真贊并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册,782頁。。王惲稱王博文文章“不事雕飾,平易温雅,簡而有式”*王惲《秋澗集》卷六四《御史中丞王公誄文》。。從胡祗遹《祭文》中可看出,王博文青年時期即出類拔萃。其著述雖流傳於世的不多,但從他人記述中可知他作品不少。除《全元文》所收八篇外,如他曾爲陝西行省參知政事劉事義之祖劉震寫作墓誌銘,爲劉事義之父劉璧寫作墓碣*張養浩《歸田類稿》卷一一《濟南劉氏先塋碑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册,563頁。;爲崇玄大師榮君(諱守玉)“述觀記”,王惲評價他的這篇文章“氣節尚可振衰懦而傳無窮”*王惲《秋澗集》卷四〇《崇玄大師榮君壽堂記》。。據蒲道源爲王得輿(字載之)所作行實,王博文曾贊王得輿“有諸中,形諸外,識與不識,望而知其爲有道之賢”*蒲道源《閑居叢稿》卷二六《西軒王先生行實》,《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中央”圖書館,1970年,959頁。。當然他與朋友間的詩歌往來更多。

書法方面。劉泰謂王博文“才德兼備,一時名公無有出其右者。至於書翰,尤得其名”*王博文《登琴臺詩并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8册《元一》,第101頁。。大致他宦跡所至,都留有墨蹟。至元三年立於濟陽縣的《張公先德碑》,篆額者乃時任山東東路轉運使的王博文*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一《總管張公先德碑》,《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1册,第673頁。;濟南文廟講學之堂曰郁文堂,堂上匾“郁文”二字,乃王博文書*胡祗遹《紫山集》卷一《登歷下文廟郁文堂》;卷一一《郁文堂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17頁、205頁。;立於至元十一年的《二賢祠碑》,由王博文書並額,是他爲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時留下的;立於至元十四年的《重修女媧廟碑》,由時任侍御史的王博文題額*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二五《二賢祠碑》、卷二六《重修女媧廟碑》,《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1册,287頁、296頁。。至元十八年王博文巡按至曲陽,用隸書留有題名*王昶《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上《王博文題名》,《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2册,第650頁。。他曾書《歸去來辭》《歸盤古序》贈閩士邵炳炎*程鉅夫《雪樓集》卷二四《書王西溪中丞徐容齋參政贈邵炳炎手墨後》,《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中央”圖書館,1970年,907頁。;爲處士任東卿所居之齋書“求己”二字以揭其楣*蒲道源《閑居叢稿》卷二六《訥庵處士任君行狀》,《元代文集珍本彙刊》本,“中央”圖書館,1970年,980頁。。

王博文的交遊圈大致是他的同窗與同事,如與同窗王惲、同事張之翰都曾一同宴飲並有詩歌往來。另外,王博文與一些道士交往亦頗深,如他爲全真道士李志明寫墓碑,稱自己與道教都提點洞元乃“二十年之舊”的交情*王博文《棲真子李尊師墓碑》,《全元文》第5册,100頁。。從詩文唱和來看,與之交遊甚密的有王惲、胡祗遹、白樸、耶律希逸等人。

王惲(1227—1304),字仲謀,號秋澗,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史》卷一六七有傳。王博文與王惲乃青年時同學,二人同在輝州、衛州跟隨王磐、姚樞、許衡、徒單公履等讀過書。也正是跟隨王磐學習期間,王惲結識了王博文*王惲《秋澗集》卷三一《題玉眀村老黄店壁》八絶之二,“荒荒野店日東西,路入蘇林草樹低。記得鹿庵傳授日,饐瓜亭上識西溪”。。當時王惲、王博文、王復三人交好,被目爲“淇上三王”*王惲《秋澗集》附王公孺《王惲神道碑並序》有“少與西溪春山友善,時目曰淇上三王”句。。王惲子王公儀在至治年間作有《輝縣重建宣聖廟外門記》一文,曰:“蘇門山水明秀,甲於天下。自昔名公賢士多來卜居,如姚雪齋、許魯齋、王鹿庵三大儒相繼教授於斯(1243年始),其受業者户外之履恒滿,如王西溪、雷苦齋、王春山、白素庵、先考秋澗公,尤其特達者也。”*《(明萬曆)衛輝府志》卷一四《藝文志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292頁。13世紀40年代,姚樞、許衡、王磐相繼在蘇門講學,王博文、雷膺、王惲等都曾去學習過。另,王惲長子王公孺於大德十一年作《衛輝路廟學興建記》曰:“初壬子(1252)歲,故至元内相鹿庵王公、顒軒徒單公相繼教授於内。二公道崇學博,負經濟器業,樂誨人,善持論,凡經啓迪,化若時雨,當時文風大盛,人才輩出。若王博文、雷膺、王復、傅爽、王持勝、周貞、李儀、周鍇、季武、陶師淵、程文遠、先父諱惲,兹尤其魁傑者也。聲望煊赫,視鄆學爲無愧,信乎魯多儒而衛多君子乎。”*《全元文》第13册,253頁。如此看來,兩人有十年的同學之誼。忽必烈即位後,兩人相繼出仕,但王博文要比王惲顯赫得多,直接被任命爲禮部侍郎,出任轉運使。而王惲則從低級幕僚做起,由東平宣撫司詳議官歷中書省詳定官拜翰林修撰兼國史院編修官。兩人都在監察系統任職多年,王博文歷任按察使仕至南臺御史中丞,王惲經監察御史、按察副使,在六十多歲時纔仕至福建按察使,此時王博文已卒。兩人曾在河北河南道及燕南河北道按察司聯事三年: 至元十四年至十八年期間,王博文相繼在這兩處任按察使,而至元十五年八月至十六年秋,王惲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副使,十六年秋至十九年三月,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期間有三年共處,更加深了二人友誼。從《秋澗集》有關二人的二十餘處記載來看,兩人時有詩歌唱和往來,也經常相聚宴飲。王博文去世後,王惲爲作《挽辭》三章及《御史中丞王公誄文》*見《秋澗集》卷一九、卷六四。,除惋惜悼念外,對其讚譽有加。

胡祗遹(1227—1295),字紹聞,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南)人。《元史》卷一七〇有傳。胡祗遹在他爲王博文作的祭文中,回憶了他們青年時期的交往。胡祗遹十七歲時,即1244年,王博文從東魯到河南,兩人相識。當時王博文已學有成就,“觀君落筆,湍水飛雲。觀君立言,天葩奇芬。從君切磋,脈理始分。從君琢磨,精粗有倫。如醉而醒,如夜而晨。日往月來,越十冬春”*胡祗遹《紫山集》卷一九《祭王中丞子勉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326頁。。按前所述,兩人相處這十年,正是王博文、王惲在蘇門、衛州求學時期,但奇怪的是,上述諸生中,並没有胡祗遹的名字。與王惲相似,胡祗遹中統初從低級幕僚文職官做起,歷宣撫司員外郎、翰林應奉、太常博士、按察使等職,起職終職都遜於王博文。《紫山集》中,《答子勉》《寄子勉》等詩表明二人時有書信詩歌往復,《答子勉》一組詩中有:“君衣還鄉錦,余歌謫楚詞”、“南遷二千里,風土異吾鄉”、“誰憐異方客,一紙故人書。勤懇看還讀,情親卷復舒。有時重把玩,孤悶暫消除”*胡祗遹《紫山集》卷五《答子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72頁。等句,從内容可知這是至元十四年前後,胡祗遹到江南出任荆湖北道宣慰副使,而王博文回故鄉彰德任河北河南道按察使時二人的互答作品。到異鄉任職的胡祗遹難免孤悶失落,友人的一紙書信聊解苦悶之情。只可惜我們現在只能看到胡祗遹答復王博文的詩句。性情相投再加上兒女親家的關係,兩人直到晚年仍交往甚密。胡祗遹有詩:“與君交遊,如酒飲醇。將期暮年,林下水濱,一觴一詠,不厭煩頻。”*胡祗遹《紫山集》卷一九《祭王中丞子勉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册,326頁。

白樸(1226—?)字仁甫,又字太素,號蘭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南),少時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至元十七年(1280)遷居建康(今南京)。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詞人。王博文與白樸早年即相識,二人相識可能緣於元好問。前面提到,王博文曾隨元好問學習過,而元、白兩家爲中州世契,白樸自金壬辰之亂後,因與其父離散,寓居元好問家數年。後白樸父子居真定,元好問晚年奔走於真定、東平、太原間,亦經常造訪白家。至元二十三年,王博文到江南行臺出任御史中丞,時南臺治所在建康,故二人得以在建康相聚,同遊宴飲。白樸在一首詞序中曰:“冬至,同行臺王子勉中丞、韓君美侍御、霍清夫治書登周處讀書臺,過古鹿苑寺。”*白樸《天籟集》卷上《水調歌頭》之“疏雲黯遥樹”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8册,635頁。白樸亦有機會請王博文爲其詞作序。王博文在《天籟集》序文中曰:“太素與予,三十年之舊,時會於江東。嘗與予言:‘作詩不及唐人,未可輕言詩;平生留意於長短句,散失之餘,僅二百篇,願吾子序之’。讀之數過,辭語遒麗,情寄高遠,音節協和,輕重穩愜,凡當歌對酒,感事興懷,皆自肺腑流出,予因以天籟名之。”*王博文《白蘭谷天籟集序》,《全元文》第5册,89頁。白樸與王博文好友王惲、胡祗遹亦有交往,曾作詩送别二人赴福建閩海道*白樸《天籟集》卷下《木蘭花慢》之“己丑送胡紹聞王仲謀兩按察赴浙右閩中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88册,646頁。。

耶律希逸,字義甫(羲甫),號柳溪、梅軒,耶律鑄第九子,耶律楚材之孫*關於耶律希逸的研究,詳見劉曉《耶律希逸生平雜考》,《暨南史學》第二輯,2003年。。兩人何時開始交往不詳。至元十八年,耶律希逸爲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見汲郡共山百泉安樂窩耶律楚材祠破舊將傾,階基圮裂,神儀暗翳,乃加以重修,委托王博文作祠記*王博文《耶律公楚材神廟碑》,《全元文》第5册,95頁。。之後,兩人同時在江南行御史臺任中丞,張之翰有一首詩序描寫了御史臺同僚會飲的場景:“至元甲申(二十一年)春,不肖以南臺裏行求去,退居高沙。又二年(至元二十三年)冬十月,迫以北歸,由維揚至金陵,别行臺諸公。適西溪(王博文)、柳溪(耶律希逸)拜中丞,遵晦(韓彦文)擢侍御,頤軒(李昂)、恕齋(霍肅)授治書。越二十有五日,會飲頤軒寓第。時風雨間作,以助清興,西溪草書‘風雨會飲’之句,柳溪復出‘燕脂井欄’之制,遵誨、恕齋道古今之事,頤軒歌樂府之章。某雖不才,亦嘗浮鐘舉白,鼓噪其傍,一談一笑,不覺竟醉。竊嘗謂人生同僚爲難,同僚相知爲難,相知久敬爲尤難。今歡會若此,可謂一臺盛事,因作沁園春歌之。”*張之翰《西巖集》卷一二《沁園春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册,458頁。

王博文的摯友當然不止上述幾位,但限於資料,只能從這幾人與他的交往中瞭解他平時的生活狀態。

三、 小結

作爲金元時期的文人,王博文的仕宦之途並没有特别之處。同很多儒士一樣,他在蒙古國時期進入忽必烈幕府,忽必烈即位後出任朝廷官職。因爲有了潛邸舊臣的身份,他的入仕職位較其同窗及好友王惲、胡祗遹、雷膺等以幕僚官身份入仕顯要得多。他一生主要在財賦、禮部、監察三個部門任職,元初在兩任轉運使職位上的顯著成績,表明他並不是一個僅懂得詩詞歌賦的迂腐文人,他的所學和知識結構適應了那個時代“儒吏”、“致用”的要求。他與元代大多數文人不同的是,他一生都未進入文人雲集的翰林國史院和集賢院任職,而是輾轉於各道按察使,亦終職於江南行御史臺。至元二十三年,程鉅夫奉詔訪賢江南,拜南臺侍御史,與王博文有一段短暫的同僚之誼,程自稱與王博文相知頗深。至元三十一年,程鉅夫回憶當年王博文曾書《歸去來辭》《歸盤古序》,徐琰書《送張仲宗歸閩中》贈閩士邵炳炎,乃曰:“二公(指王博文和徐琰)之心,豈特以華君之歸而已哉,是誠有羨於君之歸也。昔之君子之出而仕也,役於人,以憂人之憂者也”,“余亦誠有羨於君也”*程鉅夫《雪樓集》卷二四《書王西溪中丞徐容齋參政贈邵炳炎手墨後》,《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907頁。。程鉅夫的心聲,從側面表明了王博文、徐琰等急於謝官歸隱的心情。由於資料缺乏,我們無法得知王博文在每一任上的具體作爲和爲官心境,但從他一生短暫的京師内任和輾轉流離的外任,可以想見他仕途的曲折不易。這是那個時代大多數漢人儒士爲官的寫照。

附:王博文仕宦經歷表

1. 忽必烈即位前於蘇門趙侯南衙授館,後進入忽必烈潛邸。

2. 中統元年,禮部侍郎。

3. 至元三年,山東東路轉運使。

4. 至元六年,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轉運使。

5. 至元八年,某道提刑按察使。

6. 至元十年,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

7. 約至元十二年,中臺侍御史。

8. 至元十四年,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

9. 至元十七年,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

10. 至元十八年,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使。

11. 至元十九年,禮部尚書。

12. 約至元二十二年,大名路總管。

13. 至元二十三年,南臺御史中丞。

14. 二十四年,被罷。

15. 二十五年八月,卒。

猜你喜欢
印文西溪博文
第一次挣钱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谁和谁好
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西溪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