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

2017-02-07 04:40
黑龙江粮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品牌战略粮油结构性

□ 刘 俊

战略转型: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

□ 刘 俊

(接上期)

三、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品牌建设促进战略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既是粮油产品差异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生产过程,也是优化粮食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因此,要从四个方面把实施品牌战略转型作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是以品牌建设破解产品结构性矛盾。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粮食品牌消费已经成为具有活力和成长性的新兴发展方向,市场规模前景广阔。而当前粮油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低端供求严重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就此,必须大力推进品牌战略,以品牌为纽带,推进粮食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畅通供应链、形成粮食全产业链,实现由粮油产品规模化生产向品牌化经营的转变;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粮油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粮油产品优势区,实现粮食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制定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粮油品牌发展规划,引导以资源环境为基准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品牌经营为引领,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建设,形成具有特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化生产。在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实现从确保粮食安全的数量优先向结构转型的质量优先——品牌跨越。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以质量兴粮提升粮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构建形成绿色、健康、有机的粮油品牌供给体系。以品牌提升粮油产品市场形象,保障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以品牌战略化解产业同质化竞争。纵观我国粮油高端品牌,大多是具有特定地标符号的产品,包括特定的地域品种、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定的地域种养方式、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特有的营养价值等。特定地域的土壤、降水、光照、积温等生态环境,直接决定着粮油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正是这种自然选择属性,决定了其生产的地域分工。如比较典型的玉米黄金地带、水稻黄金地带和东北大米等各具地域特色粮油产品,因千百年来与地域资源相匹配、与地域种植习惯相适宜、与地域生态环境相适应而为人们所青睐。因此,要从独特的地标区域性、资源稀缺性、产品唯一性、品质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出发,实施粮油产品区域地标品牌战略,破解粮油产品同质竞争和粮食“高库存”困境。实施粮油产品区域地标品牌战略,使各具特色的地域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相适应。打响粮油产品的品牌,形成大品牌、大市场的经营优势,真正实现从区域产品到地标品牌的跃升。

三是以品牌战略融合发展提速。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层次推进实施粮食品牌化战略,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粮食生产基地,与大力发展订单粮食等培育智能化粮食、精准粮食、品质粮食同步,以此解决好绿色粮油生产问题,构建绿色粮食产业生产和供给体系,适应粮食消费变化、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着力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粮食品牌经济。要加速现有粮食品牌资源整合,推动粮食加工业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从源头提高优质粮油产品的比较效益和品质竞争力,激发粮油品牌效益,打造市场强势品牌,让更多的粮油品牌在市场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是以品牌建设加强网络推销。要探索发掘“互联网+粮食”的品牌化战略功能,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粮食品牌建设相结合,推进粮油品牌电子商务,加强粮油产品网上展厅建设和粮油品牌营销促销推广,提高粮油品牌市场水平,扩大市场影响力。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粮油产品展览会,进一步开拓国内外粮油品牌市场。制定统一的粮油品牌标准体系,完善粮油品牌营销服务平台,推进粮油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提升粮油品牌的互联网流通效率,促进现代粮食流通方式推动粮油品牌战略转型发展。用四个战略转型,推动粮油品牌建设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满足市场需求。

四、以粮食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战略转型

加快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构建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增强粮食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要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以往传统粮油产品流通方式,以完善市场体系四个战略转型,实现流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目标:

一是从生产环节完善市场体系。针对粮食主产区“产粮越多,财政包袱越重”的问题,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扶持农民安心种粮的同时,要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之更加契合市场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培育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和集约、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提高粮食比较效益,树立大粮食、大食物观念,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做优做精粮食产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

二是从现代流通环节完善市场体系。针对传统粮食市场发展方式效率低、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滞后等问题。在大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创新粮油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积极引导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流通企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批具有跨区域性和粮食产业特色的大型粮油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增强粮油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对接。加快促进粮油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广粮油产品网络拍卖交易形式,建立新型电子商务平台,缓解“卖难”等问题。稳定发展粮油产品期货市场,促进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发挥。

三是从规模经营环节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激发粮食生产发展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提高粮食产业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拓宽粮油产品流通销售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增收、农民增效为目的,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粮食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民参与流通和组织化程度,将粮食规模化经营贯穿于整个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中。

四是从“走出去”环节完善市场体系。“一带一路”正如火如荼,展示出粮食企业“走出去”良好前景。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全球化视野,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加速“走出去”促进粮食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式、链条式抱团出海。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升粮食行业国际化市场经营水平,扩大我国粮油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并在国际有声势、有地位、有影响。通过提升四个市场化水平,使粮食产业更加契合市场加快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通过四个战略转型,在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上见实效,在提升粮食产业水平上见实效,在打造更多粮食品牌上见成效,在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上见实效,进而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作者系江西省粮食经济学会特约理论研究员)

猜你喜欢
品牌战略粮油结构性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