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燕家梁出土铁锈花釉瓷器与玉溪窑青花瓷器纹饰特色

2017-02-14 07:59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磁州窑铁锈玉溪

陈 凯

(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馆,云南 玉溪 653100)

包头燕家梁出土铁锈花釉瓷器与玉溪窑青花瓷器纹饰特色

陈 凯

(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馆,云南 玉溪 653100)

铁锈花釉瓷器是北方磁州窑宋、元、金时期瓷器装饰的特有品种,玉溪窑青花瓷器代表着元末明初云南青花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元代铁锈花釉瓷器与元明时期玉溪窑青花瓷器虽地处南北两地,却共同具有元代瓷器的时代风格和装饰特征。

燕家梁遗址;铁锈花釉;玉溪窑;青花瓷器

一、元代陶瓷业发展状况

在陶瓷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此时,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宋、金时期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此时仍有新的发展,在元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继续生产。元代陶瓷一方面继承了宋瓷胎体薄、质地细腻、造型清秀典雅、装饰精细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创烧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具有器型端庄浑厚,装饰层次多,多以弦纹相隔,纹饰繁密,用笔、用刀酣畅有力的特征。元瓷装饰方法有绘花、印花、刻花、划花、贴花、捏塑等,花卉纹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纹饰种类,有缠枝花和折枝花等多种图案,花朵留有白边,不填满色,叶有一至五个尖瓣,呈葫芦状,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色彩多为平涂,极具装饰性。以上元瓷工艺特征,在磁州窑、耀州窑等窑系陶瓷烧制中得以体现。

总的来说,元代制瓷工艺的发展较前代略显缓慢,在元统治者长期施行的民族歧视及压迫政策,及元后期社会动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民间瓷窑大都质量不高,很多瓷窑烧制已呈末势。

二、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

磁州窑因地属磁州而得名,窑址位于今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与鼓城镇一带,是宋元时期较有成就的地方瓷窑,窑场遍布中原地区的大河南北各地,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磁州窑在各个历史时期,其烧造状况均不相同。北宋前期至五代后期为磁州窑创烧时期,以烧造日用瓷为主,器型有碗、盘、香炉、瓶、枕等,装饰以刻、划花居多,尤以珍珠地划花具时代特色,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北宋中后期至金初为磁州窑的发展时期,装饰上继承前期技法,并发展了白釉剔花,出现了黑釉剔花,纹饰仍以植物纹为主。到了元代,磁州窑在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大量生产浑圆硕大的器物。明清两代仍保持相当高的制瓷产量,清朝末年由于“洋瓷”的大批输入,磁州窑传统的艺术风格逐渐没落,瓷器品种锐减,产量下降。

磁州窑器的突出特点是粗犷、淳朴,大件器物雄伟豪放、古朴端庄,小件器物别致精美、线条流畅。器物很多装饰图案简率随意,以灵活的笔法和流畅的线条,表现出自然图景和世俗的人间百态。

三、包头燕家梁出土元代磁州窑器

磁州窑在元代中期以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除河北磁县外,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东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风格的瓷器出产。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的铁锈花罐等元代磁州窑器,在继承宋代磁州窑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北方蒙古高原民族装饰元素。

铁锈花盖罐(图1),高37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12.6厘米。圆唇,口微敛,直颈,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并以褐色花纹装饰。盖为子母口塔形顶,盖中部由三组双弦纹分隔为二部分,上饰点状纹和水波纹,盖边沿略上翘。器身肩、腹部由四组双弦纹分隔为五部分,肩部分别饰二周点状纹。上腹部以草叶纹隔“花”字,下腹部饰水波纹。器型端正饱满,为元代分层装饰手法,花叶纹的描绘笔法畅达、灵活自如,呈水墨画浓淡效果。

四、玉溪窑青花瓷纹饰

元至元十三年(1360年),元朝政府在云南设置行省,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明朝建立后,明政府大力推行屯田制,将江西农民迁往云南,开拓了疆土,充实了人口,也使得景德镇先进的制瓷技术在云南得以推广。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影响和带动了很多地区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玉溪窑深受其影响,在明代成为中国三大青花瓷产地之一。

玉溪窑创烧于元末明初,瓷器器型包括罐、碟、盘、壶、碗、杯、瓶等,造型朴拙、纹饰繁多、线条简练,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其青花瓷纹饰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纯朴、率真,与景德镇可说是如出一辙。

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图2),时代:明。口径9厘米,腹径17.4厘米,足径10.3厘米,通高34.4厘米,撇口,束颈,鼓腹,圈足,胎色青灰,施釉不及底,釉色青黄。颈、腹之间以四组双弦纹相隔,由颈及腹分别饰白茎蕉叶纹、开光牡丹纹及几何纹,腹部中央饰鱼藻纹,下腹部饰简易莲纹。

图2 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

五、包头磁州窑铁锈花器与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纹饰风格

铁锈花是北方磁州窑宋、元、金时期瓷器装饰的特有品种,即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作颜料,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施一层透明白釉入窑经高温烧制而成。在烧制过程中,图案中的铁晶体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烧成后釉面呈现灿烂的褐色花纹,望去如铁锈质感,故名。磁州窑器器身多为分层描绘,符合金末至元末时期的纹饰特征,由弦纹分隔为多个部分,运笔时断时续。花、叶纹的勾勒仅廖廖数笔,多以笔尖起笔,笔跟落笔,花卉纹饰为“绘”而非“描”,各具变化。通过黑白纹饰的强烈对比,呈现民间剪纸画意味,色调明快、笔法灵动,体现出民窑瓷器粗犷、质朴的风格;器型硕大、纹饰生动的罐、瓶等实用器,体现出北方蒙古族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及草原地区陶瓷工艺的生机与活力。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装饰手法,主要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和辅助纹饰等,与当时百姓追求吉祥寓意的风尚相符。常见缠枝纹、折枝纹、开光纹等装饰纹样,纹饰一般遍布器身,繁缛秀丽,常用单、双弦纹来进行分隔,主次分明,使器物充满丰富的层次感。玉壶春瓶器身往往遍布四至六层图案,主题纹饰多位于肩部和上腹部,鱼藻纹、狮子绣球纹、凤穿牡丹纹、缠枝折枝牡丹纹是其常见的主要纹饰。而在器物的上、下方,一般出现的是蕉叶纹、水波纹、云纹、卷草纹、莲瓣纹等辅助纹饰。玉溪窑青花瓷的纹饰笔法舒展洒脱、豪放自如、朴实自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从纹饰风格来看,包头地区磁州窑铁锈花器与玉溪窑青花瓷二者相较,异多于同。磁州窑铁锈花器由于铁锈花工艺的原因,下笔沉着,浓墨重彩,器身留有较多空白,复杂的纹饰往往集中于上腹部,且多为折枝花卉,器盖、肩及下腹部的纹饰常常反复出现;玉溪窑青花瓷由于釉料等复杂因素,釉色稍显轻薄飘浮,笔法呈现浓淡变化,纹饰多布满器身,不仅上腹部纹饰充满主次变化,就连肩、下腹部纹饰也较少重复。玉溪窑青花瓷工艺从时代来说晚于磁州窑铁锈花器,虽创烧于元末明初,却是在整个明代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青花瓷工艺,因而在器型、工艺、纹饰、艺术内涵等方面与元代那种粗犷、简率、豪放的风格有了较多不同,更多初具明代特征。然而,玉溪窑青花瓷器身分层且以弦纹相间的装饰手法,却与包头燕家梁磁州窑铁锈花器如出一辙,且灵活轻盈的画风笔法也基本相同,二者在纹饰上虽尽显各自不同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总的装饰风格却是殊途同归,鲜明地反映出元代陶瓷工艺及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对南、北两地瓷器纹饰风格的重要影响。

J52

A

陈凯(1979-),男,湖北武汉,文博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博。

猜你喜欢
磁州窑铁锈玉溪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铁和铁锈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铁和铁锈
风格铁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