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人小传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2017-02-15 16:56徐爱勤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传詹天佑诺贝尔

徐爱勤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写人记事类课文,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六年级上册《钱学森》和《詹天佑》等。这类课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类课文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文本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二是选择的事例都具有典型意义,体现的都是人物最为重要的高贵品质;三是叙事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内容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很多教师把这一类课文归结为“名人小传类”课文。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就“名人小传类”课文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梳理事件,提升概括能力

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最根本的还是应该通过典型事例来与“名人”进行深度对话。因此教学“名人小传类”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并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从而有效提炼人物内在的品质精神。如《诺贝尔》《詹天佑》《钱学森》这三篇课文,作者都是选择了人物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件进行阐述。教学这一类课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主人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深入品析选材,以便能够挖掘文本背后、名人背后的“名”。

如教学《诺贝尔》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课文重点写了诺贝尔的哪些事情?”这样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明白“发明炸药是诺贝尔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精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在读完了诺贝尔的事迹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通过两次朗读,学生的感知相对较深,体验相对较多,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诺贝尔的品格特征,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等。

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学生在初读中,就能轻而易举从课文中找到“杰出”与“爱国”这两个体现詹天佑品格特征的关键词,教师可以由此进行质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然后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哪些内容写出了詹天佑的爱国?”“哪些内容写出了詹天佑的杰出?”这样步步深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也使学生对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形成了整体感知。

而《钱学森》这一课单从内容来看,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钱学森进行深度对话。在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作者重点讲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不管( ),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填空,既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文重点写了钱学森遇到多方阻拦,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回国,可见他报效祖国的决心之大”。这样层层推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品格特征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适当批注,流淌生本思想

教学“名人小传类”课文,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名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名人”身上汲取力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与文本“名人”对话中,学生也自然会把自己与“名人”进行对比,“名人”的言行举止,乃至一个很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名人小传类”课文,尤其要重视其文本思想价值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潜在影响,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段进行批注,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再以《诺贝尔》为例,笔者就曾要求学生重点朗读文本中描写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进行实验的段落,要求学生用笔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对之进行朗读感悟,在一旁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其中有个学生在“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一句旁就进行了批注,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句子不长,却用了三个感叹句,让人感受到那种窒息的紧张气氛,但是诺贝尔没有离开,而是紧盯着炸药,可见他把实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于科学实验来说,这种献身精神是必须的”。

教学《钱学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自由品读钱学森前后两次的“说”,并在一旁进行批注,写出他们的感受。对于“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一句,很多学生都进行了批注,发表了他们自己的感慨。有的写道:“‘我是中国人’这一句说得好,充分表明了钱学森心里始终想着祖国,他也一直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也有学生写道:“钱学森的话里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写批注,从形式来看,属于读写结合的一种,但是从互动来看,却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的途径。在批注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关键语句走近“名人”;另一方面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得到了流露。在多元互动、深层对话中,学生感知到了“名人”的高贵品质,以便进行内化,促进自己正确思想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揣摩语句,加深文本体验

“名人小传类”课文中的“名人”大多具有爱国、勤奋以及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可以这样说,这些“名人”在某个方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范代表。有的是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詹天佑”“钱学森”;有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比如“诺贝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还有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时代英雄,比如《最后的姿势》中的谭千秋老师,《永远的白衣战士》中的护士长叶欣,等等。作者乃至编者为了凸显人物的高贵品质,在语言运用上非常讲究,在强调精确性的同时还注重其文学性,基本上做到了字字珠玑,以便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跃然纸上。为了便于小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关键语句、关键段落进行揣摩推敲,在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同时让学生追寻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如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精神的呢?”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推敲,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找到其中的关键字词,即“亲自”“白天”“夜晚”等。这些词语一方面反映了詹天佑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詹天佑强烈的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教师可从诺贝尔在实验中被炸伤,即便满身鲜血,仍然“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这一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诺贝尔对科学的执着,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研读,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以便让他们认真读,反复读,揣摩读,这样学生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能真正认识“名人”为科学研究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然,教无定法,针对“名人小传类”文本,具体教学策略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不再一一例举。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过程中与文本人物、作者进行深度对话。这样,学生才能在了解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真正认识“名人”,走近“名人”,向“名人”学习。

猜你喜欢
小传詹天佑诺贝尔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阿克苏诺贝尔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夏字小传
“疾病”小传
2019年诺贝尔颁奖
詹天佑修建铁路的故事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