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写生·色彩·制作
——运用美术“四部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2017-02-19 02:09朱蓓蓓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郭里园小学
少儿美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部曲贺卡美的

■文/朱蓓蓓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郭里园小学

德国艺术教育家、美学家朗格说:“人类生活在艺术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理想,故如果以纯粹的美的教化或以艺术为主的教化去迫令他是十分不当的,因此涵养儿童的美的习惯亦是必要的事情。艺术教育的要谛就是使存在于儿童的艺术心得到适宜的发展,而养成美的感情,以发挥其想象的价值,同时身体的要素的一部分,如眼与手得到有效磨炼。”所以,我认为朗格的根本思想是:艺术教育在于美的享乐,在方法上亦避免生硬的强调技巧。应使儿童以对事物的爱与愉快为基础,在享乐艺术的境地中接受艺术教育,从而使儿童潜在审美素质得到发展。

为了使儿童潜在的审美素质得到发展,围绕《儿童审美素质可能发展教育》课题,旨在挖掘儿童的审美潜能,塑造儿童美的心灵,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儿童审美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因素转化为现实因素,为从一个方面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我在上美术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使儿童在愉快和享乐艺术的境地中接受艺术教育。那么,在实践操作中到底如何进行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绘画作品(不论是原作还是复制品)美的感知会唤起儿童要用颜色、线条和色调配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对周围世界态度的愿望。”其意是说美术教育应重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并通过欣赏唤起儿童用线条、色彩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反映周围世界的欲望。基于此,我通过“欣赏、写生训练、色彩搭配、工艺制作”“四部曲”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并发展儿童的审美素质。

第一部曲:美术作品欣赏感知美

欣赏美术作品是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此,我除了完成美术教材以内的欣赏任务,还运用电教手段,另选了电教欣赏《敦煌艺术》一片,叮当的驼铃声把学生带到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到戈壁滩上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那满壁精美绝伦的飞天壁画,那一尊尊造型各异的塑像,凝聚了多少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学生们个个睁大了眼睛(敬佩),为我们祖国有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而骄傲(情感),对学好美术更充满了信心(内驱力)。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在艺术欣赏的享乐中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内驱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并不是机械的物理反应,正如画家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一样,也带有自己浓厚的思想感情和个人特色,用自己关于美丑和善恶的标准去评判作品。欣赏课的教学,主要是直接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感受,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领悟作品的内容、情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各册教材中,封二安排了一幅美术名作,是从古今中外著名的、有代表性的、适合儿童欣赏的作品中选择出来的。例如,外国的名家名作有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凡·高的《阿尔的吊桥》等;中国名家名作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齐白石的《墨荷》、敦煌壁画中的《双飞天》等。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名作?我把它们归纳为“讲、看、谈”三结合的方法。

1.“讲”。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我在讲齐白石的《墨荷》一课时,从介绍画家的生平为切入点,画家坎坷、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欣赏画家作品的强烈欲望,至此,再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由教师要他知道变成他想知道,同时,对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流派等诸多艺术语言,如能融合在一种生动具体的情节性讲述之中,学生学习起来会轻松得多。但“讲”的方法,一不能流于形式,啰唆冗长;二忌贪多求全,偏离主题。

2.“看”。看是小学审美教学的最基本又最主要的形式。“看”要以基本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本“理论”后,应迅速把握住对作品最初、最直观的感受,这种最初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感受得到发挥和升华。有时还可作适当的气氛烘托或环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我在讲授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辅以《伏尔加河纤夫曲》,再展示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幻灯片,让学生在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氛中感受画面,展开联想。对同一画家,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他的多幅作品。例如,在讲到凡·高的《阿尔的吊桥》时我找到他的其他作品《向日葵》《星空》《吃马铃薯的人》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其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同一题材,可以给学生看更多的表现方法,例如,在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课时,我找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在联系。艺术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审美经验。

3.“谈”。“谈”是学生形成审美经验、锻炼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把知识系统化、能力化和进行审美实践的一种形式。在“谈”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归纳、总结。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上敦煌壁画《双飞天》一课时,在“讲”和“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主要谈它的形式和内容,形式围绕造型、色彩、构图来谈;内容主要围绕历史背景和寓意来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美术知识纷纷发表意见,交流感受,有的为飞天优美的动态吸引,有的为流畅的线条和巨大的盛会感动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简练地进行总结和概括,有针对性地把知识加以阐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种形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很有作用。在欣赏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时,“谈”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常常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同伴和教师,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使学生用从经典作品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去评判同龄人的作品。久而久之,在这种“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部曲:通过写生描绘美

写生是使学生掌握绘画表现技巧的基本训练方法。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激起学生对写生对象的热爱和对各种线条的美之所在的感受和理解。如水平线条恬静闲适,垂直线条庄重威严,波浪线条柔和婉约,游丝描柔美流畅,铁线描刚劲有力。这些对各种线条之美的描绘,足以激起学生的美感,使之在美的享乐中进行写生训练。让学生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刻画过程中,养成他们分析和思考的习惯。逐步完成从单个基本图形到复杂组合图形的训练,解决比例、透视、重叠的表现方法。写生的具体步骤是:①写生工具:铅笔、钢笔、水彩笔等,熟悉各种工具的性能和表现效果。②表现形式是线描。因为线描可以训练儿童运用线条的能力,且线描作品中的线条清晰、流畅能给人美感。③从易到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刚开始,我让学生从基本形式的认识入手,画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处在不同位置上的透视现象,接下来,我让他们画像长方体的物体,如“一把竹椅”“我的书包”等题目。再由画单个物体过渡到画组合物体,如画“我们的校园”,画面中有教学楼和互相遮掩的树木花草。这些内容的组合写生使学生在美的享乐中学会了表现重叠关系和空间感,从而培养了学生描绘美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第三部曲:运用色彩表现美

这不仅是绘画技巧训练,而且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是发展学生潜在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色彩感是一种普及的视觉审美感,而视觉审美感一般都要靠想象和联想才能体会它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实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各种色彩与特定的情感之间是有某种对应关系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和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色彩的搭配,更要懂得各种色彩在特定情景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在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作业层面的分析,通过展示各种色调的范画,如同一幅风景画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四种色调给人不同心理感受,向学生讲解冷色调和暖色调在画面中的运用,以及各种颜色的情感语言。如红色表示活力、健康、热情,绿色表示青春、和平、朝气,黄色表示温和、光明,蓝色表示秀丽、清新,紫色表示高贵、典雅,白色表示纯洁等等。再进行一系列趣味性的色彩练习,“美丽的头巾”“花布设计”等。从中选出图案精美、色彩协调的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合理搭配色彩所产生的美。从而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不仅懂得了色彩的搭配,而且领会了色彩所表达的情感。

第四部曲:工艺制作创造美

工艺制作的目的不是培养“匠人”,而是通过工艺制作磨炼学生的大脑和手,发展学生潜在艺术构思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工艺制作与其他绘画艺术一样,要有精巧的构思与立意,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做?只有反复思考,审其形,度其势,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艺术境地。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撕纸贴画、布贴画、剪纸画、制作手提袋、创作贺卡等多种训练。通过工艺制作训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使他们从习惯于欣赏画面的情节性,逐渐拓展到对材料、色彩、肌理及工艺美等非情节方面,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水平产生了一次飞跃。特别是在制作贺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我讲解了贺卡的起源,以及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丰富多彩的种类和样式,是人们传递情感的使者。然后,请学生欣赏各类美丽精致的贺卡,有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贺卡,有有趣的卡通贺卡,还有不同种类的开窗式、异形、立体的贺卡。于是,学生们就把他们自己平时相互赠送的贺卡拿出来争相传看。大量的欣赏激起了学生的爱美情趣,在欣赏的诱导下,学生思路拓开了,创作欲望也涌现了,当我提出“为辛勤培养你们的老师制作一张贺卡时”,学生们怀着对老师无限崇敬的情感,立即构思,动手制作,并且每人都超量完成了作业。其中有位学生制作的是心形开窗式贺卡,一园丁正在为苗圃里的幼苗浇水,构思新颖,寓意深刻。有一位学生制作的贺卡是采用布贴形式,在一块大大的黑板前,有一位教师正注视着全班学生,这位教师的头发和胡子都是用毛线粘贴的,西服是用厚花格呢剪贴的,里面还配有一条带圆点的领带呢!教师的形象真是被他表现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得到了快感和美的享乐,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产生了愉悦感。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即学生创造美的潜能和审美情感得到了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美学来讲,美育就是将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融为一体,这种将旧挂历纸、废布头等各种自然物质加以再创造,升华成为新的艺术美,就是对学生审美心理教育的又一次提高和发展。

经过一年来美术教学“四部曲”的实践,终于初步奏出了美妙的乐章。其表现之一是初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艺术作品:并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观察、欣赏和创造的学习过程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其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一般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了发展。如学生由对美术较感兴趣这个最近发展区向很感兴趣这个发展区发展了,贺卡制作增加了16个百分点,装饰画增加了8个百分点,吹塑纸版画增加了11个百分点,线描写生增加了12.5个百分点。学生由对美术不感兴趣向较感兴趣这个发展区发展,水彩、水粉画增加了7.5个百分点,线描写生增加了11.5个百分点,装饰画增加了7.5个百分点,贺卡制作增加了3.8个百分点。这说明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潜在的审美素质得到了开发,向感兴趣这个发展区发展。其三是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从学生绘画,工艺制作的色彩、造型、布局、构图设计上可以看出其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其四是审美素质教育的过程较好地适应了德育的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所以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变得越来越美,班容班风在全校树立起一面旗帜。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美术“四部曲”教学法是实施儿童审美素质可能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要指导思想、方法、措施得力,不同层次儿童的审美素质都会在各自的发展区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四部曲贺卡美的
新年贺卡
爱心小贺卡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中秋贺卡
豆娃娃送贺卡
遗传概率计算题解法技巧“四部曲”
作文教学“四部曲”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