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的缺失及培养

2017-02-19 02:09叶红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少儿美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造力美的绘画

■文/叶红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著名学者陈鹤琴老先生说:“绘画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直接满足他们的欲望,间接去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性情,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在生活中,他们总能找到一切可以画画的工具和材料,随处画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表达对世界的感受。显然,绘画成为幼儿表达他们情感的另一种手段。由此,幼儿期的美术教育,不仅在于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而且要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其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快乐,潜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一、幼儿绘画的特点

纵观儿童整个绘画过程,绘画其实是促进其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从其绘画作品来看,无不充满对他们所认识的世界的微妙精细的观察,运用他们独特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构建他们认识的世界。这正是培养儿童卓越创造力的关键所在。由此,了解幼儿绘画特点是培养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前提所在。

1.幼儿主观意志的表现

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加以夸大,精心描绘;经常忽略认为不重要的或者没有被注意到的事物。比如,当幼儿画一只有漂亮图案带把手的杯子时,往往被杯子上的图案吸引,于是杯子上的图案总会被夸大画出。相反,杯子的把手极有可能被忽略掉。有时候,幼儿能透过墙壁将屋内的摆设画出来,这是儿童通过类似透视的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诠释。这种画看上去很好笑,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凭主观意识绘画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于其独创性和趣味性,尽管幼稚可笑,但让我们为之倾倒和着迷。

2.夸张和拟人化

孩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感觉比常人更为敏锐,他们的作品看上去单纯、夸张。比如,当他们想要取某件东西,会把手画得很长,因为这样可以随意取东西;又比如,他们画中的白天,那一定是蓝天白云占满大半个画面,但一定不会忘记加上红红的太阳;晚上一定是一弯新月,这时,他们会画个小人坐在月亮上,仿佛在荡秋千,周围的星星手牵手陪伴着自己。这样,他们通过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世上一切事物以生命的特点,非凡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

3.观察视点分散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关系,幼儿的空间和感知能力受到限制,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前后关系等。对于他们来说,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随意转动画纸的方向,或者自己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后画画。这就是我们常会从幼儿的作品中看到某个物体的各个方位都被加以描绘。比如,画一辆车,车的外形是从侧面看到的,车的灯是通过方位确定的,方向盘和座椅等是通过走进车内观察到的。这是由于幼儿没有掌握定点观察法和突出重点的原理,便随意画出自己所观察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各个方面。

4.随意涂色

幼儿的世界是绚烂多彩、五彩斑斓的。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幼儿还不懂得色彩的冷暖,对于喜欢的事物,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爱随意搭配颜色,通过颜色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画中总是充满着对色彩的对比与夸张,把画面渲染得五彩缤纷。

二、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缺失的表现形式

幼儿用其特有的绘画特点描绘着他们眼中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实际上,误读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过于僵化、教学模式过于死板、错误的家庭观念正一步步将儿童引入美术教育误区:

1.对培养目标的错误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通过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通过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引导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通过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期待着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幼儿期正是认知、情感、技能等快速发展阶段:身体动作开始协调,手部小肌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也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从学科性质来看,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形式美和独创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大家往往将美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漂亮的图画或者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就算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正确的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严重忽视了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重点: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学科的性质。

2.在教育内容上过于僵化。幼儿美术教育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模仿显示生活中的简单物体或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现实是幼儿作品成人化、模式化倾向严重。比如画苹果,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孩子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然后再画。如果孩子画的苹果是符合教师引导的,比如是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圆形苹果,教师会对孩子大加赞赏。当有小朋友画白色的、棱角分明的、颜色也是涂得一塌糊涂的苹果,自然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小板凳的小故事足以说明一切。这种教法显然是过度忽略了儿童的创造思维,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一般情况下,教师采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让儿童临摹,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提供的素材是孩子们的典范,如果幼儿画出的画如同一个模子,没有自我,渐渐地,画出来的画模式化,缺乏思考与想象,使他们失去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扼杀儿童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目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教学流程与模式,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联想,幼儿模仿,然后教师指正修改。固化的流程,显然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这样,教师的有限引导禁锢了幼儿的想象,相反成为阻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罪魁祸首”。

4.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扼杀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人的全面发展本是一个褒义词,由于对教育目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家长误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多才多艺”,这样自己“脸上有光”“特有面儿”。于是乎,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美术课程,关注的是孩子画得够不够“专业”,涂的颜色漂不漂亮。这样一来,就忽略孩子绘画时的心理过程,所画的画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不仅打击了教师对于幼儿美感教育的积极性,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也一并被扼杀在摇篮中。

三、幼儿美术教育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说:“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影响。”幼儿处于人生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培养孩子个人品质和重要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关键在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关键在于通过培养幼儿绘画兴趣,带着启迪意识带动和提高幼儿绘画的基本技能训练,画出心中认为最美丽的画。

1.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对于绘画,幼儿毫无“免疫力”,他们总忘我地“创作”,用笔诉说着眼中的世界:或夸张,或主观,富有强烈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他们的作品虽稚拙,但别有一番情趣。家长和教师要学会用“童心”去欣赏和鼓励孩子创作,想他们所想,看他们所看,悟他们所悟。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能仅靠外部刺激,外部刺激仅是激发儿童的内部潜能的手段之一。内在潜能的激发需要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和引导幼儿,以此巩固他们的兴趣,让幼儿绘画时像玩游戏那样自由发挥,在创作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幼儿去实践,去探索,不断开辟智慧发展的道路。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的艺术表现离不开美的环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不断丰富完善。正如陈鹤琴老先生所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求来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在美的感受与熏陶中,幼儿创造力不断得到丰富。

3.正确看待幼儿的绘画过程与作品,是培养幼儿的关键

日本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们看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但幼儿绘画不是乱涂乱画,而是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因此,教师不要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要求孩子进行创作,不要挑选所谓“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果一幅画缺乏稚趣,不能反映“童心”,而一味地追求真实,画面形象很规则,构图很合理,仍不算一幅好画。因此,要启发和鼓励孩子大胆作画,用孩子的眼光理解和欣赏孩子的画。

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塑造人格魅力、智慧与创造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绘画,虽不用语言表达,但无声胜有声,用笔启迪思想、激发情感来“唤醒”幼儿对美的感受。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绘画特点,从激发和巩固幼儿的绘画兴趣出发,以启迪创造意识为目的,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创造力美的绘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