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赝品来受贿是自作聪明

2017-02-24 02:23肖华
中华魂 2017年2期
关键词:真品瓷瓶赝品

文/肖华

借赝品来受贿是自作聪明

文/肖华

2007年,陈某和温州商人张某想在临安谋求萤石矿的采矿权,找原临安市委书记邵毅帮忙。没过多久,邵毅便以买房缺钱为由,请陈某帮忙出手藏品,陈某建议他出手黑釉观音瓶,并报出了80万元的价格。然而,这个黑釉观音瓶正是几年前由陈某花4000元买下送给邵毅的。为了让交易看起来更真实,陈某通过自己的拍卖公司对这个所谓元代黑釉观音瓶进行了一次假拍卖(自拍自买)。随后的一年里,邵毅又以相同的方式,通过陈某出售人寿山石印章一对和玉马头一个(均为陈某之前所送),分别收受陈某52万元和60万元。(2016年8月1日《中国网》)

近些年来,通过买卖赝品来受贿越来越成为贪官的喜爱。如广东省委办公厅原副主任、省公安厅原党委副书记蔡广辽通过卖假古董等方式受贿人民币328万余元、港币160万元、美元0.7万元、澳元1.4万元。方法也是如出一辙。蔡广辽曾把3个瓷瓶以每个1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行贿人。但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东省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鉴定,这3个瓷瓶都是现代工艺品,每个的价格为300元。庭审透露,这批瓷瓶是蔡广辽及其妻子在江西井冈山购买的。

这几年来,一些腐败干部被查处后,发现他们手中的赝品并不少。如去年5月3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上,因受贿而被判刑的盐城市政协原副主席徐超一幅“雅贿品”《诸君一笑图》,这幅作品的落款为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但经专家鉴定,该作品为赝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腐败分子手中的赝品越来越多,这当然不是他们不识货,也不是他们真的热爱这些假的艺术品、古董,恐怕不能不说是想借此赝品来行贿受贿,从而为将来逃脱惩罚或减轻惩罚铺垫理由。

贪官这么做看起来很聪明,在外人看来,这是公平交易,从而以“从事营利性质的买卖行为”来逃脱惩罚。即使发现是赝品,也会说自己不懂艺术品,分不清真假,购买的人也是不懂艺术品。其实谁都知道,最为有求于他的人,之所以会向他购买这些物品,还不是看中他手中的权力。正如原临安市委书记邵毅所说:“知道陈某这样做是因为有事请托于自己,但直接送钱,自己不会接受,于是以这种所谓的交易方式进行。”

任何人不要在腐败上耍小聪明,这样的通过买卖赝品来受贿,看起来没有破绽,实际上漏洞百出。首先,一个赝品能以几十倍、上百倍的价格出售,这样的情况只会给人留下线索。有的贪官还通过拍卖这样的大动作企图掩人耳目,其实是欲盖弥彰,这非但不是穿上了隐身衣,反而是向社会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现在制度的笼子扎得越来越密,领导干部都要进行有关事项报告,当初以大价钱购买真品应该要申报,可是在申报记录中却没有,而后突然冒出以高价卖出“艺术品”,这前后之事能瞒得过去吗?

最后在惩处这样的腐败上,法律也不会留情。这些贪官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赝品而逃脱惩罚。法院在认定受贿上,并没有以赝品的实际价格来认定,而是以不当获利来认定。这么认定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些贪官的美梦。因为贪官在出售赝品时,明知赝品,但购买人还以是真品甚至比真品还要高的价格购买,贪官当然也会以等同于购买价格的贿赂为行贿者谋取利益,因而此时虽然打着买卖赝品的幌子,但实质上与行贿受贿的社会危害性相同。

在腐败上,任何想逃脱惩罚之举,都是徒劳的,都是把自己推向深渊。只有老老实实守住廉洁,才是正确的聪明之举。让人高兴的是,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十八大以来,很多古玩市场普遍出现经营惨淡情况,希望借赝品来受贿真的能绝迹。

猜你喜欢
真品瓷瓶赝品
瓷瓶里的花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庐山仙人洞》粉彩瓷瓶
周 玲作品精选
译者素质和翻译主体间性再谈
爷爷教孙写“人”字
画错的恶龙
画错的捕猎图
画错的牌局
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