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

2017-02-24 02:23李铁映
中华魂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红二十五军红二

文/李铁映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

文/李铁映

(接上期)

三、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四路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在与敌军浴血奋战、经受险劣自然环境考验方面,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各路红军担负的具体任务、行军路线、面临敌情、社情、地形等方面的不同,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中央红军在保卫党中央、成功探索红军长征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接率领的部队。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有:第一、三、五、八、九军团。①

为便于随军行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编为两个纵队。②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第1纵队行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随第2纵队行动。中共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部队,共86000余人。③

1934年10月16日,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0月21日,各军团开始突围,至11月15日,相继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向湘江方向开进。

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红军指战员与敌军苦战5昼夜,终于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红三军团第18团,被阻止在湘江以东,大部分壮烈牺牲。部队和机关已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次战役尽管使中央红军的人数大幅减少,但这支部队的核心部分基本保存了下来。中央红军为保卫和掩护中央机关过湘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红军过湘江后,根据中共中央指引的前进道路,经湖南通道、贵州黎平等地,于1935年1月初,渡过乌江,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长征逐步开创新的局面。

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上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部署其嫡系部队和地方部队的数十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在遵义一带围歼红军。

中央红军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1935年1月19日至3月31日,在川、黔、滇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四渡赤水”④出奇兵,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其中,二渡赤水、重占遵义时,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又迅速绕过遵义,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逼昆明,弄得蒋介石昏头转向、不知所措,把敌军搞得东奔西走、精疲力尽,中央红军则于1935年5月上旬乘机巧渡金沙江,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1935年5月23日,顺利通过彝民区。5月25日至6月2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⑤接着,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⑥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主力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6月29日,中革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趁胡宗南部尚未作好部署之机,红一、四方面军协同作战,消灭胡宗南部,控制松潘地区,打开北上甘南的通道。

为执行《松潘战役计划》,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第30军一部,自懋功、两河口一带北上。由于张国焘反对北上,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丧失了作战时机,《松潘战役计划》没有实现。

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⑦决定把红一、四方面军混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经草地北上到班佑、巴西地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指挥,经草地北上到阿坝,再到班佑,与右路军会合。

8月18至23日,右路军先后从毛儿盖出发,越过数百公里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六七天的艰苦跋涉,于8月底到达四川的班佑、巴西、阿西地区。接着,又于8月29日发起包座战斗,获得歼敌5000余人的胜利。

到9月初,在中共中央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命令红五军进抵墨洼附近,但接着又擅自命令红五军返回阿坝,并电令陈昌浩准备率右路军南下。9月9日,张国焘致电中革军委,仍坚持“乘势南下”的主张。

鉴于这种危急情况,1935年9月9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紧急磋商,决定于9月10日晨率右路军中红一方面军的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

1935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夺占天险腊子口;9月18日,占领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9月27日,占领榜罗镇。接着,红军指战员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翻越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二)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创建了新的根据地,团结和推动了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红二方面军,是在长征路上由红二、⑧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⑨组成的部队。它们分别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西、湘赣、湘鄂赣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与红三军主力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红二、六军团立即向湘西发动攻势,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

红二、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苏区的快速发展,给四省敌人以极大震动。1935年2月,蒋介石集中11个师又4个旅共约11万人,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围剿”。红二、六军团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1935年9月,蒋介石又纠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形势严重。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召开联席会,决定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率领下,于1935年11月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向湘黔边转移。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至28日控制了湖南中西部广大地区。蒋介石立即集中5个纵队,共12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分路追击。红二、六军团决定退出湘中,12月11日,红二、六军团从溆浦出发,边走边打,1936年1月9日和12日先后占领了江口、石阡,进入黔东地区。

1936年1月20日,红二、六军团开始西进。2月2日,占领黔西县城。2月上旬,蒋介石调动川、滇、黔等地军队约120个团的兵力,多路围歼红军。红二、六军团决定退出毕节,到安顺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2月27日,红二、六军团从毕节地区西进,转入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区。敌人调动5个纵队的兵力尾追拦截,企图围歼红军于毕(节)威(宁)大道或其以北地区。红二、六军团广大指战员在乌蒙山区,采取敌进我进、声东击西的战术,历时1个月,同“追剿军”在崇山峻岭中回旋转战上千里,3月28日进占贵州盘山、亦资孔地区。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不得不暂时转入守势。军委分会依据此处的实际情况,决定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1936年11月,毛泽东在陕北保安(今志丹县)会见红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同志时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⑩

1936年3月30日,红二、六军团根据朱德总司令关于北上甘孜的电示,兵分两路向云南疾进。广大指战员冒着敌机的轰炸,昼夜兼程,至4月下旬,抢渡金沙江,翻越哈巴雪山,到达中甸,进入藏民区。5月5日,红二、六军团分两路继续北进,翻越了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大雪山,于7月2日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继续其反对党中央的活动,遭到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领导同志的抵制和反对。任弼时还单独同张国焘谈话,对其进行批评和规劝。

1936年7月11日,红二方面军组成两个梯队,从甘孜的东谷出发,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行军,终于闯过了广袤荒凉的大草地,于9月上旬到达哈达铺。

9月20日,红二方面军经过长途奔袭,英勇作战,攻占了甘肃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四座县城,并占领了陕西略阳、凤县部分地区,圆满完成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

为迅速实现三个方面军的会合,中革军委9月14日下达了集中三个方面军主力,以打击胡宗南为主要目的《静(宁)会(宁)战役计划》。 红二方面军认真执行这一战役计划,但张国焘主张西进青海和甘肃西部,对这一计划不积极,致使整个战役计划没有得到实现,造成了胡宗南部与其他敌军联合起来夹击红二方面军的局面。10月2日,红二方面军经中央批准放弃成徽两康地区,迅速北进,于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宁夏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完成了长征。

(三)红四方面军在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迎接这两支部队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反对张国焘南下方针,胜利完成长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经历了三过草地、两过雪山的严峻考验

红四方面军,是1931年11月,由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成立的红军部队,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1932年10月,因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2月,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为了扩大川陕苏区,也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活动,发起嘉陵江战役,取得了胜利,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但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把原定留守根据地的部队、地方武装和一切后方机关都转移到嘉陵江以西。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8万多人,在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带领下,分数路向岷江地区西进,开始长征。5月中旬,部队先后占领茂县、威州、理番、松潘、平武以南的镇江关等地。1935年6月8日,奉命接应中央红军的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攻占懋功、达维镇;1935年6月12日,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镇途中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为迎接中央红军在川西会师,继嘉陵江战役胜利后,又取得了土门战役的胜利,为两个方面军的会师开辟了地盘。会师后,经党中央批准,红四方面军抽调建制部队3700多人到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也抽调一批干部到红四方面军。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为执行红军总部制定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左路军在张国焘指挥下,于1935年8月15日出发,一部于8月20日左右第一次走出草地到达阿坝地区。

1935年9月3日,张国焘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呈中共中央,提出改变北上方针,主张南下。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致电张国焘,要求其改变南下主张,均未取得成效。9月15日,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第五军和第九、第三十一军各1个师,以及右路军之第四、第三十军,分别由阿坝和包座地区南下。广大指战员冒着凛冽的寒风,不顾饥饿和疲劳,第二次通过渺无人烟的水草地,许多干部战士在草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9月下旬,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军等部,全部返回党坝、松岗、马塘等地区。

张国焘为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于1935年10月7日发布《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红军指战员经过10余日的浴血奋战,攻克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等地,击溃川军6个旅,歼敌3000余人。

1935年10月20日,张国焘又发布《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10月24日,南下部队越过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经过10余日英勇作战,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歼敌5000余人。

此时,刘湘集结了80多个团,于名山及其东北的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地区,企图以优势兵力与红军决战。张国焘无视敌情严重变化,仍命令红军进攻名山、邛崃。11月16日,红军攻占名山东北百丈镇。11月19日,敌人10多个旅的兵力,在航空兵力和地面炮火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百丈地区疯狂反扑。红军同优势之敌奋战7昼夜,虽歼敌1.5万余人,自己亦伤亡近万人。

1936年2月11日至23日,红军相继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西转移。广大指战员翻越5000多米终年积雪的折多山,至4月上旬,先后占领了道孚、炉霍、瞻化、甘孜等地。此时,部队仅有4万余人,同南下时的人数相比,减员达一半以上。

张国焘南下的方针是错误的。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南下途中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歼灭大量敌军的战绩是永垂史册的。同时,部队进入藏区后,不仅在群众中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积极争取藏族上层人士,帮助藏民生产,医治疾病,而且在甘孜、道孚、丹巴等县建立藏族人民政府,密切了红军与藏民的关系,吸收了一批藏族青年参加红军,筹集了物质(仅粮食就有34万余斤),为红二、六军团来甘孜后得到短暂的休整与物资补充创造了条件。

1936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出发北上,大部分部队第三次通过数百里的茫茫草地,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

1936年7月27日,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中共西北局,任命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统一领导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

1936年8月5日,中共西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发布了《岷(州)兆(州)西(固)战役计划》。红二、四方面军经过一个月的奋战,至9月初控制了漳县、临潭、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和岷县、陇西、临洮、武山、礼县等县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同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的有利态势。

193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提出三支红军主力会师后,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9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作出具体部署,要求进抵甘南的红四方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安)兰(州)大道,阻止胡宗南西进,争取两个月三支红军主力会师后夺取宁夏。但张国焘主张红四方面军向青海、甘肃西部前进,于9月21日命令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渭等地,掉头西进。经过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耐心说服,以及朱德和红四方面军一些领导人的斗争,加之在兰州以西渡黄河计划难以实现,张国焘才被迫同意红四方面军北上,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9日,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受到红一方面军迎接部队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至此,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了长征。

(四)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为迎接三大主力红军落脚陕甘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二十五军,是1931年10月在鄂豫皖根据地成立的。1932年秋,这支部队的大部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以留下的原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和红二十七军一部,汇合地方红军,于1932年11月重建红二十五军。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同志的率领下,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率领下,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7日,突破敌人阻拦,进入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 并随即向豫西伏牛山区转移。

在向伏牛山区转移途中,11月26日在方城县独树镇突然遭到敌40军第115旅和骑兵团的堵截,情况十分危急,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带头冲锋陷阵,经过一场血战,终于冲破重围,于27日进入伏牛山区。12月9日进到陕西雒南(今洛南)庾家河,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1934年12月11日至1935年7月13日,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重要时期。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形成了威逼西安之势。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可能北上。7月15日,鄂豫陕省委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配合红军主力北上。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长安县沣峪口出发,8月1日,占领宝(鸡)汉(中)公路要点双石铺。此时,红二十五军领导得知,红军主力正在北上,以胡宗南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正在川甘边境集结部署,堵截北上红军主力。红二十五军决定,留七十四师坚持陕南根据地,主力立即进入甘肃。

8月3日,红二十五军攻占甘肃两当县城;8月9日,攻占天水县城北关。蒋介石急调重兵对红二十五军进行“围剿”,红二十五军在敌军尚未在天水部署完毕之机,则离开天水北上。

8月11日,红二十五军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县城。17日,攻占隆德县城,尔后占领瓦亭、三关口、嵩店。21日,红二十五军由白水镇东进,在泾川县四坡村与敌展开激战,全歼该敌。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牺牲。

此时,追剿红二十五军的国民党军步步逼近,红二十五军一时难以获知红一、四方面军的消息,又无后方依托。鄂豫陕省委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北上进入陕甘根据地。8月30日,红二十五军经华亭县安口镇北上,9月15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

(未完待续)

注释:

①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第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第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附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259~261页。

②第1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2纵队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组成,罗迈(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

③包括长征前,新征集尚未进行必要训练的新战士有3万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495页。

④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下,于1935年1月19日从遵义一带北进,准备北渡长江。1月28日中央红军在土城和前来拦阻的四川军阀部队激战后,29日分别从土城、厚元场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这时蒋介石急调中央军一部和川、黔、滇军,企图在川黔边围歼红军。据此,中革军委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2月11日突然东进,2月18日和19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击溃黔军,于28日重占遵义,随后又将吴奇伟的两个师大部歼灭于乌江北岸,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此后,蒋介石重新部署兵力,企图歼灭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3月15日,中央红军主力进攻遵义西南鲁班场之敌未能奏效,遂转兵西进,16日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地区。当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川南进击时,3月21日晚中央红军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向南急进,除九军团留在乌江北岸牵制敌人外,主力于3月31日南渡乌江,将敌主力甩在乌江以北。

⑤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歼灭守敌2个连。25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由17勇士组成的突击队,乘一只船,冒着敌人炮火强渡成功,击溃左岸守军一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但由于安顺场渡口水流湍急不能架桥,只靠几只小船在几天内完成数万人马的渡河任务是不可能的。中革军委随即作出决定,红1师及干部团为右纵队,归刘伯承、聂荣臻指挥,循大渡河左岸北进;林彪率红1军团团部、红2师主力及红五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右岸北进,协同袭取泸定桥。5月29日晨,红一军团2师4团击溃川军阻拦、夺占了泸定桥西桥头。当日下午,红4团由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冲过桥面。后续部队紧跟过桥占领泸定城,歼灭守城之敌一个团的大部。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胜利渡过大渡河。

⑥夹金山,位于四川省境内,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化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征服了“神山”,有的同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⑦《夏(河)洮(河)战役计划》,是红军总部制定的。计划规定红军“攻占阿坝,迅速北进夏河流域,突击敌包围线之右侧背,向东压迫敌人,以期于洮河流域消灭遭遇之蒋敌主力,形成在甘南广大区域发展之局势。”

⑧红二军团,是1930年7月由段德昌率领的红六军与贺龙率领的红四军在湖北省公安县会合后合编而成。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军团辖第二、第六军,共一万余人。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

⑨红三十二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委(1935年6月后何长工任政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共1.1万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7月间红九军团改称为红三十二军。由于红三十二军划归左路军,被迫随四方面军南下。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7月间红三十二军和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⑩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第508页。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红二十五军红二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长征时中革军委如何坚持军委主席负责制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周恩来为杨立三抬棺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