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游戏的交流分享策略

2017-02-24 21:46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儿园黄金红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同伴经验交流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儿园 黄金红

谈幼儿游戏的交流分享策略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儿园 黄金红

交流分享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师幼间、幼幼间的交流,汇集各种有益的信息,并经过分析、综合、梳理、提升等现场处理,形成新的经验与认知,从而对儿童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是,我们往往对交流分享环节把握不好,要么角色定位不正确、独掌大权,要么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如何让交流分享成为促进幼儿向更高游戏水平发展的阶梯呢?

一、明确分享交流环节的价值和功能,提升其目的性。

㈠使个别儿童的兴趣变成大家的兴趣

例如,酒瓶装饰:大三班在美工区中进行“酒瓶装饰”,不少孩子只装饰了瓶身。交流分享时,老师请了一位在瓶盖上做了精美装饰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在第二天的区域游戏时,孩子们的瓶盖上都有了创意无限的装饰。

当部分儿童对材料比较敏感、发现并主动参与新游戏时,教师适时组织交流分享,以“有人有新的发现”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孩子们愉快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会激发同伴也想试一试的愿望。教师有意放大个别儿童的兴趣,以引发大家的兴趣,这在分享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同伴资源的作用,使同伴成为激励儿童学习的“催化剂”。

㈡使儿童的随意操作变成有意探索

儿童个体的活动一般由兴趣引发,他们喜欢哪个材料就选哪个游戏材料,而这种操作和摆弄常常是随意性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转移、游离。

例如,吹气球:中二班的丁丁和乐乐在吹气球,乐乐的气球漏气缩小了,但他对这个变化没有关注,老师拍下这个镜头,交流分享时提出:“乐乐的气球为什么会变小,找找原因。”幼儿讨论纷纷:“手没捏紧、大概没扎紧、气球是坏的……”

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很多是随性的,交流分享中适时引出教育目标与要求,如探索垒得更高的方法、找到气球漏气的原因并解决它,引导儿童在操作摆弄中尝试各种方法,积累认知经验。无意操作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探索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有了初步的游戏计划,有意关注游戏的结果,逐步完善学习品质。

㈢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例如,答案不同:两名儿童先后参加了“装箱工”游戏,探索两个不同的纸盒分别能装多少易拉罐。结果大家答案都不同,究竟哪个纸箱装得最多?最大的纸箱能装几个易拉罐呢?

儿童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案例中的“答案不同”,除此以外,还有诸如“手电筒为什么不亮”、“好朋友的电话为什么打不通”等,有的是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方面的问题,有的属于游戏规则的问题,有的与材料工具的使用有关,有的与同伴关系有关。通过交流分享活动,把这些问题突出、放大,引导儿童参与互动交流,从而梳理出问题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问题成了同伴学习、推进探索的良好媒介。

㈣分享活动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坚持完成拼飞机:中一班的小宝最近一直在玩搭积木,在交流分享时,教师给大家看了这张照片,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小宝拼搭了几次,搭出了飞机?”一幼儿问:“小宝你搭了几次呀?”,小宝说:“我拼了三次,我一直想拼搭出一架飞机。”教师说:“小宝为了完成飞机,一直在坚持。”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来了。

儿童在游戏中不仅交流技艺、经验、方法,同时也渴望与同伴分享活动中的情感,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同伴的赞赏,烦恼得到了理解,愉快得到了共享。由此,他们对未来的活动充满了热情,愈加乐意参加新的探索。通过交流分享活动,教师更着眼于儿童的整体发展,使情感成为促进发展的“助推器”。

二、敏锐捕捉有效资源,选择恰当的交流分享内容。

这么多活动内容选择哪一个?一个活动内容究竟有多少个点可以选择?交流的内容谁来选,是儿童还是教师?从原则上来说,每个活动内容都可以作为交流的话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面临选择。因为儿童在游戏中随时都会生成新的信息、新的需要,时机是稍纵即逝的,在这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创新的火花并不必然出现在下一次活动中。所以把儿童当下的兴趣点作为交流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关注,形成热门话题,使儿童积极参与交流分享活动。

㈠幼儿选择交流分享的内容

我们采用一些生动的形式让儿童自己选择话题与大家分享交流。每个班都有一个预约展示板。当儿童完成了活动或有了成果时,他们会主动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板上或在板上插上自己游戏牌或在展示板写上自己的名字,排队预约要求讲述自己的游戏经验和感受。此时,教师也可利用这些展示板了解儿童的游戏情况,稍作预设准备,以更好地组织幼儿交流,利用交流分享激励他们游戏的积极性,积累游戏经验,提高游戏的水平。

㈡教师选择交流分享的内容

相对儿童来说,教师的选择更有目的性、指向性。交流分享环节要发挥其价值和功能,教师的专业观察非常重要,只有对幼儿的游戏状态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在交流环节碰发出亮点。

例如,投放了新的材料:夹棋子是孩子经常玩的游戏,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孩子们已经能灵活地使用竹筷夹起棋子,但老师发现参与游戏的人数逐渐减少,于是,教师投放了更高难度的“不锈钢筷子”,一位幼儿在区域游戏时发现了新投放的筷子,赶快试着夹了起来,可是他发现很难将棋子夹起来。游戏分享时,教师及时围绕这一问题和孩子们展开讨论:“哪种筷子容易夹棋子?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怎么样才能用不锈钢筷子夹起棋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寻求答案。

交流分享的点很多,兴趣激发、解决矛盾、规则交流、探索方法、点拨创新等,都可以成为分享交流内容的择取点,通过游戏现场中发生的某些具体事例切入,引发幼儿的互动交流。

三、号准幼儿的心理,选择适宜的交流分享方式。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个性特点,同样的幼儿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交流分享时,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

㈠录像回放

这种形式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幼儿游戏的具体场景。那么,哪些内容可以采用录像回放的形式呢?如:某一次游戏结束后,美工区的收放情况。引导幼儿观察和捕捉:哪些幼儿在真正地收拾材料、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在收拾、分别收放到了哪里?哪些幼儿能坚持到最后等等。再如,拍摄幼儿游戏时的具体过程,通过看视频,获得游戏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㈡作品呈现

在一些区域游戏中,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操作呈现一些作品,特别是在建构区、美工区。但有些作品的呈现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可借助拍摄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可以请创作者来说说:你们搭建的是什么,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还可以引发其他幼儿的观察、思考:如果你去搭有什么好的建议等。从作品的展示和幼儿的交流中,提升后期继续操作的方法和经验。另外,在同时呈现两件作品时,可引导幼儿发现建构方法的不同。

㈢动态演示

对于某个关键点或难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过程,引导其他幼儿从中捕捉到操作的关键之处,为后期操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交流分享是孩子们的交流,教师做智慧的旁观者。“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明天想试试吗,看看是不是这样的,你会有什么新发现”这是教师与幼儿在交流分享时经常用到的语言。我们要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唤起孩子对自己探索实践和操作过程的体验和回忆,并藉此产生幼幼互动。使交流分享活动给予幼儿“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大的耐心,最有效的点拨。”

让我们从与儿童、教师对话和相互倾听、呼应为起点,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同伴经验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寻找失散的同伴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