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炎黄文化感知调查研究

2017-02-27 13:04赵建昌
关键词:炎黄子孙亚文化凝聚力

高 强,赵建昌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宝鸡721013)

基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炎黄文化感知调查研究

高 强,赵建昌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宝鸡721013)

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的感知存在着差异,这在不同民族的被调查对象身上也有所反映。然而,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感知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9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91.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祭祀炎黄二帝,71.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祭祀炎黄二帝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这说明对中国各民族成员来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记忆,炎黄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炎黄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

为了深入研究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本课题组面向全国发放调查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15份,问卷有效率为94.3%。我们将有效问卷分为听说过炎黄二帝和未听说过炎黄二帝或者其一两类,其中听说过炎黄二帝的有效问卷为1 286份,占发放问卷的85.7%。问卷分析主要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

本研究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见附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性别、年龄、民族、学历、职业、籍贯及现居住地等方面分析被调查对象的社会亚文化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对问卷提出的15个问题的回答,来分析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的感知。第二部分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根据被调查对象对问题的回答比例来判断民众对炎黄文化的基本感知;其次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A)判断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的感知;最后是比较不同民族成员对炎黄文化感知的差异。

一、被调查对象的社会亚文化特征分析

(一)听说过炎黄二帝的被调查对象

从性别来看,男性占53.6%,女性占46.4%,男性比女性受调查者高出7.2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例差距不大,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较为合理。

年龄方面,20岁及其以下的占17.2%,21~30岁的占50.8%,31~40岁的占15.4%,41~50岁的占10.5%,51~60岁的占5.6%,60岁以上的占0.5%。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21~30岁,60岁以上比例较低,其他年龄段样本分布较为均衡。

民族方面,汉族占88.2%,回族占2.7%,藏族占2.3%,土家族占1.1%,哈萨克族占1.0%,满族占0.9%,傣族占0.7%,苗族占0.6%,壮族占0.5%,白族占0.4%,黎族占0.4%,侗族占0.3%,乌孜别克族占0.3%,纳西族占0.2%,瑶族占0.2%,朝鲜族占0.2%,彝族占0.1%,蒙古族占0.1%。汉族被调查对象占88.2%,少数民族被调查对象占11.8%。少数民族被调查对象在此次调查中所占比例高于我国少数民族所占人口比例(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所占人口比例为8.49%)。调查涉及17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藏族、土家族、哈萨克族、满族的调查样本相对较多。

学历方面,研究生占2.6%,本科生占35.6%,大专生占16.0%,中专生占2.8%,高中生占22.4%,初中生占15.9%,小学生占4.7%,拥有专科和本科学历及以上者共计54.2%。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得到较好的教育。

职业方面,学生占38.9%,工人占27.2%,农民占8.7%,教师占5.1%,公务员占4.4%,专业技术人员占2.8%,事业单位人员占2.6%,农民工占2.5%,自由职业占2.5%,无业人员占2.3%,个体人员占2.1%,退休人员占0.7%,军人占0.3%。学生比例较高,其余各职业的被调查对象分布较为均匀。

籍贯方面,陕西省占9.3%,甘肃省占8.8%,河南省占6.9%,河北省占6.1%,浙江省占5.4%,重庆市占4.6%,云南省占4.4%,山东省占4.4%,湖北省占4.4%,海南省占4.4%,四川省占4.3%,江苏省占4%,湖南省占3.7%,广东省占3.7%,上海市占3.7%,山西省占3.6%,宁夏回族自治区占3.2%,广西壮族自治区占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2.3%,天津市占2.2%,青海省占2.1%,黑龙江省占1.9%,西藏自治区1.5%,辽宁省占0.8%,北京市占0.7%,吉林省占0.5%,贵州省占0.2%,江西省占0.2%,内蒙古自治区占0.2%,福建省占0.1%,香港特别行政区占0.1%,涵盖了除台湾、澳门外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较强。

从现居住地看,陕西省占9.3%,甘肃省占8.8%,河南省占6.1%,河北省占5.6%,浙江省占5.3%,重庆市占4.8%,云南省占4.1%,湖北省占4%,上海市占3.9%,四川省占3.8%,海南省占3.7%,湖南省占3.7%,山西省占3.7%,北京市占3.6%,天津市占3.5%,山东省占3.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3.5%,广东省占3.4%,宁夏回族自治区占3.4%,江苏省占3.0%,广西壮族自治区占2.3%,黑龙江省占2.3%,青海省占2.1%,西藏自治区占1.4%,吉林省占0.5%,贵州省占0.2%,江西省占0.2%,辽宁省占0.2%,香港特别行政区占0.1%,韩国占0.1%,日本占0.1%,样本分布区域较广。

从以上被调查对象的社会亚文化特征来看,问卷七个方面的样本分布较为均衡,分布范围较广,层面较全。但被调查对象年轻化现象明显,地域比较集中于陕甘一带,少数民族被调查对象分布地域较小,海外华人样本太少。

(二)未听说过炎黄二帝或其中之一的被调查对象

对炎黄文化感知的研究,被调查对象首先应该听说过炎黄二帝。因此,我们将未听说过炎黄二帝或其一的被调查对象进行单独分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未听说炎黄二帝或其一的被调查对象样本数为129份,占全部1 500份问卷的8.6%,占回收有效问卷1 415份的9.1%,这说明虽然炎帝、黄帝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仍有9.1%的人不知道。没有听说过炎帝的比没有听说过黄帝的被调查者高出27.9%,这说明黄帝的知名度明显高于炎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重黄轻炎”现象[1]。

在未听说过炎黄二帝的被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的占49.6%,虽然这与问卷发放对象的年轻化有关,但也说明一部分年轻人的确对炎黄文化比较陌生。在未听说过炎黄二帝的被调查对象中,汉族占89.9%,这与问卷发放对象的汉族比例以及未听说炎黄二帝或其一的被调查对象所占比例基本一致,说明有一部分汉族民众对炎黄文化的熟悉程度较低。

二、被调查对象的炎黄文化感知分析

(一)基本感知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了解炎黄文化的途径依次是:学校占33%,民间传说占26.7%,报刊图书占18.7%,广播电视占14.2%,网络占7.3%。这说明目前学校和民间传说是传播炎黄文化的主要途径,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传播炎黄文化的作用相对较小。在信息化的今天,炎黄文化的传播应该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型媒体,这样才能被更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

64.9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炎帝、黄帝是人,13.5%认为炎帝、黄帝是神,21.6%认为炎帝、黄帝是半人半神。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炎黄二帝是人,说明炎黄二帝的神化色彩较淡,人格化的炎黄二帝更容易被中国民众所接受。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神话相对不够发达有关。

91.5 %的被调查对象同意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始祖的说法,不同意者仅为8.5%。这说明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始祖,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坚持这一共识,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然而,还有8.5%的被调查对象不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始祖,这一事实提醒我们,国人对民族始祖的看法是多元的,在顺应多数民意的同时,还应尊重少数意见,尊重对民族始祖的多元选择。

96.5 %的被调查对象听说过“炎黄子孙”这个称谓,没有听说过的仅为3.5%。认为“炎黄子孙”所指为汉人、中国人、全球华人的比例分别为27.6%、35.6%和36.8%。超过1/4的被调查者认为“炎黄子孙”指的是汉人,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炎黄子孙”这一称谓的内涵认识不清。“炎黄子孙”称谓兼具血缘性和文化性,文化性是首要特性。如果我们将“炎黄子孙”视为一个单纯的血缘符号,她充其量只能代表汉族人;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兼具文化意蕴与血缘意蕴并且以文化意蕴为主的符号,她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子孙[2]。

94.8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5.2%的被调查对象不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认为,既然“炎黄子孙”是一个自我认同的称谓,那么就应该允许大家自我选择,并且彼此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是对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炎黄文化的根本精神[2]。其实,94.8%的比例已经足以证明,“炎黄子孙”称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91.7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祭祀炎黄二帝,认为不应该的仅占8.3%,这说明大多数民众对祭祀炎黄二帝是认同的,对炎黄二帝的祭祀活动顺应了广大民众重视传统和祭祀先祖的需求。中华民族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的传统,炎黄祭祀热反映了广大海内外华人“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民间信仰[3]。如今,公开祭祀历史名人已成为各地政府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发展旅游、拉动经济的普遍做法。面对全国各地争相祭祀炎黄二帝的现象,有8.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认可。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说明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方形象塑造诉求下的炎黄祭祀活动的确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4],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对于由谁来主持祭祀炎黄仪式,被调查对象认为应由政府官员主持的15.5%,认为应由民间人士主持的16.3%,认为应该共同主持的36.3%,认为都可以的32%。炎黄二帝是华夏始祖,由谁来主持祭祀仪式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不能随意为之。目前清明祭祀仪式由政府官员主持,重阳祭祀活动由民间人士主持。36.3%的被调查者同意由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主持,所占比例高居第一。建议今后由更多的民间知名人士,如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科技精英、感动中国人物等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来主祭或陪祭,以增加祭祀仪式的代表性、广泛性及平民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炎黄祭祀活动的积极性和正能量。

71.1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祭祀炎黄二帝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认为不能和不好说者分别为5.8%和23.1%。前者说明,祭祀炎黄二帝、弘扬炎黄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后者说明,祭祀炎黄二帝并非团结所有中国人的灵丹妙药。究竟应该如何弘扬炎黄文化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差异分析

社会文化感知与感知对象的亚文化特征有关。我们利用SPSS18.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A),得到了调查对象社会亚文化特征对炎黄文化感知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对象社会亚文化特征对炎黄文化感知的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被调查对象的社会亚文化特征与炎黄文化感知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显著关系。

性别主要与第3项差异性比较显著。男性被调查对象更多地从报刊图书了解炎黄文化,而女性则更偏向于通过电视广播的形式获取炎黄文化信息。这可能与男性较之女性更喜欢阅读报刊图书、而女性较之男性更喜欢看电视有关。

年龄与第15项差异性显著。4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更多地认为通过祭祀炎黄二帝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而41岁以上者则更多地对此表示怀疑。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很多途径,强化共同始祖记忆,弘扬共同文化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历代所进行的炎黄祭祀活动,是集中性、大规模的共同文化养成活动,对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非常重要。然而,近年来,随着各地争夺名人故里的活动愈演愈烈,有些名人祭祀活动失去了严肃性和庄重感,甚至被功利化、娱乐化,因而引起一些人的质疑。

民族与第14项差异性显著。汉族比少数民族同意由政府官员来主持祭祀炎黄二帝的更多。如前文所述,炎黄二帝祭祀仪式的主祭者不应由政府官员包办,由包括各民族代表在内的各界人士轮流主祭、陪祭效果会更好。

学历与第3、7项差异性显著。学历层次较高者更多地是通过报刊图书来了解炎黄文化信息,而学历层次较低的被调查对象则偏重于通过民间传说来了解炎黄二帝。学历层次较高的被调查对象更多地认为炎黄子孙指的是全球华人,而学历层次较低者则更多地认为炎黄子孙指的是中国人。对炎黄子孙是否只指汉人的看法,学历层次较低者也较学历层次较高者有更多的认同。

职业与第15项差异性显著。对通过祭祀炎黄二帝能否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问题,被调查对象中农民更多的表示肯定(67.9%),而在否定者中教师及公务员(8%)、无业者(10%)、中学生(6%)等所占比例较大。社会各界对炎黄文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每年一度的祭祀活动中。单一的炎黄祭祀活动很难满足炎黄文化传播的需要,应该通过学校、媒体等平台强化炎黄文化的宣传,使炎黄文化的传播常态化、多样化。

(三)民族比较

不同民族的被调查对象在问卷第4至第8项问题的感知上存在较大差别。我们选择调查样本中数量相对较多的汉、回、藏、哈萨克、土家等5个民族,就炎黄文化感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民族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感知分析

分析表2数据可知,更多的藏族被调查对象没有听说过炎黄二帝或其中之一。同时我们发现,汉族当中也有7.5%的民众对炎黄二帝不了解。回族与土家族更多的认为炎黄二帝是人;更多的哈萨克族被调查对象认为炎黄二帝是神;回族被调查对象中更多的人不同意炎黄二帝为半人半神。更多的藏族被调查对象不赞同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始祖的说法。更多的哈萨克族被调查对象没有听说过炎黄子孙的称呼。回族与藏族被调查对象更多的认为炎黄子孙指的是全球华人;哈萨克族与土家族被调查对象更多的主张炎黄子孙指的是中国人。少数民族被调查对象不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比例比汉族要高,民族背景与炎黄文化感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要加强中华民族所包含的56个民族的团结,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各民族对炎黄文化形成较为一致的感知,让共同文化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纽带,从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的感知存在着差异,这在不同民族的被调查对象身上也有所反映。然而,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感知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这说明对中国各民族成员来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文化记忆,炎黄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费孝通先生指出:“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5]炎黄文化的滥觞与形成期正逢中华民族的雏形期(先秦秦汉时期),炎黄文化的勃兴与重构期适逢中华民族的危机与抗争期(清末至民国时期),炎黄文化的复兴期正值中华民族的复兴期(改革开放时期),二者若合符节,从中不难看出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与黏合剂[6]。

炎黄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要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加强炎黄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要想充分发挥炎黄文化的凝聚作用,必须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增进共识,强化认同。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学界应从学术角度深入研究并得出科学结论;学校应从教育层面切入播撒炎黄种子;媒体应从各种途径广泛传播炎黄文化,从而形成一股认同炎黄文化的合力,以此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高强,田延峰.“重黄轻炎”现象及其文化透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50.

[2]高强.炎黄子孙称谓的源流与意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248-249;252.

[3]高强.近百年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M]//王俊义.炎黄文化研究:第5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22.

[4]葛剑雄.“国家级”公祭黄帝于法无据[N].南方周末,2004-04-08(3).

[5]费孝通.弘扬炎黄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2-04-09(6).

[6]高强.近30年炎黄文化研究的成就与展望[M]//赵德润.炎黄文化研究:第15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77.

责任编辑:罗清恋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Yan and Yellow Culture Cognition 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GAO Qiang,ZHAO Jianchang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Department,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Shanxi 721013,China)

There are perception differences to the Yan and Yellow culture among the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ubcultur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respondents of different nations.However,the perception differences are not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ubculture characteristics.91.5%of the respondents considered Yan and Yellow Emperor are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94.8%of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emselves are descendants of Yan and Yellow Emperor;91.7%of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we should sacrifice Yan and Yellow Emperor;71.1%of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sacrificing Yan and Yellow Emperor can enhance the solida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shows that,including the important part of Yan and Yellow culture,some common memory h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members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China.

Yan and Yellow culture;Chinese nation;cohesion;cultural identity

K203;K28

A

1673-8004(2017)01-0069-06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1.013

2016-1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09XZS014)。

高强(1965— ),男,陕西佳县人,教授,主要从事炎黄文化研究;赵建昌(1974— ),男,甘肃静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炎黄子孙亚文化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大美中国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
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