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针灸干预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 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2017-02-28 14:58孙小雪梁玉磊李新华杜潇怡周小红孙立虹石家庄050017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扭体前列腺素艾灸

孙小雪 梁玉磊 李新华 高 飞 杜潇怡 周小红 孙立虹(石家庄050017)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近十年针灸干预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 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孙小雪 梁玉磊△李新华△高 飞△杜潇怡 周小红△孙立虹(石家庄050017)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多年来,对于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颇多,但由于人体研究的局限性,如子宫组织病理生理学上的改变等情况则难以观察。故制备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回顾近10年针灸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干预实验的研究进展,并对痛经不同证型模型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期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针灸;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寒湿凝滞;针灸疗法;刺激量;时机;动物模型;综述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妇女盆腔无器质性病变,小腹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痉挛性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甚者晕厥的一种病症。原发性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痛经的比例高达90%以上,以青春期女性多见。[1]严重影响着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临床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止痛快、疗效好、操作简便、无副作用,被广大患者所青睐。[2-4]多年来,针灸对本病疗效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将近10年针灸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干预作用及其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前原发性痛经的动物模型多选用成年大鼠或小鼠,模型的制备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致敏,常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或用乙烯雌酚的方法;第二步致痛,常采取腹腔注射缩宫素的方法。苯甲酸雌二醇是雌二醇(E2)的衍生物,能增强子宫肌细胞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乙烯雌酚为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雌激素物质,作用与天然E2相似,可加强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使子宫平滑肌细胞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增强;缩宫素主要作用于子宫平滑肌进而引起子宫收缩,同时还可以刺激子宫内膜使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F2α增多,导致痛经。缩宫素联合苯甲酸雌二醇引起的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是较为公认的类痛经反应的病理模型。痛经模型评价指标多采用行为学中的扭体反应,以大鼠腹部收缩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与一侧肢体内旋为出现痛经的标志。[5-6]

在此基础上引入寒冷刺激,制备中医辨证分型动物模型,目前文献记载多围绕寒凝血瘀证和寒湿凝滞证进行研究。寒凝血瘀证的模型制备:多采用全身冷冻法[7]或冰水浸泡法[8]制备,全身冷冻法是将实验鼠放入-25℃冰柜冷冻4h,2h后换气5s,1次/d,连续10d;冰水浸泡法是将实验大鼠下腹部及后肢置于0~1℃冰水中浸泡5min,1次/d,连续10d。寒湿凝滞证的模型制备:[9]多将实验小鼠下腹部及后肢置于(20±2)℃冷水中,在室温(23±2)℃环境下进行寒冷刺激10min,1次/d,连续4d。

2 不同针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影响

2.1 毫针疗法 马氏等[10]采用毫针刺激原发性痛经小鼠及大鼠的关元、双侧三阴交穴,1次/d,30min/次,每间隔5min行捻转手法1次,并与中药益母草膏作对比,中药按大鼠80g/kg、小鼠0.6g/kg灌胃给药,1次/d,2组均连续治疗17d。结果发现针刺能够显著抑制模型小鼠的扭体行为学反应,减少其扭体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期时间,抑制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减少痛经大鼠前列腺素F2α的合成,但与益母草膏组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含量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刘氏等[11-15]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取痛经模型大鼠的关元、双侧地机、双侧三阴交穴,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1次/d,连续7d;并与中药益母草膏对比,剂量按80g/kg,灌胃给药,1次/d,连续7d。研究发现针刺与中药益母草膏均能明显改善痛经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反应,延长其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抑制痛经大鼠下丘脑、卵巢GnRH及垂体GnRHmRNA和子宫ER、OTR和VPR的表达,同时升高子宫PR表达,并提高下丘脑、垂体、卵巢中β-EP的含量;降低血清E2、FSH、LH的含量,增加P的含量;降低血浆前列腺素F2α的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含量。针刺组与中药益母草膏组比较,在数值上针刺组虽优于益母草膏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王氏等[16]采用毫针刺激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的关元穴,针刺4~5mm,平补平泻法,1次/d,留针20min。发现针刺关元穴能明显抑制痛经大鼠的扭体行为,减少扭体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期,并能通过调节痛经大鼠血浆中失衡的TXB2和6-keto-前列腺素F1α的比例,进而缓解痛经程度。李氏等[17]采用毫针刺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秩边穴,从造模第2d开始,于每日造模后斜刺入双侧秩边透水道穴,刺入12mm,平补平泻;并与传统针刺三阴交(双侧)、关元穴作比较,两组均1次/d,每次20min,连续5d。结果发现传统针刺组与秩边透水道组均能明显减少痛经大鼠的扭体次数,降低痛经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水平,升高痛经模型大鼠外周血CD3、CD4的含量,并提高CD4与CD8比值的水平,但2组比较,传统针刺组与透刺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腕踝针法 刘氏等[18]采用腕踝针刺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1d起针刺下1区、下2区,1次/d,连续10d。发现腕踝针能降低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的含量,升高子宫组织β-内啡肽、NO及SP的含量,抑制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增加子宫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的效果。

2.3 电针疗法 王氏及鞠氏等[19-21]采用电针刺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三阴交、关元穴,施以密波,频率50次/s,并分别与艾灸和埋线进行对比;艾灸组:悬灸三阴交(双侧)、关元穴,电针组与艾灸组均20min/次,1次/d,连续10d;埋线组:分别在造模第1d和第5d进行埋线,取穴同艾灸和电针组,共埋线2次。发现电针、埋线和艾灸3种方法均能减少痛经大鼠扭体次数,提高痛经大鼠血清CD3、CD4含量,改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3组比较,扭体潜伏期时间、次数虽无明显差异,但埋线组大鼠扭体行为次数最少。张氏等[22]采用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取三阴交、血海穴,选用G6805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4Hz,电流强度1~3mA,留针15min,1次/d,5d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发现电针可明显抑制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降低其扭体次数、延长其扭体潜伏期,升高痛经大鼠血清中SP物质的含量,并降低大鼠血清前列腺素F2α含量。宁氏等[23]采取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法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选三阴交(双侧)、关元、十七椎穴,使用连续波、频率2赫兹、强度5mA,干预30min,1次/d,连续治疗10d。研究结果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法能显著抑制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降低其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含量、升高NO含量,从而缓解疼痛。

2.4 艾灸疗法 成氏及栗氏等[24-25]采用温和灸中极、三阴交、次髎穴刺激原发性痛经大鼠,1次/d,每穴5min,连续10d;并与西药阿司匹林作比较。实验发现温和灸和药物阿司匹林均能明显抑制痛经模型大鼠的扭体反应,减少痛经大鼠扭体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期,且能明显升高痛经大鼠血清CD3、CD4、CD8的含量,同时还抑制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不良病理形态学变化,而在升高痛经大鼠血清CD3、CD4、CD8含量方面,温和灸组与西药阿司匹林虽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数值上温和灸明显优于西药阿司匹林。姚氏等[26]采取温和灸关元、三阴交的方法刺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15min/次;并与针刺相同穴位进行比较,留针 15min,2组均1次/d,连续7d,发现艾灸与针刺均能改善痛经大鼠扭体行为,减少扭体次数,升高痛经大鼠子宫组织中NO的含量,降低ET-1的含量,且艾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1)。

苗氏等[27-28]采取隔药灸命门穴的方法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药饼由理中汤加减的药粉制成,将药饼置于命门穴上施灸,共灸6壮;并分别与常规针刺命门穴及中药加味益母草膏灌胃法作比较。针刺组:留针30min,平补平泻;药物组:中药按80g/kg灌胃,3种方法均1次/d,连续7d。发现隔药灸法、针刺法及中药灌胃法均能抑制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延长其扭体潜伏期时间、降低扭体次数;减少痛经大鼠血清前列腺素F2α含量、增加前列腺素E2含量;同时也可降低血清E2含量,增加血清P含量。3组比较,扭体抑制率以隔药灸组最优为85.90%,针刺组次之为71.59%,药物组为45.15%;与中药组比,针刺组及隔药灸组血清前列腺素F2α、E2显著降低,血清前列腺素E2、P显著增加(P<0.01);与针刺组比,隔药灸组痛经大鼠血清E2显著降低(P<0.01),前列腺素F2α降低虽不明显(P>0.05),但 前列腺素E2、P显著增加(P<0.01),综上所见以隔药灸疗法效果最佳,针刺疗法次之。叶氏等[29]采用上述相同实验方法,结果又发现隔药灸法、针刺法及中药灌胃法均可明显减低大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F2α-R、OTR、VPR表达,增高前列腺素E2-R表达。3者比较,隔药灸组前列腺素F2α-R、OTR、VPR表达均减少;前列腺素E2-R表达明显增多(P<0.05),隔药灸疗法明显优于针刺法及中药灌胃法。范氏等[30-31]仍以上述方法对原发性痛经大鼠进行干预。实验发现隔物灸法、针刺法及加味益母草膏灌胃法均可减低模型鼠子宫内膜ERmRNA表达和升高PRmRNA表达。3者比较,隔药灸组大鼠扭体抑制率最佳为83.07%,针刺组次之为65.24%,药物组为45.37%;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针刺组和药物组显著减少(P<0.01),PR表达显著增加(P<0.01),表明隔药灸组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这可能通过调节子宫内膜ER与PR表达,下调ER表达,提高PR表达,使2者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止痛效果。

2.5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汤氏等[32]采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大鼠进行干预,取中极、关元、地机(双侧)、太冲(双侧)等穴,每天点灸1次,连续7d。研究发现壮医药线点灸可明显缓解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减少扭体次数,升高脑垂体β-内啡肽的含量,对痛经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杨氏等[33]采取相同方法刺激上述相同穴位,发现壮医药线点灸还可降低痛经模型大鼠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状况,缓解血瘀症状,进而缓解痛经状态。胡氏[34]等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干预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大鼠,并与针刺、月月舒灌胃刺激作对照,均取中极、关元、三阴交穴,壮医药线点灸组: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穴灸1壮;针刺组:平补平泻,留针15min;月月舒灌胃组:根据人体体表面积折算,按2.1g/kg给药,3组均1次/d,连续7d。结果发现壮医药线点灸、针刺和月月舒3组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延长痛经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提高扭体抑制率,增加痛经大鼠血清及子宫组织一氧化氮的含量、降低内皮素的含量,3种刺激方法组间比较,扭体次数、血清及子宫组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药线点灸组扭体潜伏期最长、扭体抑制率最高,说明壮医药线点灸能明显延缓痛经出现的时间,镇痛效果最佳。

2.6 穴位埋线疗法 于氏等[35]采取穴位埋线的方法干预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并与西药阿司匹林作比较,取穴中极、十七椎下,于造模第1d予以埋线治疗1次;阿司匹林组:于造模第1d开始灌胃给药,浓度0.2g/mL,0.2mL/只,1次/d,连续7d。结果发现穴位埋线与药物均能显著抑制痛经小鼠的扭体反应,减少扭体次数,提高血浆前列腺素E2的含量,降低血浆前列腺素F2α的含量,进而达到解痉镇痛的作用,从而缓解小鼠痛经状态,但2组组间比较无差异。

3 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影响

申氏等[36]探讨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止痛效应的差异。取关元穴,刺激量A组采用0.25mm×40mm毫针,刺入4~5mm,行平补平泻手法;刺激量B组采用0.18mm×13mm毫针,刺入1~2mm,不施手法,2组均留针20min。研究结果显示2种毫针刺激量均能改善痛经大鼠行为学反应,延长其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和扭体评分,缓解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升高模型大鼠前列腺素E2含量、降低前列腺素F2α含量,其中刺激量A组疗效最佳。齐氏等[37-39]采用相同方法刺激三阴交穴,发现所得结果与前者基本相同,但在升高前列腺素E2含量方面,刺激量B组则优于刺激量A组。此外,还发现在减低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及子宫Ca2+含量和Fluo-3/AM负载子宫平滑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百分比方面以及在增加痛经模型大鼠中脑和脊髓κ、μ受体mRNA的表达方面,刺激量A组均优于刺激量B组。章氏等[40]也通过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刺激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三阴交穴,观察痛经模型大鼠血浆血栓素、六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及子宫外膜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管径扩张情况。结果显示2种刺激量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痛经大鼠血浆6-keto-前列腺素F1α含量,降低TXB2含量及TXB2/6-keto-前列腺素F1α的比值,扩张子宫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管径,但在相同时间点刺激量A组扩张子宫外膜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管径情况明显优于刺激量B组。许氏等[41]观察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收缩强度及内分泌相关分子的受体基因表达的差异。选取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选用0.25mm×40mm毫针,刺入4~5mm,分别在毫针刺入时和留针10min时行平补平泻手法30s;期望“不得气”组:选用0.18mm×13mm毫针,针刺深度为1~2mm,不施手法,2组均留针20min。结果发现两组均能减少痛经大鼠子宫收缩波个数,降低子宫活动度,降低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前列腺素EP2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进而缓解子宫痉挛,达到止痛效果,但在减少子宫收缩波个数方面,期望“得气”组效果最佳。

4 针灸不同时机介入对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影响

张氏等[42]探讨艾灸不同时机介入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收缩强度以及左右三阴交、左右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的影响。艾灸1次组:造模第10d施灸;艾灸3次组:造模第6、8、10d施灸。两组均取双侧三阴交穴施艾粒灸,每穴灸3壮。结果发现不同时机介入艾灸均可通过减少子宫收缩波个数(P<0.01),减弱子宫活动度(P<0.05),改善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痉挛状态,并调节三阴交穴区及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左右温度的平衡,但艾灸1次组与艾灸3次组在子宫收缩波个数、子宫活动度及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嵇氏等[43]分别采用即刻和预先针刺三阴交穴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即刻针刺组于造模第10d针刺三阴交穴,留针20min;预先针刺组在造模第8d开始进行针刺治疗,1次/d,连续3d。研究结果发现即刻和预先针刺干预均可改善痛经大鼠的子宫局部微循环,但在扩张微血管及毛细血管管径和增加微血管条数、加快血流方面,预先针刺效果优于即刻针刺。

5 展望

在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干预研究中,充分展现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探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理以及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笔者认为近年来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以及针灸对其干预作用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从文献的整理中发现目前所建立的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仅是以寒凝血瘀及寒湿凝滞证型为主;应用的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但操作不规范;治疗取穴主要集中在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对此也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较多,还需建立不同证型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2)应建立一套实验动物的针刺和艾灸的规范化操作规程,使之更科学;(3)穴位特异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使穴位处方更加优化;(4)不同疗法的最佳介入时间和刺激量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无论是在动物模型的建立,还是在针灸操作方法的规范化等方面均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2

[2]Yu-XiaMa,Xiao-NaYe,Cun-ZhiLiu,etal.Aclinicaltrialofacupunctureabouttime-v-aryingtreatmentandpointsselectioninprimarydysmenorrhea[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2013,148(2):498-504

[3]周志奇,李盈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2):113-114

[4]易琼,柏玲,刘元华,等.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RCT研究概况与分析[J].西南军医,2008,10(4):115-117

[5]嵇波,张露芬,朱江,等.痛经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的思考[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6):711-714

[6]宋卓敏, 屈彩芹, 张远,等.痛经宁颗粒对痛经大鼠子宫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35-38

[7]罗丽,朱世鹏,杨佳敏,等.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变化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824-827

[8]史征.妇科痛经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28

[9]乐心逸,柴程芝,寇俊萍,等.葛根汤对缩宫素复合寒冷刺激诱导的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174-177

[10]马宗国,江南,邵欣,等.针刺三阴交关元穴调经止痛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实验研究[J].四川中医, 2010,28(8):15-17

[11]刘芳,熊瑾,黄光英,等.针刺对痛经大鼠神经-内分泌影响的机制初探[J].针刺研究,2009, 34(1):3-8

[12]LIUFang,XIONGJin,HUANGGuang-ying.Effectsofacupunctureonthe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yaxisinratswithdysmenorrhea[J].WorldJ.Acu-moxi. 2008,18 (3):26-25

[13]刘芳,郑翠红,黄光英,等.针刺对痛经大鼠中枢及外周β-EP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 (8):444-446

[14]LIUFang,ZHENGCui-hong,WANGWei.Specificinhibitionofconnexin43geneexpressionafteracupointsandacupuncturetreatmentforprimarydysmenorrhea[J].WorldJ.Acu-moxi, 2008,18 (2):28-27

[15]刘芳,郑翠红,黄光英,等.Cx43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大鼠效应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 (10):751-756

[16]王洋,罗丽,李晓泓,等.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和血管舒缩物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6):636-638

[17]李玲玉,燕平,金晓飞.秩边透水道技术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70-72

[18]LiuWei-xing,ZhaoYan,YuYue-yue.Effectsofwrist-ankleacupunctureonassociatedfactorsinuterustissueandseruminratswithprimarydysmenorrhea[J].J.Acupunct.Tuina.Sci,2015,13 (3): 146-149

[19]王黎,鞠琰莉,邝枣园,等.针刺治疗痛经的免疫机制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 219-221

[20]王黎,鞠琰莉,唐纯志,等.电针、艾灸、埋线对痛经大鼠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 (12):943-944

[21]鞠琰莉,王黎,刘金芝,等.电针、艾灸、埋线对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 (9):43-45

[22]张慧珍,山书玲,吴仲鑫,等.电针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清中SP及PGF2α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389-392

[23]宁维翾,叶君儿,顾江红,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原发性痛经大鼠PGF2α和NO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4):248-249

[24]成泽东,栗冬,陈以国.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2 458-2 461

[25]栗冬, 张妤, 陈以国,等.温和灸对痛经大鼠血清CD3、CD4、CD8 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 2012,28 (3):49-51

[26]姚合梅,陈盼碧,黄小瑾,等.艾灸对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586-587

[27]苗芙蕊,陈洁洁,芮靖琳,等.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前列腺素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5):1 235-1 237

[28]苗芙蕊,廖爱妮,许富,等.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 814-2 816

[29]叶子维,张澎,王君琳,等.隔药灸对痛经模型大鼠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 (5):174-176

[30]范郁山,耿宝忠,林永秀,等.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7-9

[31]范郁山,苗芙蕊,廖爱妮,等.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7-9

[32]汤红丽,马钰婷,王建慧,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痛经大鼠脑垂体β-内啡肽的影响[J].中国民间医药,2012,20(2):77-78

[33]杨美春,汤红丽,方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催产素致痛经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6):40-41

[34]胡雷蕾,周宇博,池碧霞,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NO、ET-1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6,29(2):5-9

[35]于蓝,邰浩清.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1):56-57

[36]申松希,赵雅芳,张玲,等.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疼反应、子宫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482-484

[37]齐丹丹, 张玲, 申松希,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及子宫内前列腺素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2(4):48-51

[38]齐丹丹,张梅,郭孟玮,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及子宫组织内钙离子的影 响[J].中医药导报,2015,21(7):1-5

[39]齐丹丹,张梅,郭孟玮,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阿片受体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5):67-70

[40]章庆庆,朱世鹏,罗丽,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其相关物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3):51-55

[41]许咏思,赵国桢,嵇波,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收缩强度及内分泌相关分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6):426-430

[42]张梅,刘珍珍,齐丹丹,等.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张力和体表区域温度的变化及艾灸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2):35-39

[43]嵇波,李春华,赵雅芳,等.电针不同介入时机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46-51

(2016-09-27 收稿)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No.2015089;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No.QN2015027

孙立虹,女,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R

A

1007-5615(2017)01-0060-05

△ 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200)

猜你喜欢
扭体前列腺素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前列腺素并非男性特有
蒙药阿给镇痛作用的研究
前列腺素并非男性特有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前列腺素药物知多少
广藿香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疼痛模型的镇痛作用研究
艾可合剂与艾可胶囊药粉镇痛作用对照研究
龋露髓牙患者牙髓血前列腺素E2及弹性蛋白酶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