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信息,找准单位“1”

2017-03-01 21:04李海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钱数等量数目

李海荣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单位“1”的应用较为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明确单位“1”的概念。从转化已知条件、运用分数乘法和利用等量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位“1”;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83

单位“1”较多地应用在分数应用题中,部分倍数类的应用题也涉及单位“1”。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量较少,思维能力也尚未形成,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才能找准单位“1”,从而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一、转化已知条件

在较复杂的应用题中,常常出现多个数值,学生不知道应该选哪个数值作为单位“1”,导致错误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即选取题目中的某个量为单位“1”,再根据题意得出其他量是该量的几分之几或是几倍。这样能大大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如题目“某小学买了科技书、文艺书与故事书共1200本,其中故事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 ,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 ,求这三种书各买了多少本。”在这道题中,两个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 对应的单位“1”是文艺书,而 对应的单位“1”是科技书。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如果把文艺书看作单位“1”,这样题意可理解为故事书是文艺书的 ,科技书是文艺书的1÷(1- )= ,此时, 与 所对应的单位“1”就都变成了文艺书,可列出算式1200÷(1+ + )=400(本),得出文艺书为400本,科技书为400× =500(本),故事书为400× =300(本)。

单位“1”通常只是个具体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数值,且有些题目也不需要求出单位“1”的数值。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题组,强化学生的转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

二、运用分数乘法

分数应用题常见的类型一般有三种:一是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二是甲比乙多(或者少)几分之几;三是存在省略句型,如六(2)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乘法,快速得出正确答案。

如在题目“甲、乙、丙三人支援灾区,共捐款若干元,其中甲捐款的数目占总数的 ,乙捐款的数目比丙捐款的数目少 ,乙捐款的数目比甲捐款的数目少100元,试求三人一共捐款多少元。”中,可把捐款總数看作单位“1”,由甲捐款数目占总数的 ,可得出乙与丙两人的捐款数目占总数的 ,且乙的捐款数目占丙的 ,则乙的捐款数目占乙和丙总捐款数目的 = 。根据分数乘法,可得出乙的捐款数目占总捐款数目的 × = ,即可列出算式100÷( - )=1600(元),即总捐款数目为1600元。

在运用分数乘法的过程中,单位“1”通常是不固定的,需要学生根据所要回答的问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

三、利用等量关系

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选取单位“1”,从而列出等量关系式是解分数应用题的一种常规方法。

如题目“甲乙两人共有人民币540元,甲借出自己钱数的 ,乙借出自己钱数的 后,两人剩余的钱数相同,求:甲乙两人原来各有人民币多少元?”可知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甲的钱数× =乙的钱数× ,如果把甲的钱数看作单位“1”,即可得出乙的钱数为甲的钱数的 ,可利用算式540÷(1+ )=300(元),得出甲的钱数为300元,而乙的钱数为540-300=240(元)。

在上述案例中,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较容易找出,学生能快速解答问题。但是一些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是隐蔽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读题目,可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再找出数量关系,问题就可以较快得到解决。

综上,找准单位“1”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步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探寻生活中的单位“1”,以便培养学生巧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韦 迪)

猜你喜欢
钱数等量数目
等量代换
寻找变化的原因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等量代换
倒推有时比顺推容易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
牧场里的马
细心分析,正确解答
有趣的换钱游戏
探索法在数学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