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虽微,微也足道!

2017-03-02 19:45查莉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句长征诗歌

查莉敏

● 创新整合点

1.整合主题图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本课诗歌是伟人毛泽东所写,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伟人形象外,还担负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带领学生走近红军,为其了解祖国的历史打开一扇窗户。

2.整合网页资源,完成地名背后故事的搜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此处关于地名背后故事的补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课后自主阅读,拓展知识面。

3.整合相关视频,体会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阅读过程其实是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预习课文时借助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寒”的深刻含义,重视了学生内心体验,直指文章核心内容。

4.整合网络自测平台,自主完成阶段作业

在线测试平台能指引学生预习的方向,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同时能起到教学前测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做到有重点地因材施教,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以感知人物为主题编排了一组课文:走近毛泽东。共选编4篇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毛泽东的形象,这4篇课文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而《七律·长征》是4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的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这篇长征题材的七言律诗,在短短56个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地名中暗含着著名的战役,这样天险和人战便融合为新的视界。这为诗人抒怀铺垫了强烈的气场,更为衬托革命战士的坚韧品质和大无畏精神做好了铺垫。

●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力的现状

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但从本课内容来看,由于红军长征距离当代学生比较遥远,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课前对长征有一个更多、更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2.学生认知的现状

由于红军长征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初读课文可能不容易引起共鸣。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他们渴望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作为教师,不仅要让他们去触摸文字,感受语言,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还要让他们学会借助地名背后的故事,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如对仗的修辞方法等。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视频资料,了解长征中相关地名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对仗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利用微视频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感受诗人创作才华。

● 教学环境与准备

根据《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制作了预习视频,并上传班级QQ群进行共享。开放的网络以及能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采蜜园),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载体。

●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你们知道吗?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整整一年,转战十四个省,最终到达陕北。他们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唱响了战略转移的凯歌,这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一首英雄史诗。领袖毛泽东回顾这段征程时,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出示全文)。

2.初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路线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结合该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五个地名。

3.以地名为抓手理解古诗,走进伟人内心

(1)借助资料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先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自读。然后播放并介绍夺取泸定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的严峻形势及双方交战时的壮烈场面。最后总结:作者用“暖”和“寒”来表达巧渡金沙江后的欣喜愉悦和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真是恰到好处。诗中的地名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初步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刚才通过网络搜索,我们了解了红军在“金沙江”和“大渡桥”发生的故事,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三个地名背后的故事,可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长征”“五岭山”,那么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找。

指导学生抓住地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让他们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把自己的话录下来发到采蜜园交流平台。

4.以地名为抓手学习写作手法,感受伟人创作才华

(1)結合地名学习对仗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你们发现了吗?把这几个地名带进去后,诗歌在表达方式上也不一样了。五岭对乌蒙,金沙对大渡,水对桥,拍对横,这种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的写作方法叫做对仗。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让其感悟诗歌对仗的修辞手法,体会句式的工整及强烈的表达效果,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深入思考地名在诗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才华

启发学生思考: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写作方法在本篇尤为集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地名呢?请你思考一下。

教师引导:全诗涉及5个地名,巧妙地结合了长征的大事件,虽然多,却不突兀,融为一体,足以体现诗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5.巩固与训练

首先,出示练习,填写诗中地名,并选择一两个故事说一说,把答案发到采蜜园中。

其次,总结学习方法。今天,我们以地名为切入点,了解了其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地名在诗句中不仅是介绍地点,还有很多特殊的作用。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①读通诗句,圈出地名。②借助资料查找地名背后的故事,了解诗的背景资料。③把地名带到诗中,体会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情感。

再次,拓展练习,填地名,完成诗句,搜集资料,说说地名在诗中的特殊意义。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 )作( )。

最后,推荐阅读相关地名的诗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峨眉山月歌》《送李太守赴上洛》等,了解地名在诗句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总结:今天,我们抓住地名,搜寻网络资料,了解了长征途中发生的经典故事,进一步研读了文本,总结出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相信你在上课时会对这首《七律·长征》有更深刻的感悟。

● 教学反思

在此次比赛中,我们对诗歌体裁的教学方法和特点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对抓地名体会诗句意思情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原有的教学目标中体会红军精神的内容删去,增加了体会地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的内容,这契合我们以地名贯穿教学过程这一理念;运用了微视频、二维码互动等网络手段,让学生根据地名背后的故事,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便可根据反馈情况及时对教案做出相应调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图片和视频网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搭建课堂和课外的桥梁,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一举数得。

● 设计亮点

1.取舍(紧扣文本,明晰核心目标)

语文教学的根还是在文本。对于本文而言,它是一首长征题材的七言律诗,全文短短56个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于是我们以这些地名为抓手,教会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方法。并以此设定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以地名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贯穿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体现了以生为本、靶向精准的取舍之道。

2.整合(巧用“微课”,提高效率)

《课标》中指出,“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光靠教材本身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来整合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实践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如何把语文教学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微课给予的知识链不是闭合的,而是延伸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所以我们制作的微视频在教学中发挥了铺垫、疏通、延伸的作用。

3.无痕(立足学情,聚焦教学难点)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特别的诗歌中所提及的长征比较遥远,所涉及的地名背后的故事更是闻所未闻。以往遇到相同类型的诗歌时,学生就是背诵,并不知道地名在诗歌表达中能起到烘托情感、升华主题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微课程就针对学生的这一問题采取了以学定教、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在学生的陌生处,帮助他们突破诗歌理解的难点。我们先带学生看了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文字视频资料,然后教给他们查找资料的方法,让他们体会作者嵌入地名这种不拘一格的手法,感悟对仗修辞,体会句式的工整及表达效果,从而使其更好地与作者对话。微视频让学生关注到这首诗歌独特的地方,并由此及彼,学会思考,延伸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猜你喜欢
诗句长征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六一来了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七月诗歌
智珠二则
智珠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