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助力长征精神永流传

2017-03-02 19:46戴晓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毛泽东

戴晓红

●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伟人毛泽东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描写红军战胜的困难,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且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既是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收束。

●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一定了解,阅读能力有一定基础,但直观性仍然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

本课是一首律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律诗,但之前接触过很多绝句,对学习绝句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可以将其迁移到律诗的学习中来。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別是从电视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但是长征距离学生的生活毕竟比较久远,学生对本诗中出现的具体事件还不够清楚,所以有必要补充一些资料。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掌握七律的体裁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难”“不怕”,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信息技术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字里行间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自主预习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难”“不怕”,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难点:“暖”和“寒”的理解。

● 教学环境与准备

结合自主预习单,提前做好相关预习工作:①自学6个生字,区分形近字“崖”和“涯”。②理解字词,标出已知的和未理解的。③自读资料袋,了解长征,收集长征故事。④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⑤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校有开放的网站、APP,能为学生预习自学、互动交流提供载体;未来教室“白板”与“平板”的双板结合,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

●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了解七律

教师出示开国大典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场面?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千难万险?”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根据自主预习单了解七律、了解长征。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律诗,他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律诗的基本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意及以后学习律诗奠定基础。

2.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先画停顿,初读。然后听范读音频,读正确,读通顺。教师重点指导“磅礴”和“逶迤”,也要提示“礴”“丸”和“岷”的书写。最后学生读出韵律。

(2)学生了解诗歌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朗读是有梯度的。五年级学生的初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与顺序,以便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梳理。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这样的设计有层次,效果一举两得: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二是美文美读,能让学生感受美文的价值所在,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学生通过二读,了解了诗歌的大概内容。

3.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在教师给出的重点词解释中,学生自学还未理解的字词,结合预习,联系已知,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教师绝不要插手帮忙。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给出难解词、重点词的解释,再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这对学生来说就像“摘香蕉”那么简单。

4.深入感悟,体会精神

(1)以长征故事(长征路线图片)作为“感悟”线索,初步感悟红军精神。

学生从“远征难”“万水千山”中感悟“长征的难”,从“不怕”“只等闲”中感悟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形成强烈对比。

(2)抓住诗眼“不怕”,品读感悟文中的长征故事,强化“对比”,深入感悟红军精神。

师:诗中所写的长征故事,你对哪个印象最深刻?请自主选择其中诗句,学完3~8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气势)

学生从中感受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通过“逶迤”与“腾细浪”、“磅礴”与“走泥丸”对比的作用,感悟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读“巧渡金沙江”,理解“暖”;观看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理解“寒”。

(3)学生通过概念图梳理长征故事及其对比手法的运用,品读“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长征胜利的喜悦。

(4)长征故事千千万,红军精神永流传。想一想还有哪些红军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该诗总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初步感悟和深入感悟两个步骤品味感悟红军精神。初步感悟注重朗读体悟,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对比体悟红军精神;深入感悟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使学生感知内容,感悟事例,感动情怀。这样的感悟传达给学生,能让其为之动情,红军精神也更深入人心。

5.网络搜索,拓展延伸

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读一读,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设计意图:立足课堂,有效拓展,将小课堂、大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浑然天成。補充毛泽东的其他诗歌,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6.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一个长征故事,字数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学生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征故事,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内化程度,又能让学生在积累资料、体悟情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一举两得。

● 设计亮点

1.整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本微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运用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了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特别是在“飞夺泸定桥,勇渡大渡河”的视频中,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十三根铁索上爬行,这是一种多么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学生们怎会不感动?

2.探索尝试教学,提倡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该微课程设计中,自主预习、画出诗歌节奏停顿、自主感悟“长征之难”等环节,给了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学”是为了“教”,“教”是为了更有效、更深入地“学”。

3.紧扣诗眼“不怕”,感悟长征精神

仔细分析《七律·长征》这首诗,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剩下的诗句都是红军长征具体的英勇表现。因此,我们紧扣“不怕”,抓住“逶迤”“磅礴”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再与“腾细浪”“走泥丸”作对比,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和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由于学生难以理解“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暖”字的理解上,我们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在“寒”字的理解上,我们通过让学生看视频,谈感受,拉近了他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激起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其获得了生动的表象,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4.借助思维导图,复习巩固内容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点连成块,把块连成网,这就能很好地梳理知识。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教师从整体结构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课文的主要结构、层次和意义。

5.拓展延伸,促进深度理解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这节课的尾声,我们出示网络学习的要求,即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读一读,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这为本单元“走近毛泽东”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也养成了他们在书本以外拓展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做,能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毛泽东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智珠二则
智珠
1949,毛泽东点将
十送红军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