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因声求气

2017-03-02 22:44吴湘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5期
关键词:郑伯秦伯秦师

吴湘君

课前预热:将导入的内容投影展示,激发兴趣。内容为——“小之明:‘又吃饱没事干了。小之华:‘看上去很小。小之红:‘你逆生长啦!”

导入:同学们,大家肯定很疑惑这投影仪上是什么呀!这是一个假设。假设你那爱臭美的老妈,自拍了一张自认为很美的照片传到了网上,然后有了这样三条留言。如果你是你妈妈,你不太喜欢谁的评论呢?为什么呢?后面两条评论的内容看似是一样的,但是你的妈妈应该比较喜欢谁的话呢?又是为什么呢?

(生1答:不太喜欢第一条。因为他不懂情趣,没有投其所好;生2答:比较喜欢最后一条。因为他用了肯定的语气,并且说话很有趣,而前面那条表面上是肯定的,可是还可以理解为“实际上不小了”。)

嗯,其实这不是假设。爱臭美的那个人是我,这三条评论是老师的三位朋友的话。那大家再猜猜看,谁是跟老师关系最亲近的那个人呢?

(生齐答:第一个!)

大家真有慧眼呀!是啊,平时和你最亲近的人往往就是最“口无遮拦”的那一个啊!

生活让老师明白了关于语言的这样两个道理(投影展示)——语言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达可以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正所谓是“一语一世界”啊。关于此,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有这样四个字——“因声求气”。你是如何理解“声”这个字的?“气”又作何理解呢?“因声求气”怎么理解呢?

(生答:“声”,可以指声调、声量、朗读的节奏、停顿等等;“气”可以指情绪、情感、精神、气势等等;“因声求气”就是指依靠朗读过程中的语调、节奏来探寻语言文字里的情感、气势。)

看来,“因声求气”还必须“吟咏其韵”啊。

解题: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吟咏出自《左传》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齐读)《烛之武退秦师》。“退”何意?“师”呢?(生答)“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生答)

整体理解,概述全文内容:既然是叙事性文章,那么就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完整地表达一下)烛之武以“说”让秦伯“说”,可见语言的万钧之力啊!(板书“说”——“说”) “言为心声,因声求气”,就让我们来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吧。(齐读全文)

文本研读,重点诵读三处对话:

一、诵读佚之狐与郑伯的对话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生齐读)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出使解围,最后秦晋果然退兵。可见,此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答:有洞察力和预见性)那佚之狐为何自己不去退秦师?(生1答:他惜才,这是让烛之武成名的好机会;生2答:他怕死并且圆滑,哪怕燭之武没有成功,也可免于责罚。生3答:他想去,但是自知智力不及烛之武。)让老师来将这句话再读上两遍,请同学们再作思考。(生能够抓住其中“矣”这个语气词和“必”来揣摩人物形象。生1答:语气词“矣”,体现了老臣的深切忧虑,当下,他最关注的是国家危亡;生2答:“必”字既体现了他的智慧,并且说话肯定,没有虚与委蛇;生3答:排除种种可能性,佚之狐或许是自知表达能力不及烛之武。)让我们把我们新的认识放进文字,再来品读一遍这段文字吧!(生齐读,感情明显更为丰富。)那么他对于烛之武形象的刻画起到什么作用呢?(生:衬托)到此,烛之武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而最后一段子犯与晋侯的对话未有一字提及烛之武,请问和烛之武有关吗?(生答:衬托)

二、诵读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两位学生分角色诵读)

佚之狐的举荐,让我们初识一位“牛人”烛之武。而这段对话,又让我们了解到烛之武的哪些信息呢?(生:年老,怀才不遇)

资料链接: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至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如果你是这个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你看到郑伯,你心里是何感受?(生答:悲喜交加。喜的是,才华终于有用武之地;可是,心里肯定对郑伯有怨恨,想指责。)而烛之武是如何来表达的呢?

比较诵读——“辞曰:‵臣之壮,不如人;今老,无能为。′”和“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生1答:无一字指责对方,却起到了同样的效果,以退为进;生2答:语气不生硬,表达很委婉,将内心的不满以及感慨通过一系列虚词表达了出来。)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生齐读)

这里郑伯语言中也有一“也”字,请问和烛之武的是一样的吗?(生答:不同。烛之武的“也”是语气助词,而郑伯的“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是一种肯定的语气。)再读,同学们从中能够一个什么样的郑伯呢?(生:真诚认错,有雅量,让人感觉很诚恳;而“焉”字使得表达更为委婉。)

再读此段对话,烛之武由“辞”到“许”,体现了这位老臣什么样的品质呢?(生答:以国家利益为重,国难出忠臣。)

三、诵读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而不退晋师?(投影展示秦晋围郑地理形势图)

(生根据此段内容以及第一段背景,分析原因,师总结。)这些具体的劝说内容请同学们找出并分析烛之武劝说的角度。(生找出“越国以鄙远……将焉取之”。劝说揣摩对方的想法,分析利弊,看似无一字站在郑国的角度,都是为秦国着想,并且都是事实。)

那么,烛之武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呢?请两位同学来诵读此段,并且说一说你诵读时语气变化的理由。(生1读,在语气的转换中理清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一生评;再读时,要求生2将前面两位同学的理解注入自己的诵读之中。)

劝退的具体内容有了,关键就是如何来表达了。准备一场战争毕竟不易,拿下郑国如探囊取物,烛之武只是一介将要亡国的使者,并且秦伯深知其此行的目的。如何来表达,让秦伯更好地接受呢?

请一位同学直接陈述之前我们分析的退兵的利弊,另一位同学按照烛之武的表达来诵读。请同学们体会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生1表演:直接分析利弊,最后直接说“请大王退兵吧!”,生2按烛之武的表达来表演。)表演之后,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烛之武“以退为进”、“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语言艺术。

结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诵读之中感受到,无论是烛之武对郑伯表达时候的“以退为进”,还是郑伯语气中流露出来的“真诚诚恳”;无论是烛之武劝说秦伯时候的“投其所好”还是至始至终的“不卑不亢”,都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沟通”艺术。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国与国的交往并无不同,希望这节课,大家能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猜你喜欢
郑伯秦伯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