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御马监太监黄海墓志铭考释

2017-03-07 19:04
关键词:弘治黄海南京

魏 睿 林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明代御马监太监黄海墓志铭考释

魏 睿 林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明故南京御马监太监黄公墓志铭》记载了御马监太监黄海的相关事迹。根据志文及相关材料推测,志主黄海可能生于今河北省,且为蒙古族人。作为明代地位较高的宦官,其墓志中所载之黄海生平事迹及其与南京光禄寺少卿李岱和成化年间著名的御用监太监钱能等人的交游,可补阙史籍记载。

黄海;墓志铭;宦官;御马监

网络出版时间:2017-02-28 14:39

2013年1月,南京市天隆寺出土明代南京御马监太监黄海墓志铭一合。墓志为正方形,边长73.5 cm,保存完好。志盖篆书“明故南京御马监太监黄公墓”12字。志文楷书,共36行,满行36字,共953字。结合历史文献,对此墓志进行释读,从墓主的生平、族属、籍贯、葬地以及交游等方面进行考证,着重探讨墓主的身世问题。

一、墓志录文

兹将志文录写并标点如下:

明故南京御马监太监黄公墓志铭」①

赐进士、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南京光禄寺少卿、前刑科给事中、山右乐平李岱撰文」

南京左军都督府掌府事、保定侯、汝阳梁任书丹」

赐进士、文林郎、南京大理寺评事、莆田徐元稔篆盖」

正德戊辰十有二月初十日癸酉,南京御马监太监黄公,以疾卒于外第正寝。嗣子石玉」持状弊泣拜于余,曰:“先尊病革易箦际,请同监太监刘公进,属以后事,以公同家,忠厚有」余,故敢藉以高明,述以行实。刘公遂以此托诸名公,谓公于弘治癸丑间给事刑科,曾同」事尊公,查盘库藏,交游有旧,必稔知其略,浼以铭诸幽壤,传之不朽也。”用是,弗获固辞,乃」按状而之。公姓黄,讳海,山后直北部人。正统丁巳,以童穉进入」内庭,赐姓氏,得侍」仁寿宫。癸亥,渐长,时在」御前答应。丙寅,既壮,随」驾南海子采猎。时」上射中鹿,不获,公即驰马追捕献」上。上喜其能,当升长随。自是,起居出入恒在左右也。景泰辛未,升奉御。明年,调酒醋麫局。寻升」本局左副使。天顺丁丑,左迁南京尚膳监,供奉」宗庙祭祀。甲申,南京守备重臣知公端谨雅饬,存心不苟,特进御马监司房写字,典领薄书出」纳,一应钱粮会记,当而已。成化戊子,复升本监奉御。乙未、戊戌,转左右监丞。壬寅,升左少」监。甲辰,擢太监,兼理广惠库事。弘治改元戊申,以例挨年降左监丞。癸丑、已未,复转左右」少监。乙丑,仍升今职。噫!公虽部落之遗,天性纯厚,操履坚贞,读书手不释卷,析理心必锱」铢。如在库查盘一应钱粮,鉴前人之弊,或以有作无,以无作有者,公则手自薄书,心自磨」算,必脗合而后已。当时凡同执事者,皆以为准的。而又亲贤乐善,久而不厌。莅政之余,焚」香静坐,颐养性情,阅饰书史,挥娱琴弈,靡不精妙。平生寡言,谙熟典故。举论,则以先辈忠」义显于前代、炽于当时者。为法,知有其」君,而不知有其身也。而又处己待人,比循礼度,居处服食,不尚华縻。历是官也,屡进屡退,曾无」喜愠之色,亦可谓含养有素而善变者矣。余今岁春北上给由,过谒公。留酌,叹曰:“同执事」者,不过二三人而已。”既而,见几上一轴,乃钱三太监之铭也。公则谓:“此老临终叮咛,谓当」道者曰:‘南京御马监黄某,情顾情顾,吾分也。’遂有蟒衣玉带之许。”公则对使者曰:“善为我」辞,吾老矣,病不称,且无功,不应如是之滥也。”其惜名器、知大体如此。然而汉武帝顾命金」日磾之忠,亦犹是也。公之所可取者,其大略如是。惜乎离乱间失恃怙,无以考厥来历,且」不知初度之辰。约其年,八旬有五矣。公平生言行,为中贵之出类,吾道之所重,其诸异乎」人之为之欤者多矣!乃子玉,卜以十二月二十七日,扶柩安厝于聚宝门外安德乡天隆」极乐寺山原,亦可谓托得其人矣。是宜而铭曰」:“生于北夷,天道之常。托于流俗,人为之强。职近」至尊,宠矣无疆。寿过八袠,卒矣云亡。天隆极乐,允矣而昌。载诸贞珉,幽阐斯彰。”」

江东朱芸勒石

二、墓主的仕官履历考略

黄海其人,未见文献记载。据志文,其于正德三年(1508)十二月初十日去世,因于“离乱间失恃怙,无以考厥来历,且不知初度之辰”,故撰文者李岱推测其年龄约85岁。按此计算,黄海应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生人。14岁时,即正统二年(1437年)进入内廷,被选配去了仁寿宫(仁寿宫位于武英殿北侧,原为皇上的斋戒场所)。明初,皇室中并没有皇太后的存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前就开始对紫禁城的营建,所以在最初的规划中并没有预留太后宫。直至明宣宗登位后,其生母张氏,即仁宗皇后仍然健在,故而张氏便以皇太后的身份,从坤宁宫搬到了仁寿宫,这是仁寿宫作为太后居所的开始。后来,宣宗贵妃孙氏因生下了英宗,母凭子贵而被册封为皇后,在英宗即位后又被尊为皇太后,入住仁寿宫[1]3 513-3 514。黄海侍奉的应就是这位孙太后。

正统八年(1443年),黄海从侍奉皇太后的宦官晋升为英宗身旁近侍,这次的人员调动应与同年宣宗第一任皇后胡氏去世相关。3年后,黄海跟随英宗前往南海子狩猎,并驾马捕获了英宗射中的鹿,也因此得以升任长随。自此,黄海起居出入英宗左右(南海子作为皇家苑囿,明朝皇帝几乎每年都会至此游猎)。此次狩猎未见载于史册,仅《皇明通纪法传全录》云:“(正统十一年)三月,上阅武于近郊。”[2]321此可为对史料的补充。

景泰二年(1451年),黄海升任奉御,正六品,掌天子供奉,或管食、药、衣、舍、乘和辇等[1]1 822,与其之前职务相比,出现在御前的机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职位调动暗含着皇权职掌者的更替。众所周知,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造成英宗被俘,代宗朱祁珏被拥立称帝。因此,曾作为英宗近侍的黄海理应被调离新任皇帝代宗身边。景泰三年(1452年),黄海被调往酒醋面局,不久升任从五品的左副使,掌管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等事。这可能是因为黄海在担任奉御时所管之事为饮食方面,或因表现优异等原因得以升职。

天顺元年(1457年),黄海“左迁”南京尚膳监,供奉宗庙祭祀。“左迁”一般意为“贬职”,而黄海不仅是被降职,更重要的是被调离了权力中心,原本稳步升职的黄海突然被贬职,并且调离至南京,也是有迹可循的。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派出使者迎回英宗,并将其软禁在南内。8年后,代宗卧病在床时,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攻入南内,拥英宗复位。之后,首先要赏封功臣和清算旧账。黄海在英宗被困于南内的这段时间,职位一直在升迁,明哲保身的他自然是在被清算的范围内。

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驾崩,之前的迁怒算是告一段落。据志文,黄海在一位守备重臣的推荐下,得以“特进”南京御马监司房写字。虽官职不大,但对于原来尚膳监的职位来说,已是很大的晋升了。黄海此次升迁,这位守备重臣的力量不容忽视。南京作为留都一直备受重视,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朝廷开始任命武职重臣和老成太监守备,以防不虞之事。后又增添同守备武臣并参赞机务文武各1员。其中,守备宦官是司礼监外差,管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具有极大的权力[3]99。这位推荐黄海的守备重臣,志文中并未提及其名。就在黄海升职前1年,即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前南京守备太监怀忠去世。同年十二月,南京守备徐承宗去世。当月,成国公朱成担任南京守备。据此可知,天顺八年(1464年)南京守备中外守备为朱仪,内守备不详,协同守备缺任。据文献所载,内守备直至成化元年(1465年)王敏上任方补缺[4]353。笔者推测,可能正值改元之际,宪宗未能及时任命南京内守备。所以,这位推荐黄海的守备重臣之名仍需更多资料方能确认。

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1468年)到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1505年),黄海几升几降,一直在御马监内调动。御马监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还负责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重要性仅次于司礼监。黄海用了16年从南京御马监司房写字升迁至正四品太监,并负责广惠库事务。但孝宗即位的第二年(1489年),黄海就被贬为正五品的左监丞。弘治六年到弘治十二年(1493-1499),升为从四品的左右少监。弘治十八年(1505)成为御马监太监,直至3年后去世。

三、墓主的族属与籍贯推断

据志文,黄海于“离乱间失恃怙,无以考厥来历”,但其进入内廷时已14岁左右,按理应对自己的身世来历有所印象才是。但是,就连其姓氏“黄”都是入宫之后被赐予的,并未提及其原名。志文中亦仅称其来自“山后直北部”,这一地点并非具体的州和府,也就是说,黄海应来自太行山以北地区。

在黄海出生的明朝初年,北部边境地区因蒙古残元势力的虎视眈眈而存在巨大的压力。因此,当权者实行了移塞外边民入内的空边政策。自洪武三年(1370年)以来,凡蒙古的归附军民都将其内迁,使其散处于汉人之间。次年,不仅将降民迁入内地,亦有迁往北平屯戍,编入军卫之中的情况。该年三月,大将军徐达深入蒙古草原,大战告捷,故又从山后迁出9万余沿边之民戍守北平,这些移民主要是故元的官吏和将士[5]205。洪武十年(1377年),山后降民530户2 100人迁入北平和永平两府[4]1 881-1 884。洪武时期,北平地区外来移民中,以来自山后的居多[6]。有史料亦载,洪武八年(1375年)曾派遣内使用绢帛和巴茶换马以通互市,由是山后、归德诸州及西方诸部落皆以马来售[7]654。换言之,在明初,山后虽处于明朝政府的管辖范围,但亦居住着大量的蒙古归附军民。墓志铭文中感叹黄海“生于北夷”乃是“天道之常”,亦证明其所出生的山后地区在当时应为蒙古降民的聚居地。撰文者李岱还用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匈奴族辅政大臣金日磾来比喻黄海,亦可见其外族身份。此外,志文中所言“公虽部落之遗”更是明白地说明了这点,故黄海很有可能是蒙古族人。

山后究竟位于何处?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8]206《元史地名考》则云:“山后者,保安州也。”[9]元代的保安州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时因迁人民至居庸被废。永乐十二年(1414年)新置保安卫于废州,至次年方复置保安州。自1369-1414年之间的40余年,保安州所在地区并无明确的行政区划,故在文献中大多称其为山后。《明史》曾提及,靖难之役中,永平卫千户郭亮在与燕兵作战时投降。而当时燕师初起,已攻克了居庸、怀来及山后诸州[1]4 104,这些州基本都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故黄海所出生的山后应位于今河北省,黄海应为今河北人。

四、墓主葬地反映的明代宦官崇佛现象

据志文,黄海嗣子石玉在其去世后,选择聚宝门外安德乡天隆极乐寺山原安厝其棺柩。天隆极乐寺即今天隆寺,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天隆寺,位于南城安德乡,西去所领祝禧寺三里,北距聚宝门十里左右。该寺始建于明初,初名为极乐庵,至僧人弘昇奏请赐额后,名为天隆极乐寺[10]594。寺院住持为已有名额的佛寺重新奏讨名额,以求最高统治者的荣宠和保护是当时常见的做法。

明朝,南京南郊佛寺广布。时人称:“都城以南,花宫兰若,芙蓉相宿,呗声连起,晨夕铃鼓相闻数十里,此何减天竺招提也?”[10]344当时的宦官们多崇信佛教,热衷修建寺院,死后多葬于此,正所谓“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3]20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宦官们因无后而渴望有所寄托外,也有学者认为与明朝设立的宦官制度有关。当时“年老的宦官都要被驱逐出宫,为了避免其泄露后宫隐私,他们不许回家,一概迁至寺庙,每天烧香度日,由宫中供给其衣物柴米,终其天年”[11]1 147。所以,只要是有能力的宦官都会为自己提前安排后事,其中捐建寺院和以寺养僧以僧守墓是关键一步。这些寺院的等级亦有规定,黄海作为一位御马监太监,按《金陵梵刹志》分类,其所安厝之地天隆寺为小刹,与当时的情况相符。

五、墓主交游的相关事迹及所涉人物

黄海墓志的撰文者李岱,在明朝过庭训的《本朝分省人物考》中有载其传。据载:其字宗岳,江西乐平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二年(1489年)担任南京刑科给事中,后升任南京光禄寺少卿。正德三年(1508年)考绩至京,因未曾贿赂当时掌权的司礼监太监刘瑾,不得继续为官。直至刘瑾被诛之后,方得以补录为陕西布政司参政,上任前不幸去世,时年68岁。王云凤的《博趣齐稿》载其墓志铭,标题正是《陕西布政司右参政李公墓志铭》。李岱为黄海墓志撰文制铭,正系其考绩至京之时。两者曾于弘治六年(1493年)共事查盘库藏,也因此而相知相熟。值得一提的是,李岱为黄海撰写的墓志题名为“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南京光禄寺少卿、前刑科给事中、山右乐平李岱”。“奉政大夫”“修政庶尹”这两个正五品的散官和勋官名称是李岱的传文与志文中未提及的。

正德三年(1508年)春,李岱赴京,顺路拜访黄海,看到其面前案几上放有钱三太监的墓铭卷轴。黄海称,钱三太监临终前曾嘱咐当道者多给予他照顾。这里的钱三太监,应为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著名的御用监太监钱能,因其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三,故人称为“三钱”。正统年间(1436-1449年),钱能兄弟4人一起入宫,后俱显赫。钱能原在云南守备,因太过贪婪暴虐被举报,宪宗不得不将其召回,但并未责罚他。后又命其往南京守备。成化十八年(1482年)至弘治元年(1488年),钱能担任南京守备太监。在此期间,黄海的官职从正六品奉御顺利晋升为正四品太监。但好景不长,不久钱能被罢免,黄海又立马从正四品的太监降为正五品的左右监丞。弘治末年(1505年),钱能老死于京师,他对当道者所说的照顾黄海也得以实现,黄海重新担任御马监太监一职。可见两者关系之密切。

钱能去世后恩宠不灭,正德初年(1506年)被赐葬最胜寺[12]补遗卷一。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甚至命户部将最胜寺寺前的马房草场地十顷赐作香火,以此佑护太监钱能坟茔[4]693。故黄海在案几上放有钱能太监的墓铭,不论何种目的,这种做法都于情于理。

值得一提的是,因钱能之嘱托,当道者对黄海曾有“蟒衣玉带之许”。蟒衣玉带是明代的赐服,郑和及御马监太监梁芳等都曾获赐。在明代中后期,甚至形成滥赐局面。黄海以老、病且无功推辞了这种赏赐,可见“蟒衣玉带”之赐对于宦官来说并非稀奇之事。

墓志书丹者梁任,是保定侯梁瑶的庶次子。宣德十年(1435年),其父梁瑶继伯爵之位后,因平贵州苗民之乱的功劳得以进侯,禄1 500石。天顺元年(1457年),按照“恩例与世袭”[13]卷二,梁瑶去世后,其庶长男梁传和嫡孙梁宗相继承袭爵位,但均时间很短即去世。成化十八年(1482年)梁任得以袭爵。开始,他只是因祖先恩荫被授予带俸武官,并不掌管实事,直至弘治九年(1496年)才得以真正掌实权。在职期间,梁任曾两次遭到弹劾:一为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月,南京监察御史陈顺弹劾其贪[4]3 032;二为正德七年(1512年)秋七月,南京十三道御史汪正亦弹劾其贪残害人[4]1 924。同年冬十月梁任卒,其子永福奉其丧归葬宛平,诏赐祭葬如例[4]1 977。

篆盖者为徐元稔,字明嘉,莆田人,南京大理寺评事,弘治十五年(1502年)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他曾建言立庙致祀陈瓉与陈文龙叔侄[14]404。郑岳的《莆阳文献列传》载有其诗《对菊次韵》[15]。

作为明代地位较高的宦官,黄海历经了5位皇帝6个年号。其墓志中所载其生平事迹与交游等诸多方面都是对史料的重要补充。对研究明代的宦官制度、民族关系以及行政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 录文中“」”为转行符号。

[1]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明)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4] 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 (明)郭造卿.中国史学丛书(第三辑)[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4.

[6] 曹树基.洪武时期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J].中国农史,1995,(3):12-27.

[7] (清)万斯同.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 (清)李文田.元史地名考[M].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胡玉缙钞本.

[10]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1] 向斯,王镜轮.中国历朝皇宫生活全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12]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清道光七年(1836)姚氏刻同治八年(1869)補修本.

[13] (明)焦竑.皇明人物要考[M].明万历(1573-1620)三衢舒承溪刻本.

[14] (明)孙旬.皇明疏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 (明)郑岳.莆阳文献列传[M].明万历(1573-1620)刻本.

(责任编辑 薛志清)

A Study on the Epitaph of the Eunuch of the Directorate of the Imperial Horses Huang Hai in the Ming Dynasty

WEI Rui-li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

According to the epitaph of Huang Hai,an eunuch of the Directorate of the Imperial Horses in the Ming Dynasty,Huang is presumed to be born in the present Hebei Province and to be a Mongol.It is stated in his epitaph that Huang Hai,as a high-ranking eunuch,has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Li Dai,the Sub-Director of the Imperial Banqueting Court,and Qian Neng,the famous eunuch of the Directorate for Imperial Accouterment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What is mentioned in the epitaph can serve as a supplement to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Huang Hai;epitaph;eunuch;the Directorate of the Imperial Horses

2016-11-11

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144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ZDIXM015)

魏睿林(1993-),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考古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十国史。

H 315

A

2095-462X(2017)01-0037-0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228.1439.032.html

猜你喜欢
弘治黄海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龙江剧《弘治私勘》
东方湿地 黄海明珠
黄海简介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南京·九间堂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