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困境

2017-03-07 19:04高彩霞董明纲
关键词:人文文学大学

高彩霞,董明纲

(1.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2.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论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困境

高彩霞1,董明纲2

(1.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2.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当下中国大学文学教育中存在经典阅读缺失、娱乐化阅读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单调、教师文学素养不理想和互联网全覆盖背景下媒体的多元化冲击等问题。大学文学教育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在业界形成对文学教育地位重要性的共识,发挥政策和制度规范的杠杆作用;提高文学教育的地位,推进文学教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的兴趣,并通过大学的率先垂范,引领整个社会形成热爱文学的时尚和潮流。

大学文学教育;大学生;价值定位

网络出版时间:2017-02-28 14:44

论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需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谈起:即当今大学的主要功能——人们需要大学做什么?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两个问题早有答案,但结论又似乎不那么简单。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余年,国家和社会对当今大学的功能定位渐趋明晰,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①。而“人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显得更为复杂:为了有知识有文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为了有个好工作;为了挣大钱、生活更舒适等。如果脱离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和上大学的目的谈大学教育,不仅会失之偏颇,而且也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更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基于此,笔者试图从国家和个人对大学的职能要求入手,以大学非中文类专业的文学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和面临的困境,以及走出困境的路径问题。

一、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回归精英教育,继而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教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为国家走出文革经济荒漠化、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在大学教育中也出现了专业划分过细过窄、重理轻文及重技术轻文化等偏差。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培养的人才存在着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无思想和有理想无境界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中国的事业发展壮大以及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于是,“素质教育”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大学的“通识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逐步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也由于痛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乏力,以及西方强势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侵蚀和同化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并着手开展对传统文化的宣讲。近几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掘,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在此背景和氛围下,观察当今大学文学教育,其主要价值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大学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提升审美能力和品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早在先秦时代,智慧先贤即对人文的意义和职能具有如此精辟的见解,重视人文的传统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大学的职能首先是人才培养,培养的人才不论从事何种专业,都应当是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素养的人。如此人才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努力工作。在人文情怀和素养的培育中,文学教育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渠道。通过文学作品,大学生们可以领略文学的魅力,获得审美的享受,提升个体欣赏品鉴文学作品的能力;可以从文学对人的生存观照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和博爱之心。

第二,文学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启发智力和创造力。文学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大致分为3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人文科学知识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对于中文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即便非中文类专业的大学生,丰富的文学知识积累对其进行专业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也可以起到夯实基础、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及促进创新的作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最具想象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创作和欣赏无不与想象和创造结合在一起。这也就不难理解钱学森、李四光和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文学爱好者的原因了。

第三,大学文学教育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对唯实用性和唯功利性的倾向予以纠正。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置身作品所创造的世界,阅读者会被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情感所吸引、打动和感染,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个过程是阅读者超脱现实物质利益约束的精神洗礼和身心释放。通过阅读,作品中那些聚集了人类真善美品格的人物和故事深入读者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者的品格情操,提升其人生境界。

第四,大学文学教育可以引领全社会热爱文学的风尚,使文学的教化功能得以实现。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侧重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文学独领风骚的时代,比如唐代,不仅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诗人,就连皇帝也是品位不俗的诗歌爱好者,民间不识字的老妪都会吟诗。那样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充满自信、充满浪漫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气质,令人心向往之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物质功利性的气息要淡薄得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融洽。

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④的论述,对文学的教化功能作了最早最全面的论述。大学的文学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生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辐射,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和兴趣。

二、大学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大学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文学教育的困难主要是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以及教育手段比较单一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使得文学空前政治化,现代文学时段的一些优秀作家(比如钱钟书、张爱玲和“七月派”等)及其作品被有意遮蔽排斥在文学史之外,无法进入文学教育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文学教育又面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挑战,文学被挤到了边缘,甚至到了有名无实的地步。如今,虽然国家、社会和大众对文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大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远离和拒斥,趋向于娱乐性和快餐化的文学阅读

大学教文学课程的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问及学生是否读过某某名著时,经常听到的是“读不懂”“没意思”和“没读过”的答复,特别是非中文类专业的学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学生离文学愈来愈远,对中外经典文学真正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以娱乐、玄幻、穿越及惊悚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读物。不是说后者不能读,而是如仅读这些作品,却对经过历史积淀和无数人阅读检验的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弃之不顾,只追求轻松、快乐、好玩和刺激等感受,势必使文学的诸多功能大打折扣。这是文学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二)中文教师缺乏对文学的热爱,文学教育往往成为知识灌输和思想阐释,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对语文心生厌倦,那么,大学的文学教育情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非中文类专业的文学教育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和文学作品鉴赏类课程,还有一些有关文化等方面的泛文学课程。目前的大学文学教育多是将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中学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文学鉴赏基本上是作者、背景介绍、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大多不读原作,只是背会应付考试而已。

作为艺术家的个性化创作,文学作品不是原理、定理和规律,它们是审美对象,需要学生以文字为媒介,中断日常功利性的态度,进入审美的状态,全身心的感知和发挥想象,并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完成具有阅读者个性的审美实践过程,这才是大学文学教育的理想境界。为此,首先需要文学教师引导学生热爱文学。而大学中文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文学缺乏热爱和热情,只是把文学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和谋生的手段,甚至教师对原著的阅读也不尽如人意,其文学素养不能适应文学教育的需求。

(三)网络和媒体技术的空前发展,使得学生的文学阅读图像化、碎片化和简单化,缺乏文学阅读应有的想象空间和思想深度。

互联网和各种媒体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被网络和各种媒体包围,如电影、电视、游戏、QQ和微信等。文学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直观形象的视频,学生不愿意面对白纸上的一行行文字。对文本阅读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大大缩小。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和想象能力变得迟钝,习惯了接受别人理解后抛给自己的东西。那些穿越剧和玄幻片,更使不了解历史的学生们误把虚幻当真实,把虚构当历史,这样的文学接受不仅简单化和碎片化,而且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

三、大学文学教育的出路探寻

有感于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文学教育面临的困境,许多学者和教育者大声疾呼,潜心研究,进行各种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突破和成效。

(一)充分认识大学文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困难挑战,在学界和教育界形成共识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明确目标是首要问题。如果不清楚为什么要开展大学文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在当下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就无法走出困境。事实是,在当今大学校园,教育者的认识并不统一,在实用主义和功利化的学习弊端已暴露无余的今天,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文学教育的教化功能和提升文学素养的诸多作用,并非被教育者们普遍认识和接受,这同样需要艰苦的过程,只靠振臂一呼绝无可能实现。所以,统一认识和明确目的是首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摆事实和讲道理,也需要行动起来,让教育的效果和成绩说话。

(二)推进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文学教育的制度规范建设,提升文学教育的地位

改革开放伊始,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国家在高校设置了大量的理工科专业,而且强调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如本科院校英语四级成绩与毕业证挂钩等规定。学理工医科的学生毕业后待遇也高,当时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开展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文件下达之后,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如火如荼,高校设置通识课和文理跨学科兼修等改革举措相继出现。因此,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文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必须从制度入手,譬如课程设置的要求、学分要求、考核办法的制订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均需一系列的规范制定和落实方可奏效。

(三)积极进行文学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创新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材的编选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布局等。教学内容要丰富且有针对性,既要考虑设置公共必修课程,更要根据年级和专业的不同要求及特点,设置选修课程,兼顾共性和个性两方面。

其次是教学方法,既要强调文学经典原著的阅读,又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变通。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阅读有困难或不感兴趣的经典作品,可以先从看电影或电视入手,消除阅读障碍,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作家诗人故居等,使其亲身领略和感悟文学家的创作、人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编演文学名作和续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改变以往一卷(或论文)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访作家和诗人家乡或故居,写考察笔记和心得感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织不同的阅读小组,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写阅读报告等。

(四)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培养教师对文学的热爱

要提高大学文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首要和关键问题,而现实却并不乐观。特别是在理工农医为主要学科的高校,文学教育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文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自信和热情,也影响到他们对提高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培养教师对文学的热爱,把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当作职责和志趣所在,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热情,也需要大学文学教育的氛围,以及对教师评价体系的整体变革,如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和职称评定的条件等政策性规定的变革,通过这些措施使文学教师愿意成为文学爱好者、创作者和欣赏者,愿意为文学教育呕心沥血和努力奋斗。

大学文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各自的高等教育中都十分重视文学教育。而中国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已迫切感到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不足。因此,要直面现实,充分认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吸取国外大学文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本民族重视人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从政策、制度、师资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同时发力,全面推进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和进程,以确保大学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等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注 释:

① 1088 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随后有医学、神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人才培养。直到1810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方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此后,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

②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正式拉开帷幕。此前的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并在全国确定53所高校作为试点率先实施。

③ 引自《周易·贲卦·彖传》,原文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为“人文”一词的最早称谓。见《周易译注》第119页,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④ 引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译注》第258页,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5月北京第一版。

(责任编辑 梁秀娟)

On the Value and Dilemma of Literatur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GAO Cai-xia1,DONG Ming-gang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ebei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Qinhuangdao,Hebei 066102,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The present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classical reading,the excessive reading for entertainment,the monotonous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the inadequate literary attainments of teachers and the impact of media diversifi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full coverage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These problems can only be solved when the importance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is recognized,the reform of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testing is furthered,and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literary classics is inspired by way of advanced teaching devices.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university student;value orientation

2016-11-01

高彩霞(1963-),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人文教育和生态文学。

G 642

A

2095-462X(2017)01-0097-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228.1444.036.html

猜你喜欢
人文文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