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宁心安神法为主综合治疗失眠的疗效分析

2017-03-08 05:24辛亚然李海燕刘景璐王秀兰保定0710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宁心安神解郁西医

辛亚然 李海燕 刘景璐 李 然 王秀兰(保定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解郁宁心安神法为主综合治疗失眠的疗效分析

辛亚然 李海燕 刘景璐 李 然 王秀兰(保定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失眠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予自拟“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加减,配合针灸、耳穴贴压及音乐疗法,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总有效率(85.0%)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72.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PSQ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在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的同时,可以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疗效肯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中医综合疗法;失眠;不寐;针灸;耳穴贴压;音乐疗法

失眠症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常伴有头晕、头痛、疲乏、健忘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免疫力下降、情绪失调等一系列困扰,并且是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的诱因,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引起世界性关注的高发病之一。[1]目前,关于失眠症的治疗,西医多使用药物治疗,多应用镇静安神类药物,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此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常用易出现耐药性和成瘾性,停药后出现反弹、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影响用药依从性。[2]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意义重大。中医中药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低等优点,可以成为治疗失眠症的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在中医学“辨证辨病”“整体施治”理论的指导下,对失眠症患者给予自拟“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加减,配合针刺、耳穴贴压、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等进行治疗,以调和患者肌体平衡,宁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同时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治疗失眠安全有效。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失眠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为依据略加修改。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易醒、多梦、头晕、乏力等均为继发症状;(2)每周至少出现3次睡眠障碍及其继发症状,持续1月以上;(3)精神活动效率低下,工作或正常生活受到影响;(4)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并发症。

1.2.2 中医诊断标准:(1)轻者入睡困难或入睡后常惊醒,醒后难以入睡,重者整夜不眠;(2)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3)经各项检查未发现影响睡眠的病变。

1.3 纳入标准 ⑴ 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确诊为失眠的患者;(2)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与研究相关的药物;(3)原发性失眠,非焦虑、躯体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失眠;(4)意识清楚,精神正常,且已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⑴ 合并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疾病者;(2)精神病患者;(3)全身性疾病如疼痛、手术等,及外界因素干扰导致失眠者;(4)治疗依从性差、资料不全者。

1.5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失眠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44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1.54±6.79)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病程(2.95±0.93)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15.20±0.97)分。治疗组男39例,女41例;年龄20~ 63岁,平均年龄(41.89±8.18)岁;病程3个月~ 9年,平均病程(3.06±1.03)年;PSQI评分(15.14±1.10)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PSQ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案

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给予患者盐酸阿米替林片(生产企业: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32023764;规格:25mg×100片)。口服,1次/d,每日晚饭前服用。第1次应用剂量12.5mg,2天后增加至25mg,以后每2天增加12.5mg,观察患者有无嗜睡、口渴等感觉,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最大增加至100mg/d。观察患者症状有无缓解,如有缓解则逐日减量,最后减至初始剂量12.5mg/d。维持最低剂量1周,视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停药。

2.2 治疗组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

2.2.1 自拟“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治疗:方药由柴胡20g,白芍15g,当归10g,黄芪15g,茯苓10g,酸枣仁8g,川楝子8g,柏子仁5g,龙骨7g,牡蛎8g,甘草5g,素馨花10g组成。随症加减:烦躁易怒者加牡丹皮10g,龙胆草15g;伴有头痛者加红花、桃仁各10g;头晕、耳鸣者加黄柏、山茱萸各10g;心悸、健忘者加党参10g,白术15g;睡时惊醒者加远志15g;胸闷痰多者加鲜竹沥15g,胆南星10g。上述中药水煎取汁400mL,每日1剂,每日2次,分早晚服用。

2.2.2 针刺治疗:⑴选穴,选百会、关元、气海、神门为主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为配穴。⑵操作,患者平躺,选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针刺百会穴,与皮肤夹角15°快速进针,刺入0.5~ 0.8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以2转/秒的频率小幅度旋转;针刺关元、气海穴,直刺进针1~1.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每秒1次;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直刺进针0.5~ 1寸,得气后行提插补法,每秒1次;针刺神门穴,直刺进针0.1~ 0.5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以1次/s的频率小幅度旋转,针刺上述诸穴均以患者自觉针下发热胀痛为宜。针刺太冲穴,直刺进针0.5~ 0.8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高频率大幅度旋转,以患者酸麻胀痛为宜。针刺诸穴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每10min行针1次,每周针刺治疗3次,共治疗4周。

2.2.3 耳穴贴压:⑴选穴,神门、心。心脾两虚者加脾、小肠;心虚胆怯者加肝、胆;肝郁气滞者加肝、三焦。⑵操作,在6×6mm大小的白色胶布中央贴敷王不留行籽,以镊子夹持贴敷于所选耳穴,按压穴位30s,每日按压5次,每隔3天双耳交替1次。

2.2.4 体感音乐治疗:患者置于专业诊室,仰卧治疗床上,嘱患者闭眼、放缓呼吸,采用MY-I型美洋体感音乐治疗系统,以40~60db播放处方音乐,心脾两虚证配宫调式音乐,如《良宵》、《草原之夜》等;痰热内扰证配商调式音乐,如《广陵散》、《高山流水》等;肝郁化火证配角调式音乐,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心胆气虚证配徵调式音乐,如《百鸟朝凤》、《采茶舞》等;阴虚火旺证配羽调式音乐,如《塞上曲》、《小夜曲》等。每3d1次,每次30min。

治疗组采用以上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PSQI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1)临床疗效标准:①痊愈,睡眠正常,夜间睡眠时间≥6h,睡眠深沉,醒后精神状态好;②显效,睡眠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睡眠深度增加;③有效,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但<3h;④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入睡轻松,睡后不易惊醒,无头昏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②显效,入睡较轻松,睡后偶有惊醒,但能继续入睡觉,头昏、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缓解;③有效,入睡困难程度减轻,睡后有惊醒,需较长时间可再次入睡觉,头昏、乏力、精神不振有一定程度改善;④无效,入睡仍困难,睡后惊醒,难以再次入睡,头昏、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痊愈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提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果,中医综合疗法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佳。详见表2。

3.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治疗组痊愈及有效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详见表3。

3.5PSQI评分比较 利用PSQ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由表4可知,治疗前2组患者PSQ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睡眠,中医综合疗法效果优于单纯西医。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24.75±2.7516.25±4.19* 治疗组25.10±3.1711.09±2.9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5.20±0.9714.03±0.94* 治疗组15.14±1.1010.97±1.9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6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治疗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详见表5。

表5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失眠指由于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不足导致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病理状态,如失眠得不到控制会诱发患者产生一系列躯体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生活。目前西医以心理辅导配合药物、物理疗法进行治疗,药物多选用催眠及安定类药物,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存在药物依赖、停药反弹、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毒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

中医学将失眠归为“不寐”范畴,总结其病机为心肝脾失调。心脾两虚、营血不足而失眠多梦、醒后难眠,脾虚纳差、肝气郁结而通宵不眠、多梦易醒。治疗当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为主。以此为依据,本研究对失眠患者予自拟“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加减,配合针刺、耳穴贴压、体感音乐治疗,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辨病”“整体施治”的优势,调节患者脏腑平衡,解郁安神、宁心定志,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由柴胡、白芍、当归、黄芪、茯苓、酸枣仁、川楝子、柏子仁、龙骨、牡蛎、甘草、素馨花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活血调肝,当归和血理气,二者共为臣药;黄芪可补心脾之气,酸枣仁养血补肝,川楝子、柏子仁养心安神,可止心烦,茯苓补气益胆、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素馨花可加强解郁安眠之效,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功。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针刺患者百会、气海、关元、神门穴。针刺百会穴可醒脑开窍、健脑安神,气海穴可补气助阳、益肾固精,关元穴可培补元气、强肾固本,神门穴可补益心气,足三里可燥化脾湿。针刺诸穴可调理患者脏腑,补虚泻实,改善精神,以达到健脑安神、促进睡眠的功效。在针刺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感音乐治疗。中医学认为五音六律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五音补五脏,与人体形成相互照应的有机整体。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患者相对应的音乐进行听觉刺激,可以协调患者生理、心理、情志的平衡,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睡眠的功效。

对比2组患者各项指标,可以发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证候积分、PSQI评分均优于西医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由此可知,中医综合疗法在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的同时,可以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侯合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 083-3 084

[2]王雷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46-47

[3]刘飞红,罗佩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92-293

(2016-10-21 收稿)

R

A

1007-5615(2017)01-0017-04

猜你喜欢
宁心安神解郁西医
冯明教授解郁化痰法论治月经后期经验初探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健脑解郁黄花菜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五味子类药比较
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肾上腺NPR—A机理探讨
我家秘方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