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
——“特色班级”建设

2017-03-08 06:19张志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特色

张志莉

(呼伦贝尔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德育工作是学校正确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学校一切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通过班级这一组织形式来具体执行和实施的。因此,加强班级的有效管理,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那么如何建设充满和谐、积极进取氛围的班集体?如何通过班级建设来促进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能[1]?近年来,特色班级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积极实践和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为培育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全面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2],特色班级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升班级管理科学性、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特色班级建设的内涵

我们通常所说的特色,是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也就是自身独有的风格与特点等。广义的“特色”既可以指正面、积极的特色,也可以指反面、消极的特色,狭义的“特色”是指事物自身某些突出、优秀品质。既与众不同、又优于众者[2]。

本文中的“特色”班级建设是指后者,参考其他学者关于特色班级的研究理论,本文中的特色班级建设是指由学生工作管理者如班主任、辅导员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品行爱好、兴趣特长以及班级资源,结合本班实际,与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商定的、获得学生一致认可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操作性的班级活动实施方案,并依照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次序地开展活动的实践过程。

二、特色班级建设的意义

特色班级作为实现班级管理科学性、高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因班制宜,实施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

现实中,每个班级班情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班情也呈现出不同的班级风格,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刻苦、学习主动性较强,班级中大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和竞争氛围。而应用统计学班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但他们思维灵活,情商较高,创新能力强,善于表现自我,在非专业的各类比赛中具有优势。同时,有的班级男生多,女士少,整个班级学生的活动量就会相应大些,有的班级外向学生多,内向学生少,整个班级就会显得活泼、向上些;有的班级是同一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更相近些。有的班级整体上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较为类同、均衡,而有的班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性格、学习习惯、学习成绩都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由于班情、生情、学情的不同,班级建设的方法也会不一样,创建特色班级就是要因班而异,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也正是符合班级实际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班级管理目标性、科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目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顺从式或随大流式的管理,他们仅仅满足于完成学校规定完成的任务,导致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能科学组织教育活动,往往呈现出无序、被动、繁杂、应付状态,另一种班主任对自己要求不高,满足于现状。她们对班级的管理既无长远规划,也无近期目标,更没有对班级的核心理念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规划和思考。这两种班主任均忽视了班级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忽视了专业理论指导下迅速把经验转化为 专业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等。而特色班级创建,就是要改变这种班级班管理的现状,通过特色班级建设,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班主任从班情出发,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加强班级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是引领班级每个成员实现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班级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人生场所,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群体,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是进行师生活动的载体;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班级日常工作的领导者,其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领班级成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为实现这一任务具体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可以没有定式,也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通过创建特色班级,以班级学生在实践中认可的、形成的、共同遵守的准则来引导和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显然是一种及有效又便于实施的好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特色班级是引领班级每个成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需要[3]。

(四)促进班主任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班主任的两项重要职责为:抓好班级德育、对班级体进行科学管理。由此可见,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在特色班级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班主任的主体性。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班主任如果没有主体性,就不可能去主动思考、大胆创新,更谈不上结合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特色班级管理模式了。班主任只有有效结合班情、学情以及自身教育风格,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科学治班策略,对班级进行系统的管理、科学的规划、精心的治理后,才有可能逐步建设好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而班主任也能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因此,就特色班级建设而言,它需要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主体性。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灵活与运用主体的智慧来加强特色班级建设,不断在工作中激发自身的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在班级管理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或行为中不断磨砺自己独立自主、积极进取、超越创新的品性。可见,特色班级建设的过程也是促进班主任主体性、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三、特色班级建设的重心——“特色”的内涵和外延

特色班级建设是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其目标是多方面的,如适应、表达、社交、创新以及专业技能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品质、团队合作以及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班级建设的重心不仅仅局限在“特色”上,由“特色”繁衍出来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4]。特色班级建设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积极的班级发展举措,通过特色班级建设,形成“个性管理、特色兴班”的班级文化,对促进班集体和谐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劳动特色班”,并不仅仅指是热爱劳动,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劳动中,可以延伸到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学习上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

再如“人文知识班”,可以围绕人文知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高智商的同时也具备好的情商。

目前,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异常薄弱,在重理工技术、轻人文社科思想的影响下,培养的学生缺乏灵气和活力,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累积与训练,有利于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丰富观察力、想象力[5]。

笔者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有这样的一些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入学时,一般分数较低,他们的数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数学基本技能障碍。针对这一实际现象,构建特色班级有助于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压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居住在民族语言区,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讲本民族语言的机会远远多于汉语。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不足,水平低下。即使进入大学后,许多班级也是根据生源组建成民族班级,如:2011统计学蒙班、20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蒙班等等,这样的班级虽然有利于学生们共同学习生活,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依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沟通交流,而很少说汉语、写汉语。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汉语表达、理解能力都比较弱,有时搞不清某些汉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无法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民族学生在学习数学专业时面临的最大障碍。“汉语推广班”通过举办二级院系和班级内的一些活动来强化训练对汉语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进行学习、交际的能力,以及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居住在较偏远的生活环境里,消息闭塞、与外界接触少,了解社会的机会不多,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心理脆弱、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自信心。一旦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面临挫折,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听之任之。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生性活泼开朗,身手敏捷灵巧,能歌善舞等特点,这也正是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文体特长班”能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文体表演和比赛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拼搏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专业感到非常吃力,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基本理论掌握不扎实,理论方法运用不灵活;基本技能薄弱, 表现出运算能力差、分析能力弱、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综合、灵活地应用有关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欠缺[6]。“技能强化班”从数学基本技能入手, 以读写技能、记忆技能、运算技能、分析解答技能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修养养成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数学、会用数学。

四、特色班级建设应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特色班级建设离不开主题活动的开展,主题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平台,同时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建设的最好途径。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来推动特色班级建设,不仅易于控制、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不是杂乱无序、时断时续的,而是应按照班级的整体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围绕其长期或短期的目标连续而有序地展开[4]。

例如,以“劳动”为班级特色的2012级统计学班级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分别开展了“环境小卫士”“美化校园”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效果很快体现到学生们的日常行动中。通过劳动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更能体会劳动的艰辛,更懂得尊重劳动者,懂得感恩。

“汉语推广班”,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强化汉语训练。比如,定期举办一些类似于“汉语角”和“汉语兴趣小组”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纯汉语的环境。在每次活动之前,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和事先演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活动中根据创设的主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辩论等不断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在“汉语推广班”主办的汉语讲课比赛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讲课技巧同时还有能够熟练应用汉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技能强化班”,以系列活动为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技能、数学符号编辑技能、板书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等培训。以及“记忆千条定理”、“幻灯片制作”、“板书设计”、“数学建模”等比赛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技能以及运用数学的综合能力。这种理论指导、应用实践,实践检验、完备理论的循环往复的认知方式可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并促进他们的专业技能迅速提高。

五、特色班级建设的内在要求——持之以恒

特色班级建设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制定的整体实施方案、阶段性目标认真落实、实施,势必会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4]。然而,班级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班级运行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从而提高特色班级建设的成效。

特色班级是班级发展的目标,也是班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特色班级建设不能因为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未达到预期目标就半途而废,也不能把特色班级建设当是走过场,想起来就做一做,想不起来就搁置在一旁。如果做不到坚持不懈,那么再好的创建规划也终究也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好的效果,。

特色班级建设为培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全面高素质人才进行的新尝试和新探索,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特色班级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必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商风丽.提高德育实效的特色班级建设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7):49-49.

[2]与改之,贾配龙.高等院校特色班级建设探究[J].理论探索,2012(10):03-07.

[3]李红路,商风丽.特色班级建设[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4]孟丽萍.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班级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151-151.

[5]贝淑华.浅议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9(07):216-217.

[6] 杨永年.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班级创建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35):54-56.

[7] 张俊萍.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几种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36-137.

[8]郑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9]孔超,李宝研,彭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5(05):74-77.

[10] 楼青青,章钢钱.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 10(01): 49-5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汉语特色
学汉语
特色种植促增收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中医的特色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完美的特色党建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