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瓦氏夫人传说的口述史价值

2017-03-09 12:28陈金文孙梦梅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壮族夫人

陈金文, 孙梦梅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壮族瓦氏夫人传说的口述史价值

陈金文, 孙梦梅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瓦氏夫人传说具有重要的口述史价值,它与其他历史资料互为印证,可以丰富研究瓦氏夫人问题的论证材料,为论证增加了一重“口述史料”证据;它还与一些田阳地方志文献一起填补了官方文献空缺的瓦氏夫人治理田州的历史。瓦氏夫人传说让我们对瓦氏夫人历史的认识更完整,也让瓦氏夫人这一历史形象更清晰、具体。

瓦氏夫人;民间传说;口述史价值

瓦氏夫人,生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归顺州(今靖西市)土司岑璋之女,后嫁给田州(今田阳县)土司岑猛为妾。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官兵屡战屡败。明世宗迫于形势,任命南京大司马张经提督八省之兵,刻期平倭。张经深知广西狼兵骁勇善战,于是上疏:“寇强民弱,非藉狼兵不可。”[1]280朝廷征调狼兵奔赴江浙抗倭,田州世袭土官岑大寿、岑大禄尚年幼,不能掌兵事,瓦氏夫人主动请缨,以五十七岁的高龄亲率六千狼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前线。

文革结束以来,学界对于瓦氏夫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瓦氏夫人生平事迹作考证,如《瓦氏夫人苏松抗倭史迹考》[2]《瓦氏夫人班师考》[3]等研究论文。二是研究瓦氏夫人的思想、品德、才能与精神诸方面,如《管窥瓦氏夫人尚武思想发展历程》[4]《瓦氏夫人的修齐治平观和政治道德理想研究》[5]《明代广西土司瓦氏夫人政治才能初论》[6]《瓦氏夫人军事才能及成因分析》[7]等研究论文。三是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展开的研究,陈文俊先后发表了《瓦氏夫人庙: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一》[8]《历史成因: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二》[9]《伯乜观: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三》[10]等多篇研究论文,研究壮族民间社会对瓦氏夫人的崇拜。

谈到瓦氏夫人研究必须提到的是1990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区文化厅、区民族研究所等单位与田阳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瓦氏夫人学术讨论会”,会后将会议论文结集成册,其中收入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从多个角度对瓦氏夫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1]。

国外学界有关瓦氏夫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日本学者谷口房男曾发表《扫荡嘉靖海寇叛乱与瓦氏夫人》一文[11]。

总之,瓦氏夫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以瓦氏夫人传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有关瓦氏夫人的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相结合,探讨瓦氏夫人传说的口述史价值。

一、壮族瓦氏夫人传说的主题与内容

笔者通过查阅各种民间文学资料及田野调查,共搜集到壮族瓦氏夫人传说10余则。这些传说可分为瓦氏夫人的体貌、瓦氏夫人的武艺、瓦氏夫人的官品与人品、瓦氏夫人的机智与英勇、朝廷对瓦氏夫人的恩赏与瓦氏夫人的葬礼等5个主题,这5个主题具体体现如下:

(一)瓦氏的体貌

民间社会通常认为“地位显贵之人,其相貌必然异于常人”,围绕着这一观念在民间衍化出了无数传说。《论衡》称:“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露,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仓颉四目,为黄帝史;晋公子仳肋为诸侯霸;苏秦骨鼻为六国相;张仪仳肋亦相秦魏;项羽重瞳云虞舜之后,与高祖分王天下……”[12]23《论衡》讲古代的大人物,如黄帝、大禹、周公、孔子、项羽等体貌都很怪异,不同于常人。《瓦氏夫人》传说中也有这一主题的传说。这些传说都是讲瓦氏夫人双乳长大,可以翻过肩背喂孩子吃奶。《田阳县故事集》中的《长奶夫人》的传说讲:归顺州受交趾人的侵扰,父亲向瓦氏夫人求援,瓦氏背幼孙出征。“(瓦氏夫人)身材高大,奶长,幼孙要吃奶时,她解开衣扣,把奶翻过肩膀,一边给幼孙吃奶,一边行军作战。”[13]23《民族文学论稿》中记述的《长奶夫人》的传说讲:“瓦氏年正十八,貌惊鬼神。飞骑战马,身背幼儿。每厮杀斗命,人吟鬼泣,幼儿惊恐哭嚎,瓦氏将乳头翻过肩背给幼儿吮汲,哭乃止。”[14]30《中越民间文化对话》中记述的《长奶娘》的传说讲:一次战斗中,瓦氏夫人身背婴儿与敌军对战,孩子啼哭,瓦氏掏出双乳,翻过肩头喂孩子,敌军见状大笑不止,瓦氏乘机杀入敌中大获全胜[15]136。

《长奶夫人》类型的传说,在我国民间并不鲜见,在贵州遵义一带就有该类型传说流传,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换作了唐氏夫人。传说讲:清代,遵义城郊住一唐氏人家,唐家夫人常背着小儿子种庄稼,为了让背后的小儿子能吃上奶,唐家夫人经常把奶往肩上拉,越拉越长,人们就叫她长奶夫人。后来,长奶夫人的儿孙有不少都作了官,民谣说:“若想唐家不做官,除非干断洗马滩。”[16]该类型的传说在四川的眉山、自贡等地也有流传。流传于眉山一带的《长奶夫人的由来》的传说讲:乾隆年间,四川眉州丹棱县高桥乡(今眉山市丹棱双桥乡)出了个叫彭端淑的文化名人,他的祖母被称为长奶夫人。传说她的双奶比一般人要长,喂娃娃奶水时不用抱着孩子而是背着就行。据说长奶夫人一生生了九子一女,个个都长的结实,而且聪明伶俐[17]。流传于自贡地区的《“葫芦堡”和“长奶夫人”》传说讲,长奶夫人天生一对又大又长的乳房,胜似茄子,因而被清王朝选中进宫任皇太子的奶妈。她喂奶的时候,可以把乳房反搭于肩,让在肩上的小皇帝吃奶;也可以把奶从袖中支出,让皇太子站在地上吃奶[18]。

总之,《长奶夫人》型传说在我国广泛流传,有若干不同的异文,这些传说中的女性主人公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农学冠曾经这样解读瓦氏夫人传说中《长奶夫人》故事的文化内涵,他说:“这则故事……可窥见古代壮族人民女性崇拜的意向。魏勒说过:‘在古代宗教,阴门这一女人最显著的特点被用来象征整个女人,但不是象征下流的女人,而是象征有道德的女人,甚至象征女神。”毋庸置疑,越南的《丽海婆王记》和壮族的《瓦氏夫人》传说都深深烙印着百越民族生殖崇拜的文化积淀,是始祖崇拜观念在传奇故事中的曲折反映。”[15]136

我们不敢断言《长奶夫人》的传说是不是反映了百越民族的生殖崇拜观念,或曲折反映了始祖崇拜观念,但可以肯定的说,该类型传说肯定是对瓦氏夫人的褒扬和神化,而绝非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有人抱着“民族偏见”,有意丑化瓦氏夫人为“怪人”(李干芬《瓦氏夫人: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11])!

(二)瓦氏夫人的武艺

一些民间传说提到瓦氏夫人武艺超群,如《瓦氏夫人抗倭建功》的传说讲:瓦氏夫人是田州山区的农村姑娘,从小学得一身武艺,常常单身上山打柴。一次,田州土官岑猛外出打猎,射中一只老虎,老虎带箭逃跑。岑猛带随从追至深山,见一姑娘背着一只死老虎从山里出来,岑猛感到非常诧异,询问后得知,她同受伤老虎搏斗,将其打死。岑猛爱上了这个勇敢的村姑,后来娶她为妻[19]。

在我国,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常常以打虎的情节渲染英雄不凡的武功与胆识,可以说这是我国英雄叙事的常见模式。《水浒传》著者以打虎的情节彰显武松不凡的武功;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则以打虎的情节表现杨子荣百发百中的枪法和过人的胆识;流传于广西的《洪秀全三访萧朝贵》传说以“捉虎”的情节来烘托萧朝贵的英雄虎胆[20];《邓政委骑老虎走了》的传说讲述了“邓政委神力降猛虎,右江边吓退白军”的故事[21]。

瓦氏夫人“打虎”的传说,并非完全来自艺术虚构,而是人民大众在现实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历史上的瓦氏夫人确实是一个武林高手,功夫不凡。李辉南《瓦氏夫人浅识》一文中讲:“瓦氏不但是狼兵主将,而且是武林高手,是个在江浙受推崇的壮族女拳师。她自幼酷爱武术,刀枪剑戟,演练纯熟,还集各家之长,自成一家技艺。她在抗倭前线,曾亲自收教徒弟,传授壮家武术”[11]。可见,瓦氏夫人“打虎”的传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

(三)瓦氏夫人的官品与人品

这一主题的传说计有《济贫》《除暴》《官塘》《槟榔关》等数篇[13],都是讲述瓦氏夫人在治理田州时发生的故事,这些传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瓦氏夫人作为地方长官优良的政治作风及道德品质。

《济贫》的传说讲,达丽是凤凰村戏班的骨干,但是,家境贫寒,与寡母相依为命,经常缺食少穿。后来,因为母亲得了病,家里又没有过冬的衣服,达丽退出了村里的戏班。瓦氏夫人听说后,派人给她们送去了衣服,并答应帮助她们解决其他困难。达丽母女非常感激,达丽又回到戏班里。《除暴》的传说讲,张财主编造证据,想强行拉走李大叔家的黄牛。瓦氏夫人闻讯赶到,惩治了强行牵牛的歹徒,并严责张财主,令其写悔过书送至州府,给李家赔礼道歉。《官塘》的传说讲:瓦氏夫人抗倭胜利,得到朝庭嘉奖。回到故里后,她将朝廷赐给的银两一部分分给阵亡将士家属,一部分兴建“招忠祠”以慰忠魂,还有一部分挖掘了一口池塘,用于节日划龙舟之用,以便与民同乐。《槟榔关》的传说讲:瓦氏夫人代行州政期间,一位老太婆手提一篮槟榔送予瓦氏。她认为瓦氏就是活佛,将那篮槟榔果送给她,希望她能牢记人民的疾苦。此后,瓦氏经常将槟榔含在嘴里,以示对百姓的记挂。

这几则传说,讲述了瓦氏夫人治理田州期间,与普通百姓间发生的点滴小事。从中可以看出瓦氏夫人代理州政期间,勤于政事,体察民情的政治作风,也表现了她扶困济危、恤贫济弱的优良品德。

“瓦氏夫人的官品与人品”这一主题下的民间传说虽有传奇性,但较少幻想与想象,叙事风格平实质朴,“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22]159。

(四)瓦氏夫人的机智与英勇

这一主题下的传说主要讲述瓦氏夫人起兵抗倭时期的故事,展现了瓦氏夫人不计个人安危,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机智多谋的女将形象。

一些传说讲述瓦氏夫人在对倭战斗中的英勇。《救总兵》的传说讲:瓦氏到前线,隶属总兵俞大猷麾下。一次,俞大猷被困,瓦氏夫人率俍兵前去营救。倭寇认为总兵尚且被困,何惧五十八岁老妇人。谁料瓦氏手舞双剑,冲入敌营,敌人派了武艺高强的寇酋与她搏斗,都败在她的双刀之下。敌人就想办法砍她的马,拽马尾。瓦氏冲乱敌阵,找到总兵救了出来。她的马也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尾巴。[23]30。

有的传说讲述瓦氏夫人在对倭战斗中的机智。《红妖》的传说讲:一次,瓦氏把剑插入袖内,身背幼儿假装误入敌营。倭寇以为是串亲媳妇,蜂拥而来,瓦氏舞剑斩敌如泥。不料被寇剑割断背带,幼儿滚落在地,瓦氏失神落马被擒。寇拷问,瓦氏称自己妇道人家不懂兵器,真正舞剑杀人者是背上神童。寇疑,瓦氏谓可一试。寇将瓦氏双手捆绑让她背儿上马。不料,瓦氏从马上伸下头来,咬走寇剑,嘴衔剑柄,杀出了一条血路。瓦氏长发披身,背后幼儿放生嚎哭。众倭寇见马上衔刀人一头散发,而呼声如婴,惊骇以为妖临,束手待毙[14]30,31。

瓦氏夫人的机智与英勇主题下的传说一方面表彰了瓦氏夫人轻私仇、重公义,识大局,知大体的壮家一方领袖的风采;一方面塑造了她英勇善战,机智多谋的女将军形象。这一主题的传说虽然具有较强的传奇性,但又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真实的历史与想象、虚构交织在一起,形成奇而可信的艺术特征。

(五)朝廷对瓦氏夫人的恩赏

前边我们把《官塘》《槟榔关》两则传说归到“瓦氏夫人的官品与人品”这一主题之下,其实,这两则传说也有部分情节反映了朝廷对瓦氏夫人的恩赏。《官塘》的传说讲:“瓦氏夫人率领壮族子弟兵七千多人,到东南沿海江浙一带抗击倭寇,六战六胜,胜利歼灭倭寇,受到明皇朝的嘉奖,诏封瓦氏二品夫人,赏银子三千两和其他贵重物品。”[13]《槟榔关》的传说讲:“皇后知道瓦氏夫人喜欢吃槟榔果后,把事情告诉皇帝。皇帝很高兴,在和瓦氏夫人交谈中,了解到槟榔果主要产地是云南,那儿的商人通过水路、陆路,经常运往百色、田州一带贩卖。为了满足瓦氏夫人的需要,明皇下令在田州府附近的右江河岸,设立一个槟榔关,凡过往贩运槟榔的商人,都要以槟榔抵税交给田州府,供瓦氏夫人之用[13]。

除了《官塘》《槟榔关》的传说外,还有一些传说表现了朝廷对瓦氏夫人的恩赏。《壮族女子结婚时为什么头戴凤冠》的传说讲:瓦氏夫人为国立功,皇帝要重赏她,赐她许多珠宝,她谢绝了皇上的封赏,只要了一套婚服,并请求皇上关照壮族妇女。此后,壮族姑娘出嫁都要头戴凤冠,人们要像尊重公主一样尊重新娘[15]136。《民族文学论稿》中记载的一则瓦氏夫人传说讲:瓦氏死后,明皇帝派地师(风水先生)来给她安坟。后来,邕江以上,剥隘以下右江两岸的地师都声称,他们用的罗盘就是安瓦氏夫人墓时用过的罗盘[14]31。

总之,这一主题的传说都是叙述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立下的功劳为朝廷所肯定,从朝廷获得了特别丰厚的恩赏。在封建社会人们以获得封建皇帝的青睐为莫大荣耀,而要获得皇帝的青睐则要建立莫大的功勋。壮族民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逻辑,通过本主题的传说从侧面烘托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立下的功劳。

煤炭洗选加工要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原煤入洗比重达到70%以上。原则上不销售和使用毛煤。建成一批不同规模、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的现代化煤炭洗选加工基地。技术装备、工艺流程、全员工效和自动化程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世界煤炭洗选加工强国行列。

(六)瓦氏的离世

这一主题的传说大致有两则。前所述“朝廷对瓦氏夫人的恩赏”主题下的“瓦氏夫人死后,明皇帝派地师来给她安坟”[14]31的传说, 也可以归于这一主题之下。

另有传说讲:瓦氏夫人从抗倭前线凯旋后不久就去世了,田州土司后人为瓦氏举行了隆重而又奇特的葬礼,制作了18副相同的棺材。出殡时18副棺材分别从四个城门抬出,并且安葬后将坟堆铲平,不留半点痕迹,以保证瓦氏夫人的灵魂安息。[24]346-365

瓦氏夫人的葬礼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所说可能并非事实,只是民众借以表现他们对瓦氏的崇敬和对她抗倭功绩的肯定。

瓦氏夫人的传说内容丰富多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她充满传奇的人生。民众在传说中赞扬了瓦氏夫人扶困济危、除暴安良、胸怀百姓的品德,歌颂了其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不畏牺牲的精神,塑造了其不同凡俗的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这些传说表现了壮族民众对瓦氏夫人的崇敬与爱戴,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因拥有瓦氏夫人这样的英雄而产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壮族瓦氏夫人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程蔷指出:“民间传说的许多主人公(当然不是全部)是历史上实有之人,这些人物的活动,有时还会有一点历史真实的模糊影子,这就决定了某些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结有不解之缘。事实上,中国古代史,尤其是远古史,有不少最初就是根据古代的传说记录下来的。”[25]8程蔷认为那些“历史上实有之人”的传说,其中有“历史真实的模糊影子”。我们认为,壮族民间瓦氏夫人传说正是程蔷所说的“历史上实有之人”的传说,它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首先,民间传说可以为瓦氏夫人的历史研究提供一重证据,与文字文献相互印证,澄清某些历史事实。历史学与民族学学者黄现璠曾提出“三重证据”法,倡导把纸上之材料、地下之新材料、口述史料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历史学、民族学[26]。民间传说就属于黄现璠所说“口述史料”之一种,可以作为一重证据运用于对瓦氏夫人的历史研究。

关于瓦氏夫人抗倭战绩究竟如何,有多大影响,在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一般认为,在抗倭斗争中,瓦氏夫人英勇无畏,多谋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也有人认为:“瓦氏一‘土官妇’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在决定战争胜负的重大问题上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且参战时间短……总的战果还谈不上辉煌,其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27]李家发认为,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并未取得赫赫战功,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那么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的表现究竟如何,究竟有没有影响呢?

首先,就书面文献来看,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的确是不惧牺牲,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保日堂初集》载:“群倭围瓦氏数重,杀其家丁数人及头目钟富。瓦氏披发舞刀,往来冲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夺斗而出,马上大呼曰:‘好将官!好将官!’盖愤当日诸将拥甲不前援也。”[28]534这段记载对瓦氏夫人在战斗中风采的描述极为传神,在《国朝武功纪胜通考》《松江府志》等文字文献中也有同样记述。《倭变事略》载:“二十一日,贼分一枝约两三千,南来金山。白都司率兵迎击,白被围数重,瓦氏奋身独援,纵马冲击,破重围,白乃得脱……初五日,报金山瓦氏兵剿残贼一百五十有奇,则知归巢者无几矣。初十日柘林贼空垒而出,南围金山城,大索瓦氏,缘前战解白都司围,知其骁勇,固欲劫其众也。”[29]13《倭变事略》记述了瓦氏夫人率狼兵奋不顾身、浴血疆场,救白都司突围的事迹。就上述文献记载来看,瓦氏夫人及其所率狼兵在抗倭斗争中确实有突出表现。

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在民间也有许多口碑资料,这些传说既流传于壮族民间,也流传于江浙地区民众中间,其中《救总兵》《红妖》的传说属于壮族民间传说。《救总兵》的传说讲述了瓦氏夫人从重围当中救出总兵俞大猷的故事。传说讲,瓦氏手舞双剑,冲入敌营,敌人无奈她何,就想办法砍她的马,拽马尾。最后瓦氏救出了俞大猷,而她的马也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尾巴。[23]30《红妖》的传说讲述了瓦氏夫人假扮串亲媳妇误入敌营,趁倭寇蜂拥来抢,舞剑杀敌的故事,传说讲,在战场上,瓦氏夫人“长发披身,呼声如婴,倭寇惊骇以为妖临,束手待杀。”[14]30壮族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冲锋陷阵的抗倭女英雄的形象。

书面文献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足以证明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的英勇无畏和取得的辉煌战果。李家发等人对瓦氏夫人在抗倭斗争中功绩的质疑可以休矣!

瓦氏夫人传说还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由于家庭变故,瓦氏夫人30岁左右就代理州政,治理田州近30年。如果仅从时间上看,她的主要身份是壮族女土官,而作为抗倭将领只是她一生中极短暂的一段插曲。但是,关于瓦氏夫人作为壮族土官治理田州的情况在官方文献中基本没有记载。正是壮族民间传说与其他一些地方志文献填补了这一空白。

直至今天在田阳县(即古田州)还流传着许多瓦氏夫人治理田州的传说。《济贫》的传说讲瓦氏夫人体恤贫寒人家,关心百姓冷暖[13];《除暴》的传说讲瓦氏夫人抑强扶弱,除暴安良[13];《官塘》的传说讲瓦氏夫人心底无私,心系黎民;《槟榔关》的传说讲瓦氏夫人时刻记挂着百姓[13]。

田阳现存的一些地方志文献,如《瓦氏夫人小传》《田州岑氏源流谱叙》(两者都见于田阳县档案馆)也对瓦氏夫人执政田州的历史有些许介绍。《瓦氏夫人小传》讲瓦氏夫人好打抱不平,常用武力相助弱者,“每遇众暴寡,必往劝之;不听,怒之;怒之不得,乃挥拳扶寡弱”,因此,乡里百姓对她“尊之如姐,爱之如妹”。《田州岑氏源流谱叙》则有记载云:瓦氏夫人“修建义学,择士民子弟教诲之”“凡州之利弊,躬为规划,内外凛然”。

流传于壮族民间的瓦氏夫人传说与田阳现存的有关瓦氏夫人的一些地方志文献两相对照,互为补充,一位扶困济危、热心公益、励精图治的壮族女土官形象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总之,瓦氏夫人传说具有重要的口述史价值,它与其他历史资料互为印证,可以丰富研究瓦氏夫人问题的论证材料,为论证增加了一重“口述史料”证据;它与一些田阳地方志文献一起填补了官方文献空缺的瓦氏夫人治理田州的历史。瓦氏夫人传说让我们对瓦氏夫人历史的认识更完整,让瓦氏夫人这一历史形象更清晰、具体。

三、结论

钟敬文曾经指出民间传说有这样一类:“原本有其事实,一般人,不过照事实说出,或稍加渲染的一类。这一类,可算是‘历史的’或‘近历史的’。”[30]壮族瓦氏夫人传说正是这种“历史的”或“近历史的”传说。柳田国男指出:“仅仅由史官选择的历史是不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的……民间传承之学,也可以说是补充历史研究缺陷的学问。”[31]41柳田国男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史官笔下的历史,还要把目光投向“民间传承之学”。笔者认为,壮族民间流传的“历史的”或“近历史的”瓦氏夫人传说正是柳田国男所说的那种“民间传承之学”,正可以丰富瓦氏夫人研究的论证材料或填补瓦氏夫人历史记载的空白。

传说是人民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值得史学家们重视。但是,作为口述历史的传说还具有文学的属性,因而它在反映历史时,也“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32]136。所以传说反映的历史与信史存在着一定差别,一般来说,它更注重反映历史的本质,而不太重视细节的真实。因此,我们在把民间传说作为口述史料的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反映历史时所具有的与信史不同的特点。

[1]郑若曾.江南经略[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69.

[2]谯枢铭,黄明标.瓦氏夫人苏松抗俊史迹考[J].史林,1991(2):14-19.

[3]邓小飞,秦炜棋.瓦氏夫人班师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4-60.

[4]秦炜棋.管窥瓦氏夫人尚武思想发展历程[J].百色学院学报,2015(3):98-101.

[5] 梁银湘,唐凯兴.瓦氏夫人的修齐治平观和政治道德理想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2(5):78-82.

[6] 陆锋锐,陈鹰.明代广西土司瓦氏夫人政治才能初论[J].兰台世界,2014(36):106-107.

[7] 陆锋锐.瓦氏夫人军事才能及成因分析[J].兰台世界,2012(3):26-27.

[8] 陈文俊.瓦氏夫人庙: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一[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64-67.

[9] 陈文俊.历史成因: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1-93.

[10]陈文俊.伯乜观: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三[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73-75.

[11]覃彩銮,黄明标.瓦氏夫人论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2]王充.论衡[M].四部丛刊景通津草堂本.

[13]黄明标.田阳县故事集:资料本[G].1988.

[14]莫非,陈多.民族文学论稿[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5]农学冠,吴盛枝,罗文青.中越民族文化的对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6]成璞.长奶夫人墓[EB/OL].(2011-02-14)[2017-05-0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4/22/2769231_93092446.shtml.

[17]长奶夫人的由来[EB/OL].(2013-05-19)[2017-05-04].http://wenda.so.com/q/1368965773061280?src=150.

[18]自贡的传说(序)[EB/OL].(2012-01-06)[2017-05-04].http://sc.zwbk.org/infoshow.aspx?inid=4542.

[19]苏长仙,谭绍鹏.瓦氏夫人抗倭建功·爱国人物故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20]韦守德.洪秀全三访萧朝贵[G]//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武宣卷.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21]蓝鸿恩.壮族民间故事选[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2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3]梁庭望,农学冠.壮族民间文学概要[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24]趣闻圣经编辑部.老广西的趣闻传说[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5]程蔷.中国民间传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6]三重证据法[EB/OL].(2014-03-10)[2017-05-04].http://www.renwen.com/wiki.

[27]李家发.瓦氏夫人研究与质疑[J].广西地方志,2001(1):48-51+63.

[28]张鼐.保日堂初集[M].明崇祯二年刻本.

[29]采九德.采常吉倭变事略[M].明盐邑志林本.

[30]钟敬文.中国的地方传说[C]//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1]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3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韦志巧]

OntheValueofWord-of-mouthhistoryofZhuangPopularLegendConcerningLadyWaShi

CHENJinwen,SUNMengmei

(CollegeofLiberalArts,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China)

The popular legend of Lady WaShi created by Zhuang ancestors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word-of-mouth history. It can corroborate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enriching the proof materials with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research concerning Lady WaShi. What’s more, along with other local chronicles of Tianyang County it can also fill the vacancy of official archives about Lady Washi’s governing Tianzhou district in Guangxi. The legend enables us to have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Lady Washi and construct more vivid and clearer image of this heroine.

Lady WaShi; popular legend; the value in word-of-mouth history

I27

A

1672-9021(2017)04-0020-06

陈金文(1963-),男,山东鱼台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174);“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2016CXZD05)。

2017-06-25

猜你喜欢
壮族夫人
夫人与婆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白丁少年大学史
《望天门山》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