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学探索人文治疗的根基——以董仲舒阴阳学理论为主

2017-03-09 15:54南基守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毒者阴阳五行董仲舒

南基守,孟 维



从阴阳学探索人文治疗的根基——以董仲舒阴阳学理论为主

南基守1,孟 维2

(1.大邱韩医大学中语系,韩国;2.庆北大学中语中文系,韩国)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而陷入诸如酒精中毒、游戏中毒、赌博成瘾、网络中毒等中毒之中。这些中毒者,不仅需要要自然科学治疗,而且还需要心理教育、心性教育。只有这些治疗和教育相结合,才能使中毒者的身心完全从中毒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人文治疗。如果将自然科学视为“阳”,那么人文治疗就相当于“阴”。两者互相补充,阴阳结合,这样在治疗中就会取得“体用兼备”的最佳治疗效果。文章从阴阳学,特别是从董仲舒的阴阳学理论中探索人文治疗的根基,从而使中毒者重返正常人的世界。

阴阳理论;董仲舒;人文治疗;中毒治疗;体用兼备

一、人文治疗与阴阳理论的应用

(一) 人文治疗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而陷入中毒,比如酒精中毒、游戏中毒、赌博中毒、上网中毒等。这些中毒现象,其症结就在于过分、过度地痴迷其中。而导致这种过分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除了对这些人进行医学上的药物等治疗外,还应利用人文学去抚慰其精神上的伤痛,从而增强其自控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这些中毒患者从中毒的深渊中解脱出来。此论文所主张的治疗方法就是对这些中毒患者进行人性教育。人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调和,阴阳调和。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离不开阴阳调和这一理论。例如,中国的中医学、韩国的韩医学都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学科。在韩医学中,重视以温补寒,以清解热,以补填虚,以泻解实的疗法,即“寒→温,热→清,虚→补,实→泻”,就是阴阳调和的一个例证。再如,中国学术核心可用“体用兼备”来加以概括。我们认为,此处的“体”为“儒学”,“用”为“阴阳学”。正因为有了儒学和阴阳学的调和与融合,中国学术才具备了完整的学术体系面貌。其中,儒学的核心为“修己、治人”。“修己”与“治人”可理解为阴阳两种要素。那么,将“修己”思想发扬光大者当首推宋代理学家朱熹,而使“治人”思想大放异彩者当首推明代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正因为有了“修己”与“治人”,即朱熹与王阳明,达到了互相补充,阴阳调和,新儒学的地位才能在中国哲学史上得以确立。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退溪李滉可谓韩国的“朱子”,而粟谷李珥则堪称韩国的“王阳明”。正因为有了李滉与李珥,阴阳调和,韩国性理学才能够自成一派、方兴未艾。人所共知的是,韩币一千元和五千元的纸币上分别印有两人的肖像,由此可见,他们二人在韩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诚然,对那些中毒者来说,自然科学治疗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只一味地对其进行自然科学治疗,而忽视对其心理、心性方面的安抚,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若将其与人文学相融合,共同开发治疗模型,那么,必将使那些中毒者的身心彻底从中毒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能够进行正常人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主张的人文治疗。如果将自然科学看作“阳”,那么人文治疗则为“阴”,两者互相补充、阴阳调和,达到治疗上的“体用兼备”,从而能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 对《周易》中阴阳学理论的应用

《周易》是以阴阳五行体系为其思想框架的。对中毒的治疗可从阴阳学中找出其人文治疗的根基。治疗中毒应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与人的本性及体质。韩医学将人的体质按照四种情况,即“四象”,进行区分。四象源于阴(--)与阳(―)两个个体。阴阳可以说是人所能认识的大自然的道理中第一性的道理。一个人处于某种情况下时,应该知道自己是处于阳(―)的情况还是处于阴(--)的情况。即便是阳,也有多少之分;即便是阴,也有多少之别,这四种情况就是“四象”。因此应先了解被治疗者处于哪种情况。理解“四象”就是理解阴阳道理的过程,因此我们企求在《周易》中寻找到理解阴阳的答案。若阴阳不协调,片面地追求欲望而陷入中毒状态,即便是通过刺激也要纠正其错误部分。正如通过针灸刺激皮肤一样,在儒家哲学中也使用基于刺激的冲击疗法。现举一例:孟子的母亲切断织布机上的杼梭来教育子女的方法就是一种刺激,一种冲击疗法。我们认为儒家经典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刺激治疗方法的书籍可以说就是《周易》。按照《周易》的指引,以每一卦所传达的内容为基础,被治疗者自己可找出治疗的方法。

《周易》由64卦384爻构成,其间蕴含着八段法的思维法则。大到64卦,小到各爻,都具有治疗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探究《周易》中提及的认知疗法,被治疗者无法从中毒中自拔时,使其回顾自己以前生活中的行为,渴求生活习惯的新变化,从而培养自己的病能够治好的自信心,这可以说是通过周易而进行治疗的疗法。

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理论

(一) 韩国的阴阳五行理论研究概况

阴阳五行思想作为基本的思想框架,不仅与韩国人,而且与东方人的思考与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韩国学界对阴阳五行学理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1)韩方、健康及体质;2)心理、素质及预测命运;3)艺术、学问及教育;4)民俗、社会及文化;5)哲学论文等。研究的范围虽广,但却缺乏深度。特别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

(二)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理论

如果说中国学术因为有儒学、阴阳学而达到了“体用兼备”,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阴阳学理论正因有了董仲舒,才能够达到“体用兼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其作为一种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确立一席之地。

阴阳五行思想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阴阳思想做出了几点重大发展[2]:首先是将阴阳的传统涵义赋予了儒家是非、善恶的道德价值观念,规定了其在社会人事活动中行为规范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是对阴阳的地位进行了哲学层次本体提升,将阴阳由一种物质性的气提升为天道之表象,规定为宇宙创生的本源和动力,从而具有天的意志和绝对权威。这两个方面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对阴阳在天道中周行的位置、次序的规定和具体的阐释,特别是对其运行的和别之位、中和之地的阐释中得到实现的。

在阴阳五行说史上,现存文献中,董仲舒最早对阴阳位次、和别及运行等问题有完整的阐述,他的《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可以说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在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次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阐释人事的行为规范,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服务。他具体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论证了天人感应及其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于是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哲学的第一命题在董仲舒这里得到了全面的论证。他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不仅适用于社会约束之中,比如“阴阳”为“刑徳”“等级伦理关系”“道德规范”,同时也适用于个人心性的培养,在人文治疗方面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有积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到: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是故天之行阴气也,少取以成秋,其余以归之冬;圣人之行阴气也,少取以立严,其余以归之丧,丧亦人之冬气。故人之太阴不用于刑而用于丧,天之太阴不用于物而用于空,空亦为丧,丧亦为空,其实一也,皆丧死亡之心也。[3]卷十二

在这一段中,董仲舒主张“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强调天人合一,指出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与人的“喜怒乐哀”相对应,并补充说明“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而我们在上文中谈到的那些中毒者,由于他们缺乏对各种诱惑的抵御能力,阴多于阳,从而陷入中毒状态。因此,只有对其心性进行启迪,进行阴阳调和,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明于此者,欲致雨,则动阴以起阴;欲止雨,则动阳以起阳。[3]卷三十

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3]卷十五

这两段是从阴阳“相兼”与“相益损”的意义上来讲其义的。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与人的阴阳二气是相通的。自然界的阴与阳不可独存或独生,因此人也要阴阳相兼,“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独阴不生,独阳不生”,必须维护阴阳二者的平衡,这样才能使人处于正常的状态。

董仲舒又指出:

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于秋,阳始于春。春之为言犹偆偆也,秋之为言犹湫湫也。偆偆者,喜乐之貌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悲死而乐生,以夏养春,以冬藏秋,大人之志也。[3]卷十一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闇,故民不陷。[3]卷九

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3]卷八

上述这两段都是从阴阳学理论的角度来谈人性及人性教育的问题。首先,他提出了“仁”的具体表现是“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从而提出了一个人性的基准。其次,他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从阴阳学的角度强调人的“义”与“利”是一阳一阴,是相对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人只有“义”,便只能修其心,而只有“利”,便只会“养其体”,而只有同时具备“义”与“利”,实现阴阳调和,才能使其身心都得到满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同时他又指出:“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认为“义”应大于“利”,这就又涉及了人性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人性教育的方向。上文提及的那些中毒者们,与修心的“义”相比,他们极度偏向于养体的“利”,他们不顾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只是一味地沉迷于使他们身体得到快乐的行为,阴阳失调,从而跌入了中毒的深渊。

三、今后研究方向

若身体某个部位发了炎,就应该服用或涂抹消炎药来消炎,这虽在治疗原则中是一种常识,但一般人却难以判断发炎的原因、种类及用哪种消炎药更有效。这些则都是内科医生应该负责做的事情。

从常识层面来看,为了进行圆满的沟通,就要进行表达。但一般人却不知道缺乏沟通的原因来自何处,不知道哪种表达方式最有效果,也不知道表达方式的训练要经过哪种过程来进行。而以人文学为基础而产生的、研究其思考及表达的学问就是人文治疗[4]。从人文治疗角度来看,中毒障碍的核心就在于作为社会性、心理性存在的人本身。因此,人文治疗应着眼于对中毒者本身的心性治疗。

本文中的人文治疗是作为先导研究中心支持项目(CRC)的一环而进行的。CRC是就各种社会问题、国民要求、国家战略等主题,通过跨学科融合加以解决的研究支持,创造新知识及培养出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融合研究人力,通过培养新一代创造融合型研究人力及跨学科融合领域(人文/社会/艺术/自然/工学融合)的战略性共同研究,从而选定出能够创造出新概念、创意性结果及世界水平的新知识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由此可见,CRC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这也可以理解为阴阳调和。我们可以把自然科学治疗方法看作“阳”,它是通过像韩方的针灸治疗对中毒者身体进行刺激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而我们主张的人文治疗则可看作“阴”,它是通过哲学、心理等以人文学为基础的人性教育对中毒者的内心、精神世界进行感化、刺激,如上文提到的“孟母断杼”,从而取得治疗的效果。而只有当身心都得到治疗之后,中毒者才能真正地从中毒的深渊中摆脱出来,从而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1] 李丁宰.阴阳五行论之现象与异议应用研究[J].韩国文化研究,2003(7):127-148.

[2] 李丰琼.董仲舒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 董仲舒.春秋繁露[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4.

[4] 金益镇.酒精中毒与人文治疗[J].人文科学研究21, 2009(6):327-343.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An Explora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Humanity Therapy Mainly Based on Dong Zhongshu’s Theory of “Yin-Yang”

Gi-su Nam1, MENG Wei2

(1. Department of Chinese, Daegu Hanny University, Korea;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In modern societ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many people get much addicted to alcohol, games, gambling, Internet and so on. They should accept not only scientific therapy but also psychotherapy. Only combining them together, could they succeed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addition. This is called humanity therapy. Scientific therapy can be regarded as “YANG”, and psychotherapy as “YIN”. Both of them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if they are combined together, the best therapeutic effect on both body and mind will be achieved.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in-yang”, especially on Dong Zhongshu’s theory of “yin-yang”,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undation of humanity therapy to help addictive people get back to our normal world.

theory of “yin-yang”; Dong Zhongshu; humanity therapy; addiction therapy; both body and mind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2.004

南基守(1957-),男,韩国大邱人,韩国大邱韩医大学中语系教授;

孟 维(1974-),女,辽宁锦州人,韩国庆北大学中语中文系讲师。

韩国研究财团资助项目(NRF-2015R1A5A7037508)

B234.5

A

1673-2065(2017)02-0040-04

2017-01-22

猜你喜欢
中毒者阴阳五行董仲舒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有哪些急救措施
常见性中毒的急救方法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羽绒服“爆炸”?原来是它惹祸
闲谈为何叫“聊天”
阴阳五行与针灸——浅谈《内经》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