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适度消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2017-03-09 20:13安明霞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儒家文明消费

安明霞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儒家适度消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安明霞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儒家适度消费思想内涵丰富:在消费的个体方面,体现在消费数量上以“节用”和“天理”为度;在消费质量上以“乐”和“美”为度;在消费的社会方面,以“礼”和“义”为度。儒家适度消费思想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有的还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经过合理的重构和现代性转换,对当前建构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适度消费;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价值

儒家思想中关于消费的研究内涵丰富而深刻,其消费观总体上符合儒家一贯的原则,即讲中庸、求适度,反对“过”与“不及”,认为放纵消费和过分压抑消费都是不恰当的,既不提倡禁欲主义,也不提倡享乐主义,这种适度消费思想的内在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在当下如果经过合理的重构和现代性转换,可以成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对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极具指导意义。

一、儒家适度消费思想的内涵

儒家在消费方面的研究内容广泛,历时久远,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可能各有侧重,也可能有较强的关联性或继承性,各自著述亦各有千秋,为了更好地理清儒家适度消费思想的逻辑演进及其基本内涵,本文从消费的个体方面和社会方面分别进行梳理。

(一)消费在个体方面的“度”

1.消费的数量之“度”——节用和天理

儒家早期的消费思想主要是节用观,它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孔子主张节用的论述颇多,如“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种美德,并把“君子惠而不费”作为“五美”之首。此外孔子还分析了节用的必要性:“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故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蓄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孔子家语·六本》)孟子不仅继承了这种节用思想,认为“贤君必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而且还反对炫耀型消费:“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荀子同样主张节俭有度,“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要求“天子诸侯无靡费之用,士大夫无流淫之行”(《荀子·君道》)。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并非提倡毫无节制地节俭,他认为节俭本身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节俭过度会打击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提出“天下尚俭而弥贫”(《荀子·富国》),这是他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思考。

这种节用观后来发展到“天理说”。天理人欲之说曾在《礼记·乐记》中提出,“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到宋代这种理论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北宋时期二程区分了天理与人欲,提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是天理,如饥而求食,寒而求衣;超过一定的限度则是人欲,如欲求美味美服,奢侈放纵。”[1](P92-95)南宋时期朱熹也说过:“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由此可知,这些理学家们虽然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地对立起来,有失偏颇,但也承认“饥食、渴饮”是人必须满足的生理需要,是天理自然,他们要灭的是那些超过基本需要的贪欲和奢欲。至于奢和俭,朱熹的定义是“奢非止谓儹礼犯上之事,只是有夸张侈大之意”,“俭是省约有节”(《朱子语类》,卷三十四)。因此,我们不要误以为朱熹在消费方面也是禁欲的,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是持批判态度的,“然则被释迦是空虚之魁。饥能不欲饮食乎?寒能不假衣乎?能令无生之人所欲者乎?”(《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儒家节用观的重点在“节欲”,而不是“去欲”或“无欲”,因此可以说儒家提倡的节俭与人的生活目的大体是一致的,不是为了节约而舍弃必要的消费。这与禁欲思想是有区别的,它不同于墨家的“苦行说”、道家的“无欲说”,当然也不同于杨朱的“纵欲说”。

2.消费的质量之“度”——乐和美

儒家在消费方面注重精神享受而不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享受。孔子在这方面的言行很多,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里“乐”就是消费的“度”,追求的是人的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孔子常以欣赏音乐为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还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的名言,并亲自实践,带领弟子们游遍名山大川,精神上得到无尽的享受。这种思想到陶渊明时发挥到极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孔子的消费生活还追求美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在穿着方面“字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如此,他对《诗经》极为赞赏,因为《诗经》不仅给人带来优美的诗歌文学方面的享受,还能让人了解鸟兽草木,欣赏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另外,他反对低级的、庸俗的消费生活,提出“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

儒家消费思想中还有宝贵的生态美学思想。孟子对风景优美却惨遭破坏的牛山表示痛惜,“牛山之木常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告子上》)。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提出“以时顺修”(《荀子·王制》),曾子也说过:“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义》)这种对待自然要适度、适时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儒家人与人、人与物共生的根本理念。

(二)消费在社会方面的“度”——礼和义

儒家提倡的节俭消费是符合“礼”之要求的。孔子消费思想的核心是“俭不违礼”,他主张社会成员在消费上应该遵守礼制,各阶层成员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上都要体现出尊卑之别:尊者不要奢侈无度,但也不能因节俭而有失身份,显得吝啬与寒酸;卑者也不能越礼越级消费。他的得意门生颜渊死后因家贫而无力购置外椁,颜父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置椁,孔子却回绝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他认为颜渊没有外椁不算违礼,而自己从大夫后如果没车徒行是有失身份的。荀子也主张按等级地位作为消费标准的确定依据,提出“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荀子·王制》)他还分析了礼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曲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简而言之,荀子认为人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必须以“礼”来节制。

儒家在消费问题上还主张“用不伤义”。在“义”与“利”的关系中“义”要高于“利”,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等等。孟子也强调要贵义贱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一方面承认“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荀子·大略》),另一方面主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这里“不义”可理解为“贪污、掠夺、聚欲、盗窃等当时卿大夫贪心所致的种种违背礼义以及人们因穷困所致的种种伤风败俗行为的总称。”[2](P80)这种义利观可谓是对消费合理性与适宜性的最早探讨。

二、考察儒家适度消费思想当代价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儒家适度消费思想是当时小农经济坚持从实际出发和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了富国、裕民、养德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基石。但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有些东西适应的基础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道德的评价标准已从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转化,因此,我们不可复古泥古,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以更好地满足现实的需要。

二是坚持发展的观点。适度消费的“度”是相对的、历史的,既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伦理道德和习俗风尚等社会条件,也体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我们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理解不同时期适度消费的“度”,今天的生产力大为提高,物质资料也极为丰富,适度消费的标准和以前应有所不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个人消费来说,随着收入的提高,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多花点钱,就不能说是奢。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适当鼓励消费,不仅要满足生存资料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要,这是正当的、合理的。如果铺张浪费,挥霍无度,那种奢就是错误的,应该坚决反对的。”[3](P70-74)

三是坚持扬弃的态度。我们既要从儒家适度消费思想中挖掘出超越时代的精髓,也要去其糟粕。儒家思想重道德、重精神,主要提倡德治,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国目前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失范行为层出不穷,仅靠德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自律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规范作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将儒家思想注重内在修养的积极价值融入当前我国法治的建设中,才能培养人们的正确消费意识和规范人们的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生。”[4](P89-102)

四是坚持开放的时代精神。“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P164)儒家适度消费思想的基本精神符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但也不可把它无限拔高,而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开放的时代精神进行思考,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各种优秀文化和文明的成果,尤其要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西方生态消费思想相互补充、加以整合,使之经过现代性的转化和科学的论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新消费思想和消费模式,共同抵制现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

三、儒家适度消费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提供理论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人的共识,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也已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把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所倡导的消费观念、结构和方式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值,更体现了人们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更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6](P52-56)任何一种消费模式的确立都需要有它的哲学和文化基础,随着现代性弊端的暴露,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就更需要回到传统文化之中去汲取营养。生态文明消费模式首先可从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尤其是儒家适度消费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道德文化传统实际上是人类推进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价值资源和精神动力。”[7]

儒家适度消费思想所体现的整体主义思想可成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最初的哲学思想来源。儒家文化强调整体主义,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最高追求,还是在消费方面的节用观、天理说及生态美学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儒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而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二分,从根本上把自然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结果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正如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那样,儒家这种古老的智慧历久而弥新。1998年世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8]

儒家适度消费思想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可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提供最早的人文思想来源。儒家主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孔子有四重——重民、重食、重丧、重祭,而民、食放在丧、祭之前,”[9](P81)可见他重视民生、重视消费;孔子还提出“节用而爱人”,等等,这种民本思想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这种思想引入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中,对消费主义所带来的 “以物为本”的全面“物化”生活偏向进行批判和纠正,把人从“物”中解救出来,使人的主体地位和物的基础地位有机结合,也可成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提供实践指导

由于人类的无度消费和索取,现在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要改变这种困境,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需要我们深挖儒家适度消费思想,让它的理论精华成为我们消费实践中坚守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准则。

儒家节用观告诉我们在消费实践中要注意节俭,反对浪费性消费。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技术乐观主义自然哲学的发展,大多数人相信现代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物质需求问题,人类可以生产出用之不尽的各种物质财富,因此人们可以尽情消费而无需顾忌。据统计,“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以及750万台电视机,德国人一年扔掉500万件家用器具”。[10](P16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逐渐受到这些消费思想的侵蚀,浪费性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现象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儒家提倡的消费要以“天理”为度告诉我们在消费实践中要主张人的自然消费,反对异化消费。20世纪50年代,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西方社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大众传媒的鼓动下,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普遍的以享乐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各种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异化消费现象泛滥,人变成了消费机器,消费远离人的实际需要,人们注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这种重名轻实的追求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更是无法估量的,将大量的社会资源耗费在没有实用性的名分之上,已经偏离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本质。”[11](P182-186)中国作为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害,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人与人之间的攀比、隔阂。

(三)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提供目标导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物质消费的增加,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精神消费的增加和精神境界的提高。”[12](P32-3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时理应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高的价值目标,继承和发扬儒家不为物欲所累、重视精神消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传统,引导人们从现实利欲中解脱出来,摆脱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堕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要重视精神消费,反对过度的物质消费。儒家消费思想中既有克俭精神,也有消费审美艺术,使消费不仅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在知足的快乐哲学之下,寻找生活之美,发现自然之美,并通过诗歌、绘画等作品表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的至高境界。但 “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消费更多的物质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价值观念的总和。”[13](P132)而且在工业化国家中“评价生活水平高低的终极尽度有两个:一是人均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程度的高低。”[14](P66-71)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拼命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财富,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越多就越成功、越幸福,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离人的全面发展且行且远。

精神消费中要重视发展性消费,反对庸俗的享乐性消费。儒家提倡的精神性消费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乐”和“美”的统一,不是那种媚俗的、病态的、一味享乐性的精神性消费,即现代消费主义的精神消费。表面看来,信奉消费主义的人大量消费好象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要,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幸福,但它“只是一种‘平面文化’,不要深度,不追求理想、真挚、永恒;也不要崇高,远离使命、道德、责任。”[15](P182)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已从生存性困境中解脱出来,却又面临着享乐性消费的诱惑,各种低俗的、不健康的享乐性消费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风气日益恶化,所以当前要大力提倡发展性消费,因为发展性消费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提高人的消费能力,“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16](P222-223)只有人的消费能力提高了,才能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才有希望实现。

(四)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提供价值指引

儒家的等级消费观虽然充满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但儒家对消费的社会价值及其规范的重视是值得借鉴的。在追求个人价值日益风行的当下,我们可将之进行现代性诠释,引导人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以“礼”为度告诉我们要重视消费的社会属性。消费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还是社会性行为,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而且不仅仅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人和集体与世界间的关系。”[17](P203)过度消费不仅会浪费资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还会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西方国家所鼓励的消费者自由或消费者主权,实质就是个人主义在消费社会中的变种,会给社会带来各种不良影响,而且在消费实践中要做到心中有杆“秤”:消费自由不是绝对的,每个消费者都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以“义”为度告诉我们要重视消费的社会规范问题。人每天都要消费,但消费资料的来源必须是合理的、合法的,去向也应该是合理的、合法的,利益的追求、消费的支出理应符合社会的道义目标和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为了高消费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因此,依法治国,倡俭治奢,纠正“四风”,必须长抓不懈。加强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公民消费道德已是迫在眉睫。

[1]徐新.尚俭去奢与依礼而行——儒家消费伦理思想述略[J].消费经济,2011(2).

[2]李琴.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尹世杰.略论孔子的消费思想[J].船山学刊,2004(3).

[4]康琼.儒家消费思想的生态内蕴及其现代转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安明霞,苏小明.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构建探微[J].学习论坛,2015(2).

[7]万俊人.现代道德仍需传统滋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22 .

[8]顾伯平.关于知识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1999-02-05.

[9]于文明,夏敏.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10]周笑冰.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孙铁骑.奢侈品消费的文化审视[J].兰州学刊,2015(6).

[12]文启湘,李颖.发展文化消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

[13][日]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金泰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14]俞海山.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批判[J].宁波大学学报,2000(3).

[15]周笑冰.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法]布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杨 敏]

On the Moderate Consumption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 Mingxia

(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China)

The Confucian thought is rich in connotation: moderate consumption in individual consump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consumption amount to “save” and “justice”. In the quality of consumption it is reflected in “music” and “beauty”; in terms of social consumption, it sets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as the standard. The moderate consumption though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ome of the common value beyond the era. Through reasonable reconstruction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umption patterns.

moderate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mod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2016-12-1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研究》(15NDJC204YB)的成果之一。

安明霞,副教授,从事消费伦理研究。

B82-053

A

1009-1734(2017)03-0007-05

猜你喜欢
儒家文明消费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漫说文明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40年消费流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