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富裕学生就业困境的反思与破解

2017-03-09 23:24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动机家庭大学生

宗 彪

(合肥师范学院 刘铭传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富裕学生就业困境的反思与破解

宗 彪

(合肥师范学院 刘铭传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就业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视贫困学生而忽视富裕学生的倾向。高校富裕学生存在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社会、高校和家庭等外部支持系统的支持力度不足,而在于学生自身就业动机弱化、就业价值取向偏离化和就业能力不充分。突破富裕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增强职业规划效果,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完善就业实践体系并将其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富裕学生群体开展就业指导。

富裕学生;就业困境;指导路径

从就业指导工作本身来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是特殊学生群体,而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就业指导工作面对的主要对象是特殊学生群体中的择业困难群体。在这部分择业困难的群体中,按照家庭经济情况分类,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中等和家庭经济富裕三个学生群体,不同的群体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程度的择业困难。其中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又是其中两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然而,在高校贫困生就业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同时,高校富裕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没有引起各方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实际上,从社会、高校和个人层面来分析,对富裕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探索都有其必要性。

一、关注富裕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价值

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逐步推进,就业主体的结构变化值得关注。小康家庭和富裕家庭学生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良好的社会资源,必然会给社会带来积极效益,但他们自身的一些个性缺点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因此,部分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所存在的就业问题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人员的关注,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值得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值得探索。

从高校层面来看,大学生就业群体,尤其是择业困难群体中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同时存在。富裕学生与贫困学生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性。一方面,他们同样面对很多就业困境,但是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可能与贫困学生有所差异,值得人们反思和探索;另一方面,由于富裕学生从小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他们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关注富裕学生就业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成果和学生所凝聚的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价值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发展。所以,高校就业工作不能顾此失彼。

从个人层面来看,并非所有的富裕学生都存在就业困境,因为富裕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并非完全相同,所塑造的个性特征不完全一致,很难得出绝对的结论。但是,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富裕学生存在适应力较差,依赖感较强,进取心较弱,自负心较强,价值取向偏离等问题。[1]所以,如果不加以思想教育和就业引导,部分富裕学生身上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势必会影响其就业动机、就业取向和就业能力,最终产生一系列的就业问题。

二、高校富裕学生的就业困境反思

长期以来,高校中部分富裕学生的就业困境被人们所忽视的原因,是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富裕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源,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所以不会存在多大的就业问题。然而,当我们摒弃惯性思维,重新看待他们的就业问题时,却发现正是我们所认为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使得这些富裕学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沉迷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不愿实现就业,追求工作中的个人享乐而忽视工作的社会价值,追求高质量的工作却无法适应工作需求等一系列的就业困境。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社会、高校和家庭等外部支持系统的支持力度不足,而在于学生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富裕学生自身的就业动机弱化、就业价值取向偏离化和就业能力不充分三个方面。

(一)富裕学生的就业动机弱化

所谓动机,就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2]50因此,就业动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起到很强的激发作用。然而,部分家庭富裕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依然不关注就业信息,不去思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或者是面对就业徘徊不前,犹豫不定。具体来看,一些学生等待着家庭的社会资源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一部分富裕学生因为不担心经济压力而一味追求高学历,从而变相逃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富裕,不愿就业,从而成为“啃老族”。归结起来,这些现象皆是就业动机不强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ictor.H.Vroom)通过对个体择业行为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期望理论公式,即F=V·E。其中,V为效价,是指个体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E为期望值,是指个体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评估。佛隆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动机强度与效价及期望值成正比。根据佛隆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家庭富裕的学生认为找工作很容易,但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不需要就业,即期望值高但是效价低,从而影响就业动机;部分富裕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效价,认为找工作很重要,但是由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找工作受挫,从而期望值降低,也势必影响了就业动机;此外,也有少部分富裕学生的效价和期望值均不高,他们从未考虑过就业问题。由于部分富裕学生的就业动机弱化,就业积极性不高,这些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二)富裕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偏离化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和发展方向。[3]因此,我们可以将就业取向界定为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富裕学生多数是出生在城市的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从家庭中索取而不是付出,容易把富有理解为物质上的获取而不是精神上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极易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在就业取向中就会出现以下两种价值取向:

一是过分追求个人本位。家庭富裕的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为突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利益,关注工作环境是否适宜,工作氛围是否轻松,工作是否可以给自身带来更多乐趣等。他们很少会从社会角度考虑工作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对国家所提倡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关注度不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自身就业途径,产生择业困难。

二是过分追求物质本位。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不太关注这个工作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是抱着要么不找工作,要么就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的态度,以满足自己富庶的生活。这多少体现了他们金钱物质至上的观念。然而,现实中的工作岗位能给予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物质条件又极其有限。因此,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富裕学生也就产生了一定的择业困难。

(三)富裕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充分

就业能力也可以称为就业技能或者就业力,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特征等一系列个人发展成果的组合,这些成果能够使大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较快实现就业并在所选择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4]虽然就业力并不能等同于就业,但是就业力却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解决人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关键。江岩等人将大学生就业力分成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支持技能和个性特质四个维度。[4]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就业力的获得与提高并不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中的哪一个因素决定,本文仅从学生自身角度来分析富裕学生就业力的现状与原因。部分家庭富裕的学生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和环境熏陶,思维灵活,创造性强,计算机和外语等专业支持技能水平都较高,就业力上有其优势。但同时他们也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和劣势:一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不足。部分富裕大学生由于家庭富裕,具有较强的社会关系支持,不能正确看待努力和成功的关系,进入大学后没有就业压力,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缺失、学习动机较弱、就业动机不强等问题,学习不够努力,没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二是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不够,责任感缺失。部分富裕学生在家庭中往往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进入学校之后存在两种倾向:或者自我抬高,“孤芳自赏”,在宿舍、班级或者学生组织中与其他同学相处不融洽,很难在组织中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或者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拉帮结派,形成非正式组织,既影响正式组织的团结,也不利于自身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三是抗压能力不强。部分富裕的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成长经历一帆风顺,很少经历过重大挫折,一旦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往往会一蹶不振,降低就业期望值,而且,面对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又容易自我放弃,不利于个人在工作中的长久发展,从而产生就业困境。

三、突破高校富裕学生就业困境的破解路径

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大学生临近就业时才开展就业指导已然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突破高校富裕学生的就业困境,提高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就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探索。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要将激发就业动机、转变就业价值取向、提高就业能力和拓展就业途径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并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富裕学生群体开展就业指导。

(一)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激发富裕学生就业动机

职业规划也可以称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分发掘自我潜能,提高个人综合实力,增强人生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就业和自身发展成功的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已经逐步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更好的认识专业、职业,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动机,并最终作出相应的就业决策和调整。然而,在很多高校当中,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不高,由于缺乏专任教师,教师授课准备不充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较弱,致使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效果。

实际上,要增强职业规划效果,激发富裕学生就业动机,不能仅依赖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而是应该将其贯穿于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在高校当中,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群体,他们熟知富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并且有效地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辅导员通过日常的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开展教育工作,通过让学生撰写愿景计划和自评报告等方式,帮助富裕学生清楚了解自身优势、劣势和当前的就业形势,促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激发和增强其就业动机。任课教师通过日常授课可以帮助富裕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就业自信,从而实现激发其就业动机的目的。

(二)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加强自我教育,转变富裕学生价值取向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反省和自我批评,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6]高校办学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主要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大学阶段是富裕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引导富裕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将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意识,努力帮助他们认清三种关系,从而实现富裕学生偏离价值观的正确回归。

一是引导其正确看待家庭富裕与个人富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家庭的富裕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但是家庭富裕并不等同于个人富裕。家庭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父母努力工作和奋斗得来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炫耀的资本。应该鼓励富裕学生以父母为榜样,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奋斗拼搏,创造自己的富裕生活。

二是引导其正确看待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当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所以,应该引导富裕学生认识到个人的需求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就业时不能只关注工作给个人带来些什么,而应该更多的去思考自己努力工作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三是引导其正确看待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同属于人的需求,区别是物质需要是人类对满足自身基本生理需要的追逐,而精神追求是人类对各种各样基本生理需要外的心理满足感觉和自身价值实现的追逐。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反之精神又是创造物质的动力。所以,要引导富裕学生认识到他们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需求,要想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就需要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保障。

(三)立足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就业实践,提高富裕学生就业能力

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必要途径,通过实践可以促使知识向技能的内化、转化和迁移,[7]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水平,最终实现就业力的提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就业实习是其必修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富裕学生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和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形成实践共同体,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高就业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业实习只是高校就业实践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和途径。面对高校富裕学生个人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责任感较弱等一系列就业力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全盘考虑,不能孤立地看待富裕学生的就业力问题,应该针对富裕学生自身就业力问题,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实践体系,结合高校日常的实践活动,将提高富裕学生就业力贯穿于高校实践育人全过程。

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实习等专业实践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富裕学生在日常多参与课外实践。一是积极引导富裕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实践学习与社会公益需要相结合。高校在三月“学雷锋”月和暑假期间,全国共青团系统都会积极倡导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富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奉献和付出体会责任和担当,通过直面挫折和困难,提高抗压、抗挫折的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富裕学生以学生组织为主体,自主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实践学习与精神文化需要相结合。高校中的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都是学生围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保障,各高校每年组织开展的活动数不胜数。富裕学生在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摆脱个人中心主义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为就业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王松峰,梁云鹤,朱秀蕾.高校富裕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0,(9).

[2]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阮青.价值取向、概念、行成与社会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5).

[4] 江岩,张体勤,耿欣.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维度与测量[J].山东大学学报,2013,(5).

[5] 吴明奇.家庭富裕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西藏教育,2010,(9).

[6]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 何旺生)

On Reflection of and Solution to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Well-of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ZONG Biao

(LIUMingchuanCollege,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Anhui)

In universities, needy students usually get more attention and support than the well-off in employment. However, although the well-off students get support from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they still have difficulty in finding the jobs because of their low motivation, wrong career orientation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skill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them with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elf-awareness. The university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actice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arry out the targete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some students.

well-off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guidance

2017-01-16

宗彪(199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刘铭传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与教育。

G645

A

1674-2273(2017)02-0097-04

猜你喜欢
动机家庭大学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动机不纯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