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实写·意写
——黄山写生探索

2017-03-09 23:24蒋红雨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山石用笔黄山

蒋红雨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临摹·实写·意写
——黄山写生探索

蒋红雨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黄山写生,首先是临摹传统,借鉴历代大家笔墨语言,“借古开今”;其次是实写黄山,通过写生黄山,将画面黄山由“不似”向“似”转化;再次是意写黄山,将写生黄山由“似”向“不似之似”转变,进而将作品与作者、风景、时代和谐统一起来,将写生黄山与作者精神、黄山精神、时代精神者融为一体,创作出大美黄山作品来。

黄山;写生;实写;意写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在古代称作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为黄山。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先后两次登临黄山,发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慨。面对如此大美黄山,如何师法黄山,写生黄山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的体会是:首先是临摹传统;其次是实写黄山;然后是意写黄山。

一、临摹传统

在中国画的学习中,临摹是一项基本功,是学习前人理法“由旧翻新”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一个“不可求脱太早”的长期过程。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一直提倡古人“终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优焉游焉”的临摹精神,甚至指出“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且自己一生是临摹不辍。

陆俨少曾说过:“古人一切技法,不是关了门凭空想出,也都是从师造化中不断实践提炼而来。师古人可以省去很多力气,这个的借鉴有无,差别很大。”[1]也就是说要学好国画就必须临摹传统。

然而,画史上名家众多,临摹者首先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义博考”,然后“详其离合异同之旨,采其涵源派别之微,博览古今学术变迁之原”。所以选择的前提是兼收并揽,是一个从“详其异同”到“涵源探微”再到“博览变迁”的研究过程。当然,临摹不只是选择问题,还需要考虑如何临摹,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临摹。一般来说,画有章法而乏笔墨者,可通过“摹”“取其位置得宜”;画有笔法者,可通过“临”“得学其用笔”,而有笔有墨者,只可与人观览,以用墨非临摹可得,必待平日之练习功候而成。另外,还必须知晓“临摹古人名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迹为佳者,盖亦遗貌取神之意。古来各家用笔用墨,各有不同,须于名迹中先研求如何用笔,如何用墨,依法对写,与之暗合,是为得神。若以迹象求之,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贵也。”

临摹传统,其实就是师古人之心,学习古人如何师法黄山,如何变自然黄山为艺术黄山,在临摹中领会,从古人那里找寻表现黄山的技法。当然,在临摹中,不但要临摹其形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其精神。

由于黄山僻处江南深山,古代舟车不便,故汉唐宋元各代,均名不显于世,明代自高僧普门开山以后,画黄山的名家逐渐多起来,早期有丁云鹏、程嘉燧、李永昌等,而最早有成就的是僧渐江。之后有戴本孝、梅清、石涛、石谿等。此时,黄山画坛已佳作纷呈,蔚为大观。当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与黄山》中指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上世纪,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汪采白、李可染、刘海粟、赖少其等大家都从黄山吸取营养,并有多幅貌写黄山之佳作。这些都是临摹学习的好作品。如临摹渐江的《黄山天都峰图》,首先是掌握作品的典型面貌。构图奇纵稳定。山石都是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在两块空白的大石中间画上一些碎石和小树,整个作品中,石多树少,形成大小几何体的对比,繁简对比,疏密有致。然后再进行临摹。在临摹过程中,首先学会处理笔墨关系,几何体的山石多用线条空勾,少染墨色或不染墨色,没有繁复的皴擦。线条中锋用笔,点染较少,乍看貌似折铁,细细品味,乃是用蓬松灵虚之笔写出,偶尔写上几笔重而刚的实线,皆为笔墨之中,虚中有实,实中含虚。笔墨之中,笔极简而意极深,墨极淡而韵极远。在临摹过程中,还要领悟其作品中的内在精神实质,即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风范正是渐江不肯随世俯仰,视谀如仇、秉赋刚淳、志操清亮的人品写照,是其思想人品在作品中的直接抒发。如临摹黄宾虹的《山水》,不但要临摹其“五笔”,还要临摹其“七墨”与章法,更重要的是领悟其作品“浑厚华滋我中华”的内在精神实质。学会在临摹中,掌握笔墨,解构传统笔墨程式,提取传统笔墨因素,理解程式法则以及领悟其精神实质等。除此之外,还可上溯宋元,临宋画,学其法备变化;摹元画,学其用笔、用墨。特别是从中找寻表现黄山松、石、云、泉等适合自己的表现技法,以便在写生中进行创作性地转化。

二、实写黄山

实写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景写生,也就是以眼和手为主导的写生活动。其特点就是画家可以将最初观景的第一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能够真实、有效地将山水物象画出来,但也不能刻板地照抄自然,要对自然进行适当的取舍剪裁,使其更适合于画面的表现。黄山有四绝,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泉水在岩壁上流光,大自然的美在此浓缩升华。那么怎样才能实写黄山呢?一开始主要是借鉴李可染先生的写生方法,将传统笔墨程式进行解构,提取笔墨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表现画面内容,特别是把素描用光的绘画形式融入到画面的表现之中,同时还可以将传统山水画对虚实的灵活转换穿插其间,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黄山表现方法,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写生特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黄山石的画法

黄山石是花岗岩地貌,在写生的探索中,采用了披麻皴,披麻皴一般来说表现土山形体是比较合适的,但黄山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风化已经没有棱角了,所以只能用披麻皴,而且用长披麻皴。但纯用披麻皴,又不能将黄山石的质感完全表现出来,那就勾皴互用,擦染结合,浓淡水墨,一气浑成,皴笔与线,浑融相接,且顺势将轮廓现出。正如清代画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所言:“夫轮廓与皴原非两端。轮廓者皴中之大凹凸,皴者轮廓中之小凹凸。虽大小不同,而为山石之凹凸则一也。”如在写生《蓬莱三岛》中,首先确定三岛(岛即山石)中的一岛,即左边正前方的岛作为重点描绘对象,山石结构,中锋用笔,以长短披麻皴为主,淡墨皴擦,暗处用重墨点厾,既拉开三岛之间的前后距离,又丰富了墨色变化。松树在岛的上中下各个部分都有,寥寥几颗,在写生中突出山顶的几株,以便与右边后面的一岛形成对比,右边后面一岛,其山石、松树皆以披麻皴淡墨绘之,结构清晰,以湿墨为主,与右前方的一岛形成前后对比,右前方的一岛采用披麻皴重墨写之,以干墨为主,结构稍有模糊,既突出了左边的主岛,又与主岛形成对比,且与后面一岛拉开距离。三岛之间既主体突出,又形成对比,且融为一体,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二)黄山峰峦的画法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岩万壑,千峰竞秀,有名可称的奇峰就有72座。黄山峰峦由于地质作用,多以箱状、穹状、脊状、柱状、锥状等地貌形态出现。不同的形状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箱状峰,如在写生书箱峰时,以折带皴为主,其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叠叠,左提右按,用笔起伏,或重或轻,山峰结顶,方平折转,直落山脚。脊状、锥状峰,如在写生莲蕊峰、立马峰时,以短披麻皴为主,短披麻皴用笔短且连续出之,皴中有写,用笔圆厚,于条理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穹状峰、柱状峰,如在写生梦笔生花、石笋矼、钵盂峰中,以长披麻皴为主,兼之小斧劈皴,五代画家巨然师法董源创长披麻皴,该法中峰用笔,骨力苍秀。无论是画柱状峰梦笔生花,还是画穹状峰钵盂峰、石笋矼,都是从山顶用披麻皴出,起笔重下,行笔较轻,至山脚断层处,用小斧劈皴擦,山石纹理,明暗分明,稍加水墨烘染,墨色浓淡干湿,浑然一体,远山稍加勾染,黄山峰峦自然呈现。

(三)黄山松的画法

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生长环境特殊,黄山松的根系特别发达,如写生龙爪松时,其根多以线条勾勒而成,线条或方或圆,或浓或淡,勾出的线都是浑厚结实,抓牢有力,松树往往四面出根,勾写时注意松根与松干之间的前后掩映变化。黄山松干或直或屈,姿态虬曲多变,其皮如苍癣,质地坚硬,在写生探海松时,松干中锋用笔,且注重行笔的速度与力度,还要注意与松干的结构关系,两者要相辅相成,完美结合。黄山松枝,由于风雪摧剥,既长且韧,靠崖生长的往往只有半面松枝。如在写生卧龙松时,重在树分四枝,在画松干的出枝处,一定要画出松干与松枝的前后错落关系,从上至下,从前到后,松枝长短疏密,墨色浓淡枯润,在整体中求变化。黄山松针,坚硬粗短,苍翠浓密。如写生竖琴松,以平顶形松针为主,其形态概括洗练,画时注意笔势的连贯和线条的疏密变化,不可机械平铺。黄山松林,参差疏密,俯仰交搭,或高或底,随山婉转,勃勃生机。在写生散花坞时,近处松树,高大茂密,远景松林,疏落平缓,在表现时做到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满眼望去,掩映不尽,切不可株株排匀,墨色单一。最可学习的是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其松林顺山脉而上,松树似千株万株,却又秩序井然,正是于整体中求变化。

(四)黄山云的画法

黄山不仅是峰之海,更是云之海,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或上升,或下坠,或回旋,或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传统画云的方法有:勾云法、勾染法、空云法、施粉法、干擦法等。黄山云以勾染法为主,在写生玉屏楼云海时,即可使用此法,先将玉屏楼的山石画出,然后再勾云海,运笔中峰,指实掌虚,线条运行,均匀流畅,避免细弱僵硬之病,表现流动的云,是将左向圆弧与右向圆弧巧妙组合,云无定形,随机生发,勾出形后,适时渲染。云山结合处,最好是将云山一起来画,在画出山形时,即勾染出云海,勾中有染,染后再勾,在染云时,泼墨、破墨互用,再辅以皴擦,山石渐无,云海自然生成。

通过多年的深入黄山,实写黄山,可以筛选、印证、修正、吸收传统的笔墨技法,找寻自己的绘画语言,逐步使写生黄山贴近现实黄山,渐渐由“不似”向“似”转化。但在写生的过程中,同样还要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生活,开掘心源,还要深入到“游观体悟”式的写生中去,即意写,追求对“境”的营造。

三、意写黄山

意写是在临摹传统、对景实写、静观自然、参悟造化的基础上,重视取舍剪裁,强调山水精神,逐渐形成自我笔墨语言的过程,是在掌握好笔墨表现能力之后,由刻画对象、表现自然的功能转向用笔用墨传达内心感受、抒写内心情感,开创自我新境界的过程,由“似向不似之似”的转变。

黄山是中国第一奇山,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秀丽于一体[2],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那么怎样才能意写黄山呢?

首先,游历黄山,得黄山之神韵。其过程:一是登临黄山,观黄山之体貌,察黄山之性情。二是坐观黄山,发现黄山之美,陶醉于黄山美景之中。三是黄山我所有,与黄山情景交融,合二为一,黄山即我,我即黄山。黄山之情即是我情,黄山之性即是我性。这样,就可以发黄山之精微,现黄山之神韵。

其次,感悟黄山,创新黄山之画法。在游历黄山的基础上感悟黄山,获得绘画黄山的新语境,将实写黄山转换成经过总结提炼后的笔墨语言与图式。在章法处理,语言形制,意境营造等笔墨表现上追求“笔境兼夺”。在章法处理上,主要是解决好画面的对立统一的问题。如疏密、虚实、乱而不乱、齐而不齐等。黄宾虹说过:“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然而密中能疏,疏中有密”、“乱而不乱,不乱中又乱。其气脉必相通,……气韵自然生动”,“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形态,入画更应注意及此。”[3]21总之,章法者,布置之妙也。[4]78在语言形制上,要探索、寻找与表现黄山题材、意境相适应的笔墨形式语言,要“借古开今”,在学习借鉴历代大家绘画黄山笔墨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不断地修炼。临摹、写生、总结、提高,循环往复,不断积累,慢慢丰富,逐步提升,尽力提高自身的笔墨表现技巧。在意境营造上,追求黄山“大气磅礴”之精神与“秀美典雅”之气质的完美结合。一般来说,意境的追求,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境界的高低,取决于本人的学养、品格等。黄宾虹曾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画品。而好的人品是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3]15当然好的人品、学问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经过百般修炼的。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深入生活,不断开阔胸襟,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学识修养。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可以“广见博识”“澄怀观道”“艺与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情感、气韵、境界、学养等与笔墨融为一体。才能做到取精用弘,创造出心中的大美黄山。当然,谈论笔墨容易,要掌握笔墨技巧是很难的,使之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则是更难。所以,此阶段只有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提高。

四、结语

黄山以其独特的天然之美,而闻名天下。自其开发面世以来,无数画家,来到黄山,师法黄山,受其启发,获得艺术灵感,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来,如渐江之画“归黄山而益奇”,梅清之画“无此山兮画不奇”,石涛之画“吾得黄山之性”也。当代画家赖少其曾指出:“黄山是大画院。人在黄山,左顾右盼无不是图画,阴晴雨雪无不成诗。”黄山不论在什么季节,也不论是什么时间、什么角度去看它,总是一幅画,观之不尽,画之不完。黄山就是大自然赐予画家的艺术创作最丰富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清代画家石涛诗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5]100道出了黄山既是我友,更是我师。所以只有学习黄山、感悟黄山,通过写生黄山、探索黄山,才能表现黄山、抒情黄山,才能将作品与自我、黄山、时代和谐统一,才能将写生黄山与自我精神、黄山精神、时代精神,四者融为一体。

[1] 薛永年.意写与实写之间——崔振宽的中国画写生观后[C]//崔振宽画集写生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 吴寿宜.黄山楹联[M].合肥:黄山书社,1997.

[3] 毕宝祥.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4] 黄宾虹.虹庐画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5] 窦亚杰.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 Discussion on the Huangshan Mountain Sketch

JIANG Hongyu

(SchoolofArts&Media,Anhu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Industry&Trade,Huainan232001,China)

Huangshan Mountain sketch, first of all, starts with the copy, copying from the great painters in ancient China. Secondly, Huangshan Mountain painting through actual drawing, converts real Huangshan into pictures. Thirdly, Huangshan description through imaginative drawing integrate real Huangshan, my ideas, Huangshan Spirits and Era Spirits into one.

Huangshan Mountain, sketch, exploration, actual drawing, imaginative drawing

2017-02-03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12)

蒋红雨(1964-),男,安徽凤台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研究。

J204

A

1674-2273(2017)02-0125-04

猜你喜欢
山石用笔黄山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黄山冬之恋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全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