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形势下的职业心理素质道路

2017-03-09 14:02伍敏王琛赵轶群
关键词:工科专业心理健康大学生

伍敏+王琛+赵轶群

摘要:工科专业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建设中担任着重要力量。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于工科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心理素质进行探索,获得职业心理素质各维度对焦虑值的回归分析和职业心理素质各维度对人格健康的回归分析,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工科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5605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基础设施工程仍然教落后,因而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工科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在当前形势下,应用型工科人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思想品质、极强的动手能力,也就是需要具备有各种综合素质能力,其中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及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同时应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特征以及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能适应社会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1]10。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是人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品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特殊职业领域内的应用和体现,它是从业活动必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2]1。张大均、余林认为,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可通过学校、社区、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培训,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更好途径是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2]1-2。

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素质关系的相关研究不多,尤其是没有工科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职业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证明可以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而达到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使用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工科院校学生,共计1 034人,删除掉无效数据227人,有效数据807人。其中男生607人,女生200人。汉族755人,少数民族52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49,小城镇176人,中小城市183人,大城市98人。年龄17~27岁,平均年龄为19.49(见表1)。

(二)研究工具:

自编《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量表》,包含5个因素,40个项目。5个因素分别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品质、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3]105-106。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为1-5分,得分越低,则表明职业心理素质越高。该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844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0,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各条目与其所属因子之间相关系数都在0.484~0.787,相关极显著;五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在0.223~0.418之间,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95~0.818之间,各因素之间既存在独立性又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其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4]240-241。

心理健康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焦虑自评量表(SAS)从“没有或极少”到“总是”依次记为1-5分,分数越低表明焦虑程度越低,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采用“是”或“否”计分,“是”为0分,“否”为1分,分数越低表明个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

二、结果分析

(一)差异比较。

1.性别差异。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2,从结果中可知心理健康中的焦虑水平和人格健康水平没有性别差异。

在本研究中,不同年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人格健康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见表4)表4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

在本研究中,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上有差异。(见表5)表5职业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

(二)相关分析。

使用皮尔逊Pearson研究相关系数,由表4可见,焦虑均值及UPI均值都与职业心理素质各维度(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相关系数低,但差异显著。本研究认为,焦虑水平和人格健康反映出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心理健康,如生理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体学习水平、适应能力等,因此导致相关性不高。相关分析中差异显著,表示焦虑水平和人格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三)回归分析。

1.模型设定。为了进一步探索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使用职业心理素质各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设定为:

Y1=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Y1表示心理健康因素,Xi为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子数据向量( i=1、2、3……5)。

2.回歸结果。

(1)运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对多元回归的自变量进行筛选,以焦虑值为因变量时,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道德3个因素依次进入回归方程(表7),该回归模型表示,焦虑值受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直接影响。

表7职业心理素质各维度对焦虑值的回归分析

该回归方程可知,首先,职业品质可解释个人焦虑水平6.8%的变异,回归有显著意义,且偏回归系数为0.163,说明职业品质的认可会降低个人焦虑。

其次,职业品质的偏回归系数由0.163变为0.099,职业知识的偏回归系数为0.085,此时两个因素对焦虑的解释量增加为8.3%,表示职业知识和职业品质可解释个人焦虑水平8.3%的变异,职业知识的增加也会降低个人焦虑。

再次, 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68、0.073、0.083,表示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可解释个人焦虑水平9.1%的变异。

由此得到回归方程为:

Y1=1.257+0.073X2+0.068X4+0.083X5+ε

其中,Y1代表个人焦虑水平,X2代表职业知识,X4代表职业品质,X5代表职业道德。

(2)继续运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对多元回归的自变量进行筛选,以人格健康(UPI)为因变量时,职业技能进入回归方程(表8),该回归模型表示,人格健康受职业技能直接影响。表8 职业心理素质各维度对人格健康的回归分析

由此得到回归方程为:

Y2=0.106+0.060X1+ε

其中,Y2代表个人人格健康水平,X1代表职业技能。

两模型显著性良好,说明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影响。

三、讨论

1.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其中职业技能包括灵活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职业知识包括力学、数学等基础知识、实践经验、常用软件等,职业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决策力等,职业品质包括责任心、吃苦耐劳、耐心、事业心等,职业道德包括个人对工作的认可等。其中很多因素都可以在大学教育中学习和习得,帮助学生在未来转变成职业人的过程中尽快适应变化,快速成长。

2.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的培养,减少焦虑、抑郁情绪,增强个人价值感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升和改善职业心理素质,以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仍然是分割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集中于基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个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干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大四就业指导及择业选择。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放在一个平台上,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对自我认知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从而建立由内到外的个人良好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5]99。

3.高校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应多增加校外实习、就业体验、生涯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具体了解工作环境现状,避免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是我们未来发展和改变的方向。四、结论

本研究对于工科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心理素质进行探索,根据研究发现:

1.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焦虑水平和人格健康水平没有性别差异;

2.工科大学生的性別在职业技能上男生优于女生;

3.不同年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人格健康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

4.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上有差异。

5.焦虑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素质呈非线性相关;

6.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分别可在不同程度解释个人焦虑水平的变异;

7.职业知识、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对个人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职业技能可对人格健康水平产生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影响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在工作中实践运用,帮助工科大学生在职业成长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建松.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缺陷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l-7.

[3]赵轶群,王琛,伍敏.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3-107.

[4]伍敏,王琛.铁路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239-241.

[5]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7-99.

[责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卢宁:“互联网+”支教活动与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2016年9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ep.2016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