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运河》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

2017-03-10 00:33赵易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抒情意象建构

赵易安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长城与运河》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

赵易安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长城与运河》最大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这是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形成了四大板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第一板块研究本诗描写意象与蕴含情感,主要研究诗歌表层描写意象与深层情感,以及情感提炼方式,这是研究诗歌“说什么”以及解读方式;第二板块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主要研究本诗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以及这一抒情技巧的抒情效果、运用写作注意事项,这是研究诗歌“怎么说”以及解读方式;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是运用第一、二板块文本深层意蕴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巧解读鉴赏同类文本,既是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阅读文本,也是在同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巩固知识;第四板块是迁移写作,是将第二板块中的文本建构技巧迁移运用于同类文本写作,它既是这一技巧的写作运用,同样也是在写作运用中巩固、深化这一技巧知识。

解码;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意象抒情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重心,是解读课文内容背后的思想或情感,其阅读教学设计的重心,通过理解文章重要字词、句子和段落,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放在表层的课文内容与深层思想情感研究上,能够引领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这是其优点;但很显然,无论表层的课文内容,还是深层的思想情感,都是研究“课文”,是“教课文”,而不是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教语文”。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莫先武教授建构“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就是试图破解语文教学“教课文”“教思想”这一顽疾,将阅读教学引向“教语文”“教技能”这一通向语文专业之路。他所说的“解码”,即破解文章建构的形式奥秘,直指文本建构技能这一语文核心内容。“四板块”分别是:一、课文表层内容和深层意蕴研究,它指向课文“说什么”;二、课文建构技巧研究,它指向课文“怎么说”;三、拓展阅读,即运用本文所学文本意义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能解读同类文本;四、迁移写作,即运用本文所学文本建构技巧写作。①本文得到南京晓庄学院莫先武教授悉心指导,并吸收了莫教授《小学经典课文阅读教学设计》一书的相关内容与观点,在此表示感谢。“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设计”,将阅读教学及其教学设计的重心从教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即“说什么”上转移到教课文的建构“秘密”即“怎么说”,既体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内容专业性追求,也体现了从读到写、以读促写的教学专业性追求。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诗为例,来具体呈现“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的理念与设计思路。②本案例具体设计内容参照《水乡歌阅读教学设计1:意象抒情》,莫先武:《小学经典课文阅读教学设计》(上册),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7-53页。

第一板块:研究本诗描写意象与蕴含情感

《长城与运河》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首诗歌,全诗如下:

长城和运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1]6-7

在“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研究理论中,第一板块的“课文表层内容与深层意蕴研究”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课文表层内容与深层意蕴研究,二是课文表层内容与深层意蕴提炼方式研究。[2]4具体到本诗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上来,第一环节研究表层描写的意象与深层蕴含的情感,第二环节研究意象描写特征与深层情感提炼方式。

第一环节的表层意象描写与深层情感研究,《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精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插图,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还可以凭借补充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深入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图文结合,形象感悟;课内外结合,立体感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3]24借助插图,“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并且“凭借补充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让学生体会长城与运河为何是“人间奇迹”,其目的就是挖掘出诗歌“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之情感;解读是教学过程,解读出的情感是教学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技的方面目标;通过解读出的情感,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道即人文目标。

但是,认真审视其教学目标,便可以发现它聚焦于“本诗”意象与情感研究上,着眼于“本诗”内容研究,指向诗歌“说什么”,当然是教课文。要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就要以本诗为例子,研究意象描写特征与蕴含情感是如何得出来的。具体到教学设计中,可设置以下两个大的引导问题,分两个阶段研究:

1.研读1、2自然段,这两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总结全诗,全诗描写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

2.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你是如何发现的?

问题1“分别描写什么”“全诗描写对象是什么”,这是研究本诗描写对象,“它们有什么特征”是提炼意象特征,这是表层意象即内容研究;问题2“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这是研究本诗深层情感。这些问题指向第一环节的表层意象描写与深层情感研究。问题1与问题2中的“你是如何发现的”,则指向意象特征与深层情感提炼方式。前者是“说什么”,后者是“如何发现的”;前者是课文内容,后者是阅读能力培养;前者是“教课文”,后者是“教语文”。

第二板块: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

“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第二板块研究文本建构技巧,其要点有五:一是文本建构技巧是什么,二是技巧表达效果研究,三是技巧运用场合研究,四是技巧类型研究,五是技巧写作注意事项研究。[4]4本诗这一板块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本诗建构技巧是什么,二是这一技巧的表达效果,三是运用这一技巧写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具体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一)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

本诗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这一抒情技巧研究由三个小环节构成:

1.出示本文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继而得出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2.出示直接抒情的内容,并与本诗进行对读,研究本诗间接抒情的技巧。

(结论: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长城”和“运河”这两个意象的描写抒发情感,这是“间接抒情”。)

3.明确诗歌中抒发情感的景与物是意象,得出本诗“间接抒情”方式与技巧--意象抒情。

(小结:意象抒情,指的是诗歌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意象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意象抒情是一种间接抒情方式,运用这种抒情方式的诗歌是意象诗。)

第1、2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本诗是间接抒情方式,第3个问题研究本诗是间接抒情中的意象抒情。

(二)研究意象抒情表达效果

这一环节引导问题设置如下:

1.将本诗与直接抒情的内容对读,研究意象抒情技巧的表达效果。

(结论:意象抒情表达效果一——含蓄性。)

2.读直接抒情的文本,你脑海中能够产生祖国伟大建筑的画面吗?读《长城和运河》,你能够根据文字想象出祖国伟大建筑是什么画面吗?

(结论:意象抒情表达效果二——画面性。)

这一环节关于意象抒情表达效果研究,是以本诗为例学习鉴赏方式,引领学生形成诗歌鉴赏品味。

(三)研究意象抒情技巧写作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研究意象抒情写作注意事项,要点如下:

1.意象相关性研究。

出示材料1: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玄武湖水碧波荡漾,

湖中荷叶层层叠叠,

明古城墙环湖而建,

朝野更迭恍如隔世。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山峦起伏,

五色湖水,

群山环绕,

云雾缭绕,

美哉九寨!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问题:比较原诗与材料一,它们选择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个文本好?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意象抒情,选择的意象应该具有相关性,即选择描写对象中的特定意象,而不能是无关的意象。材料一中选取了“玄武湖”和“九寨沟”两个意象,它们都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而是祖国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

2.意象典型性研究。

出示材料2:

我漫步在水乡的小路上,

一个美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座小巧玲珑小桥,

站立在小河上,

像一条走廊,

又如同一座画廊。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行走在老街上,

一个美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座座古老的平房,

高低错落,

古朴典雅。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问题:比较原诗与材料二,它们选择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个文本好,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意象抒情,要选择能够代表写作对象特征的意象。材料二中选取了“小桥”和“平房”,虽然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但它们都不是祖国伟大建筑的代表。

这一环节研究意象抒情技巧写作注意事项,体现了读写技能关联性,是以课文为例子,通过构建程序性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模仿本文技巧写作。

第三板块:拓展阅读

第三板块“拓展阅读”,是“运用文本深层意蕴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巧解读鉴赏同类文本”,“以实现阅读运用”,“并在同类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固化”。[4]8研究完本诗意象内容与深层情感提炼、本诗建构技巧之后,可以引入同类意象诗《水乡歌》拓展阅读。《水乡歌》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一首意象诗,全诗内容如下:

水乡歌

水乡什么多?

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

池塘一个连一个,

处处绿水荡清波。

水乡什么多?

船多。

千只船,万只驳,

白帆片片像云朵,

飘满湖面飘满河。

水乡什么多?

歌多。

千首曲,万首歌,

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5]130-131

问题设置如下:

1.本文描写对象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你是如何发现的?

2.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技巧?

3.意象抒情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运用意象抒情在写作意象诗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结合本诗谈一谈,本诗是否注意了这些问题?

问题1指向诗歌表层意象描写与深层情感及其提炼方式研究,问题2-4则指向诗歌建构技巧研究,其中问题2研究诗歌意象抒情建构技巧,问题3研究这意象抒情表达效果,问题4则研究关于运用意象抒情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四个问题,其实既是第一板块“表层意象描写与深层蕴含情感”与第二板块“建构技巧”研究的复习,也是这些技能的迁移阅读运用。

第四板块:迁移写作

“迁移写作”板块,是“运用这一技巧模仿写作同类文本”,其目的是“实现写作运用,并在写作运用中实现知识固化”。[4]8-9这一环节可设置如下写作迁移话题:

要求:以赞美家乡作为情感基调,运用意象抒情技巧写一首意象诗。

写作前研究:1.选择哪些意象?2.选择这些意象要注意哪些问题?

写完后师生共读共评共改。

通过迁移写作,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意象抒情技巧,并且在反复训练,最终可以熟能生巧地运用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真正实现读写合一。写作前研究内容是本诗意象抒情技巧的写作注意事项,是让学生在写作前复习巩固知识,并能在写作中熟练运用。

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将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引向“教语文”,将阅读教学及其教学设计的重心从教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转移到教课文的建构“秘密”,既提高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在阅读与写作迁移运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既体现了读写关系性,也体现了读写技能的系统训练特性。

[1] 张庆,朱家珑.语文(三下)[M]. 第9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莫先武.小学经典课文阅读教学设计(上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3] 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三下)[M]. 第6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 莫先武.小学经典课文阅读教学设计(下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5] 张庆,朱家珑.语文(二下)[M]. 第1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何旺生)

Four-section reading Teaching Design ofTheGreatWallandtheGrandCanal

ZHAO Yi’an

(NanjingHangjiangluPrimarySchool,Nanjing210036,China)

The lyric technique inTheGreatWallandtheGrandCanalis imagery lyricism, 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reading teaching. Based upon this content, the four teaching section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are formulated. The first section is to study the images and emotions contained in the poem,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ve image from the surface, which is what the poem is about and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imagery lyricism and lyric technique, which is how the poem is constructed.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extended reading, helping students apply the the skills learned in the first two sections to appreciate the similar text. The fourth section is the transfer in writing, in which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transfer the text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o the writing practice.

decoding; four-section reading teaching design; imagery lyricism

2016-12-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审美读解的点、度、向:语文教材解读的理论重构”(B-b/2015/01/08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教版教材(1-9年级)审美解读与阅读文本资源库建设”(2014SJD190),南京晓庄学院教改项目“创意写作视野中的《写作》翻转课堂建设”

赵易安(199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汉江路小学语文教师,小教二级,主要研究方向:小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G623.2

A

1674-2273(2017)01-0027-04

猜你喜欢
抒情意象建构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春 日
意象、形神
会抒情的灰绿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借物抒情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