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中历史教育之“道”

2017-03-10 00:33钱要武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

钱要武

(铜陵市第二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略论高中历史教育之“道”

钱要武

(铜陵市第二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高中历史教育是基于人文精神的教育,此为高中历史教育之“道”。实施有效教学,引导激情思维,强化对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高中历史教育开出源头活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互通、多元包容,使人文培育和人文精神的阐发实现于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教育;“道”;人文精神;有效教学

老子《道德经》第42章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道”,那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之“道”何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总体“布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1]2基于课程性质,为构建新的课程文化精神,《课程标准》又强调:“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情操,增强学生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潮流,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说,“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文”二字贯穿全文,培育人文精神、阐扬人文理想,此为高中历史教育之“道”。

历史教学服务于历史教育之“道”,人格的升华和人文精神的张扬理应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历史教学一味地服从和服务于中考、高考,课堂教学中总觉得缺失历史教育的灵性和理性。即使有些课堂偶尔多一点活动,穿插一些“秀”的表演,那只是历史教学中的花拳绣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就历史教育本质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绝对不可或缺,历史教育须尽量合理地发挥自身在人文教育与阐扬中的应有作用。高中阶段是从基础教育走向高等教育的衔接关键,是学生这个亚公民群体的人格型塑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节点,高中历史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功能,从现实来看,高中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道”之一:恒久人文

纵观中外历史教育,传授知识、强调美德、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成为各国历史教育和课程文化的恒久传统。二千多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强调“仁”和“礼”,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的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一步是“仁者,爱人”。由于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文化下移,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这种鲜明的民主化和人文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兴起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华夏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先哲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作为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才兼备的治国能才,教育必须为现实服务,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此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自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致力于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雅典公民素质的提高上。他穷其一生为那些想改变自身命运的雅典公民们不知疲倦地奉献着,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都是他教育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教育的对象。那个时代,一切可能利用的地方都是“有思想力的人成为万物的尺度”思想弘扬的平台;一切可以教育的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方法”的直接受益者。这些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奠定了近代以来欧美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

现代英国,“有教育存在的地方,便有历史教育”。英国历史课程的设置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突出本国历史教育;历史课程独立设置,不与其他学科综合,但有自身的综合。英国教育部门认为以历史、文学、地理和宗教为主的人文学科理应成为一门以现实为中心的学科,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目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同时又能使他们看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美国的历史教育则被纳入到由历史、公民、地理等有关反映社会问题的课程合并而成的“社会科”教育之中,把历史、公民课一起确定为社会科的核心课程,尤其是历史课,被称为“社会科之母”,它的历史教育充分体现美国特殊的国情和教育的个性化、人文化特点。 1987年,布拉德利委员会对历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做出如下阐述: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亚洲的日本同样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二战前,历史课在学校中一直单独开设,主要讲授日本史、世界史,但日本史是系统的,世界史却很零散。二战后,日本进行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历史课程改革,其中心要求是使日本公民能够“自主地生活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不断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一直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因此高中的历史教学特别强调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公民的觉悟与素养。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教育以“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民国初年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强调“以养成共和国民之道德为目的,注重独立自尊,爱国乐群诸义”[2]102。这些教育思想深深渗透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认为,历史教育当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主体;第二,当以平民的生活为中心;第三,政治家与科学家当并重。蒋梦麟为此还拟了一份中学中国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其字里行间贯彻历史教学用以促进学生人文情怀增长和拓展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主旨,突出了历史教育所肩负的培养新国民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从1956年到本世纪初先后颁布了九个版本的《历史教学大纲》,作为历史教学实施的指南。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新时期以来第一个《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无论在具体的历史学科教学上还是在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了显著的变化,突出层次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从2001年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启动到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拉开,再到2006年高中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的教育面貌可谓是“天翻地覆慨而慷”,教育的改革和变化也深深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国人思想文化观念的巨大变化。在这场教育变革的大潮中,高中历史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与发展,历史教育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和人文魅力进一步发挥出来。撞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二、“道”之二:激情思维

思维方式比知识更重要。也许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再过三年五载,学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却有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现今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体现多样性特质,能以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为学生选择和学习历史学科提供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地发展和人文情愫自如地滋长;同样地,高中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这些课程理念和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具有更完善的知识智慧和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觉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倡导灵活多样的有效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课程改革的内部推动,过去那种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历史教育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而有效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层面得到拓展、升华,更重要地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试想:如果在45分钟时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思考更多的内容,总结更多的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一次次升华,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无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不能仅在知识层面上想点子。如何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达到思维方法等基本能力的强化训练和学生人文情感的提升?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在“精”字上下功夫。精选精讲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能“一课一得”,并在获取和甄别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学习知识的灵感。二是加快完成任务的速度,对于一般知识在“快”字上动脑子。让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快速阅读、快速背诵、快速思考、快速归纳、快速质疑、快速答问”等形式,腾出时间对问题和结论深思熟虑、反复推敲,逐步使学生达到快中求好、快中求准、快中求深。三是增大教学步伐的跨度。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打破初中课程编年次序,分成三个必修学习模块,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专题以及六个选修模块,加上时空跨度很大,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需要在“压缩” 和“跨越”上想办法。所谓“压缩”不是压缩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步骤,三步并成两步走;“跨越”就是某些结论不由老师直接给出,而是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实行空白教学,由学生“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语),把主动权、选择权留给学生,赋予教学过程更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四是注重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开发和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究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高低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恢弘壮阔的古今中外历史给予了学生太多太大的发散思维空间,为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方面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理相容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积极推动信息由单项传输为多项传输,辅以反向、联想、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多维思维能力。

三、“道”之三:阐扬人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到:“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 167从马克思的论述联想到现在的学校教育,虽然受动性学习会带给学生苦痛,但这正是他们走上社会即将经风雨见世面的准备,是他们成人后抗磨难、历挫折的预演。人生的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人性在寻找幸福伊甸园的历程中是不可能处处鸟语花香的。学校教育正是通过受动性学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意志,锻打学生抗压的筋骨和魂灵,从而铸造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山东省著名教育专家严清曾说过:“人性的最高境界——自由的实现,是教育的终极愿景和无上价值。”教育理应要培养这一最高人性,理应让受教育者以自由为追求,以自由人性为最有价值的获得,让受教育者摆脱功利、超越异化,最终为自己、为他人更为人类带来福祉。

作为回归人性之重要途径就必须提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几百年来,人文精神在影响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较以往更加关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转变,关注学生主体存在和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让学生接受不同文明的熏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掌握历史思维的能力。历史既是最典型的社会科学,也是典型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文精神,必须以行动把自己所领会的文化价值体现出来。著名的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4] 369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由此看来,历史强调理性和思辨性;人文精神则强调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强调其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和宽容、自由与责任、关怀和慈爱,所以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具彰显“真”“善”“美”的精神价值,两者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面对时代的呼唤,高中历史教育应该如何进行人文的阐扬呢?第一,在具有很强人文色彩的教学内容上,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突出人文的特性,要挖掘其对学生影响深刻的文化意蕴。诸如那些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既要从教学形式上加以突破,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师生的多维交流延伸拓展。第二,要以文明的观念和视角来阐述和分析解读历史。作为现代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三大史观之一的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地位非常显赫。从文明视角考察和阐述历史,在各种文明发展的线索和规律、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人文的审视点,去阐扬历史中的人文特质,开掘历史发展中涵盖的内在思想和趣味,而不是把历史教育流于表面化和空洞化。第三,鼓励学生敢于探究质疑。人文精神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包容性和多元性。具体而言,在历史教学中,要抛弃“惟师论”和“惟教材论”等权威性,允许学生打破框框条条,提倡学生利用相关史料进行言之有理的多元化探究,鼓励学生之间争鸣,这是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品质的客观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髓和实质。

历史是树立人文精神大厦的基础。因此,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和心智特点,应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亲近人文,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高中历史教育所肩负的使命虽然无法“一肩挑尽古今愁”,但每位高中历史教师都责无旁贷。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汉国,王斯德,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 Brief Discussion onDaoin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QIAN Yaowu

(TonglingNo.2MiddleSchool,Tongling244000,China)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based on humanities education, which is the Dao in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To improve history education, we need to implement effective education, stimulate passionate thinking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m and historical critical think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students and students, multiple inclusion.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Dao; humanism; effective education

2016-11-03

钱要武(1966-),男,安徽枞阳人,铜陵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高中历史特级教师。

G633.51

A

1674-2273(2017)01-0040-04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