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校园媒体消息源管理的特点与策略

2017-03-10 01:36
关键词:选题消息校园

(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系,上海 200436)

独立校园媒体消息源管理的特点与策略

陶建杰 丁旭芸

(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系,上海 200436)

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运营独立校园媒体。相比官方校园媒体,独立校园媒体在内容上具有注重接近性、时效性强、关注面广、不回避负面新闻等特点;在消息源管理上,呈现出来源固定、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不对等、受访周期性等特征。在独立校园媒体的消息源管理中,可以采取利用各种途径获取联系方式,通过权威人士、外围人士接近,把握消息源心理,通过软硬题材切换进行关系调适等策略。

独立校园媒体;消息源管理;官方校园媒体;特点也策略

媒介化社会,人们的信息需求增加,信息获取渠道也日益多元。高校作为年轻人的聚集地,思想交流活跃,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尝试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不同形式的校园媒体迅猛发展。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最新调查显示,55.89%的学生曾经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43.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1]一项来自武汉商学院的调查表明,高达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是自媒体人。[2]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媒体尝试热潮。

在大学生创办的自媒体中,绝大多数属于校园媒体。校园媒体在高校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媒体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主办方的不同,目前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学校主办的官方校园媒体,它以宣传为主要功能,如校报校刊、有官方背景的学生通讯社等;另一类是由学生个人或社团自主创办的独立校园媒体,以发布新闻为主要功能,如各种学生社团性质的报刊,学生自主运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近年来独立校园媒体的蓬勃发展,直接受益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播去门槛化,其在内容定位、新闻生产、传播策略、人员管理等方面都不同于官方校园媒体。

在新闻生产中,记者对消息源的管理极其重要,新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消息源的质量决定的。独立校园媒体以新闻为主的内容导向,较之官方校园媒体对消息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校园媒体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又有特殊性,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关系。因此,独立校园媒体的消息源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一、独立校园媒体的内容特点

一般认为,校园媒体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以校园为主要传播地点的媒体,是一种非营利、非社会化媒体,形式丰富多样,[3]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户外媒介、校园网、手机媒体等,是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其运营以及创作人员为相关主管部门和学生。[4]关于校园媒体的分类,以往研究并没有直接提出“独立校园媒体”的概念,但已经有“官媒”和“民媒”的说法之分。官媒是指由学校主办的各种官方媒体,民媒是由院系、社区、社团等独立或合作承办的媒体(相对于校方)。[5]本文所指的独立校园媒体,亦属于“民媒”范畴,是指由学生个人或社团自主创办、运营和管理,以校园新闻报道、校园热点分析、校园文化传播为主要定位的校园媒体,直接反映师生的心声和诉求,报道内容更具新闻性和接近性,形式以网站、电子报刊、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主。

(一)以校园中的人和事为主要报道对象,注重接近性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立足校园,报道具有新闻性的人和事,是校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与官方校园媒体相比,独立校园媒体的报道内容更注重新闻价值和接近性,且偏向于站在受众(广大师生)的立场来报道与之利益相关的内容,容易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以上海大学独立校园媒体《传媒新观察》(简称“传新”)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其2016年全年发布的新闻中,校园新闻约占78%;报道对象59%为学生,11%为老师,26%为校方,涉及学生选课、补课、用餐安全、校园无线网络使用、课后答疑等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独立校园媒体更多采用受众视角进行报道。以学生寝室装空调为例,记者整理了同学最关心的问题及校方的回答,对相关情况在第一时间报道,通过网络平台滚动发布消息,在新闻的质与量方面,都超过官方校园媒体。

(二)对新闻的反应速度快,时效性强

新闻重在快,胜在抢。独立校园媒体由学生自主管理,遇到突发新闻,编辑部可以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报道,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行政化流程,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传新”常规的新闻生产,一般只包括“报选题—记者采写—责编修改—发布”四个环节,而官方校园媒体记者团的常规新闻生产流程,包括“编辑老师开会定选题—分发选题—记者采写—学生负责人修改—编辑老师修改—相关部门审核—发布”等多个环节。前者在新闻生产流程上的简化,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此外,由于学生团队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优势,加上从传播成本、传播效率方面考虑,独立校园媒体更多采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介质,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突破了新闻生产的周期性限制。

(三)社会题材校园化,关注面广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发生在社会上的新闻,往往和高校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份子,也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关注社会事务。从社会题材中发掘出与校园相关的报道内容,既拓展了校园媒体的视角,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又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独立校园媒体往往在这方面有更多尝试。2016年“传新”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中,有近25%的新闻选题来源于社会新闻,并结合校园情况进行“社会热点校内化”。2015年元旦,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死伤者以年轻人为主,包括多名高校学生。“传新”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到在外滩参加跨年活动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现场进行还原。此报道在推送后的2小时之内点击量就破万,并被《新民晚报》等社会媒体转载。

(四)以新闻价值为选题标准,不回避负面新闻

独立校园媒体和官方校园媒体在内容选择上的最大区别是:独立校园媒体强调媒体专业性,以新闻价值为选题的主要依据;官方校园媒体强调对学校形象的塑造与维护,更多以宣传价值为重。根本理念的差异,使两者在面对同样的新闻题材,尤其是所谓的负面题材时,处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2014年底,某高校校园内发现一具腐尸,凤凰网、网易、新京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社会媒体纷纷报道,其中包含各种不实的信息。“传新”的学生记者团队对此进行独立调查,完成了6000多字的深度报道,澄清了之前很多的不实传言,点击量突破1.5万。而校方的官微仅仅发布一条百余字的公告,并未对公众所关注的发现过程、处理最新情况等细节有所涉及,该微博的转发量仅为256。

二、独立校园媒体的消息源特点

消息源是新闻产生的根本,一般指新闻材料的出处或者向新闻机构提供消息的个人、机构或者其他媒介,是记者获取各类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的重要渠道。[6]广义的消息源包括人和物,狭义的消息源就是指人,即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知情人、相关人。记者与消息源的关系,是大众传播活动多元关系中最先形成的直接关系。两者在新闻传播初始阶段相生相依,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交往、交流中有合作,也有矛盾和冲突,其关系形态复杂、微妙、多变,记者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整个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果。[7]消息源管理,应该以“忠于真相、追求公益为底线,以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为基础,以公正独立、不疏不离为定位标准”。[8]校园媒体的消息源管理,比社会媒体更复杂,若没有成熟的消息源管理方式,成为“一锤子买卖”,很可能无法保证校园媒体持续稳定的新闻生产。

(一)来源固定:主要是校内师生

在社会媒体中,消息源大多与记者本人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基于新闻事件本身的联系。而在校园媒体中,消息源多为同校的老师、学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优先于采访关系而存在的,具有第一性,且这些关系不会因为采访的结束而结束。同时,校园新闻采访对象具有相对固定性,学生记者很可能因为不同的事件重复采访相同的部门甚至同一人员。以《传媒新观察》2016年为例,来自校内的消息源占所有消息源的72%,学生和老师分别占40%和32%。其中,与学生媒体打交道的职能部门老师通常固定不变。例如在短短两个月之内,“传新”就因3个选题先后采访过学校教务处的同一位老师。

(二)身份差异:关系不对等

采访者是学生记者,消息源主体是老师和学生,除了关系多重外,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往往不对等。当受访者为老师时,这种身份差异尤其明显。首先,学生记者的身份常常不被认可,独立校园媒体为“民办”,被拒访是常事。其次,与学生相比,老师掌握更多的信息、权力和资源,处于强势地位。在社会媒体,很多敏感的新闻事件,报道发表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就此结束;但独立校园媒体在报道校园新闻时,即使报道结束,学生记者也无法“全身而退”——对于学生记者来说,学业评价、成绩、毕业等诸多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都是由学校或相关老师所掌握的,不可能在一次采访之后就脱离学校。这种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的不对等性,使学生记者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此外,由于学生记者全为兼职,没有社会媒体记者所拥有的“新闻记者证”、法定采访权等保障,大大影响他们对记者身份的自我认同,即使在面对学生消息源时,也容易自我矮化,采访底气不足,遇难而退。

(三)受访周期性:冲突调适循环往复

不同于社会媒体的选题多样,校园媒体的选题根据学校学习生活的特点,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如开学、军训、上课、考试、放假等,每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校园活动也就是十大歌手、献血、毕业季、颁奖典礼等,周而复始。很多独立校园媒体,都有自己的日常重点选题清单,包括选课、校园安全、校园规章制度、寝室管理等,而清单背后所涉及的主要采访对象,无外乎教务处、财务处、后勤集团、保卫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一批一批的学生记者,每年都要做类似的选题,消息源也相似。因此在很多敏感的选题操作中,学生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需要持续的维护,在采访突破之后,需要不断进行关系调适,以便下次继续采访。

三、独立校园媒体的消息源管理策略

基于独立校园媒体记者与消息源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对等性,为了使新闻生产顺利进行,学生记者在采访前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采访准备;在采访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采访突破技巧;在采访后,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息源关系维护。

(一)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消息源的联系方式

掌握消息源的联系方式,是采访的第一步,也是记者的基本功。记者要把积累各种信息当成生活方式。校园中的许多重要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出来。比如校领导、知名教授的联系方式,办公电话、电子邮件等一般都会在网上公开,即便是手机号等私人信息,也往往会在项目公示、获奖公示等材料中公开,只要在公示期间注意搜集和保存即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保证了信息公开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大,有利于学生记者获取各种信息。学校网站每天发布的各种通知公告、校长办公会记录、人事任免信息等,如果筛选后进行有效整理、保存,基本可以解决在采访中因为缺少消息源的联系方式而无法突破的情况。学生记者要打开思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开拓信息获取渠道。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哪种方式,需要记者在信息搜集时有一定的韧性和坚持。著名调查记者王和岩曾提到,她没有特别的信息获取渠道,无非就是在网上搜索时,一般人只看前面几十页,她会看几百页。“传新”记者也曾多次得益于此法。有一次采访需要联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由于其刚从其他高校调过来,校长信箱中尚未公开联系方式,学生记者在百度中寻找了50多页,终于在其参加的一个学术团体名单中找到手机号并顺利联系上。

(二)通过权威人士、外围人士接近消息源

记者在采访中,获得权威人士的支持非常重要。一来权威人士往往本身就是重要的消息源,二来权威人士可能会引荐其他更合适的消息源。这样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校园新闻采访。在高校,权威人士的角色多是学校领导、知名学者。一般情况下,各部门具体的办事人员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时会比较谨慎,设置的采访障碍较多;相反,级别较高的校领导、学科负责人更有大局观,也更了解整体情况,面对记者采访更加从容淡定。此外,当采访题材比较敏感,采访遭当事人拒绝时,还可以尝试对外围消息源的采访,以便了解更多情况,验证记者的判断,然后以记者掌握的信息再次联系核心消息源,形成倒逼,打开采访局面。

(三)把握消息源心理,进行采访突破

采访的对象是人,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态度会根据不同的事件、立场、身份而改变。校园新闻的消息源往往是老师、学生,或者是兼有双重身份的人(如老师同时承担行政职务,学生还兼有社团负责人等多重身份)。学生记者想要进行采访突破,就要把握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明白其身份所代表的立场、诉求和底线。面对拒访,学生记者通过换位思考和不断游说消息源,往往能有所突破。例如在“男尸案”中,记者通过微博找到了一名自称是与遇难学生“一起长大的妹妹”,之前也有多家媒体试图采访她,但都被拒绝。记者判断,当看到舆论对逝者有颇多猜测和负面言辞时,她一定有站出来澄清的想法和冲动。于是记者通过微博私信表达安慰和理解,同时表明“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真实情况,避免不实传闻四散,只想谈谈你眼中的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的采访目的,多次沟通后,终于获得信任并完成采访。

(四)满足受访者诉求,通过软硬题材切换进行关系调适

在人际关系理论中,霍曼斯和布劳曾提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商品”交换。这种交换不同于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如情感、信息、服务等等。[9]记者与消息源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也要通过“交换”维持。在大部分采访中,记者仅从消息源处获得信息,并没有“交换”的过程。如果要进行长期的关系管理,必须要考虑消息源的诉求。在这样的互动与调适中,不断润滑并维持双方的关系。例如,“传新”在军训期间就后勤保障等“硬”选题操作,多次采访学校后勤部门的相关老师。后来该老师主动联系“传新”,希望能通过“传新”平台传播后勤系统服务升级的消息。于是双方共同策划了一次传播活动,获得双赢的效果:既巩固了关系,加强了与信源的信任;又丰富了选题,产生了一批好作品。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有必要进行学生记者条线化与品牌化管理。当记者与消息源之间比较熟悉时,采访往往事半功倍。记者条线化是熟悉关系建立的重要保证。校园媒体可以借鉴社会媒体的条线记者模式,分别由相对固定的学生记者采访相对固定的部门和领域,也能提升记者的报道水准。此外,还可以通过品牌化树立学生记者的个人知名度,赋予“首席记者”“资深记者”等称号,精心打造明星记者,依靠记者知名度获得更多消息源的认可和重视,争取采访机会。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韩晓宇,刘俞希,卢雅楠.微信公众号背后的大学生自媒体人[N].中国青年报, 2016-01-04(A08).

[2] 王英.高校进入“自媒体时代” 九成以上学生是“自媒体人”[EB/OL].[2016-07-12] .http://www.whcsc. edu.cn/s/22/t/32/3e/5e/info15966.htm.

[3] 徐协,付冬蕾.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江南论坛,2015(12):48-49.

[4] 阎延,刘声远.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媒体的变化和思考[J].传媒,2016(4):87-89.

[5] 栾玉波.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现状与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 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185.

[7] 陈新平.记者与消息源的关系形态及问题分析[J].东南传播,2011(2):14-16.

[8] 陈新平.记者与消息源关系的伦理尺度[J].中国出版,2011(18):36-39.

[9]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55.

G212.1

A

1671-5454(2017)02-0011-05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2.002

2017-2-18

陶建杰(1978-),男,浙江海宁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生产。丁旭芸(1994-),女,上海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学生。

本文为201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C17079)和上海高校新闻传播学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全媒体时代新闻学子职业意识研究”(编号:15shu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选题消息校园
一张图看5G消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息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