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阈下的小众文化传播

2017-03-10 01:36
关键词:民谣大众文化大众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

大众文化视阈下的小众文化传播

李佩珺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

当下,在大众文化模式化、批量化生产的背景下,小众文化悄然蔓延。它给大众带来一种新鲜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再加上它本身的创新性与变革精神,有效地刺激了大众的审美神经,改良了大众文化的单一发展模式。

小众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价值观;文化多样性

一、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提出的,主要是指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1]当下,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都市的、与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体)为介质的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和现代工业紧密相关,它具备一种很明显的消费属性,伴随着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而存在,文化活动是基于商品买卖关系的一种消费行为。[2]之所以叫“大众文化”,这意味着它必须是能被广泛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因此它必须具备很强的通俗性。

小众文化也称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形式。[3]它以个体为基础,并局限于友邻、同道等小范围,具备一种区别于大众文化特质的“小圈子”文化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度越来越高,小众文化日渐以一种更加柔和的姿态发展。但这种文化形式的内核并没有改变,它的价值观依然和大众文化存在差异。小众文化表达的是一种“文化态度”,需要一群对某种文化具有共同认知的成员来支撑。总体来说,小众文化带来的是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它的宗旨是树立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本质上是反商业、反传统的,出发点脱离市场与利益,崇尚一种纯粹的理念。虽然它的“圈子”属性让它具有一定封闭性与狭隘性,但也正是如此,它倡导的是一种价值观的细化以及发展多元文化的精神。

二、小众音乐的大众聆听——民谣

小众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听众所占比例较小的音乐,但并不是指那些鲜有人喜爱的音乐,相反是指那些少有人察觉的好音乐。一些独立音乐人创作出高质量的音乐,由于没有进入商业包装的流程,导致传播范围受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开始的小众音乐就是地下流行音乐。小众音乐的类型十分丰富,最初局限于风格偏激的朋克式摇滚乐,以此表达对社会的强烈愤怒。随着社会发展日趋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众音乐的表达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总体往更加柔和的方向发展。[4]

小众音乐之所以被冠以“小众”二字,是因为其音乐表达的情感、内容、方式与广泛被听众所接受的主流音乐迥异。相较于受众广泛的流行音乐,民谣间接含蓄地表达音乐态度,听众数量也较小,即成了所谓的小众音乐。民谣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宋朝时期,它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听众比其他音乐流派较少,并且特指没有宣传渠道的独立民谣,而不是普及大众的校园民谣。当然,音乐是沉淀的、发展的、流动的。放眼如今的音乐市场,所谓的主流音乐和小众音乐并非是绝对的,我们甚至无法给其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提出,小众音乐,听的人多了就是大众的了。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金属”曾挤入主流乐坛的浪潮,跻身各大主流音乐排行榜。可并不见得所有“重金属”都是主流的。如今当听众看到长发披肩、满身纹身的歌者时,依然会觉得他们很另类,对他们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依然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它被现今的听众很自然地归为小众音乐。

被包括在独立音乐中的民谣,坚持创作的自我独特风格,它对社会文化现象能直接、快捷地反映,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针砭时弊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间普遍的社会情绪。民谣的歌词包罗万象,既有对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对时事所作的道德评判,或是借某些事件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是各个时期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的浓缩。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怀和审美品位,20世纪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经历了极度兴盛到迅速衰落的过程。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日益盛行,民谣从流行的前线渐渐消退。近几年,在民谣沉寂许久之后,被称为新民谣的歌曲又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目前,我国小众音乐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小众音乐圈里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音乐人,积累了固定的受众。比如周云蓬,他是一位盲人歌手,也是一位现代诗人,被称为“中国最具人文色彩的民谣歌手”。他的音乐反映社会现象,传达人文关怀。另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手是李志,相较于周云蓬,李志的音乐风格更为激进。他的音乐没有周云蓬的悲天悯人,更多是游离于自己的感慨和愤怒中。他的曲风与歌词比普通流行音乐更为直接,甚至简单粗暴,能更契合听众的情绪。小众音乐圈不乏后起之秀,如尧十三,一个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民谣歌手。他的音乐在表达上更为轻松,调侃意味更重,这和民谣歌手所处的年代不无关系。除了作为小众文化典型的独立民谣之外,小众电影、小剧场、小众行为等也在不断变迁和蓬勃发展,给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三、小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一)小众文化渗透进大众文化

小众文化得以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稳定与经济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多样化与越来越强的文化兼容性。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众在多样的文化形式中会有意识地选择不趋同。在社会稳定、人民经济收入与空闲时间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大众的精神生活完全有条件丰富,所以当下的文化环境是小众文化发展的沃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主流文化习惯于“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而小众文化倡导一边破坏,一边创造,促进社会细胞的新陈代谢。

以民谣和摇滚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强调自我精神和独立意识,关注现实社会,善于把故事写成歌,听众很容易在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片段。伴随着近几年选秀节目带来的高曝光,小众音乐转向大众聆听,大众开始知道这些独立音乐人的作品。马頔的《南山南》和赵雷的《成都》是虾米音乐中音乐人各自最受欢迎的歌曲,它们的热门程度已经超过很多著名流行歌手的曲目。此外,和动辄上百的演唱会门票相比,独立音乐一场现场演出的票价并不高,但李志等独立音乐人的音乐会一票难求,这些现象都在说明民谣受到越来越多听众的认可。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渐呈现出一边抗拒一边融合的状态,它们之间不再泾渭分明。大众文化习惯站在捍卫传统的一面,延续了熟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小众文化的重组精神与变革属性,必须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语境才能登上舞台。

(二)小众文化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小众文化独立于主流价值观,却存在于主流世界。个体的自由发展成为当代青年群体的主要追求,求新求变、崇尚自主成为青年一代的生活逻辑。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使得大众价值评价更加复杂。毫无疑问,小众文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存在挑战,它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在积极的方面,崇尚小众文化的群体往往思想前卫、纳新意识强,注重创新精神的养成,擅长自我化解生活中的压力,并且注重自我价值。例如在民谣的创作过程中,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对战争和社会问题表达关注,使得欧美民谣的歌词与其他流行歌曲相比更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就在2016年,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民谣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其消极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果对小众文化片面狭隘地崇尚,会造成这个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盲目排斥,产生过度的自我认同感,并对主流价值产生误解,武断地质疑权威。很多民谣爱好者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甚至刻意追求小众优越感,觉得当小众变为大众的时候会成为遗憾。比如喜欢民谣的人就排斥喜欢流行歌曲,既不想在小圈子里孤独,又不想在大众中平凡,所以追求小众极端容易逐渐封闭自己。

(三)小众文化对原有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影响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们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旧体制被逐渐打破,而新秩序尚未建立。小众群体的中心思想就是不随波逐流,追求一种新锐、冲动、感性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经济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大众的消费理念与模式正经历颠覆性的转型,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追求个性,大众市场快速裂变成许多小众版块。为了顺势发展碎片化市场,很多企业机构推出为小众消费群体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一种新式营销模式——小众营销诞生了。

通过对“有演出”和“乐童音乐”两个票务平台上独立音乐演出进行统计,得出2015年中国大陆有8050场独立音乐的现场演出。如果进一步细分,在4个一线城市里歌迷平均每天能听到至少一场演出;有32个城市平均每周有一场现场演出;29个二三线城市平均每月能听到一场现场演出;追求独立音乐的小众文艺青年在中国有165个城市可以选择。一首好歌是具有渗透力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这样的日常精神消费买单。小众消费意识逐渐兴起,避免同质化的生活并不一定靠奢侈品牌来实现,他们更倾向由自己来营造独特的生活空间,区别化的平民精致生活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四、如何认识小众文化的发展

目前,小众文化发展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它的属性包含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5]其发展结果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期待,能被社会承认并接受,则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第二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有冲突,则会被社会抑制和局限;第三种,既不与社会的要求相背,也不能够被社会明确接受,继续自觉的成长。[6]

小众文化的产生是社会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形式上,小众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小众文化对成员的行为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小众文化内容的属性和社会成员的选择。

当下的社会文化趋向一种更为开放式的结构,内容也更多元化,功能趋向综合化。区域文化将不可能彻底地、隔离式地局限于某一个范围,而是存在于一个更广泛的大文化背景中,并作为一个与之交融的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以及不同属性影响的支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小众文化的兴起不过是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再分配的一部分。由于当下全球化信息交流的便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享受到文化交融的福利。换而言之,技术对意识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生产的范畴。对于大众的文化抉择,要改变带有强制主导性质的输入方式,增强思想交互和正面引导,从内因优化,提高大众的文化选择鉴赏力,从而自觉地筛选优质文化。

小众文化的兴起可能产生变革文化的力量,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小众文化的发展颠覆了一切。它的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确采用了新的形式,但归根结底它的发展依赖于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小众文化视为文化的本质上的一种转型,而是应该承认,它是现代大众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让·佛朗索瓦·利奥塔的一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此——后现代应被理解为现代性的一个“时刻”。即便从长远来看,小众文化的发展不会衰退,肯定日渐成熟与蓬勃,该过程定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瓶颈,就是传统观念累积了对差异性的排斥、对个性发展的抑制,以及追求同质与和谐的习惯。这些观念与传统的文化产业更能和平共处,却容易扼制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机。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解决这些冲突,文化创意产业的欣欣向荣将会反作用于社会观念转型。可以将小众文化的发展看作大众文化的一种“再出发”,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小众文化都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感受。它并不打破原有事物的秩序,而是进行一次改良,并且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延续性力量。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李芳丽.韩国大众文化浅析[J].文艺生活,2010(9):66.

[2] 武中哲.论转型时期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40-143.

[3] 何言宏.批判的大众传播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传播思想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22-128.

[4] 刘宏.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J].现代传播, 2000(6):8-11.

[5] 邓彦.非主流文化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问题分析[J].理论界,2005(10):26-28.

[6] 龙其林.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析[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69-72.

G206.3

A

1671-5454(2017)02-0019-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2.004

2017-03-10

李佩珺(1992-),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民谣大众文化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十唱共产党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