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漫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培育影响

2017-03-10 01:36
关键词:动漫人格政治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论动漫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培育影响

王利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的属性,而文化本身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动漫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在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社会认知、情意结构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动漫文化“文化化人”的环境。

动漫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培育;

动漫深受大学生欢迎,大学生们在选择动漫的时候看重情节和背后蕴含的意义,普遍喜欢逻辑推理和幽默搞笑的动漫作品,网络、手机等为其接触动漫的主要载体。动漫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在自发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他们的人格培育。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认同的。但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从意识形态的属性出发,强调培养“政治人”、“政治道德”,甚至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政治人”,也要培养“社会人”,“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要使人成为健全的‘社会人’或‘全面发展的人’”。[1]那种片面的政治教育,和脱离实际的道德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效果不佳的说教。

习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对我国宣传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创新的明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2]不可否认,在当今90后的大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失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有理说不出,辨不清,传不开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要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实际。

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人的需求、成长等问题的人文关怀和负面、消极心理的有效疏导,难以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现实。加之受教育者工具性价值观的影响,把“学习”狭隘地理解为“就业”的敲门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之“成人”的目标受到冷漠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是一味地谴责受教育者的目光短浅,而毫不理会受教育者沉溺于动漫文化之下的大学生对于升学、就业、竞争、自我实现等的现实需要,以及情感和心理上的困惑和危机。正如有学者所描述的:“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 但无人聆听, 没有对话”,严重者甚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出现了集体失语状态”。[3]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格培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人格教育即“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4]因此,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节拍,对各种人格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全过程,并由此来奠定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方向和性质;二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以形成教育合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有学者经过调查指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从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从单一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从个人沟通转向网络沟通,从外在依附转向自主独立,从校园封闭转向社会开放,从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从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从积累知识转向培养能力,从热衷情感转向关注现实。[5]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现实一方面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昭示出运用一种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有效引导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人格的培育有着价值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首先,要创造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澄清自己面临的众多价值观念;其次,就是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地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生活观、学习观的健康发展;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导下,对动漫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下的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

三、动漫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培育功能

(一)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6]诸如“我是谁?”“我可以是谁?”“我应该是谁?”的问题都属于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认同通常涉及三个层面:自我同一性的建构、自我归属感的获得、以及自我意义感的追寻,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通常都能提供相应的参照或者依据,即“社会期待系统”。这种社会期待透过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组织纪律、制度和教育,以及社会的文化传承与舆论引导,对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而发挥作用。

在中国社会改革和思想解放之前,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众媒体是以比较统一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一个‘期望系统’传达给青少年一种统一的角色期待,或者说是一个相同的角色召唤,除此之外,青少年没有更多的外在于自己的‘期望系统’可以选择。”[7]95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十分顺从地接受这一“社会期待系统”。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人格的形成期,最难以安于现状,接受陈规。大学生不愿完全认同主流价值观、顺应主流意识形态,因为这样意味着把“自我”淹没在“他者”的文化之中。相反,只有“自我”意识到“他者”的存在,又在否定性意义上接受“他者”,才能确立“自我”的存在。动漫文化的兴起,使大学生获得了自我认同的新途径,自主选择、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的新天地,为大学生保持自我与主流文化的张力,提供了一个途径。

从表面来看,动漫文化以迥异于主流文化的形态迎合了大学生的叛逆心理。与生俱来的青春气质、完整成熟的故事架构、个性迥异的角色描绘、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为大学生展示了一个似真非真的世界,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意义空间。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动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型(我是谁),找到理想化的个体状态(我该是怎么样),找到对抗现实的勇气(我就是和他人不一样)。如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忍者、忍术、伙伴、战斗这些极具奇幻色彩的元素正契合大学生热衷于幻想和追求力量的心理,由此深得他们的喜爱和追捧。《灌篮高手》更是直接讲述调皮捣蛋学生走向成功的故事。

在表象的背后,尽管也存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偏离的动漫文化,但大多数动漫文化实际上宣扬的还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因而,不但没有消解主流价值观念,却是以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切近的方式宣扬主流价值观念,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从其中找到自我的镜像和成功的标杆,而动漫作品中对信念、合作、友谊、成功的推崇与主流社会倡导的是一致的,是“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和人物角色分享和强化了主流价值观。”[7]104大学生对动漫文化的接受和喜爱,实际上是以一种否定的形式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一种否定性的自我认同而已。

(二)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认知的状况对个体的人格系统有着最为直接的效应,而认知结构的前见则是理解的前结构。动漫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前见,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谓认知结构的前见,是借用海德格尔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前见”就是理解之前的见解,或者说成见;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前见”的影响。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已经深受动漫等文化的影响,通过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途径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前见”,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注意环节中动漫文化以图像传播的形式分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注意。“注意是认知的开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选择功能、保存功能和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功能。”[8]181个体对于外部刺激的注意往往与环境中客体、与个体本身的关联有关。动漫文化诙谐的语言,精美的故事、华丽的COSPLAY活动,尤其是以图像为主的传播形式,切合了当前“世界图像时代”的特点,成为吸引大学生注意的一张张“王牌”,以一种极大的优势成为强注意的刺激物,极易进入认知结构的通道;相反,以极其理论化和抽象性的言语编码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很难获得大学生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视而不见。

其次,感知环节中动漫文化以长期的浸染削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注。有研究发现:“当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以信息的方式进入个体知觉通道的时候,有经验的文化类型更加易于为个体感知,而对于没有此类经验的文化信息则可能忽视。”[8]183当代大学生是浸染在动漫文化之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最为直接的感知,使得动漫文化最易获得大学生的感知和关注。

再次,记忆环节中动漫文化以生动的实践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抽象性的挤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他们对动漫文化的记忆,是建立在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的基础上,相比于单独依靠语义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牢固,也更能体会动漫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抽象性记忆。

最后,思维环节中动漫文化以非形式逻辑思维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思维训练。表现在:1.动漫文化以独特的语言干扰着正常的语言秩序、语法结构。许多无厘头的词汇瞬间走红,低俗的话语大行其道,由正式化语言构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难以发挥作用。2.动漫文化中的非形式逻辑思维压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辩证思维的形成。动漫文化主要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形式呈现,当大量的感性材料拥堵于大学生头脑的时候,很难从非形式逻辑思维中摆脱出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所努力培养的辩证思维。3.动漫文化中的跳跃性思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的训练。《十万个冷笑话》等恶搞、拼贴是动漫文化创作者惯用的技法,注重新、奇、异是动漫文化思维模式的特点。诚然,创造性思维是以求新求异为目标,如果没有思维训练作基础,那只能是空想。

(三)影响大学生的情意结构

情意结构即情感意志结构,它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包含动机系统、情绪系统、意志系统、气质系统和性格系统五个子系统。鉴于后两者主要与个体的特质有关,这里主要从普遍性的角度,看动漫文化在前三者方面如何影响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

首先,动漫文化影响着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系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实现知识形态的道理向现实生活践行的转化。大学生本应以强烈的学习动机来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动漫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它以实用简单明了的形式、感性的内容给大学生教育另一种处世规则和立世之本。动漫文化的替代性角色,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念,可能使个体的行为偏离主流社会价值导向。

其次,动漫文化影响着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绪系统。情绪有直接体验习得和替代性习得两种途径。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介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为基本内容,基本上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也很难诉诸直接体验。然而,动漫文化与此截然不同,尤其是动漫文化活动中的COSPLAY,动漫迷们穿上自己喜欢的ACG人物的服装,模仿着ACG人物的行为,分享着ACG人物的悲喜,对大学生的情绪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相比之下,大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打瞌睡、搞副业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被动漫等文化过多激活,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激活明显不够。

最后,动漫文化影响着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系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动漫文化揶揄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进而影响大学生习得行为的意志行动。动漫文化在语言风格、构成形式、表达主题、思想内涵多方面揶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充分满足个人需要为诉求重点的动漫文化,对个人主义推崇备至,消解了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宣扬的集体主义的意志行为动力。二是动漫文化标榜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特质,不利于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学习的困难,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机便会弱化。

动漫文化作为一种自在的文化,居于文化体系的外层,它既有着助力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正能量,但也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这就是动漫亚文化。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 “话不投机”的现象。

(责任编辑 远 扬)

[1] 黄禧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片论[J].学术研究,2007(8):121.

[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上海大学,2009.

[3] 王卫东,冉杰,胡潇.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

[4]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431.

[5] 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56.

[6]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75.

[7] 马中红,邱天娇.Cosplay:戏剧化的青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8] 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9.

G641

A

1671-5454(2017)02-0088-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2.023

2017-03-05

王利华(1966-),女,湖南双峰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年度重点项目“以动漫文化正能量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ZJA2013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动漫人格政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开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