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7-03-10 03:02
林产工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竹荪毕节市毕节

王 怡

1 毕节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森林资源基本情况

2015年,毕节市林业用地面积122.70万hm2,森林面积129万hm2,森林覆盖率48.04%、城市绿化率35.09%,活立木总蓄积2 729.28万m3、森林蓄积量2 357.25 万m3[1]。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7.50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9%;湿地公园8个,面积0.97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0.36%;森林公园13个,面积7.09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4%;国有林场12个,经营面积3.97 万hm2[1]。

1.2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2015年,毕节市林业产值15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44.4%(产值67.3亿元)、第二产业占9.8%(产值14.8亿元)、第三产业占45.8%(产值69.5亿元);从业人员8 173人,农民涉林人均收入1 903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27%;涉林经济组织47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个,市级龙头企业32家[2]。林业产业初具雏形。2015年,全市特色经果林面积17.7万hm2,产量21.3万t,产值31.1亿元,其中以核桃最具盛名,全市核桃产量5.65万t[3],现有年生产能力10万 t的核桃乳加工厂和总生产能力为20万kg分散的核桃糖加工作坊。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8万hm2,总产值32.73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4]。现有中药材制药厂一家,年生产片剂2亿片、颗粒3 600万袋、胶囊1亿粒、年处理加工中药材600 t。全市从事花卉生产企业有119家,育苗面积1 374 hm2,培育苗木花卉31 876.2万株,品种达89个[5]。森林旅游蓬勃发展。以百里杜鹃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森林生态旅游不断壮大,新增七星关马家坪等3个市级森林公园,七星关干堰塘等5个市级湿地公园,依托森林公园发展“农家乐”300余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明显增加,森林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3]。

2 发展条件分析

2.1 有利条件

2.1.1 自然环境优越 毕节市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交界,是西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与东盟的重要连接通道,具有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毕节市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类型众多,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经果林和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2.1.2 林业资源丰富 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历史上毕节市林业资源就较为丰富,核桃、生漆、板栗等主要林业资源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的种植、加工和管理技术较为普及。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果林和林下经济产业进一步拓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效益日益显现,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1.3 特色产业突出 毕节市核桃、中药材、竹荪等特色产业突出。

在毕节,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全市核桃种植面积12.17 万hm2,产量5.65 万t,产值16.9 亿元[3]。毕节赫章核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赫章县被评选为“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核桃之乡”、“国家核桃良种基地”等,毕节市8县区被纳入《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核桃产业发展布局核心区。

中药材种植在毕节市有近300年历史,种植品种约60个,其中刺梨和金银花主要栽培在石漠化治理区,既作为药材,又作为石漠化治理的优势树种。大方县的仿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最高可达1.05%,超过全国其他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毕节将天麻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

经过30余年的发展,竹荪在毕节已成为年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织金县是全国最大的红托竹荪制种基地、生产基地和贸易基地,拥有竹荪物料发醇菌棒栽培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享有“中国竹荪之乡”美誉。

2.1.4 社会协作条件良好 1988年创建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在贫困地区建立的国家改革试验区,并得到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有效地克服了区域地处偏远、信息沟通等缺点,争取到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如今,毕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三位。

2.1.5 投资环境逐步优化 毕节市拥有良好的林业产业基础。自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坚持实施“积极争取重点工程,带动和辐射林业建设”、“实施科学规划,形成森林资源的合理布置”、“积极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机制和补偿制”等措施,促进了当地生态发展,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众多山林成了林农的绿色银行,被评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和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2.1.6 旅游资源独特 毕节市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岩溶地貌形态多样,百里杜鹃、织金洞、威宁草海、九洞天等景区风光秀美,素有“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美誉,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劣势分析

2.2.1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毕节市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地貌类型多样,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由于粗放经营,重用轻养,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也加剧了土地石漠化进程,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成为一个长期的任务。

2.2.2 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9.8%和45.8%。经果林仅核桃加工开始起步,加工量不到20%,并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林下中药材加工包括中成药制药和以天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生产,全市仅一家大型的中药材制药企业。

2.2.3 品牌带动差,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林产品研发力量不足,技术支撑能力较弱,很多产品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导致产品价格低、效益差。同时,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含量低,种苗、加工、成品质量安全检验和认证、环境保护等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核心竞争力不强。

2.2.4 林产品的销售手段较落后 林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与市场结合程度不高,种植和加工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营销尚未摆脱传统集市贸易式的出售、收购,大部分都是零星出售,整体价格水平不高。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市场化体系尚未形成。林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建设和林业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2.3 宏观环境

2.3.1 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林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林产品的需求开始变化多样,木本粮油、森林食品、保健品等需求日趋旺盛,木材等可再生原料和生物质能源需求显著增长,森林旅游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动力。

2.3.2 产业政策有利于林业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国家林业局关于支持贵州省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从林产品龙头企业扶植、林果业和林下经济发展支持、退税、信贷支持等方面继续加大林业建设扶持力度,促进毕节市林业产业持续发展。

2.3.3 国家层面的支持 近年来,毕节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对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将毕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其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功能分区、发展目标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出准确的目标定位;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见》(林规发〔2013〕134号),明确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改革等五个方面支持毕节试验区林业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近200条特殊支持政策[2],增强了毕节的竞争优势,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发展活力,为毕节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4 面临挑战

2.4.1 全国各省市竞相发展核桃产业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加大力度发展核桃产业。以云南省为例,核桃种植面积近133万hm2,是全国核桃种植大省之一,核桃产业已成为云南山区的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云南省两家企业获得“中国核桃产业十佳企业”称号,主要产品为核桃仁和核桃乳。

毕节周边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易导致其产业无特色优势,竞争乏力。如何从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出发,打造毕节核桃的优势成为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4.2 周边天麻产业快速发展 云贵高原天麻产区是全国四大天麻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乌天麻产区。以云南昭通为例,天麻产业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一大优势产业,天麻种植面积超过3 333 hm2,“昭通天麻”成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人工仿野生规模化种植技术渐趋成熟。天麻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方向以食品为重点,保健品和药品并举,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渐提升。天麻产业逐步迈上了稳步推进的发展轨道。

毕节周边省市天麻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能会致使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升级空间狭窄,瓶颈效应明显。因此,该产业的发展应独辟蹊径,形成独具毕节特色的天麻产业。

2.4.3 全国推进竹荪产业稳步发展 竹荪作为营养丰富的食品,也是优秀的保健食品原料。近年来,全国提出推进竹荪稳步发展。四川宜宾是竹荪的重点产区,现有种植面积2 000 hm2,干竹荪产量占全国60%,竹荪深加工产品位居全国前列,推出了白酒、调味品、饮料、化妆品和生物工程药品等产品。宜宾拥有全国首家以竹荪为主体,集种植、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竹海高科竹荪健康产业研究院,研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促进竹荪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宜宾市政府已制订竹荪产业发展规划,全方位打造“中国竹荪产业化基地”。

面对周边地区的竞争,毕节竹荪产业的发展应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对策及建议

毕节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林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应该认识到,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带来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结合毕节林业发展现状,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林业产业新格局,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3.1 充分利用政策

对中央、地方给予毕节的各项政策,认真学习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加强汇报沟通,使政策项目化、实物化、落地化。结合毕节林业产业现状,加强林业相关政策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林业产业的建设。

3.2 构筑板块经济

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对毕节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推动全市林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板块化聚集、龙头企业引领、重点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的思路,打造森林培育板块、特色经果林板块、林下经济板块、花卉苗木板块及森林生态旅游,形成集聚第一、二、三产业并各具特色的“优势板块”,使毕节林业产业发展更加趋向集聚化。

3.3 探索多元化林业投资体系

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林业基金制度、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增加政策性银行为主的林业信贷规模,吸引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形成多元化林业投资体系,为毕节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4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支持和鼓励企业以诚信和质量打造品牌,以品质和特色打造知名度,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推动品牌建设。创建毕节核桃、高山油茶、水西红宝石石榴、织金竹荪、百里杜鹃等毕节林产品品牌。依靠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充分发挥品牌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毕节市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也存在着林产加工业相对落后、产能分散、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乏力等不足。因此,毕节市应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围绕拳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产业板块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林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毕节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使林业成为生态建设、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毕节林业局. 2015年毕节林业统计数据[EB/OL]. 2016-08-02[2017-05-05]. http://www.bjly.gov.cn/lyst/lytj/73791. shtml.

[2]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毕节市“十三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EB/OL]. 2016-12-16[2017-05-05]. http://www.docin.com/p-1810832682. html.

[3]张林, 蔡向西, 罗兰艳, 等. 毕节山区特色经果林生产优势及发展前景[J]. 林业科技, 2016(17):87-91.

[4]杨欢. 市林业局:建设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高地 谱写毕节试验区林业发展新篇章[EB/OL]. 2016-06-13[2017-05-05]. http://www.bjsyq. cn/article/201605/6455.htm.

[5]陈红燕, 王敏. 毕节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探讨[J]. 林业科学, 2016(23):155.

[6]廖冬云, 吴明艳, 王国政. 毕节市林业产业发展与相关政策研究[J].绿色科技, 2015(9):135-139.

猜你喜欢
竹荪毕节市毕节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瑞雪兆丰年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竹
菌中皇后话竹荪
寻味贵州——毕节
“竹君”食疗菜
游洞——毕节织金洞
一碗竹荪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