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叉诗歌特色研究

2017-03-10 05:56李寅生胡艳菊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冰柱雪车意象

李寅生, 胡艳菊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撇开唐朝诗坛李白、杜甫双子星座不讲,就韩孟诗派而言,韩愈、孟郊历来为人们所知,刘叉只是作为韩孟诗派重要人物而存在。近代以来,各大名家编定的文学史都没有将刘叉作为一个章节来论述,有的文学史只是把他作为讲述韩孟诗派形成过程以及主要风格时稍微提一下,有的文学史甚至直接漠视。这就导致了近代以来很多学者对刘叉诗歌研究的空白。不仅如此连唐代有关于刘叉的生平资料也很少,最早记录刘叉生平事迹的资料是《李义山文集卷四》。这则材料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生平事迹和主要的文学成就,也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刘叉身上体现最明显的是他的“义”,所以他又名刘义。关于他的“义”《唐才子传卷五》明确记载“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之命。”而《唐才子传》、《李义山文集》也有记载“在魏与焦濛、闾冰、田滂善,任气重义,大驱有声力。”不谋而合,而他自己也有一首《烈士咏》:

烈士或爱金,爱金不为贫。义死天亦许,利生鬼亦嗔。胡为轻薄而,使酒杀平人。

他用这首诗歌记载了自己因酒杀人这件事,同样的在诗中他也明确表示他是为义而杀人的,所以在诗中我们看不到因为杀人而产生的悔恨、害怕的情绪,反而是他“义死天亦许,利生鬼亦嗔”的高亢。“义”的含义有很多种,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有劫富济贫的义,那么刘叉身上所体现的又是何种义呢?通过他的生平资料以及他的《烈士咏》中以烈士的口吻述说的义,可知他的义为行侠仗义的义。这种义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早年有过一段仗剑走天涯的经历。刘叉慕韩愈之名而赋《雪车》、《冰柱》二诗而得到韩愈的赏识,后又因与韩门弟子在诗歌观念上发生分歧,后又因看不惯韩愈为人写墓志铭这一事件,所以他“持愈金数斤去”归之齐鲁,这是刘叉正直、刚正不阿的表现。

刘叉独特人生经历,使得他成为中唐诗坛上一朵“奇葩”。他一生不谋仕进,贫寒到老,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使得他成为中唐诗坛一个特殊的存在。同样的,他一生都在行侠仗义,胸藏侠气,导致诗如其人,在诗中金刚怒目直指权贵,因此他获得“诗侠”的称号。近代各家编订的文学史都是将刘叉作为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写进文学史里,而作为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韩孟诗派的主要风格以及指导思想无可避免地反映到刘叉的诗歌创作当中。对刘叉诗歌的研究除了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之外,了解韩孟诗派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诗歌内容

刘叉至今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27首,但是他的诗歌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阔的。他继承了杜甫诗歌中的写实传统,所以他的诗歌内容以写实为主,风格以怪奇为主。他主要生活在开元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百废待兴的时期,安史之乱的硝烟还未尽数散去,社会上笼罩着一片肃杀之气,这样的社会背景往往成为刘叉诗歌选取的材料。前面之所以说到刘叉是中唐诗坛一个特殊的存在,是因为在他仅存的27首诗歌中没有一首诗涉及到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一生都未仕进,仗剑走天涯、潦倒一生。在他身上体现的侠义使得他与官场格格不入,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更是对官场敬而远之。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察内容,但是他却对儒家圣贤不屑一顾:“仲尼岂非圣,但为互乡嗤。”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路来达到仕进的目的。同时他也用“文王久不出,贤士如土贱”以及“文王已云殁,谁顾好爵縻”这两种现象来告诫自己远离官场,使自己勃起的仕进之心沉淀下去。如果说早年的时候他还用官场的黑暗以及贤士的沉沦来抑制自己的仕进之心,那么到了晚年,他是彻底的放开了,并且从科举考试这一旋涡中解脱出来。如《老恨》:“懒学钓上翁,辛苦把钓竿。”运用了姜子牙钓鱼的典故,但是作者却用“懒学”将这一典故含有的仕进之意全盘否定了。他的这种摒弃仕进的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广泛存在。

刘叉的诗歌以写实为主,所以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描写现实的。在这残酷的现实之下,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尽管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战争的硝烟还未消散,刘叉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写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百姓遭受战火荼毒的深切同情。《冰柱》:“食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这不仅交代了这首诗的一个时代背景,更揭露了在战火不停息的情况下,农民被迫征兵入伍。而他对战役带给人民苦难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的《经战地》。在这首诗里作者一反常态,不将笔墨放在回忆战争的激烈而是将笔墨移向战后场地弥漫着杀气、冤魂,通过它们来诉说战争的残酷。而末句“人命固有常,此地何夭折”更是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作者的诗歌立足于现实,但却重在揭露,揭露官场的黑暗以及百姓在这种黑暗的政治生活下所遭受的苦难。《雪车》“股肱耳目皆奸慝”、“相群相党上下为蝥贼”,他将股肱之臣、群党分别斥之为奸慝、蝥贼,可见在朝廷中官员各个狼狈为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百姓的生活是“闤闠饿民冻欲死”和“死中犹被豺狼食”,他对这种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作者金刚怒目,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官僚,不加掩饰。《雪车》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官家派车载雪这一事实。对于雪这里有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是苦眼前冻死,二是喜未来消暑,两种不一样的态度背后掩藏着两种阶级的对立。除了对封建官僚的批判之外,作者还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道貌岸然的道学家,在他的作品《修养》和《莫问卜》中斥责佛家的虚空说以及道家的神仙说。他主张立真即立足与社会现实,反对空谈。

二、诗歌艺术特色

1.险怪的审美意象

韩孟诗派以险怪作为自己的审美意象。刘叉作为诗派中的一员,他的诗歌首要的特点就是尚奇尚险。他自云“生涩百余篇”而他诗歌当中的生涩主要来源与他在诗歌中特意追求奇和险。本来是描写很平常的事物,抒发最平常的感情,但是刘叉为了避免与前人的雷同以及写出新意来,通过想象、夸张以及通过语言的锤炼将这种平常的事物以及情感通过奇险的语言表现出来,导致读者被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晦涩的语言所束缚,因而不能明确地理解他的诗中所描写的事件以及所要抒发的感情。他力求别开生面、出奇制胜,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如他的《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这首诗总共四句,可是在这仅有四句当中,却从未出现过“剑”。他全诗用水喻剑,在这里的剑不在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样的描写就十分的新颖。如果我们不看题意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是有关于赠剑的。本来赠剑就是一件小事情,不仅诗中未出现“剑”字,甚至在诗中也看不到描写身边琐事的闲情逸致。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豪迈、阔大。水从手中流过的那种豪迈、阔大的胸襟,而末句更是将他胸中的凛凛正气一并抒发出来。“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不要为了私人的小仇怨,用这把剑去做无谓的争斗,他的弦外之音应该用这把剑去建功立业。《冰柱》、《雪车》是他的代表作,这两首诗构思奇特,豪迈劲拔,创造出一系列诡异的形象,语言又灵活多变,典型地体现了怪奇的风格。如他的《冰柱》中的部分诗句:

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花爪牙。又疑汉高帝,西方未斩蛇。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诗人通过他的想象将檐前的冰柱想象成玉龙将爪牙伸向人间,又想象成汉高祖斩白蛇。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这一典故它的历史背景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昏庸,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而末句更是有“杖莫邪”的字眼,这都有一种“救世”的意味在里面。从而联想到刘叉生活在中唐时期,唐王朝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战火连连、藩镇割据到处都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到了中唐时期整个社会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深层次地探究这首诗的主题,处处透露着作者忧黎元的博大胸怀。整首诗的题目为冰柱,但是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冰柱的壮丽景象,而是通过奇特的想象、险怪的语言为我们展示在这奇丽的冰柱景观下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还有他的《偶书》“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在这里他用“万古刀”来比喻他胸中勃勃而起得正义感。对于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士而言,遇到世间不平之处,应该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是作者却是“磨损胸中万古刀”将胸中那股勃勃而起的正义感压抑住不让它喷涌而出。这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极为相似,而且这首诗歌也符合他“诗侠”的称号,内容上描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而“人间万事细如毛”体现了他作为侠士的气魄。刘叉追求险怪使他的诗歌表现出新意,这不能不说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大成就。

刘叉诗歌当中追求险怪的意象与韩孟诗派的领军人物有何不同,同样是险怪的意象,刘叉如何写出诗意而不至于成为韩愈、孟郊两人的影子呢?首先将三人的诗歌比较一下,会发现刘叉的诗歌意象更加险怪。韩愈与孟郊的诗歌中的意象趋向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象,而且表达的感情也是真挚、平常,而刘叉的意象太过于险怪,甚至选取的意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如:冰柱、雪车,抒发的感情也都是一些老恨、古怨、咏烈士的情感,甚至在他整首诗歌中不会出现与他标题所对应的内容,读者读其诗歌时被他奇险的语言、意象所困惑,以至于对于他在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以及情感总是把握不住。

2.幽怨激愤的感情基调

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得唐帝国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社会得到暂时的安定,但是社会危机依然没有消失,藩镇割据、民族入侵、社会矛盾尖锐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而消失。处于中唐时期的人们由于目睹过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从顶峰跌落下来的巨大落差感,以及社会上种种不平,导致他们诗中总带有一种幽怨激愤的感情基调。虽然有着豪情壮志,却郁郁不得志。他的《饿咏》:

文王久不出,贤士如土贱。妻孥从饿死,敢爱黄金篆。

因为贤明的君主还没有出世,贤士却沉沦下僚,妻孥都已饿死,将诗人心中的那股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倾泻而出,同时也有着对妻弩饿死的同情之心。除了这首诗还有《与孟东野》“寒衣草木皮,饥饭葵霍根”冬季即将来临,将草木皮作为自己御冬的衣服,用葵霍根作为饥饿时的饭菜。作者陈述事实,其实是在批判不能保证民众温饱的统治者。还有他的《经战地》“杀气不上天,阴风吹雨血。冤魂不入地,髑髅哭沙月。人命固有常,此地何夭折。”将战地的荒凉景象生动描绘出来,杀气不上天,一直弥漫在人间,阴风吹动起雨里弥漫着血色。“冤魂不入地,髑髅哭沙月。人命固有常,此地何夭折。”“哭沙月”采用拟人的手法,人们不仅或者哭诉战争的残酷就连死后变成髑髅也在哭诉,可见战争带给人民的伤害有多大。末句人的生命是有规律的,却因为战争这一人祸剥夺了人的生命。作者对因战争而失去生命的人们予以巨大的同情,同时也为剥夺人的生命的不义战争予以控诉,激愤之情油然而生。要说幽怨激愤的感情基调最能够体现莫过于他的代表作《冰柱》、《雪车》。在这两首诗中刘叉几乎是将心中的愤怒之情喷涌而出。诗人胸中潮涌悲愤的感情是出于对黎元的关心。《冰柱》中对奇丽冰柱的描绘,用虚写传导出万马齐喑的灾难险恶环境。除了这个诗中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描写“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农民在重嗟中被强征入伍,还有后面的“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又疑汉高帝,西方未斩蛇。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运用典故高祖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但是却有一个“未”字来表明世间遭受磨难,却没有一个像汉高祖一样的人带领人们建立一个新帝国,从侧面上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雪车》是一首描写官家在寒冷的冬天要求百姓将雪运进宫廷作为夏季消暑用。其中“孰云润泽在枯荄,闤闠饿民冻欲死。死中犹被豺狼食,官车初还城垒未完备。”这是描写饿民面对寒冷、饥饿想要求死,以为死就可以摆脱一切烦恼,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死后身体却要被饿狼所吞食,活着痛苦,但死后却仍得不到安宁。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生的欲望,却因为害怕死后被饿狼吞食,以至于不得不活下去,这种无奈之感充斥在诗歌当中,这是诗人对残酷的事实予以深刻的揭露。

刘叉的《雪车》中“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其中的“屑玉”这一意象来代替“雪”这一意象。这就涉及到文学史上的“白战体”,对于这一文体,文学史上的观点认为它是由唐代杜甫、韩愈为先导,而由宋代欧阳修创体、继由苏轼发扬光大的一种诗体,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刘叉在这方面的建树。白战体又叫禁体物诗,这一提法主要来源与苏轼“白战不许持寸铁”之句,简而言之就是趋新避旧,趋生避熟。避免使用表现“火”与“雪”这些意象的词语,而直接使用表现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词,或者客观事物动作的词。而在刘叉《雪车》当中就用“屑玉”来代替雪,不仅写出了“屑玉”美丽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屑玉”背后掩藏着的现实的残酷,在这一点上刘叉与韩愈同样是杜甫这一特征的继承者。欧阳修与苏轼有很多关于禁体物诗的论述中明确表示必须禁止使用体物诗,即具有表现方法上的独占性,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也就产生了局限性,而刘叉的《雪车》这一首诗歌中并非全篇使用禁体物语而是体物语与禁体物语同时使用,这就避免了欧阳修与苏轼在这一文体上的绝对性。这是刘叉诗歌当中先进的表现。再到后面的“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更是对官员血的控诉。诗的后面“天子端然少旁求”表面上好像在说天子很少旁的欲求,是对帝王的称赞。但是作者的笔锋马上一转“股肱耳目皆奸慝”指出他们“相群相党上下为蝥贼”实质上是一并骂在里面的。语言犀利、真乃霜刀直逼。作者奋笔直抒,将心中的幽怨激愤之情通过笔触表现出来,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而在这批判的过程中刘叉的诗中的情绪往往是亢奋激烈,语言也更加的犀利,这使得他的诗歌中的批判色彩更加浓厚。

3.散文化的特点

以文为诗,这是后人对韩愈诗中特点的概括。其实这也是韩孟诗派中共同的特色之一,只不过最突出表现在韩愈的诗中罢了。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用他所提倡得古文笔法作诗,包括用古文的章法及结构、句式、虚词,也包括把散文的议论铺叙等手法带进诗中。刘叉的诗中也有这一特点。以文为诗,导致诗中的章法结构句式灵活不再被句式的字数所束缚。以前的诗歌有着严重的句式要求,而自从韩愈将古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虚词移植入诗以来,它的句式可长也可短。诗人可以随意安排。其实刘叉遗留下来的诗歌当中真正具备这个特点只有两首,而这两首恰恰成为他的代表作。如《冰柱》: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五言句式、七言句式混杂,而且与其说它是一首诗不如说它更像一篇古文。而且“不为”的后面它都有相关的内容接洽。它既像《诗经》中那样铺陈直叙,又像汉赋当中将各种资料进行堆砌。《雪车》也有类似的诗句如“刀兵残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久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戎夫尚逆命,扁箱鹿角谁为敌。士夫困征讨,买花载酒谁为适。”用铺陈之笔表现出一种豪宕劲直之风。

以文为诗除了将古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虚词、铺叙移植入诗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将议论也移植入诗。如《雪车》:

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依违用事佞上方,犹驱饿民运造化防暑厄。吾闻躬耕南亩舜之圣,为民吞蝗唐之德。未闻孽苦苍生,相群相党上下为蝥贼。庙堂食禄不自惭,我为斯民叹息还叹息。

通过议论的方式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揭露出来,是因为“股肱耳目皆奸慝。依违用事佞上方”、“相群相党上下为蝥贼”不仅揭露其原因,而且还表达了诗人对百姓所遭受苦难的同情。除了《雪车》、《冰柱》之外,在其他的诗句中也有以文入诗这一特点。如《答孟东野》“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虽说整首诗是在说自己没有仕进之心,但末句说拿酒来麻痹自己,旁人笑我狂癫。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以文为诗破坏了诗歌的固有形式,但是它又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及其内容。以文为诗在刘叉的诗歌当中也许没有韩愈是诗歌中表现的那么明显,但是也不能否定他的诗歌中带有这种特点。

4.豪宕劲直的文风

刘叉胸藏侠气,诗如其人,在诗中金刚怒目直指当朝权贵,因此他的诗获得了“诗侠”的称号。他的经历与李白相似,都曾仗剑走天涯,所以他的诗与李白的诗都有一种豪迈之气。而且他是一名侠士,他做不到一般文人那样讲究将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强调了一种含蓄美,韩孟诗派中的诗人也强调诗歌的含蓄、蕴藉,但是刘叉的诗歌不是这样的,他的诗直露无遗,将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更是直接抒发出来,他的侠士身份、亢奋的情感,以及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含蓄。他的情感丰富,每一次宣泄就像火山爆发、河道决堤喷涌而出,所以他的情感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泻直下的。《偶书》“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在这首诗里他的情感直露无遗,对世间中的不平之事更是激愤不已,作者想要拔剑去扫荡这些不平之事,可是却因为早年的饮酒杀人而将心中的正义感压抑住。他对不平指出的控诉,以及面对这种现象时的无奈之感表露无遗。《老恨》“雪打杉松残,补书书不完。懒学渭上翁,辛苦把钓竿。”一个“恨”字就将作者的情感直白地表现出来。前面写到作者以书为伴,后面两句则是姜公钓鱼这一典故。这首诗是关于仕进的,但是作者却是用“懒学”两个字就否定了他的仕进之心。与其说作者没有仕进之心不如说是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批判。除了这些诗歌还有斥佛道的《修养》、《自古无长生劝姚合酒》“只见李耳书,对之空脉脉”明确直白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李氏宗亲。这是他诗歌中“直”的一方面。豪宕劲直的文风,促使刘叉在诗歌中采用以文为诗的手法,在长诗当中铺排直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在诗中运用排比的手法,在诗歌当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势,使得整首诗都笼罩在宏伟壮大的氛围当中,更容易豪宕文风的形成。《雪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晦涩

韩孟诗派以追求奇险作为这一诗派的美学趣味。有的诗人甚至不满足与“奇险”这一特点上,他们追求“怪癖惊众”,以至于出现晦涩。而刘叉性情豪爽,为诗更是不受拘谨,不避生涩。他曾在《答孟东野》“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生涩”是刘叉刻意追求的艺术特点。从先秦开始最早的文学是诗、乐、舞不分家。所以诗从它产生以来就有它特定的韵律,诗歌这种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形式莫过于它的律诗,而刘叉特意去追求生涩的效果,导致他破坏了诗歌当中的韵律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将古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虚词移植入诗,是他的长篇诗歌句式不整齐、韵律不和谐,撇开它作为诗歌的其他因素,单从它的结构、句式来看,他的长篇诗歌更像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散文。韩孟诗派以古体见长,诗作大部分为古体。刘叉的古体诗占到了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四。之所以选择古体诗这种形式,是因为这种形式不仅押韵要求较宽,而且声调也不受限制,句式比较自由,这就比较适合用来表达奇险奔放的内容。赵翼《瓯北诗话》“盖才力雄厚,惟古诗足以恣其驰骤,来与格式声病,即难展其长”。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古体诗产生的时间较长,从时间角度来看,产生越早的文学其语言、格律以及思想就越难理解,先秦的《尚书》就以古奥晦涩见长。到了初唐时期,经过宋之问、沈佺期的努力,将已成熟的律诗形式确定下来。可以说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刘叉更熟知近体诗,但是他却钟爱古体诗。不仅是因为他要表达奇险奔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为了追求生涩这一艺术特点而特意选择的诗歌体式。为了达到生涩的效果,在诗韵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忌用熟韵,押险韵,诗人一般以押平韵为主,刘叉的27首诗,有一半是押仄声韵,这是很少见的,仄韵重浊滞塞,这是“生涩”特点中涩的有力说明。在他的名作《冰柱》中更是用常人不敢用险韵中的麻韵,响亮高亢,一韵到底,气贯长虹,令人叹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道他那驰骋与天地之间的侠士之气。他的诗歌晦涩难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选用不常见的意象,表达不同寻常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诗歌当中运用难以发现的典故,熟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才能发现,而在韩愈、孟郊诗歌当中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这也就大大加深他诗歌难懂的程度。

三、结论

刘叉以他独特的文风在元和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由于他的诗歌特意去追求生涩的艺术特点,以及唱的不是中正平畅之歌,诗歌直露无遗,不符合诗贵含蓄的传统,因此长期受到诗论家的批评以及读者的漠视。但是他也有知音,刘叉与孟郊交流甚密,两人有不少的唱和诗,而且孟郊本人也是很推崇刘叉诗中“生涩”的特点。而他的豪宕劲直的文风更是被后代诗人所推崇。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有“老病自嗟侍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可见他对刘叉的诗歌是非常喜爱的。刘叉的诗歌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学术界所忽视,但他的诗歌在元和诗坛上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而且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以写实为主,对于了解中唐的社会面貌也是很有帮助的。

[1]辛文房.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贾晋华.论韩孟诗人群[A].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罗宗强.论唐贞元中至元和年间尚怪奇、重主观的诗歌思想[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肖占鹏.审美时尚与韩孟诗派的审美取向[J].文学遗产,1992(1).

[6]王立增.论韩孟诗派的形成[J].郑州大学学报,2003(3):104-108.

[7]陈新璋.论韩孟诗派的产生及其诗歌艺术风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18-25.

[8]张天健.刚肠侠诗话刘叉[J].社会科学研究,1989(3):122-127.

[9]王香.刘叉[J].文史月刊,2013(8):37.

[10]程千帆,张宏生.“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论“白战体”及杜、韩对它的先导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1987(4):07-10.

猜你喜欢
冰柱雪车意象
基于雪车启动能力的车撬赛道分级研究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冬奥会项目介绍:钢架雪车
雪地里的一叶小舟—雪车
意象、形神
冰柱儿
达洋和时间魔法
机场除雪利器——OSHKOSH P系重型除雪车模型赏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