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2017-03-10 08:46潘瑞萍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精准农民

潘瑞萍

(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精准扶贫: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潘瑞萍

(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精准扶贫是国家为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监督措施对农村脱贫工作进行部署。农民脱贫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的帮扶理念及措施。发挥精准扶贫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分析精准扶贫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避免精准扶贫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口号,加强精准扶贫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性和创造性,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突破。

精准扶贫;农村职业教育;边疆民族地区

一、精准扶贫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扶贫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强调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有效解决扶贫突出问题、确保扶贫措施有效落实的相关策略,《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东部地区对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扶贫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对建档立卡的标准、规模和工作方法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它们的目的在于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考核及监督三个方面六项措施,一是扶贫对象精准,摸清家底情况、查清贫困原因、核查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等,做到“底数清”;二是扶贫目标精准,要达到什么标准,做到“目标清”;三是扶贫内容精准,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做到“问题清”;四是扶贫方法精准,摸清脱贫门路,总结以往经验及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和计划,做到“对策清”;五是扶贫考核精准,有效减少贫困数量,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扶贫资金有效合理配置,做到“考核清”;六是扶贫保障精准,完善政策制定,加强法律保障,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明确扶贫人员和队伍建设,做到“保障清”。[1]

(二)精准扶贫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

精准扶贫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精准识别有助于农村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了解学员情况,明确自身现状,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基础条件。精准帮扶可据以往扶贫情况和扶贫效果,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和发展计划,明确方法,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保障措施。精准考核和监督有助于反观帮扶过程,对发展计划和措施的实施进行检验和管理,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发展方向。

1.精准识别有助于农村职业教育了解现状和制定目标。精准识别是对贫困家庭进行摸底,摸清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精准了解扶贫对象和制定精准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受地方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摸清贫困农民的基本情况、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和农村职业学校基本情况,由此建立基础档案,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有区别的帮扶。摸清扶贫门路,厘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制定帮扶目标,按照目标进行有序全面的实施。同时进行基础档案的时时更新,了解需求,修改方案。促使贫困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促使农村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

2.精准帮扶有助于农村职业教育细化内容和明确方法。精准扶贫需要摸清扶贫情况、扶贫效果,依此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优化对策、明确责任。近年来,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很多不足。摸清农村职业教育扶贫现状、扶贫效果,总结经验,明确发展需求,依据帮扶计划细化帮扶内容,在帮扶内容引导下,采取有效的帮扶方法,做到对策清晰,责任明晰,促使农民培训获得实效。农村职业学校需要明确需求,对以往的扶贫情况和扶贫效果进行总结,细化培训内容,加强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采取有效方式促进自身发展。

3.精准考核和监督有助于有效考核和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精准考核和监督是对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工作进行跟进,对减贫成效以及扶贫资金的安排、使用、监管和成效进行有效考评,对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加强对扶贫资金安排、使用、监管和成效等方面的落实,同时对教育扶贫、文化建设工作等进行大力支持,提供保障措施,促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有效保障中不断提升发展,落实资金使用,将保障专项扶贫资金用到实处,改善职业学校管理机制,加强宏观引导和规划。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政府精准扶贫保障措施、市场精准扶贫产业链的建立、农民主体意识和教育意识的形成、扶贫队伍数量和专业化的推进等都会影响农民参加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现状也会影响农民和农民子女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制度滞后,扶贫成效不足

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地区,当地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准扶贫要求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真正的贫困人口得到帮扶,接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好处,方便职业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2]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精准识别制度不到位,对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与基层扶贫开发办相衔接,即家中被“评选”到建档立卡户的学生为扶贫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只需出具建档立卡证明即可获得扶贫资助。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受阻,产业扶贫不利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得到有序发展,同时也受到政策的制约,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当地市场及产业结构需求。一方面,专业设置受国家规划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大多是公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办学方针根据国家要求制定,专业设置和生源招收等都需按照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来进行。很少有完全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的,或突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设置的,另外专业开设的申报需经繁琐的流程,得不到国家认可专业的毕业生,其学历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专业发展条件不足。边疆民族地区贫穷落后,职业教育设备和设施不足,部分农村职业教育为能继续发展下去而沿用以前的一些专业,或开设前沿的热门专业,但缺乏培养所需的师资和条件,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到专业对口的地方就业,然而他们既没有过硬的文化知识也没有精湛的技能技术。

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大力推进地方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自主脱贫。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需要接受培训的贫困农民而言,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接受培训,将会获得很好的就业机会,但农民对培训的热度不高。另外产业未形成链接,如云南省某县近年来进行连片三七种植、连片菊花种植、连片辣椒种植等,但对于连片种植作物的销售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连片种植作物被搁置在农田中。

(三)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生源短缺,文化扶贫受阻

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处在边远贫困状态,受教育的意识淡薄,农村职业教育生源短缺,文化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文化扶贫受阻。首先,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大众认识有偏差。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仍将就读高中、考大学作为首选,就读职业院校是迫不得已。其次,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设备、师资等方面欠缺,培养的学生在文化和技能上都有待提升。再次,小农思想严重。短期不见成效,农民便不参与培训。另外,农村职业学校整体培养的学生质量有待提升,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学生毕业将意味着失业,而有的家庭正是因为教育致贫,学生毕业也无法改变贫困现状,教育脱贫期望落空,致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及合作办学不畅,教育扶贫不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更需要不断得到社会、政府等各方力量的支持,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合作办学力度不够,农村职业教育扶贫不力。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薄弱。边疆民族地区受当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口耳相传,都很少能接触到职业教育的宣传,职业教育本身也缺乏宣传的题材和亮度,农民很少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多方合作力度不够。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当地企业联系不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不足,不能挖掘企业优势,也不能储备人才。再次,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人员队伍专业性不强。在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中,主要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对于国家职业教育扶贫引导农民脱贫的理念并没有更多涉及。精准扶贫队伍的年轻化并不能得到农民真正的信任,甚至出现农民抵触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3]

三、对策

(一)加强精准扶贫制度建设,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精准扶贫制度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扶贫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首先,根据贫困人口的档案资料,有针对性地完善贫困学生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并对贫困学生进行动态监控,实行有进有出。如果贫困学生家庭已经脱贫,则停止实施相关扶贫政策;如果贫困学生家庭返贫,则需按照规定程序,积极吸纳其为资助对象。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就读农村职业学校,优先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4]其次,建立对口支援方案。2015年11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承担对口支援的北京等10省市要将南疆所有职业院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分别选择中、高职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优质院校,具体实施对口帮扶工作,期限是2016年到2020年。该方案将有力推动南疆职业教育发展,为新疆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强职业教育扶贫力度。2015年,《甘肃省精准扶贫民族教育专项支持计划》提出实行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扩大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同年年底,云南省将全面推进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州初高中毕业生免费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2012年,西藏自治区实现15年免费教育。[5]

(二)完善市场脱贫产业链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首先,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就业。边疆民族地区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当地特色设置专业,挖掘民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其次,促进产教联合扶贫。要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大力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脱贫机会。同时,要推动职业教育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对贫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从云南省来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根据省情,围绕旅游、生态、资源等进行产业布局,以此带动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合作机遇,提供就业机会,为脱贫提供渠道。再次,注重工学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因其特殊的心理和文化特征,外出务工的意愿和机会较少,这为当地农村职业学校生源提供了保障,也要求农村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加强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在对当地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时,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最后,转变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建立市场产业链,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比较单一,即使在规模化生产中也主要表现为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应积极建立产品加工站,形成产业链,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提升农民的认知和技能,提高农民的自主致富意识。

(三)转变农民意识,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精准扶贫对农村脱贫是一项引导性政策,政府政策指导是一种引导性行为,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达到真扶贫和真脱贫的要求。首先,有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改变农民“坐等要”的思想,物质上的帮扶容易使他们产生懒惰心理。其次,对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差额补助,发挥精准识别建档信息功效。再次,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注重技能培训,转变小农思想。对于传统农民而言,技能是可见的,可以让其体会到学会一项技能的优势。对于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有一技之长在手,便于其就业。另外,加强模范农民致富事迹宣传和教育收益宣讲,模范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通过勤劳、知识和技能实现致富,由此激发其他农民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以“贫”为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仅自身不断学习,转变理念,实现自主致富,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子女走进学堂。

(四)拓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学校扶贫渠道,争取社会各界帮扶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依此对学生进行资金补助,这是目前精准识别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全面帮扶,但对学生的帮扶不应限于资金帮扶。首先,提升学生的认识。开阔眼界、认识世界是更高层次的帮扶措施,这不仅拓展了帮扶渠道,更能改变学生的认识,加强对知识重要性的认知,降低辍学率,为贫困农民家庭自主致富提供保障。其次,加强内陆沿海地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帮扶。结对子的帮扶不仅是资金和物质的帮扶,可以通过联合招生,提供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到内陆沿海地区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开阔眼界,不断努力,并坚持学有所成时重返家乡,施展才华,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再次,增强企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在精准识别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及学校基本情况,与相应的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企业潜在人才,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后,增大扶贫范围,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学校由软硬件设施组成,设备和师资在其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精准扶贫要注重师资培养。2013年下半年,广东省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牵头,从广东省佛山市选择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与新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成对子,形成学校由广东援建、校长和骨干教师从佛山选派,集广东职业教育资源提供支援的办学格局。

(五)加强精准扶贫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

精准扶贫队伍的建设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扶贫人员对贫困户的情况非常了解,有助于宣传和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加强扶贫人员的专业性建设,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通过长期的帮扶,贫困户对扶贫人员具有一定的信任度,扶贫人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或技能的培训,鼓励农村孩童走进学校。另一方面,增加扶贫人员队伍数量。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扶贫人员支持,理解农村职业教育,帮助贫困户走进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和接受培训,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因此,要不断增加扶贫人员队伍数量。

[1]邓博文.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讨——以威宁县迤那镇精准扶贫实践探索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6(7):153-157.

[2]朱爱国,李 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理论经纬,2016(1):16—20.

[3]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3):33-35.

[4]杨 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89.

[5]王 锋,侯长林,张 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1):66-69.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order Ethnic Areas

PAN Rui -ping

(Vocat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China)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ccelera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China and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by 2020.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precision identification, precision assistance, precision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 deployment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only the material out of poverty is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achiev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need to play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elping the poor, the wisdom of relying on education,” the help of ideas and measures.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void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become the sloga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he bor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and creative, is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order ethnic areas, and also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bor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G720

: A

: 1008-6471 (2017) 03-0074-05

10.13983/j.cnki.jaechu.2017.03.013

(责任编辑:王释云)

2017-07-11

云南大学第八届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边疆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现状和对策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编号:ynuy2016065)

潘瑞萍(1991-),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与研究。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精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精准扶贫二首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